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高等教育:强化科技创新

陕西高等教育:强化科技创新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结合”的精神,我校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石油石化方面的学科技术优势和地理方面的便利优势,坚持“开门办学,联合共建”的方针,与我省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在科技开发、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陕西高等教育:强化科技创新

发挥特色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

惠泱河[1] 张宁[2]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高校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特色和优势求发展,努力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服务平台、转化平台、人才平台,促进科技创新。

关键词】高等学校;特色优势;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一“基石”与“核心”的交汇点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创新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高校不仅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以及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要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学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近几年来,学校紧紧抓住石油工业大发展和我省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机遇,坚持依托石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工作。学校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9600万元,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个科研团队获200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为我国石油工业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

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是统一和密不可分的,科研与学科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学科专业方向与科研工作共同构成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专业必须有科研成果来支撑。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高校,学校不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学校依托在石油工程、石油加工、化学化工、石油机械和油气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集输、测试、石油天然气炼油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解决石油石化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有效耦合。“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了“资源与石油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工程”“电子电气信息”“化学化工环境工程”5个学科群,形成了与石油上下游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基地,所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和承担的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全部跟石油石化前沿和尖端技术有关,省部级科技奖项中64%以上与石油石化有关,现有的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5个是涉及行业特色的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研方向全部面向石油石化领域。学校依托油气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5个陕西省名牌专业,鼓励教师紧密联系社会和企业需求,瞄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支撑学科发展,以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集输、测试、炼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研究平台依托于学科优势,学校将学科建设作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坚持走内涵与特色发展之路,适时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办好特色学科专业,强化优势学科专业,稳步发展新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之间形成和谐的“生态体系”和相对完整的系统。一是处理好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资金、人员、设备、场地、政策等方面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给予重点扶持,率先发展,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发展。重点扶持油气田开发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油气井工程、测试技术及仪器、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石油主干专业。二是处理好优先发展与蓄势发展的关系。学校注意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并重点在学科专业的“高、精、尖”技术上下工夫。对有发展潜力但目前优势还不明显的学科专业,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把其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逐渐形成“拳头”学科。同时,以这些重点和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带动其他学科专业蓄势发展。三是处理好领头学科与支撑学科的关系。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从宏观上确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覆盖面广、对学校整体学科具有推动作用的领头学科,汇聚力量促进其快速发展。同时,着力建设好支撑学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四是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建学科的关系。在建设好传统学科专业的同时,根据石油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建设新兴学科,增加工科中的环境与安全、土木等一级学科,使工学门类的石油、机械、电子、电气、信息、化工、环境、安全、土木等学科相对完善;积极培育光电子检测与控制、现代通信技术等新建学科,使新建学科在与传统学科互渗互动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中寻求交叉点和生长点。

2.面向石油石化企业需要,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高校的科技工作应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高校科研人员要主动到生产一线去找项目,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需求,坚持科技工作同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结合”的精神,我校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石油石化方面的学科技术优势和地理方面的便利优势,坚持“开门办学,联合共建”的方针,与我省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在科技开发、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我校一直与石油石化企业有着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科研人员与各大油田和石油炼制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科研人员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奔赴石油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科研动态和需求,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当中的技术难题,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实现了学校科技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我省是石油石化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全省现有包括长庆油田、延长石油集团等18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同时,我省提出要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这给学校的科技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石油工业上下游产业在关中城市群建设中都处于重要位置,无论西安的长庆油田公司以及遍布全省的石油销售企业,学校都与之保持广泛深入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攻关和合作。学校还专门利用假期组织博士、教授团赴石油石化企业现场考察交流,不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且获得了一线科技研发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工作。

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绵源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校紧贴行业人才需求,“量体裁衣”为企业培养创新性人才,主要在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校积极面向全国各大石油企业和延长石油集团等省内的大型国有企业等招收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机械工程、仪器仪表、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共拥有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为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800余人,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二是为石油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为大庆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17个石油企业“订单式”培养了1200多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尤其是我校开设的西班牙等小语种“国际合作班”深受企业欢迎。我校的“订单式”培养突出了“三性”:即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教学方法突出现场性,教学信息突出前沿性。三是为企业培养创新团队。我校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建湖县等联合建立了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选派科研人员进驻我校,按照“一支队伍、一个项目、一个体制、一个目标”的组织模式,进行整体培育,迅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得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四是为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我校参加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合作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一、四年级在我校学习,二、三年级在美国成员大学学习,这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已经毕业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参与到企业的国外项目中去,深受企业欢迎。

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造技术,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再培训,寻求合作共赢。作为石油行业高校,我校充分利用特殊的企业背景,无私地、全心全意地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服务。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了解企业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求,科研人员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奔赴石油企业一线,及时重点地捕捉到生产一线的信息,了解企业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求。学校根据科研人员提供和返回的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服务,近五年,已先后为石油企事业单位举办石油工程、油气田开发与保护、石油仪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企业管理、外语等培训班50多期,受训人员6000余人。(www.xing528.com)

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要任务是孵化出高新技术产品,而企业的任务是将相关技术或产品作进一步的开发并推向市场。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可以解决高校在设备、人才、科技信息、成果转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石油高校有与石油石化企业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学校分别和多家省内外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学科点和科技研发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设备、人员、资金等优势,建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从2002年开始,我校先后与长庆油田、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互相开放实验室;与长庆油田联合共建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并共同申报组建了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共建油气管线规范焊接与检测研究基地;与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共建测井重点实验室;与延长油矿、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了3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石油管材研究所、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探公司等单位在实验设备、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目前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完成结项后就被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有些科技成果和专利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却求贤若渴,望眼欲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形式,鼓励运用专利许可、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专利成果,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于学校教师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发明提供三年的专利维护费用资助。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时,不但要看论著数量和项目多少,还要看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校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构筑了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成了生产力。近五年,我校与石油石化企业和陕西省内企业产学研结合项目达100多项,合作经费达到1亿多元。

4.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

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高校应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培养一大批能抢占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建设一支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科研队伍。

学校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充分利用与石油行业的广泛联系,整合科研力量,大力实施“百名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高素质的科学研究梯队。一是坚持用石油行业“三老四严”的优良作风约束教师行为,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严格抓好教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新上讲台的教师,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考核,实行上岗“准入”制度;全校基础课坚持集体备课,考教分离;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实行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等措施,大力推进教风和师德建设。二是立足岗位抓好校内培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教师搭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优、精彩一课、各种技能竞赛、精品课程评比、示范学科专业建设评比、优秀教学科研成果评比、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等系列活动,锤炼教师基本功,立足岗位成才。三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油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熟悉岗位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博士、教授团赴石油企业现场考察交流,共同研究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作兼职教授,建立起一支满足石油工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四是注意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学校注意从不同类型学校引进教师,避免“近亲繁殖”。目前我校教师中具有外校学缘的人占教师总数的82%以上,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广大教师带入了各自学校的学术风格和精神文化烙印,经过融入石油精神特色和石油学科特色,在学校进行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形成了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和谐校园环境,为各类人才在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工作中施展才华构建了一片沃土,有力地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教师和科研队伍。近五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由600多人增加到近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由260人增加到500多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学校按照“发挥特色优势,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思路,在参与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学校也极大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着眼未来,学校将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挥特色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和石油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力争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工程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石油石化领域教育和科研中心,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惠泱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

[2]张宁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