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仓鼠科
仓鼠科(Cricetidae) 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科。本科鼠类一般体型较小,也有中型者。尾多被毛,不见鳞环,尾长短不一。大多数种类尾长小于体长之半,只有少数种类尾长近于或长于体长。体毛柔软。本科动物营地栖生活者,其形态结构较为典型;少部分营地下生活方式者,四肢、耳、眼等均有明显的特化现象;另一些营半地栖半地下生活方式者,在形态上也有部分特化现象;个别种类营半水栖半地栖生活方式,尾形侧扁,后足趾间具蹼膜,适于游泳活动。仓鼠科动物头骨无眶上突,上颌骨颧突呈宽板状,前部边缘从外侧围成“V”字形眶下孔。听泡中等大小。无前臼齿,臼齿有齿根或无齿根,部分种类幼体臼齿无臼根,至成体则有齿根。齿式= 16。臼齿冠面或具2纵列对称排列的圆形齿尖,或具2纵列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叶。
由于仓鼠科与鼠科在形态上相近似,故有些文献中将此二科动物统称为鼠形啮齿类。一些学者如Ellerman(1940)、Cotbet和Hill(1980)等将仓鼠科列入鼠科作为一个亚科。但Simpson(1945)等多数学者持不同意见,仍视之为独立科,本书从此见解。
仓鼠科在全世界计有7亚科135属657种,国内有4亚科20属72种,河南省有4亚科6属9种。
河南省仓鼠科分亚科检索表
仓鼠亚科(Cricetinae)大多为小型鼠类,个别较大者体长可达300 mm,尾短,均不及体长,尾上被有较密的尾毛,无鳞片。有颊囊。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一般不具明显骨嵴,颧骨较细弱。鼻骨前端超过上门齿唇面基部。脑颅趋向狭窄,后头宽显著小于颧宽,听泡小但听孔较大。臼齿具齿根。第1、第2上臼齿(M1、M2)咀嚼面有2纵列齿尖,在老年个体齿尖磨损后,左右连通成横嵴,上门齿唇面无纵沟。
本亚科种类栖息于荒漠、农田、高山等景观中,全年活动,不冬眠。善盗储农作物种子等作为储藏食物。研究发现有40余种仓鼠亚科种类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鼠疫,并能作为次要宿主,扩大鼠疫的流行,少数种类可以作为主要宿主对保存鼠疫自然疫源地起重要作用。
本亚科在全世界计有6属16种,国内有4属10种,河南省有2属4种。
河南省仓鼠亚科分属检索表
4.3.3.1 甘肃仓鼠属Cansumys
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G.M.Allen 1928)
地方名:仓鼠、搬仓。
英文名:Gansu hamster
(1)鉴别特征 体型颇似大仓鼠,但被毛粗而密,尾长达体长之2/3。尾基部被有蓬松长毛,尾前后两色,尾端为白色。
(2)形态 描述(图4.27)
1)外形 体型粗壮,被毛致密而长,尾基部明显膨大,尾长大于体长之半,雌性具乳头4对。
2)毛色 体背至尾基部呈棕灰褐色,背中央稍暗,毛也较长,达15 mm。毛基石板灰色,毛尖栗褐或黑褐色,杂生纯黑色长毛。体侧毛尖渲染浅棕黄色,较体背部色淡,自吻基至胸部一白色窄带,两颊有纯白色毛形成的斑,前后足背腹面均为纯白色。体腹面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纯白色。体背、腹毛与体侧的界限明晰。耳壳被短毛,耳内侧为黑褐色,耳外侧具细弱浅白色缘。尾毛前后二色,尾基部被毛长而蓬松,与体背同色,尾端部为白色。幼体及亚成体被毛铅灰色,无浅棕色毛尖,体侧与体腹毛界限不明显,耳毛颜色也较成体为深。
图4.27 甘肃仓鼠
3)头骨 长而纤细,背面较为平坦,不十分隆起,眶上嵴显著。顶骨平坦,顶间骨宽大,呈带状,与仓鼠属较小的三角形顶间骨区别明显。幼体之顶间骨虽略呈三角形,但与仓鼠属的“山”字形仍易于区别。门齿孔短,其末端达第1上臼齿(M1)前缘连线水平。门齿齿根痕迹明显,在眶前孔处外露。颧弓细弱并向外扩张,腭骨后缘呈弧形,而仓鼠属者后缘近平直,听泡大,枕髁及枕骨突较小(图4.28)。
4)牙齿 上门齿较大仓鼠者细而弯曲,臼齿为高冠齿,齿根外露。第1上臼齿(M1)最大,其余上臼齿依次变小。第1上臼齿(M1)的咀嚼面有左右相对的6个齿尖,第2上臼齿(M2)的咀嚼面有4个齿尖,第3上臼齿(M3)的断面呈三角形。第1上臼齿(M1)向外侧倾斜,其纵轴线与第2、第3上臼齿(M2、M3)纵轴线成一定夹角。下臼齿3枚,大小相近,第1下臼齿(M1)具3对齿尖,第1对较小。第2、第3下臼齿(M2、M3)各有4个齿尖。但第三下臼齿(M3)内侧最后一个齿尖细小。
5)量衡度甘肃仓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12、表4.13。
图4.28 甘肃仓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12 甘肃仓鼠外形量衡度
表4.13 甘肃仓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甘肃仓鼠属(Cansumys)自Allen(1928)依据甘肃南部卓尼的标本建立以来,为单型属。但国内外学者对该分类阶元认识不一,争议持续至今。Ellerman(1950)将其并入仓鼠属(Cricetulus);Patrica、Ross(1988)在亚太地区兽类学术会议上强调Cansumys应单列;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更列举了诸多特征,并主张Cansumys应单列一属。杨莉丽等(2003)研究了采自陕西宁陕县标本的核型,认为应重新确立甘肃仓鼠分类地位的结论;古远等(2005)从甘肃仓鼠模式标本产地附近的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批标本(包括甘肃仓鼠和大仓鼠),并对这些标本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测量统计,建议恢复甘肃仓鼠属;廖继承等(2007)利用形态性状和遗传性状,对采自甘肃(包括模式产地标本)、宁夏的标本与华北、东北地区所分布的大仓鼠标本作了比较,提出甘肃仓鼠为一无效种,应作为大仓鼠的同物异名,而甘肃、宁夏地区的甘肃仓鼠均应归入大仓鼠甘肃亚种。王应祥(2003)在《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仍采用甘肃仓鼠的分类名称。
经比较河南所产的甘肃仓鼠和大仓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发现,二者在外形及头骨上均有显著差异。大仓鼠被毛相对较短,毛色黄灰或黄褐色,尾基部不甚蓬松,尾长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其头骨之顶间骨较小且呈三角形。而甘肃仓鼠被毛相对较长,毛色棕灰褐色,偏暗,尾基部膨大明显,尾长超过体长之半,达2/3。其头骨之顶间骨宽大,呈带状。但是,鉴于目前学者对甘肃仓鼠的成立与否争议较大,在达成共识之前,应保留Cansumys,并恢复Cansumys canns种名。同时,有必要在国内大仓鼠、甘肃仓鼠分布区广泛采样,统一进行外形、头骨等测量和遗传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依据文献记载的数据进行分析,因为不同作者的测量误差在所难免。
(4)亚种分化 Ellerman(1950)将甘肃仓鼠列入大仓鼠,作为大仓鼠甘肃亚种(C.t.canus)。恢复甘肃仓鼠属后,则C.t.canus应视为C.canus的同物异名。宋世英(1985)依据陕西宁陕标本所订立的大仓鼠宁陕亚种(C.t.ningshaanensis),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认为,宋世英所订亚种的特征与Cansumys属特征相符。故将C.t.ningshaanensis移至Cansumys作为甘肃仓鼠的一个亚种-宁陕亚种(C.c.ningshaanensis)似更为合理。其与指名亚种C.c.canus的主要区别是尾前后两色,尾基部棕褐色,尾端纯白色部分较长。指名亚种尾背腹异色,尾端白色部分极短,耳外侧基部毛白色。指名亚种仅分布于甘肃卓尼。
河南省所分布的甘肃仓鼠,其标本采集地与C.t.ningshaanensis的采集地较为接近,特征亦相符合,故暂订名为宁陕亚种(C.c.ningshaanensis)。本亚种在河南省主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豫南大别山地。
(5)地理分布 甘肃仓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丘陵、豫南大别山地(图4.29)。国内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
图4.29 甘肃仓鼠的分布(▲)
(6)生态 甘肃仓鼠在河南省分布于海拔400 m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区。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灌丛等景观中。多在土层疏松处挖洞筑巢,或利用石隙、裂缝等为巢,其洞穴可分为居住室、产仔室、仓库等。主要夜间活动,春末夏初随气温升高活动增加,秋季储粮时活动尤为频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天敌为鼬科动物及一些猛禽。每年繁殖2~3胎,每胎产6~8仔,每年繁殖期为5~8月份。
(7)经济意义 甘肃仓鼠数量不多,故对林业危害目前尚不十分严重。
4.3.3.2 仓鼠属Cricetulus
河南省仓鼠属分种检索表
(1)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de Winton 1899)
地方名:搬仓、地老鼠。
英文名:Greater long-tailed hamster
1)鉴别特征 体型大,形似褐家鼠,但尾较短细,尾长不超过体长之半。有颊囊。
2)形态描述(图4.30)
图4.30 大仓鼠
①外形 体型较大,成体体长超过125 mm,外形似褐家鼠而粗壮,尾短,尾长接近体长之半,无明显鳞环,耳短圆,有较窄的白色边缘,有颊囊。雌性有乳头4对。
②毛色 冬毛在体背面为黄灰色,夏毛则为黄褐色,其沙黄色较深。毛基为黑灰色,毛尖沙黄色,也有黑色毛尖,并杂生纯黑色长毛。在背中部,黑色毛及黑色毛尖较多,致使背中部颜色较体背两侧稍暗。体腹面毛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颏及胸部中央毛纯白色,四肢内侧灰白色,外侧与体侧同色。耳的内外侧均被以暗褐色或棕褐色(老体)短毛,具有窄的灰白色边缘。足背白色,尾背腹均同体背毛色,被毛稀疏而短,尾基部被毛较长。由于年龄不同,体色变异较大。幼体色暗,几乎为黑灰色,亚成体体色偏灰,体腹面为石板灰色。
③头骨 头骨粗壮而较狭长,颅嵴发达,形成明显棱角。颧弓不特别外凸,后部较前部为宽。鼻骨狭长,前端略膨大。眶间部较宽,眶上嵴发达,并向后延伸,经顶嵴与人字嵴相连。顶骨前外角尖细并向前延伸。顶间骨略呈三角形。人字嵴及乳突发达。前颌骨两侧有上门齿齿根所形成的隆迹,外观清楚可见上门齿延伸到前颌骨与上颌骨的缝合线附近。上颌骨颧突形成较宽的眶前板。颧骨较细弱,门齿孔略宽,其末端不达第1上臼齿(M1)的连线。听泡中等大小,其前内角与翼骨突起相接,两听泡间距离几与翼内宽相等,翼间孔伸至第3上臼齿(M2)的后缘(图4.31)。
图4.31 大仓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④牙齿 上门齿较短壮,下门齿细长锋利,齿隙较大,约大于上臼齿列长的2倍。第1上臼齿(M1)之咀嚼面具3对齿尖,第1对较小。第2上臼齿(M2)具4个大小相等的齿尖,第3上臼齿(M3)小,具3个齿尖。第3下臼齿(M3)的咀嚼面具4个齿尖,但内侧者极小。
⑤量衡度 大仓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14、表4.15。
表4.14 大仓鼠外形量衡度
表4.15 大仓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大仓鼠自de Winton和Styan于1899年订名以来,一直无种级分类问题的争议。大仓鼠在早期被归于Cricetus属,与原仓鼠同属。后来有学者将其从Cricetus中分出,归入Cricetulus属。苏联学者Ognev(1914)研究西伯利亚东部大仓鼠属的分类时,依据头骨明显的眶上嵴和较大的体型,较大比例的尾长等(超过体长50%,甚至可达80%),订立了Tscherskia属。但是,由于外形和齿式齿突等特征,而一直被视为属于Cricetulus。Kishida(1929)研究朝鲜的大仓鼠时,使用了Asiocricetus的属名。Argyropulo(1933)将Tscherskia和Asiocricetus并入仓鼠属,使Tscherskia成为Cricetulus的一个亚属,仅包括大仓鼠一种,而Ognev的Tscherskia albipes、Kishida的Asiocricetus bampensis和A.yamashinai均被并入大仓鼠的朝鲜亚种Cricetulus triton nestor之中。因此,建议国内学者采用Cricetulus而不是Tscherskia(汪松等,2001)作为大仓鼠的属级名称。
4)亚种分化 据文献记载,大仓鼠在国内共有6个亚种。
指名亚种(C.t.triton de Winton)——毛色灰色,足背白色。
山西亚种(C.t.incanus Thomas)——毛色浅淡,足背白色。
东北亚种(C.t.fuscipes Allen)——足背及踝均为深暗色。
太白亚种(C.t.collinus Allen)——背毛灰色浓重。
甘肃亚种(C.t.canus Allen)——尾长达体长2/3,尾基部被浓密而蓬松长毛。
宁陕亚种(C.t.ningshaanensis Song)——形似甘肃仓鼠,但尾端白色部分较长。
上述6个亚种中,C.t.canus是Ellerman(1950)将Allen(1928)记述的Cansumy canus合并至仓鼠属作为大仓鼠甘肃亚种;C.t.ningshaanensis是宋世英(1985)发表的大仓鼠一新亚种。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经研究后认为应保留Cansumys,恢复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种名,而将C.t.canus视为甘肃仓鼠的同物异名,并建议将C.t.ningshaanensis移至Cansumys作为一个亚种-宁陕亚种C.t.ningshaanensis。
河南省分布的大仓鼠计有2个亚种。
①指名亚种(C.t.triton)本亚种主要特征见种级记述。分布于豫东豫北平原、南阳盆地。
②山西亚种(C.t.incanus)本亚种主要特征是足背虽白色,但体背毛色明显偏淡,即使老年个体亦如此。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
5)地理分布 大仓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东豫北平原、豫西黄土台地、南阳盆地等(图4.32)。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
图4.32 大仓鼠的分布●指名亚种(C.t.triton) ▲山西亚种(C.t.incanus)
6)生态 大仓鼠广泛栖息于干草原、林缘地带及农田等生境中。其洞穴主要分布在土质坚实、地势高、不易被水淹到的地方。洞道结构复杂,一般有2~4个洞口,除一个为垂直于地面的洞口外,尚有1~3个倾斜洞口,作为向外运送泥土或污物的通道。洞道内有巢室、仓库等之分。巢室1~2个,容积约80 cm3,垫有软草、毛、羽等,供居住与产仔用;仓库为盲洞,供储存粮食用。每个仓库可储粮4~10 kg,多为豆类、花生等秋季作物。巢室与仓库相连通。大仓鼠主要以农作物种子为食,也取食苜蓿、花生、蔬菜茎叶、棉花等,有时也吃昆虫,日食量13 g左右,但在储粮时危害严重。主要在夜间活动,冬季靠储粮过冬。其主要天敌为鼬科动物、狐及鸮形目猛禽等。
1984~1987年,豫西地区大仓鼠的雌雄性比依次为1∶1.19、1∶1.08、1∶1.61和1∶0.96,平均为1∶1.21。可见,在大仓鼠的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但在不同年份之间略有差异。另外,雌雄性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亦有差异。以1987年为例,豫西地区大仓鼠幼年组雌雄性比为1∶0.8,雌性稍多于雄性;亚成体雌雄性比为1∶0.9,雌雄较为接近;成体组性比为1∶1.57,雄性多于雌性。由此推测,随年龄增长,大仓鼠种群中雌性的死亡率高于雄性,即雄性群体鼠的平均生态寿命比雌性者要长。
大仓鼠每年繁殖2~3次,妊娠期22~23 d。每胎产4~18仔,以8~13仔居多。豫西地区大仓鼠的年平均胎仔数,在不同年份间差异不甚显著,1985年为9.38仔,1986年为10.06仔,1987年为10.16仔。大仓鼠自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一般3~4月份妊娠率可达50%~80%,孕鼠以越冬的成年及老年个体为主,并有少量当年春季出生的亚成体鼠;7~8月份妊娠率40%左右,孕鼠大部分是当年春季出生的雌鼠,另有部分越冬代的老年雌鼠;9~10月份为大仓鼠一年中最后的繁殖季节,妊娠率降至20%左右,孕鼠绝大部分是当年春季出生的成体和亚成体鼠,上年的越冬雌鼠此时已基本不见;11月份之后,未捕到孕鼠。可见,春季出生的雌鼠,当年可以产1~2胎,夏初出生的雌鼠,当年只能产1胎,而越冬的雌鼠多数一年产2胎,极少数可产3胎。
大仓鼠的雄性个体,其精巢也呈现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对不同月份采集的188对精巢进行分析发现,从9月中旬开始,不同年龄组的雄性个体性腺活动停滞,精巢停止发育,表现为精巢上升进入腹腔,萎缩皱褶呈暗色长条状。据1985年资料分析,成体鼠单个睾丸质量由2.72 g±0.31 g(7~8月份)下降至0.19 g±0.06 g(9~10月份)。亚成体及老体鼠精巢变化情况与成年鼠相似。至翌年3月,雄性精巢迅速恢复到正常繁殖状态(质量超过2 g)。
大仓鼠的平均寿命为1年左右,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年际间变化较小,但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4月份主要是成体及老年个体,个别年份可出现亚成体。5~7月份主要由亚成体和成体组成,同时老年个体也占一定比例。在此期内均有幼体出现。8月份以成体为主,幼体所占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迅速降低,说明绝大多数老体鼠不能度过夏季。9月份幼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但种群仍以成体鼠为主。10月份亚成体所占比例最大,幼年个体开始减少,至11月份幼年个体已基本不见,亚成体比例下降,而成年个体比例相对增加。12月份亚成体也开始消失,成年鼠上升到优势地位。根据其繁殖周期可以预见,1~3月份大仓鼠种群乃以成年体及老年个体占优势。
大仓鼠的种群数量随季节不同而有变化。据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在孟津,1984年3月至1986年3月在遂平、中牟、周口,1994年4~6月在灵宝、新乡等地按夹日法进行数量统计,大仓鼠在当地农田害鼠中所占比例为0.43%~18.3%。其种群数量每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份和10~11月份,捕获率分别为1.7%及1.4%~1.6%。2次高峰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次繁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5月份气候适宜,10月份秋季作物成熟,正是大仓鼠忙于取食、储藏食物的季节,故活动均很频繁,致使捕获率较高。6~8月份种群密度处于明显的下降状态,捕获率由1.3%降至0.6%,而9~11月份,种群密度又处于上升状态,捕获率由0.9%升到1.6%。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夏季气候炎热,动物的活动性减弱,及秋季气候适宜,动物活动性增强有一定关系。12月份至翌年4月份,种群密度一直处于低潮,捕获率为0.4%~0.6%。这显然与冬季气温较低,食物相对贫乏,大仓鼠处于间歇性休眠期有关。
通过对胃容物剖检、室内饲养及洞内储存食物的研究发现,大仓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尤其喜食黄豆、黑豆、花生、甘薯,也吃棉子、苍耳子、柏树子、楝子及莎草根等;春季也取食麦苗等植物的绿色部分。胃内还发现有少量昆虫。大仓鼠仓库中的储粮品种一般是就地取材,随地块作物类型不同而异,有的储存单一品种,如黄豆、花生等,有的按不同种类分别储藏,如1963年秋在开封东北郊发现,一个大仓鼠洞穴的3个仓库中分别储有黑豆、甘薯、谷子。大仓鼠采食的距离可达500 m以上。通过研究还发现,大仓鼠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气温为15~33℃时,行动活跃,夜间频频取食,当气温超出上述范围时,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多蜷缩于洞中休息。
7)经济意义 大仓鼠是河南省主要的农业害鼠,在省内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繁殖力强,食量大,食性广泛。尤其在其储藏食物期间,常对农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造成极大危害。同时,大仓鼠又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携带者或传播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构成潜在威胁。故各地均应加大控制力度。
(2)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Pallas1773)
地方名:搬仓、纹背仓鼠。
英文名:Striped hamster
1)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吻短,耳圆。具颊囊,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尾甚短,尾长不超过30 mm。尾背方黑褐色,腹方白色。
2)形态描述(图4.33)
图4.3 黑线仓鼠
①外形 黑线仓鼠为小型鼠类,体重不超过40 g,体形肥胖,尾甚短,仅略长于后足长。体长不超过120 mm,吻短而钝,耳圆。四肢短小,后肢略长于前肢,有颊囊,雌性有乳头4对。
②毛色 体背自鼻上部至尾基以及四肢外侧为黄褐色,有些个体为灰褐色,毛基灰色,毛尖黄褐或黑色。体背中央自头顶至尾基有一黑色条纹,但清晰程度不一,或隐约可见,或较为清晰。体腹面毛色灰白,毛基暗灰色,毛尖白色。体背与体腹毛在体侧界限清楚。尾背、腹两色,背方同体背毛色,腹方白色。耳壳内侧有黑灰色短毛,耳缘具白色狭纹。吻、颏、前后肢下部及足背毛色均为白色。
③头骨 头骨整体观略呈椭圆形。吻部较短,脑颅近圆形,颧弓不显著外凸,颧骨细弱。鼻骨狭长,由前向后逐渐变窄,眶上嵴不明显,顶骨前外侧角尖而向前延伸,其尖端向内侧弯曲,顶间骨宽大,其宽约为长的3倍。上颌骨在眶下孔的前方形成小突起。门齿孔狭长,其后缘可达第1上臼齿(M1)前缘连线水平。齿隙较大,听泡中等大小(图4.34)。
④牙齿 上门齿细长,唇面沙黄色,光滑无纵沟。第1上臼齿(M1)较大,第2、第3上臼齿(M2、M3)渐小。第1上臼齿(M1)咀嚼面上有3对齿尖,第2上臼齿(M2)有2对齿尖,第3上臼齿有4个齿尖,但排列不甚规则,且后方两个极小。下颌齿隙约与下臼齿列长度相当,但短于上颌齿隙。第1下臼齿(M1)的咀嚼面有3对齿尖,第2下臼齿(M2)有齿尖4~5个,第3下臼齿(M3)有齿尖2对。
⑤量衡度 黑线仓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16、表4.17。
表4.16 黑线仓鼠外形量衡度
图4.34 黑线仓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17 黑线仓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黑线仓鼠是由Pallas于1773年根据西伯利亚的标本订名的。其种级分类地位一直比较稳定。
4)亚种分化 黑线仓鼠已记述的亚种计有7个,除指名亚种C.b.barabensis外,国内均有分布。即萨拉齐亚种(C.b.obscurus Milne-Edwards)、宣化亚种(C.b.griseus Milne-Edwards),长春亚种(C.b.fumatus Thomas)、东北亚种(C.b.manchuricus Mori)、乌苏里江亚种(C.b.ferrugincus Argyropulo)及兴安岭亚种(C.b.inganensis Wang)。Ellemlan(1957)将东北亚种合并至宣化亚种,但王逢桂(1980)仍将东北亚种单列,并将乌苏里江亚种移至东北亚种,视作同物异名。依此意见,则黑线仓鼠在国内共分化为5个亚种。
①萨拉齐亚种(C.b.obscurus)体背毛色极淡,为灰黄褐色,体背中央黑色纵纹极不显著。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②东北亚种(C.b.manchurius)体背毛色为鲜艳的红棕色,背部中央黑线明显。分布于东北诸省。
③宣化亚种(C.b.griseus)体背毛色淡棕黄色,背中黑纹较萨拉齐亚种显著,分布于内蒙古、东北诸省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
④长春亚种(C.b.fumatus)体背毛色灰棕褐色,背中黑色纵纹明显。分布于东北嫩江平原。
⑤兴安岭亚种(C.b.xinganensis)体背毛色较暗,呈栗棕色,背中黑纹亮而显著,分布于东北。
根据毛色及体背中央的黑色纵纹,河南省所分布的黑线仓鼠应为宣化亚种(C.b.griseus)。主要见于豫东豫北平原、豫南大别山区等地。
5)地理分布黑线仓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豫东豫北平原、豫南大别山地等(图4.35)。国内分布于东北诸省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朝鲜北部、蒙古、西伯利亚南部等国家和地区。其分布区大致在东经75°~136°,北纬32°~58°之间。
6)生态 黑线仓鼠主要栖息于半荒漠草原、森林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农田等景观中,适应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半荒漠及潮湿的沼泽地都有其踪迹,有时也进入居民点。其洞穴可分为临时洞、居住洞、越冬洞及储粮洞等。临时洞和储粮洞结构甚为简陋,仅为深40~47 cm的洞道,末端膨大者用于储粮;居住洞结构则较为复杂,是其春、夏、秋季居住与产仔场所。洞口1~4个,直径约4 cm,常用松土堵塞。洞道直径比洞口稍大,有较多分支,主要是垂直型和水平型。越冬洞结构也较复杂,洞道长而深,深达70 cm以上,有较多的分支及膨大部分。黑线仓鼠主要营夜间活动,白天多隐匿于居住洞内,其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也有少量昆虫及植物的绿色部分。秋季粮食作物成熟收获时,大量盗、储种子和果实,活动十分频繁。它们先将于田间盗得的粮食摄入颊囊,回洞后吐出放入仓库。
4.35 黑线仓鼠的分布(▲)
据1980年在兰考、孟津、新乡,1984年3月至1986年3月在遂平、中牟、周口等地,1994年5月在新乡的调查,黑线仓鼠在当地农田害鼠中所占比例可高达66.7%,各地平均为26.2%。全年捕获率为0.21%~4.0%。另据1963年4月份及10月份在中牟城郊调查,黑线仓鼠在农田害鼠中占67%,近来此比例下降为16.9%。当时,这一地区极为干旱,多荒地沙丘,现在已被改造成灌溉条件良好的平整农田,适应潮湿环境的黑线姬鼠在演替中逐渐取代了黑线仓鼠的优势地位。可见,环境对动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黑线仓鼠种群在河南省的全年季节性数量呈现双峰型消长特征。自3月份开始,种群密度即开始回升,至5月份形成第一个数量高峰,捕获率由2.3%升至4.0%,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回升、食物渐丰,黑线仓鼠进入繁殖季节,觅食活动增加,故而捕获率较高。自9月份开始,种群密度再度回升,至11月份形成第二个数量高峰,捕获率由1.3%升至3.4%,这一方面是繁殖的结果,同时也因为秋季储粮活动频繁,使上夹率较高。自12月份至翌年2月份,种群密度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捕获率由2.7%降至1.7%。这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动物较少活动,主要隐匿于洞中,以储藏的食物为食。而在每年6~8月份,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但低于两个高峰期的种群密度,捕获率平均为1.84%。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鼠类活动性下降,并处于间歇性休眠期所致。
黑线仓鼠种群中雌雄性比为1∶0.97。每年繁殖4~5胎,每胎产4~8仔,在河南省平均胎仔数为6.1。每年自3月份进入繁殖期,4月份之后进入盛期,10月份繁殖活动逐渐停止。11月份至翌年2月份为繁殖休止期。5月下旬开始捕到当年生个体(体重15 g左右)。
7)经济意义 黑线仓鼠繁殖能力极强,种群数量大,并有储食习性,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并参与一些流行病的传播,故应予以加强防控。以降低并控制其危害程度。
(3)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Milne-Edwards 1807)
地方名:搬仓、仓鼠。
英文名:Lesser long-tailed hamster
1)鉴别特征 体小型,尾较长,其长度达体长的1/3以上。尾背腹两色,背方灰黑色,腹方白色,体背中央无黑色纵纹。
2)形态描述(图4.36)
图4.36 长尾仓鼠
①外形 体型大小与黑线仓鼠极相似,但尾相对较长,可达体长的1/3以上。成体体长小于120 mm,体背中央无黑色纵纹,耳相对较大,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具颊囊,雌性具乳头4对。
②毛色 夏毛自吻端至尾基的体背及体侧均为黄灰色,毛基灰黑色,毛尖灰棕色或暗灰褐色,少数毛尖为黑色。冬毛棕黄色,毛尖沙黄色。体背中央黑色毛尖较多,故较体两侧毛色为深。吻侧、颊部、四肢内侧及体腹面毛尖白色,毛基深灰色常显露于外。体背腹毛色在体侧界限明显。耳壳内外侧均被以黑色短毛,耳缘及耳尖毛白色。尾毛短而密。背腹两色,背方与体背同色,腹方为白色。足掌背面被以白色短毛,足掌裸露,爪无色。
③头骨头骨较黑线仓鼠者略显狭长,脑颅背面稍隆起,弧度显见。颅顶表面无明显棱嵴,颧弓较细弱,不特别向外扩张,后部略宽于前部。鼻骨狭长,前部较后部略大,吻部尖突。额骨较平而宽,其末端与顶骨间的骨缝呈半圆弧形。顶骨宽阔,其前外角前伸。顶间骨较大,枕骨向外略隆起。门齿孔略宽而长,呈柳叶形,其末端可达第1上臼齿(M1)前缘的连线。听泡隆起,两听泡间距离约与翼骨后段间距相等(图4.37)。
④牙齿 其基本结构与黑线仓鼠相同,但上下门齿均较细弱,上臼齿列略窄。上门齿唇面橙黄色而无纵沟,上臼齿3枚。第1上臼齿(M1)较大,其咀嚼面上有6个对称排列的齿尖,第2上臼齿(M2)有4个对称排列的齿尖,第3上臼齿(M3)有3个齿尖。第1下臼齿(M1)较大,咀嚼面有齿尖6个,第2、第3下臼齿(M2、M3)各有齿尖4个。老年个体由于牙齿磨损,齿尖不甚明显。
图4.37 长尾仓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3.侧面观
⑤量衡度长尾仓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18、表4.19。
表4.18 长尾仓鼠外形量衡度
表4.19 长尾仓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长尾仓鼠自Milne-Edwards于1867年依产于山西北部萨拉齐的标本订名以来,种级分类地位相对稳定,未见争议。
4)亚种分化关于长尾仓鼠的亚种分化,先后有Satunin(1903)、Thomas(1928)、G.Allen(1925,1940)、Argropulo(1933)、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汪松等(1977)进行过研究,各家意见颇不一致。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长尾仓鼠在国内只存在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l.longicaudatus)和曲麻莱亚种(C.l.chiumalaiensis)。后者在毛色上与指名亚种相似,但背部稍暗;头骨较大,颅全长28.3(26.5~30.7) mm,脑颅扁平。
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指名亚种(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longicaudatus)。本亚种主要特征见种级记述。分布于灵宝等地。
5)地理分布长尾仓鼠在河南省主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豫西伏牛山地等(图4.38)。国内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等省(区)及东北诸省。国外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中部等国家和地区。
图4.38 长尾仓鼠的分布(▲)
6)生态 长尾仓鼠主要栖息于丘陵、灌丛、草地、农田、沟壑及山区的岩坡或缝隙中,洞穴较为隐蔽,洞道内有仓库、盲洞、巢室之分。巢室容积约300 cm3,常铺垫有杂草、禾秸等。长尾仓鼠主要营夜间活动,以植物种子及农作物的茎、叶等为食,也可取食昆虫,盗储粮食及草籽,以备过冬之需。每年繁殖2次以上,每胎产5~9仔。平均寿命1年,少数个体可达1年以上。据1994年4月在灵宝调查,长尾仓鼠在当地农田害鼠中可占到23%,捕获率可达6%。长尾仓鼠全年活动,冬季也可捕获。
7)经济意义 长尾仓鼠在豫西黄土台地,伏牛山地北麓丘陵地带较为常见,可危害小麦等多种农作物。秋季农作物成熟收获季节,常盗储大量粮食,使农业生产减产损失严重,故应予以防控。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种类中等大小,均适应于地下生活。体型粗壮,吻钝,眼不发达,耳壳退化成环绕耳孔的皮肤皱褶,为毛所掩盖。四肢粗短,前肢相对较发达,前足爪甚为发达,长于指长。尾较短,通常不达体长之半。头骨较粗壮,坚实,前窄后宽。人字嵴一般均在颧弓后缘的水平,后头宽接近于颧宽。眶下孔发达,呈三角形。门齿粗壮,臼齿无齿根,故可终生生长,咀嚼面具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
本亚科种类多栖息于草原、林缘及农田中,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危害农林业发展。
本亚科在全世界计有1属8种,国内有1属6种,河南省有1属2种。
4.3.3.3 鼢鼠属Myospalax
河南省鼢鼠属分种检索表(www.xing528.com)
(1)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Milne-Edwards 1867)
地方名:地羊子、地扒掌、瞎老鼠。
英文名:Altai zokor
1)鉴别特征 体型粗壮,前足爪甚发达,长于指长。尾毛稀疏,尾较短,约为体长的1/5。额部有一显著白斑。
2)形态描述(图4.39)
图4.39 东北鼢鼠
①外形 体型粗壮,体长200 mm以上,尾短,约为体长的1/5。尾几乎裸露,尾毛稀疏。前肢极为发达,前足爪亦发达,其长度大于指长。后趾及爪发育正常。眼极小,耳壳甚形退化,隐于毛下,体毛柔软,泛有光泽。
②毛色 体背毛色灰赭色,毛基灰色。吻端毛为污白色,无灰色毛基。头部额顶有一块极显著的白色斑块,其形状、大小变异较大,在个别鼠体上可能完全消失。身体两侧及前后肢外侧毛色与体背毛色相似。体腹面毛呈灰色,毛尖略显淡褐色,与体侧毛界限不甚清晰。
③头骨 头骨明显粗壮,表面具显著棱嵴,颧弓粗大,向外侧呈弧形扩展。鼻骨长而略宽,前端微凸。后头宽约与颧宽相等。头骨在人字嵴处呈截切状,老年个体有发达的眶上嵴与颞嵴。人字嵴强大,呈直线状伸向两侧。上枕骨特别大,中部略向后隆凸,构成脑颅的后壁。门齿孔较宽,齿隙远较上臼齿列为长(图4.40)。
图4.40 东北鼢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④牙齿 上颌门齿相当强大,呈凿状,其齿根伸至第一上臼齿(M1)的前方。臼齿内侧有2个内凹角,与外侧的2个凹角交错排列。由此将臼齿咀嚼面分成前后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及一个稍向前伸的后叶。第一下臼齿(M1)内侧有3个内凹角,外侧有2个凹角。内侧第一凹角较浅,故而咀嚼面之前部并不分隔成两个孤立的三角形,而是相互连接成一斜列的前叶,其后为两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和一个较长的内叶。
⑤量衡度 东北鼢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20、表4.21。
表4.20 东北鼢鼠外形量衡度
表4.21 东北鼢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东北鼢鼠是Milne-Edwards于1867年订名的。Corbet(1980)认为东北鼢鼠应隶属于原鼢鼠(M.myospalax),作为其东北亚种。国内学者长期以来均认为它应为一独立物种,本书从这一意见。
4)亚种分化 有关东北鼢鼠的亚种分化问题尚缺乏研究,故该种目前为一单型种。
5)地理分布 东北鼢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东豫北平原诸市县(图4.41)。国内分布东北诸省及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
6)生态东北鼢鼠主要栖息于草原及农田中,有时也见于山地丘陵及荒滩、灌丛、河堤等处。其洞道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洞道、厕所、仓库及巢室。洞道全长50~62 m,距离地面20~50 cm,洞道直径为5~6 cm。仓库与巢室居于最深部位,距离地面可达1 m以上。巢室较大,容积约为1 500 cm3。东北鼢鼠有堵洞习性,不冬眠,昼夜均活动,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活动较为频繁。从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来看,春、夏活动最活跃,尤以夏季为盛。据在周口地区调查,每年6~7月份,小麦收割结束后,东北鼢鼠大量活动。秋季小麦出苗后,即沿地垄啮食小麦根部。东北鼢鼠主要采食植物的根系,也啃食茎叶和花,尤其喜食植物的块根、块茎、鳞茎等,储藏的食物有茅草、甘薯、马铃薯、胡萝卜、豆类、花生、洋葱等。在周口地区的花生地,其洞中所储藏的花生可达5 kg以上。东北鼢鼠在春末至夏初繁殖、每年繁殖1次,每胎产2~4仔。
图4.41 东北鼢鼠的分布(▲)
7)经济意义 东北鼢鼠对小麦、甘薯、花生、豆类、萝卜等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由于其挖洞及储粮活动,常使农作物损失惨重。甚至还可毁坏河堤,故应予以集中灭杀。另外,东北鼢鼠毛被柔软,绒毛发达,保暖性强,可资利用。至于其骨骼的药用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2)罗氏鼢鼠(Myospalax rothschildi,Thomas 1911)
地方名:鼢鼠。
英文名:Rothschild's zokor
1)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前足爪细弱,尾较短,其长略超过后足长。尾及后足背面覆以苍白色密毛。
2)形态描述
①外形是鼢鼠属(Myospalax) 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体体长平均在160 mm以下。前足爪细弱,尾较短,其长度多在40 mm以下,并覆以密毛,尾基部毛较长。
②毛色 体背毛为灰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体腹面毛为略淡的灰褐色。尾部被以污黄色毛。尾基部毛色较深,向尾端渐次变淡,至末端已近污白色。
③头骨头骨较小,颅全长平均为40 m左右,棱角较少。鼻骨略呈倒置的长梯形。颧弓向外扩张,眶上嵴明显。听泡略小而低平,门齿孔狭小,止于前颌骨与上颌骨之相接处(图4.42)。
④牙齿 第1上臼齿(M1)内侧第一凹陷角较深,在其咀嚼面上形成的第一个三角齿环是封闭的。⑤量衡度罗氏鼢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22。
图4.42 罗氏鼢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22 罗氏鼢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罗氏鼢鼠是Thomas于1911年依据J.Smith采自甘肃临潭东南海拔3 400 m处的一只雄性标本订名的。其后虽有一些学者订了一些本种的同物异名,但M.rothschildi作为种名为大多数学者沿用至今,其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该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单型种。
4)亚种分化 李保国等(1989)首次提出罗氏鼢鼠除指名亚种M.r.rothschildi之外,还分化出另一亚种,即湖北亚种(M.r.hubeiensis)。该新亚种以其尾较长,颅基较长及颧骨较大为主要特征而有别于指名亚种。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就该亚种模式产地的标本进行研究,认为无论是毛色、外部形态、头骨特征及其量衡度均与指名亚种无显著差异。从而对该新亚种的成立提出异议。所以,有关罗氏鼢鼠的亚种分化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5)地理分布罗氏鼢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的栾川、西峡等地(图4.43)。国内分布于甘肃、湖北、陕西、四川等省。
图4.43 罗氏鼢鼠的分布(▲)
6)生态 罗氏鼢鼠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草丛、农田等生境中,多在土质相对疏松的地带生活。洞道结构甚为复杂。食性较杂,包括多种农作物、蔬菜、杂草、树根等。每年4月份开始繁殖,每年繁殖1次,每胎产1~5仔。
7)经济意义 罗氏鼢鼠在河南省分布范围较狭,数量也相对较少,故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可在林区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灭杀
田鼠亚科(Microtinae)大多数为小型种类,个别种体型中等。体型大多短粗,吻短而钝。头部较扁平,无颊囊。颈部不明显,眼和耳均较小或退化。四肢及尾均短,绝大多数尾长不及体长之半。头骨较粗壮,颧弓发达,鼻骨短,眶下孔较小。腭骨较长,一般超过颅全长之半。鳞骨发达,多具顶嵴,听泡较大。臼齿咀嚼面平坦,无齿尖,其上为三角形或菱形或其他形状的齿叶所组成,在内外两面釉质褶皱形成齿尖,其数目多少因种类而异。大多数种类臼齿无齿根,个别种类的臼齿在成体有齿根。本亚科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及北非。
田鼠亚科全世界计有20属128种,国内有12属43种,河南省有2属2种。
河南省田鼠亚科分属检索表
4.3.3.4 绒鼠属Eothenomys
岢岚绒鼠(Eothenomys inez,Thomas1908)
地方名:绒鼠。
英文名:Kolan vole
(1)鉴别特征体型小,略显肥胖,尾短,其长度不及体长之半,被毛浓密,鳞片不外露。第3上臼齿(M3)有4内3外凸角。
(2)形态描述(图4.44)
图4.44 岢岚绒鼠
1)外形 体型较小,略显肥胖,体长90~110 mm。尾短,长度为31~37 mm。尾被毛较密,鳞片不外露,头部低平而较宽,耳短圆,略突出于体毛之外,四足短小。
2)毛色 头背及体背呈棕褐色,毛基暗灰色,中段棕红色,毛尖棕褐色。体侧毛为棕黄色,毛基暗灰色,毛尖棕黄色。体腹面毛灰棕色略带丝光,毛基灰色,毛尖棕色。颏、喉部被毛稠密而长。尾毛较密,鳞片基本不外露。尾背腹两色,背方与体背毛色相近,呈棕褐色,腹方为淡棕色,尾端毛较长。耳壳呈棕褐色。四足背面毛为淡棕色或棕灰色。
3)头骨脑颅背面较为平坦,侧观背腹较为扁平。颧骨较细弱,颧弓略向外侧扩张,鼻吻部短,鼻骨也短,其前端膨大。眶间部略宽,中部稍凹陷,顶骨大。顶间骨窄而略长,骨嵴不明显,门齿孔较宽。听泡大小适中(图4.45)。
图4.45 岢岚绒鼠的头骨
4)牙齿 上门齿粗短,内侧中央有缺刻。第1上臼齿(M1)前横叶之后,有2对交错排列并封闭的三角形齿环;第2上臼齿(M2)前齿叶之后有1内2外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环,后齿叶具有2内1外3个突角,第3上臼齿(M3)末端向后延伸成蹄形。第1下臼齿(M1)前后齿叶之间内侧有3个、外侧有2个交错排列并封闭的三角形齿环;第2下臼齿(M2)最前方有1对中部融合的三角形齿环,后齿叶之前有1对封闭的三角形齿环;第3下臼齿(M3)后齿叶之前有2对中部融合的三角形齿环。
5)量衡度 岢岚绒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23、表4.24。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23 岢岚绒鼠外形量衡度
表4.24 岢岚绒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Thomas于1908年把采自山西岢岚的标本订名为田鼠属一种(Microtus inez)。1910年Thomas又把采自陕西商州的标本定名为田鼠属另一种(Microtus nux)。G.Allen(1940)将上述2种移入绒鼠属(Eothenomys),作为同一种绒鼠的2个亚种。而Ellerman(1950)则同意Hinton(1923)的意见,将该鼠移至属Clethrionomys,作为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的同物异名。岢岚绒鼠较棕背体型为小,其体长、耳长均小于棕背,但其尾长又较棕背为长。同时,根据大量成体标本均无齿根,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认为,岢岚绒鼠应作为绒鼠属的一个独立种。
(4)亚种分化 岢岚绒鼠已记述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i.inez和陕西亚种E.i.nux。二亚种间的量衡度十分接近,毛色方面前者稍淡,后者较为深暗。
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陕西亚种(Eothenomys inez nux)。
本亚种主要特征是尾略长,尾长40 mm左右,毛色较暗,为棕黄褐色至红色,分布于卢氏、灵宝等地。
(5)地理分布 岢岚绒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及黄土台地的一些石质山地(图4.46)。国内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
图4.46 岢岚绒鼠的分布(▲)
(6)生态 岢岚绒鼠主要栖息于中高山阔叶林缘、草地灌丛、农田、草甸、果园等多种生境中,多在阴坡湿度相对较大的林区及灌丛之中活动,以植物种子、绿色部及幼嫩的树皮为食。
(7)经济 意义岢岚绒鼠对森林苗圃、果树业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4.3.3.5 田鼠属Microtus
棕色田鼠(Microtusmandarinus,Milne-Edwards 1871)
地方名:田鼠、北方田鼠。
英文名:Mandarin vole
(1)鉴别 特征体小型,尾甚短,不及后足长的1.5倍,头及体背呈棕黄褐色。
(2)形态描述(图4.47)。
图4.47 棕色田鼠
1)外形 体型相对细小,呈圆筒形,尾甚短,约为体长的1/5,一般不及后足长的1.5倍。尾被毛较密,背腹两色。四肢较短。耳极短,略突出于被毛之外。
2)毛色 夏毛通体棕黄褐色,头背及体背毛色较体侧略深,毛基黑灰色,中段棕黄色,毛尖暗褐色。体侧毛色偏棕色,体腹面毛为暗的灰白色,毛基黑灰色,毛尖灰白色,一般灰色较为显著。体侧与体腹面毛界限不十分清晰。尾背腹两色,背方棕褐色,腹方棕白色。四足足背均被有浅棕黄色短毛。冬毛颜色较浅,体背棕灰色,体侧及体腹面暗灰白色。
3)头骨 头骨侧面观背腹扁平,整体较短宽,棱角较为清晰。鼻骨短宽,前端稍膨大。颧弓宽而坚实,眶上突明显,乳突及人字嵴比较发达。顶间骨宽大。腭骨后缘中央有2条棒状突起的骨桥。听泡宽大,隆起显著。下颌骨粗壮(图4.48)。
图4.48 棕色田鼠的头骨
4)牙齿 上门齿粗壮,唇面光滑无纵沟。第1上臼齿(M1)前叶之后有2内2外4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环;第2上臼齿(M2)前叶之后有1内2外3个三角形齿环;第3上臼齿(M3)前叶之后有1内1外2个三角形齿环,后齿叶大致呈倒置的三角形。第1下臼齿(M1)由2个齿叶组成,在前后齿叶之间有3内2外5个三角形齿环;第2下臼齿(M2)有3内2外5个三角形齿环;第3下臼齿(M3)由3个齿叶组成。
5)量衡度 棕色田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25、表4.26。
(3)分类讨论 棕色田鼠自Milne-Edwards于1871年依据山西北部萨拉齐的标本订名以来,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
(4)亚种分化棕色田鼠已记述的亚种计有4个。国内分布有3个亚种。
1)指名亚种(M.m.mandarinus) 该亚种体背面褐色较浅,尾二色,上面褐色,下面白色,腹部毛尖白色。该亚种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
2)河北亚种(M.m.faeceus) 该亚种体背面褐色较深,腹面土黄色,尾上色同体背色,尾下浅土黄色。该亚种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25 棕色田鼠外形量衡度
表4.26 棕色田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山西亚种(M.m.johannes) 该亚种体型较指名亚种小,体背面呈淡棕黄色,腹面为淡白土黄色,尾上土黄色,尾下纯白色。分布于山西北部。
河南省有2个亚种。
指名亚种(M.m.mandarinus,Milne-Edwards 1871)本亚种主要特征是体腹面毛尖白色,毛色通常较淡。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见于灵宝等地。
河北亚种(M.m.faeceus,G.Allen 1924)本亚种主要特征是体腹面毛色偏黄色,毛色通常较暗,分布于豫东平原。见于开封、新郑等地。
(5)地理分布 棕色田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豫东平原等地(图4.49)。国内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东北诸省、安徽、江苏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6)生态 棕色田鼠主要栖息于土质疏松的荒坡、林地、农田、果园等生境中。其洞道结构复杂,弯曲多岔,洞径28~51 mm,洞道一般长10~20 m;长者可达98 m以上。一个完整的洞系占地面积一般可达75~150 m2。洞道可分上下两层,靠近地面者为取食道,距离地面10~15 cm,为取食时挖掘的洞道,常位于农田的耕作层中,沿取食道有多条分支,上通地面,下达主干道。主干道距离地面20~45 cm,是其常年活动的洞道,一般在土质较硬的犁底层或更深层。沿主干道又有分支,下通主巢室、仓库、厕所等。主巢室、仓库、厕所等一般深入地下1 m左右,为其常年生活及繁殖场所。一个洞系内仓库数目不等,平均5个。每个仓库储粮1 kg以上。棕色田鼠的巢可分为卵圆形和球形两种,其结构紧密坚实,大体可分为三层:靠土层部分较粗糙,巢材多由谷子、玉米、芦苇等的叶子组成;中层较为细致,用柔软的狗尾草、莎草、小麦叶等铺成;内层用刺蓟、蒲公英等的花絮铺垫。卵圆形巢大小为21 cm×16 crn,巢重140 g,球形巢大小为16 cm×18 cm,巢重36 g。
图4.49 棕色田鼠的分布
●指名亚种(M.m.mandarinus) ▲河北亚种(M.m.faeceus)
棕色田鼠是一种主营地下洞道生活的小型鼠种,亦到地面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活动高峰在晚上8:00至次日凌晨4:00,白天也见有活动。在其生活的地区,地表常见盘曲蛇行的疏松土屋隆起及许多大小不等的土丘和土丘群。这是因为棕色田鼠挖掘洞道时,常向地面推土,从而形成新土丘,在翻耕的农田、果园中土丘尤为显著。土丘直径一般在14~20 cm,其下部即是洞道。据研究,在一个完整的洞系中,土丘数为25~28个,多者可达50个。棕色田鼠有推土堵洞行为。若其洞道塌陷或被掘开,一般在5~10 min之内即可将暴露的洞口堵住,最长不超过1 h。若在有风天气,常在3 min以内将洞堵好。堵洞时,先在洞口窥探、静听,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即迅速转身回洞,用四肢急速扒土,并用臀部向外推土,动作极快,仅2 min左右就可将洞口堵严。
棕色田鼠主要以植物的地下根茎及绿色部分为食,尤喜食多汁的植物根部。据在灵宝等地调查,该鼠常咬食小麦根系,环剥果树根皮。致使小麦缺苗断垄率达25%左右,减产达0.35%~3.44%。果树受害株率最高达18%。经室内饲养研究,其平均日食量为31.84 g,喜食水分大、含糖多的食物,如苹果果实、苹果树根、胡萝卜、甘薯、芦苇、卷心菜、小麦苗、狗尾草等。棕色田鼠还随季节变化,在不同的农田、果园间迁移。
棕色田鼠为家族或群居性种类,冬季尤喜集群。一个洞系内有鼠4~6只,多达16只。每年繁殖2次,每胎产2~4仔,偶见6~7仔。其种群数量在4月份和8月份出现两个高峰期。
(7)经济意义棕色田鼠是一种主营地下生活的小型鼠类,由于数量众多,食谱广泛,喜食多种农作物、蔬菜根茎,尤其在冬春季节,大量环剥果树根皮,破坏了农作物及果树根系。其挖掘洞道所产生的土丘常掩埋农作物及苗木,由此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给农业生产和果木经营造成了严重损失,近年来在豫西灵宝、豫东兰考等地危害尤为普遍而严重。另外,棕色田鼠在水渠及田埂边挖掘洞穴,常使渠堤漏水或塌陷。故对其应采取有效方法,应大力进行防控。
沙鼠亚科(Gerbillinae)为一类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的典型啮齿动物,体型一般为中小型,体背毛色与栖息环境相适应,呈现不同程度的沙黄色或浅棕黄色。尾长与体长接近,或略短于或略长于体长,并被以短毛,尾端毛束不甚膨大。四肢较长而有力,尤以后肢明显,适于地面奔跑和跳跃。大多数种类足掌被毛。听泡增大,听觉灵敏,上门齿唇面有1~2条纵沟,大多数种类臼齿具齿根,齿冠较仓鼠亚科者为高。成体咀嚼面平坦,釉质使臼齿咀嚼面形成左右对立而相连的菱形齿环。第1上臼齿(M1)与第2上臼齿(M2)分别具有3个和2个菱形,第3上臼齿(M3)只有1个圆形齿叶,齿式为= 16(14)。
本亚科全世界计有15属71种,国内有3属7种,河南省有1属1种。
4.3.3.6 沙鼠属Meriones
子午沙鼠(Merionesmeridianus,Pallas 1773)
地方名:黄老鼠。
英文名:Mid-day gerbil
(1)鉴别 特征体型中等大小,体长不超过150 mm,尾长几乎与体长相等,体背毛呈沙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腹面及前后肢内侧为白色,趾较短,为浅灰白色。
(2)形态 描述(图4.50)
图4.50 子午沙鼠
1)外形 体型中等大小,成体体长100~148 mm,后足长18~32 mm,耳长12~18 mm,尾长略短于体长,后肢较前肢为长,后足跖部全被以白色密毛。耳壳前缘列生长毛,耳壳内侧除上端被有短毛外,其余部分均裸露,尾上被露密毛,尾端形成毛笔状的小毛束。
2)毛色 头和体背毛色基本一致,为沙黄色或浅棕黄色,并具光泽。毛基青灰色,上段棕黄色,毛尖沙黄色,并杂生有黑褐色毛。体侧毛色较体背略淡。耳壳内侧顶端被有黄褐色短毛,其余部分裸露,体腹面毛由毛基到毛尖均呈纯白色,四肢内侧毛色与体腹面相同,外缘稍呈黄色。喉部洁白色,尾毛背腹两色,背方为亮的棕黄色,下面为浅棕白色。尾端被毛略长,形成毛笔状小毛束,毛尖略显暗褐色。爪灰白色。
3)头骨头骨较宽,后头宽大于颅全长之半。鼻骨较长,额骨较为隆起,顶骨宽大,背方隆起显著,顶间骨宽约为长的2倍。听泡发达,其长度约占头骨长的1/3,末端超出枕骨后缘,听道前壁膨大,其外侧几乎与鳞骨颧突相接触,颧弓前窄后宽,不外凸。门齿孔细长,其后缘可达第1对上臼齿(M1)前缘连线水平。腭骨上有1对狭长的腭孔(图4.51)。
4)牙齿 上门齿橙黄色,1对,唇面各有1条明显纵沟。上臼齿3枚,第1(M1)最大,约等于第2、第3之和,其内外侧各有1个凹陷。第3(M3)最小,呈圆柱状。各臼齿咀嚼面较为平坦,咀嚼面上由左右相对立的三角形相互连通形成菱形齿环。第1上臼齿(M1)咀嚼面有3个齿环,第2上臼齿(M2)有2个齿环,第3上臼齿(M3)的咀嚼面近乎圆形。齿式为= 16。
5)量衡度 子午沙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26、表4.27。
图4.51 子午沙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27 子午沙鼠外形量衡度
表4.28 子午沙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3)分类讨论 子午沙鼠自Pallas于1773年订名以来,其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以往未见争议。
(4)亚种分化子午沙鼠已记述的亚种有10余个,国内有7~8个亚种。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认为陕西省自榆林、定边一带直到关中平原所分布的子午沙鼠均属蒙古亚种(M.m.psammophilus)。经比较分析及查对标本,河南省分布的子午沙鼠亦属此亚种。
蒙古亚种(Merionesmeridianus psammophilus)本亚种主要特征是尾长略短于体长,毛色呈艳丽的黄棕色。尾毛与体背同色,但更为鲜亮。见于豫西灵宝等地。
(5)地理分布子午沙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图4.52)。在国内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在国外分布于伊朗、蒙古、阿富汗等国家。
图4.52 子午沙鼠的分布(▲)
(6)生态 子午沙鼠是荒漠、半荒漠及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常见的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多样,尤喜居于沙质松土地带,在黄土高原的沟坡灌丛、草地、农田中均有发现。子午沙鼠的洞穴可分为临时洞和居住洞,但结构都较为简单。临时洞多为夏季使用,也可作避敌和临时储藏食物之用,一般位于缺少隐蔽的沙丘周围及平地,洞道距地面较浅,巢室距地面多不超过1 m,洞口3~5个,比较分散,多开口于灌丛或草根之下,洞口直径3~6 cm。居住洞又称冬季洞,洞系构造相对复杂,洞道曲折,有许多侧支和一些盲端。洞道长达3~4 m,巢室距地面2 m左右。其洞口的形状、数量、巢室的构造等常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土质松软、植被稀疏的平地上,一般有3~4个圆形洞口;在固定的沙丘上,一般有5~7个洞口,因为洞口常被细沙所掩埋,故无一定形状;在黏土质的沙丘上,由于洞道不易崩塌,洞道的垂直结构可分2~3层。表层洞道距离地面20~30 cm,大多与洞口相通,中、下层洞道中分布有仓库、巢室等。
子午沙鼠不冬眠,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较少外出,春季由于挖掘洞道及取食等,活动较为频繁。食物以植物种子、茎、叶及幼嫩草茎等为主,也捕食昆虫。生活于农田附近者,则喜食农作物幼苗,秋季有盗粮、储食行为,储存食物以备越冬。子午沙鼠每年繁殖2~3次,每胎产3~12仔,平均为6仔。其主要天敌有鼬科动物及部分猛禽等。
(7)经济意义 子午沙鼠严重破坏固沙植物,在农作区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育及水利设施等,都有一定危害,故是农林业主要害鼠之一。同时,它还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但在河南省分布范围狭窄,数量也少,尚未造成重大损失。可随其他农田害鼠一并进行防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