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近现代的古籍文献,主要体现在通志、府志、县志、乡土志和风俗志,以及仫佬族民间口传唱本、歌本、抄本及各类碑刻文献,和由仫佬族创作的诗歌文献之中。其中县志、乡土志和仫佬族唱本、歌本及诗歌等在民间流传广泛,最具民族特色。
《广西郡邑建置沿革表》5卷,清末黄诚沅(1863~1936年)著,民国24年(1935年)铅印本。载有古代仫佬族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土司制度。
《中华全国风俗志》,分上、下两编,胡朴安著,广益书局民国12年(1923年)出版。该书材料多引自《粤西丛载》《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广西通志》和历代《一统志》及《广西各地府志》。材料排列由古及今,以近为主,将散于浩繁卷秩之中的风俗民情资料摘抄整理、汇编成集。上编记有广西民俗,共215则,其中柳州19则、庆远13则中有仫佬族风俗记载。(www.xing528.com)
《十年吟咏集》,龙谢兰著,桂林文化供应社1948年7月出版。诗集收入作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旧体诗歌240首。诗作在仫佬族现代文人文学中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与艺术高度,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原书仅一部,珍藏于东门镇横岸村小学教师吴贵忠家中。《英雄感慨》一诗中,诗人感慨自己的坎坷人生:“十年空自负英雄,自负英雄感慨中,感慨在原何似梦,原何似梦十年空。”《白菊吟》中,诗人对白菊的禀性给予高度的赞扬,借指自己一身傲骨:“洁身敢许白如雪,傲骨何曾软似棉,赋性带来偏异俗,孤高哪用世人怜。”
《忏悔歌》,仫佬族超度亡灵时所唱的歌,是佛教影响的结果,流传于广西罗城县一带。要“忏”的“罪”主要是背善向恶、逆不孝、枪打飞鸟、放火烧山、抛贱五谷、扯说是非、夫妻口角、咒骂神明、明瞒暗骗、思人妇女、拆散人婚、不敬翁姑、为人懒惰等。这些罪并非死者生前所犯,而是在特定场合唱给活人听而已,奉劝人们在世要与人为善,不要违法犯罪,以免死后到阴府,备受折磨,过不了“十王殿”。有助于了解仫佬族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行为准则,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歌词收入《仫佬族文学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