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70%慢性胆囊炎患者同时患有胆结石-全解析

70%慢性胆囊炎患者同时患有胆结石-全解析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约70%慢性胆囊炎患者同时患有胆结石。与胆囊炎相似,发病率呈重女轻男现象,中年肥胖女性属于高发人群。由于此时胆总管被阻塞,胆汁流入肠道的通路受阻,可造成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白眼球发黄等。药物溶石无效或症状较重者,还是以手术为上策。推测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刺激,使胆囊黏膜增生、变性,进而癌

70%慢性胆囊炎患者同时患有胆结石-全解析

国人早有“孤胆英雄”之说,倒也贴切,因为人体的确只有一个胆囊,常人如此,英雄亦然。遗憾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一些人忍痛割爱而丧失了胆囊,成了“无胆者”。那么,“无胆者”还能成为英雄吗?

胆囊与胆毫无关系

国人常把胆囊与人的胆量联系起来,创造了“胆气”、“胆略”、“胆识”等词汇,在心目中胆囊简直成了智谋与才干的同义语。不少欧洲人也曾把胆汁分为黄黑两种,认为它代表人的性格。其实,从现代医学看,胆囊与胆量、性格毫无关系。不信吗?那就学学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看一番吧。

先看胆囊的结构。外观像一只梨,紧贴在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接,胆总管最终通向肠道。正常人的胆囊约鸽蛋大小,容量30~50毫升。也有例外,如美国一位叫做高希的外科大夫曾从一名69岁妇女身上摘除了一个重达10.4千克的胆囊,相当于3个新生儿体重的总和。无独有偶,国内也发现一名男子的胆囊足有足球大,容量达3 600毫升,是正常人的100多倍。当然这些都属罕见,往往是病变的结果。

再说胆囊的生理使命,主要与胆汁有关。首先,肝细胞分泌胆汁,储入胆囊内备用,这就是胆囊的第一个功能,谓之储存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换言之,胆囊主要发挥的是“水库”的作用。继而胆囊壁吸收胆汁中的水分与氧化物,使胆汁变得黏稠,浓度增高,谓之浓缩功能(可使胆汁浓缩6~10倍)。另外,胆囊壁要分泌一定量的黏液(每天的分泌量约20毫升),其目的是保护胆囊自身的黏膜不受胆汁侵蚀,并发挥润滑作用,有利于胆汁排出,谓之分泌功能。最后就是进食后,需要将胆汁经胆总管排入肠道,去发挥消化作用,而将胆汁排出的动力就是胆囊的收缩运动,收缩运动自胆囊底部开始,逐渐移向胆囊管,这就是胆囊的第4个功能——收缩功能。

弄清了胆囊的结构与功能,你该明白胆囊与胆量和性格可谓八竿子也打不着哦,何来关系呢?因此,当有一天你需要丢掉胆囊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听从医生的安排,放下一切顾虑与包袱而轻松应对之。

那么,胆量取决于什么呢?乃是体内一种荷尔蒙——单一氧化酶。科学家发现,人类在生理上有寻求刺激的倾向,喜欢探险者有之,追求非凡经历者有之,纵欲主义者有之,标新立异者也有之。从神经生理学化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冒险者体内的单一氧化酶(一种抑制神经传导物的酶)比较少,致使其情感不易控制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反而具备了像攀登者、赛车运动员一样的超群胆量。换言之,单一氧化酶的数量制约着胆量的大小,绝非胆囊。

胆囊疾病黑名单

与其他器官一样,胆囊也是病魔的觊觎之地,诸如炎症、结石、肿瘤等都可能伺机来犯,故了解一些有关的防治知识大有裨益。

(1)胆囊炎:名列黑名单之首,祸起细菌的偷袭,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大多由肠道通过胆总管逆行而潜入胆囊引起炎症。男女皆可受害,肥胖、多次生育、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尤其高。医学上分为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两种,慢性胆囊炎往往缘于急性胆囊炎未能治愈,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另外,约70%慢性胆囊炎患者同时患有胆结石。由于结石的刺激,加上反复多次的急性发炎,可使胆囊萎缩、功能丧失,成为无用的胆囊。

得了胆囊炎有些什么表现呢?先说急性胆囊炎,往往起病急骤,常有进食高脂肪油腻食物的病史,特别是进食油腻晚餐后半夜突然发病者不在少数,症结在于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让小胆石滑入并嵌顿于胆囊管,遂导致炎症发生。病人突感右上腹持续疼痛并一阵一阵地加重,体温升高,并有恶心、呕吐等。而慢性胆囊炎则没有如此激烈,大多数表现为消化不良、厌恶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治疗的要点是休息、使用抗生素消炎,必要时借助于手术刀切除患病的胆囊。

(2)胆囊结石:简称胆石症,指的是胆囊里长出了石头。与胆囊炎相似,发病率呈重女轻男现象,中年肥胖女性属于高发人群。为什么胆囊会长出石头来呢?这得从胆汁说起。原来,胆汁里含有胆盐、卵磷脂胆固醇等成分,这些成分保持一定的比例,形成一个和谐环境,胆固醇不能结晶,故不会有石头生成。如果这些成分发生了改变,如胆固醇过多,或胆盐、卵磷脂过少,过多的胆固醇就会结晶而形成石头。换言之,凡是能使胆固醇增多或使胆盐、卵磷脂减少的因素,都是胆石症的病因。比如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大量摄入胆固醇;某些肠道疾病造成胆盐过多流失;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引起胆囊收缩功能减退,导致胆汁淤积于胆囊等。结石的大小与数量因人而异,少则一粒或几粒,多者可达上百粒。前不久某地一位29岁的少妇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医生在其胆囊内取出紫褐色圆如珍珠样的石头331粒,一名女护士用了6分多钟才数完,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了。

得了胆石症有没有症状?症状轻还是重?主要取决于结石的大小、所处位置、有无梗阻及感染等情况。比如结石较小,处于胆囊内,没有嵌顿,也没有发炎,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与健康人没有两样,或仅有很轻微的上腹闷胀、隐痛、不适、嗳气等,进食油腻后明显,很容易被当做“肝炎”、“胃炎”打发了,医学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或安静结石。相反,一旦结石位置发生变化,嵌顿于胆囊管或胆总管,则可引起右上腹部剧烈绞痛,谓之胆绞痛。由于此时胆总管被阻塞,胆汁流入肠道的通路受阻,可造成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白眼球发黄等。(www.xing528.com)

关于胆结石的治疗,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无症状结石,不妨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与之“和平共处”好了。有症状但较轻,尤其是年老,患有心脏病或因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者,可试用药物溶石(口服鹅脱氧胆酸)。药物溶石无效或症状较重者,还是以手术为上策。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为胆石症的治疗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至于体外震波碎石,虽说也是一项新技术,但对于胆石症效果差,并发症多,以不用为好。

(3)胆囊癌:肺癌肝癌、肠癌等人们都较为熟悉,其实胆囊癌也非鲜见,只不过发病率低一些罢了。大家熟知的享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就是命丧其魔爪的。

胆囊为何也会癌变?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密切相关。推测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刺激,使胆囊黏膜增生、变性,进而癌变,最后向肝等临近器官转移而致命。

胆囊癌极其狡诈,通常是暗中偷袭人体,神不知鬼不觉,缺乏早期症状,一旦显山露水时往往已届晚期,常令医生措手不及而回天无力。一般说来,早期病人的不适感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相似,如右上腹痛、食欲缺乏、乏力、腹胀低热、恶心及黄疸等。因此,人们要多一个心眼,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病人,有长期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者,更要警惕胆囊癌变。随时留意自身的不适感觉,一有异常,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X线、B型超声、CT、腹腔镜等做出是与否的裁决。治疗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胆囊癌的早期,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无胆”英雄早已有之

胆囊既然有那么多功能,一旦丢失,会不会使人变得胆小怕事?或者降低生活质量?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先说胆量吧,本文开头已经说过,胆囊与胆量毫无瓜葛,丢失了胆囊,胆子不会因之而变小,事业也不会受到牵连。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德寇收复意大利的美国将军克拉克,还在担任连长期间就因胆囊炎反复发作而切除了胆囊,之后他从少校、上校、准将、中将一路飙升,直至上将,成为二战的英雄之一,被誉为无胆囊的“有胆量将军”。

无胆对生活质量也无多大妨碍。首先,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其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即使人类,也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其次,切除胆囊后,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加上人体功能可通过代偿而逐渐适应,故绝大多数病人手术后不会出现异样感觉。

当然,人体毕竟丢失了一个器官,胆汁的浓缩与输送过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故做一些必要的弥补与防范工作还是有必要的。

一是预防肠癌。胆囊丢失以后,丧失了胆囊的浓缩作用,进入肠道的次级胆酸增多,可刺激结肠黏膜增生,增加罹患结肠腺瘤结肠癌的危险性。对策:多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肠蠕动。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多食鲜奶和奶制品牛奶中丰富的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能抑制或减少胆酸的分泌。经常观察大便的状况,如有无出血及大便形态改变等,以便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大肠癌

二是少数患者手术后短期内可出现轻微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泻等),但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胆管的代偿作用,这一症状会逐渐消失。对策:多进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肉类宜选用瘦肉,避免进食过量的油腻食物。腹泻时应告知医生,适当采取措施,如口服助消化药等,消化功能恢复,就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了。

三是胆道功能紊乱。以年轻女性多见,精神因素或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诱发,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对策: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适当休息,睡好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胆道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