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东西横亘于豫鄂两省之间,包括南部边境地带的桐柏山、大别山及南阳盆地东缘的低山丘陵。沿豫鄂边界延至安徽省,河南省境内为其北翼。西部与南阳盆地东缘的低山丘陵相连。本区的低山丘陵由于位居中国北亚热带,气温较高,降水充沛,风化作用旺盛,加之地处淮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因而,区内的山地丘陵大部分较为低缓,地貌形态十分破碎。江、淮分水岭主脊除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 140 m)地段及东部的商城一带(省内最高处金岗台海拔1 584 m)有中山类型分布之外,其余地段都以低山为主。较为高峻的中山呈断续的块状分布,而且中山海拔多在1 000 m左右,而起伏和缓的低山及丘陵海拔多在300~600 m。其间宽阔的河流谷地纵横交错,并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散布。
豫南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属北亚热带春雨丰沛多雨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16℃,大别山北坡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从100~1 000 m温度为14.9~10.6℃。最冷月年平均气温为1~2℃,极端最低气温-20℃左右,每年低于-10℃的寒冷期不足2 d。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5~28.5℃,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期13~18 d。日平均气温为≥10℃稳定期内积温为4 800~4 900℃,最高可达5 200~5 300℃。全年无霜期220 d以上,年降水量800~1 300 mm,东部较多,西部较少,年降水量有41%~48%集中于夏季。春雨丰沛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特点。
豫南桐柏-大别山地丘陵的土壤分布,具有自下而上的垂直带谱:黄褐土-黄棕壤-灰化棕壤-山地草甸土。在海拔100~400 m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则分布有黄刚土,而在波状起伏平原、丘陵区的中下部及山区的峡谷中则分布有水稻土。(www.xing528.com)
豫南桐柏-大别山地丘陵的原始植被虽然大部分已遭破坏,但大别山和桐柏山仍然保存有残存的次生林,其类型也比较复杂,主要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暖温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灌丛和草丛等。其植物组成主要有麻栎、栓皮栎、枹树、槲栎、马尾松、杉树、白栎、茅栗、化香树;人工栽培的有油桐、乌桕、油茶、毛竹、刚竹、冬瓜皮竹;还有成林或散生的青冈栎、枫香树、枫柏、湖北枫杨、无患子、香果树、三间杉、红豆杉、台湾松、金钱松、香榧、紫楠、樟、金缕梅、江南桤木、盘柱南、五味子等;栽培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等。森林植被破坏后灌丛和草丛生长旺盛,主要分布在山顶陡坡或林间空地。常见的灌丛有野山楂、绣线菊、乌饭树、连翘等,草丛有黄背草、白茅、结缕草和蒿类。
桐柏山地丘陵的植被虽与大别山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因位置略偏北,热量和水分条件比大别山略差,加之中山面积较小,故与大别山相比不但植被类型相对减少,而且长江中、下游植物成分(如台湾松、金钱松、青冈、冬青、枫香树等)已大为减少或不见。天然森林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除海拔600 m以上的少数陡坡地段尚有残存的小片栓皮栎、麻栎等为建群种的次生林外,均为野山楂、胡枝子、黄荆等为建群种的灌丛所代替,亦偶尔见栓皮栎、白栎、槲栎、山合欢、化香树和盐枎木等幼树杂生于灌木丛之中。这些灌丛在遭到进一步砍伐之后,常常沦为芒、黄背草、黄茅或蒿类等为建群种的草丛。在海拔6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为人工或半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林或杉木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