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性美学:揭示性美学的规律和性审美活动的科学

中国性美学:揭示性美学的规律和性审美活动的科学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美学性美学sex aesthetics研究性领域内美的普遍规律及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中国古代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性审美的记述和描绘,并对性审美活动做过一些零散、片断的论述。社会生活中大量与性审美有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性美学做理论指导,这是推动性美学发展的动力;思想解放的深入和中国其他性学科的迅猛崛起,是性美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中国性美学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

中国性美学:揭示性美学的规律和性审美活动的科学

美学

性美学 sex aesthetics  研究性领域美的普遍规律及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以性现象为审美对象的一个美学分支。

人,不管是从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看,都存在着明显的性特征。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存在着突出的性差异。男女的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和内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均不同,但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和内生殖器的差异除了用生物学和医学的检验方法来确定外,一般无法直观。外生殖器的差异肉眼即可觉察。因此,外生殖器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们性审美的主要观照对象,古代的性器崇拜就具有这种性审美的内容。更为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则是人的第二性征的差异,如男性体格高大,毛发发达,有胡须,喉结突出,声音低沉;女性曲线柔美,脂肪丰腴,乳房隆起,声音尖细等。第二性征,在性审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性审美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男女两性,除了各自可以把对方的生理特质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还可以把对方的心理特质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两性心理上的差异,表现在气质、感觉、感情等方面。一般而言,男子刚毅、粗犷、豪放,女性温柔、含蓄、细腻。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男女两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性别角色、性行为也各不相同。男子的社会角色是儿子、丈夫、父亲,女子的社会角色是女儿、妻子、母亲。有些社会职业只宜于男子去做,有些则只能由妇女来承担。男子喜欢冒险、不拘小节;女子注重穿着、打扮,讲究细微末节……两性这种生理、心理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具有审美的价值。这种差异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性行为,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每个性发育正常的人都或迟或早会有性行为发生,人类的性行为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这就是人类性行为的重要性、普遍性和长期性。在繁衍后代这种原始动力的推动下,性活动成了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和文化的属性。它的范围也从目的性性行为,扩展到过程性性行为与边缘性性行为(见性行为)。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性关系、性交往、性行为中,始终贯穿着审美活动。没有对美的追求,两性之间就只剩下了与动物相类似的性本能,既无爱情可言,也不会有物色对象、追求佳偶这类社会行为。可见审美活动在人类性爱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的性行为是生理需要和包括审美在内的心理需要结合的产物。不仅人类的性关系、性交往、性行为中始终贯穿了审美活动,而且人类性审美活动的发展,性交往、性关系、性行为本身也成了人们审美观照的内容。总之,性审美实际上是对性这种生命现象的一种直接观照。这里所说的性,既包含生理的、生物的,也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内涵。性美学就是研究这种审美活动的科学。

沿革 性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被提出来,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但作为性美学重要研究内容的性审美活动,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人类早期性审美活动的情况已经很难确切地知道了,从大量出土的具有明显夸张的乳房、臀部和中裂线的女裸像来推断,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自19世纪以来,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此类女裸塑像发掘的报告,他们的时代从距今三四万年至三千年左右。中国红山文化遗存中也发现过裸体的女孕妇塑像。当时这些塑像可能更多出于宗教的需要而被塑造出来,但无疑它同时也具有作为性审美观照对象的意义。可见,在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已经相当活跃。此后,性审美的活动就更趋成熟。中国古代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性审美的记述和描绘,并对性审美活动做过一些零散、片断的论述。这些都是性美学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是性美学的萌芽。性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对它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处在草创时期。近几年虽有爱情美学、爱情心理美学、人体美学等有关著作问世,但都只涉及性审美的个别领域,对性美学的系统论著,国内外还甚少见。199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性爱的魅力——青春期性审美》(青春期性教育丛书之一)一书,对构筑性美学学科构架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社会生活中大量与性审美有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性美学做理论指导,这是推动性美学发展的动力;思想解放的深入和中国其他性学科的迅猛崛起,是性美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中国性美学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

研究对象 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和其他审美活动一样,它的前提是首先必须要有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发生了相互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才得以展开。因而,作为研究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性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必然既包括性审美的客体,即对象方面的课题,如性审美的内容(性别美、容貌美、体格美等),美的特征、规律等,也必然包括审美的主体方面的课题,如性美感、性审美意识、性审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还要研究性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如性审美的规律、特点等。除此之外,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必然要反映到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去,因此,这类文艺作品同样受到性美学研究的关注,与性有关的文学艺术创作,同样是性美学研究的课题。

基本内容 性美学包括性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性美学史的研究和性美学各分支的研究三大部分。

性美学基础理论 这是性美学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面:①哲学层面。哲学是美学研究的基础,性美学研究首先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如什么是性领域内的美,它有哪些形态和类型,性审美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等。②心理学层面。审美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性审美中的一些现象,绝大多数也都可归结为心理现象。因此,不进入心理学的层面,要研究性美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性审美心理学是性美学的主体内容,它要研究性审美的心理基础和过程、性审美中美感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性审美与性爱的关系等。③其他层面。除了从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对性审美现象进行研究外,还可以从其他相关的学科对性审美进行研究,如性审美标准,性审美的民族差异、时代差异等,这就需从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对性审美进行研究。有关性美育的研究,也应是性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就组成了另一个层面。此外,与性美学自身学科建设相关的一些问题,如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的探讨,也是性美学的基本内容。

性美学史 这是指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性美学自身发展历史的研究。性美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不久前的事,但性审美的实践却早已有之,性审美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性美学正是建筑在大量的、广泛的性审美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它是对这些性审美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因此性美学史就不能不对人类的审美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性美学产生之前,各种性美学思想也早已有之,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就有此类思想的记载,因此性美学史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性美学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

性美学各分支 性审美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性爱对象的形体、容貌、气质、性格、服装、佩饰等到人类的性交往、性关系、性行为本身都可成为性审美观照的对象。反映性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更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如此众多的性审美内容,便产生了众多相应的性美学分支,如人体美学、美容学、服饰美学、性文艺学等,这些都是性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性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性美学要研究人们的性审美观念,研究性审美中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及性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等课题,必然要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等这些哲学的根本问题。同时,性美学的研究也必然要受一定哲学观、方法论的指导与影响。所以,性美学和哲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性美学研究一定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实基础。

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性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在性审美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感觉、想象、感情、思维等。不涉及心理学的概念和范畴,要深入进行性美学的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性美学的研究必然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当然,性审美不只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还与许多其他社会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

伦理学的关系 性美学不光关注男女两性的形体美、容貌美等外在的美,它还要研究人们在性爱中的情感美、道德美等内在的美,这当然就与善恶伦理发生了关系。另外,性审美不仅将男女两性之美作为自己审美观照的对象,还将人们的性行为本身也看做审美观照的对象。性行为既是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事,但也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影响到家庭与社会,因此就有了一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就有了一个善与恶、诚与伪、正义与邪恶等区分的问题,以及性行为规范、准则的问题,对性爱具有心理导向作用的性审美活动,就不可能不与研究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发生关系。

民俗学和民族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往往具有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审美习俗。民族的审美偏好和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对性审美活动常常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为美,在彼为蚩,这种事是经常发生的。性美学只有通过对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性审美风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从这些“个别”中,了解“一般”,从“特殊”中发现性审美的普遍规律。而这些研究必然要以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知识为前提,因此,性美学和民族学、民俗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的关系 性美学不是学者书斋中的泛泛空论,它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科学,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性审美教育便是发挥性美学现实指导意义、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一环。性美育,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外部(体貌、服饰等)到内部(智能、情感、道德等)两方面来提高自己美的素质,形成正确的性审美意识,从而能正确进行一切与性有关的审美活动,能以高雅、健康的性审美理想和情趣来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和异性的交往等问题。这样,研究性美学就不能不了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不和教育学发生密切的联系。

与文艺学的关系 性爱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之一,处于性爱中心的人,不是单个抽象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切社会关系也可以在性爱中得到折射。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就必然要将笔触深入到性爱这个领域。同时,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也必然会将人体之美,人的风度、气质、情感、道德之美,以及性爱本身,作为自己描绘表现的对象。性爱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和表现,既是人类性审美的艺术结晶,又对人们的性审美意识产生深刻影响。这样,性美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诸如艺术作品应该怎样反映性及性爱,以及人们应该怎样来欣赏与性及性爱有关的艺术作品等问题。而这些研究与探讨,没有文艺学的配合,显然是不可能的。

意义 性美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过去性学研究偏重于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及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更没有对性现象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当然,这并非说这种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不重要或已经足够了。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也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加强,但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对性现象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没有性美学这一分支的性学是残缺不全的性学。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本质、特点、规律,性审美与性爱的关系,性审美在人类性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这对推动整个性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性美学的研究还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内容、人要怎样才算美、内在美和外表美的关系等问题,这对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性审美能力、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性审美理想,提高自己身上的美质都有积极的意义。性关系、性行为同样是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性美学也将它们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性美学的普及、提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性现象,并使自己的性行为符合美的规律,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水平,同时这也必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艺术结晶,即各种反映人类性爱生活或与性有关的艺术作品,帮助人们提高鉴赏性文艺的能力,自觉抵制黄色淫秽作品的侵蚀。性美学的研究对文艺工作者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使他们都能按照美的规律对性现象进行艺术的反映。

(蔡利民)


性审美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爱对象之间相互观照,发现与欣赏对方身上所含美质的活动。广义的性审美,指对性爱及一切与性相关事物中的美进行欣赏或进行艺术反映的活动。

主体和客体 审美主体,指具有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而又处于一定审美联系中的人。大凡具有感知能力、具有情感活动的人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受个性、气质、知识、教养、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审美客体,又叫做审美对象,是客观上能与人构成一定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等。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具有日益丰富的内容。一般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是固定不变的,主体以积极能动的姿态出现,而客体则处于相对静止甚或完全处于一种被认识、被评价的地位。性爱中的审美活动,尽管从形式上看,也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对立,但从内容上看,审美主体与客体却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的两个方面,即处于性审美中的双方,互为对方的审美客体,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美加以认识和评价的审美主体。简言之,即性爱双方在性审美活动中互为主、客体。这就使作为人类特殊审美领域的性爱成了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

特点 性爱双方在性审美中互为主、客体,使性审美带有了明显的特征。它首先表现在审美客体不是消极地展现自己所具有的美,而是积极地展示、能动地创造美,特别是当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审美主体所希冀的某些美的素质时,审美客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原来所没有的这种美的要素,从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相恋双方,对自己仪容的修饰,对自己言谈举止的特别注意就是这种积极能动创造性活动的表现。其次,作为审美主体,又必然调动自己的各种心理功能去欣赏、认识、评价对方的美,并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对象作为理想的对象来感知,从而达到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的直接统一。一些见多识广,已经在内心深处塑造了完美恋人偶像的审美主体,往往要把现实的审美对象和头脑中的审美理想加以比较,使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达到间接统一。无论是直接统一还是间接统一,这种统一一经达到,就会成为爱的巨大推动力。第三,由于性爱双方互为性审美的主、客体,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之间的统一必须同时在双方的心中呈现,性审美活动才有可能双向地进行下去,性爱才有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只要有一方没有建立起这种统一,性审美关系便只能单向地进行,如果不能适时地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审美关系就可能走向解体,性爱关系也便告终止。总之,性审美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双方,都具有了非常可贵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由来 性审美活动与人类一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人类性审美活动的产生是和人类的劳动分不开的。劳动使古代类人猿的前后肢有了分工,学会了直立行走,上肢被解放了出来,并终于打制出了石制工具,完成了向人的转化。这一个巨大的转变,对猿人的性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手脚分工已经直立行走的人类才可能采取面对面的性交姿势。这种性交姿势的改变对于性审美活动的产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专家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腹背式的性交根本无法使雌性产生肉体的快感,因此性交只是短暂、残暴、仅为达到生殖目的的动物本能,而当人类采取面对面的性交姿势时,肌肉、神经末梢等才能有较为敏感的反应,从而不仅使男性而且使女性也都能产生肉体快感。这样,性除了达到本能的生殖目的外,更成为快乐的来源,尽管快感并不等于美感,但毕竟向美感跨出了一大步。直立行走,使两性的性器充分地展现出来,连女性丰满的乳房和富有弹性的腹部以及男性饱满的胸腹等第二性征也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同时直立也改变了人类的视角,这样就为性审美活动提供了良好视觉观照的可能。面对面的性交姿势,也使性刺激在以触觉为主的同时,越来越朝视觉的方向发展,使人类的性美主要表现在正面,并日益集中到面部,尤其是眼睛等部位,从这儿发展出人类极其丰富的表情,传递着无限的信息,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那种单纯、直接、赤裸的性气味的刺激,而发展出人类自己的精神的性审美。容貌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终于成为两性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劳动产物的人手,使人类的性活动增加了爱抚行为,这是动物所没有的。爱抚行为使人类的性刺激从动物的以嗅觉为主转变为以触觉为主。这种爱抚行为连同另一种劳动产物——语言一起,加强了男女之间心理感受和情绪的相互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脱离动物单纯的性欲与性行为,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升华为崇高纯洁的爱情。劳动还使人的机体最终从猿的形象中脱胎而出,变得丰满、结实、匀称、优雅,使人体可以成为性审美的重要内容。劳动不光改变了人的机体,使它变为审美对象,也改变了人的心智,使人变得聪明、高尚、感情丰富,使人类的性爱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因素,并使这种精神因素也成了性审美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和人口的繁衍密切相关,生殖器崇拜和性崇拜也由此而产生。这种崇拜对人类性行为的审美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动还使人脱离了个体之间仅作为一种自然关系而存在的自然状态,劳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性关系也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关系,而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两性之间的道德、情操、社会理想等社会意识,使性审美增加了丰富的精神内容。由于男子与妇女的共同劳动,连性本能也人性化了,只有“人化”了的性,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总而言之,是劳动最终导致了性审美的产生与发展。正是生产劳动,一方面使作为审美客体的人,具有了日益完美的形貌和心智,使它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得同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包括他的大脑在内的审美器官和审美心理,日益完善。

历史发展 人类性审美的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政治、哲学、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当然,寻根究源,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发展也是由生产的发展推动的。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性审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总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两性关系日益具有丰富的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使人类的性审美完成了从发轫、形成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

发轫期 在人类社会早期,性审美与人类的性欲、性行为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人们在性行为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欢悦与力量,并日渐朦胧地意识到性行为与后代繁衍的关系。他们将性交看做一种欢快而神圣的行为,甚至看做上天或神的恩赐。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将男女两性的第一性征即性器官当做审美观照的对象,是毫不奇怪的。最早受到人们重视,引起人们审美注意,并作为崇拜对象的,是女性的生殖器。这和人类早期的认识水平与社会状况是相一致的。人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自身的生理与构造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性交与生儿育女的关系。在人类早期的母系氏族中,实行的是群婚制,性关系十分混乱,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只明显地体现在妇女身上,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女性崇拜是必然的。女阴是妇女最显著的特征,并与生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这样就产生出了女阴崇拜。后来,人们对生育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子女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为人们所了解。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又错误地认为,胎儿完全是由父亲的种子形成的,母亲只为它的发育提供一个场所。这种认识以及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动摇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母权制终于为父权制所取代,对女性的崇拜也逐步让位于对男性的崇拜,此时,男性生殖器被看做生殖和力量的象征而备受崇拜,在对男性性征的审美过程中,男性美的魅力,毫无疑问也集中到了他的生殖器上。

形成期 性审美形成期的特征是性审美的对象已经从主要集中于第一性征,转移到了第二性征。这样女性美的魅力也就从女阴部转移到了隆起而富有弹性的双乳、丰满而浑圆的臀部、柔软的腰肢、娇艳的面容、光泽的肌肤以至整个和谐匀称的形体。男性美的魅力则主要表现在强健的筋骨、饱满的肌肉、宽阔的胸部、厚实的肩背、壮健的四肢以及棱角分明孔武严峻的颜面。人类性审美的这种进步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这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第一性征即人们的性器官是最直接与人类的性欲、性行为、性快感联系着,因此人类首先将第一性征作为性审美的对象。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了第二性征与生育的关系,人们将性审美的视野日益拓展到第二性征上去。臀部肥大和双乳丰满是一个女子健康成熟的标志,而这样的女子最能担当生育与哺乳的任务,在原始人看来也才是最有美感的。其次,与性感区(见男性性感区、女性性感区)的发现有关。尽管性感区的概念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医学家提出,但人类在长期的性实践中对嘴唇、乳房、颈项、肩背、大腿等部位受到刺激可以唤起人的春情,造成性欲亢进,使性生活健全满足这种规律早已有所觉察,这正是人类将审美视野拓展到第二性征的又一个原因。性审美对象的这种转移,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大的规模展开了对大自然的搏斗。同时,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对大自然的搏斗和残酷的部落战争,都需要人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强壮的体魄成了人们崇尚、赞扬的对象,也就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男性躯体审美化的过程中,这种历史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性审美对象的这种转移,当然还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水平的提高有关。在人类性审美活动的早期,性审美与性行为的关系比较直接,但随着人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人类发现,性器官缺少视觉美,而人的前半身与上半身亦即主要的第二性征的所在区域具有更鲜明、可爱的特点。这样,慢慢地作为性本能代表的第一性征,反而从人们的性审美的视野中退隐,而第二性征成了两性美的魅力的焦点。对人体,即对第二性征审美化的过程,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大致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成熟期 人除了形体美之外,还存在诸如气质、风度、才智、情操等方面的美。当性审美的主要对象已经不只限于容貌与形体而更扩大至气质、风度等精神因素时,这便意味着性审美已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性审美的特点便是审美重心的扩大和转移。性审美成熟期的开始,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事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文字,同时也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人类的大脑也已趋于完美,人的思维能力与心理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样,人们对精神生活不但产生了更大的需要,而且也有了可能。与人类精神需要的日益增长相对应,人在性审美领域中开始将视线扩展到形体以外更广阔的范围去。进入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分化,社会关系日益纷繁复杂,两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两性”关系,它也必然要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们在性审美的过程中,也就必然日益将更大的兴趣投注于更具社会性的内容上去了。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日益纷繁复杂无形之中给人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就使人们产生出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精神上相互吸引、相互愉悦的需要。互为审美对象的两性,相互之间形体容貌的美固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但现在仅此而已已经不够了,他们还要求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相互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并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更高境界的美。长期的性审美实践,也使人类的性审美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性审美意识在受性生理、心理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性审美与色情和性欲等自然属性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曲折,而不像原来那样的赤露和直接。性现象也变得带有越来越多的文化的、社会的、精神的因素,这也就形成了人类最高的一种感情——爱情产生的基础。性审美的成熟期尽管发端于文明时代之初的奴隶社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主义对人的思想的严酷禁锢,它的真正成熟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直至近代,才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起成熟。今天,人们正在追求容貌、形体之美与内心之美的和谐统一,内心之美的重要意义,甚至已经超越了容貌与形体之美。从精神等内在素质与容貌形体等外在素质的结合上来对两性做出审美评价,已是人类性审美发展的必然趋势。

(蔡利民)

性审美快感 pleasure in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审美过程中,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上的快适之感。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审美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有可能产生美感。审美过程中,当审美对象以声、色、形、质、味、嗅等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适感受。快感是美感的基础,但快感还不等于美感。快感仅是一种生理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适。生物学意义上的快感作为生理机能的反应,某些动物也会产生。而美感则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丰富的社会的、文化的内涵。人类感官感觉客观世界的形式和途径是不同的,嗅、味、触觉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必须与被感知的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才起作用,往往容易引起直接的生理反应,如食欲、性欲等,因此有人称之为低级感官。而视、听感官感受的对象范围广泛,感受客观对象时,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往往会引起联想、促进理解、引发情感等精神性反应而上升为美感,因此有人称之为高级感官。尽管人的嗅、味、触、视、听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快感,但严格说来,主要是视、听两种器官才发展成为审美的官能。因此,在性审美过程中,特别是青年男女在交往或恋爱中,应尽量减少肌肤肉体的接触,防止产生性冲动。当然低级感官仍然具有辅助审美的作用,因为性审美客体是一种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审美对象,通过形体、容貌、声音、语言、姿态、服饰、风度、气质等对审美主体产生大量复杂的刺激信息,审美主体往往需要通过高级感官和低级感官协调配合,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特性,才能产生丰富生动的美感。但要嗅、味、触觉等低级感官在审美中发挥作用,必须摒弃实用目的,剔除占有欲望;必须受到道德、情操和纯洁感情的支配,为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服务。

(蔡利民)

美感 aesthetic feeling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在性审美领域中,美感是由性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广义的美感在性审美领域中,即指性审美意识。

美感具有直觉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觉性,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总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长期的审美习惯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当美的信息一传入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加上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美感的直觉性并非意味着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东西,实际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美感具有情感性。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好恶爱憎,充满了情感色彩,性审美中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美感的情感性也并非脱离思想理智的孤立的情感,而是渗透着理性,经过了理智引导与规范了的情感。特别是在性审美中,只有理性和情感统一起来的美感,才是性审美健康的保证。

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着同一个审美对象,各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或叫做美感的主观性。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个性差异,完全是由审美主体包括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以及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在内的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审美活动也是对审美主体的一种检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会在审美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性审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感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审美感受既受审美主体个性差异的影响,又受审美主体所处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除美感的个性差异外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特性,这便是美感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审美实践中,就表现为美感的时代性。美感的民族特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阶级差异同样会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美感具有共同性。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蔡利民)


性感 sensual attraction  性审美过程中,产生于性审美主体和客体(一般互为异性)的相互作用中,能激发性驱动力,使人产生性联想的一种感受。审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当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时,审美主体便会调动视、听、嗅、触等一切感觉机能去感受客观对象,获得对它的完整形象。这种认识不是机械的反映,审美主体必然调动记忆中原有的各种印象,进行对照、比较、加工处理。当审美客体能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时,便会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感,调动起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活动和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是一种情感活动,在进行这种心理活动时,还会引起内脏器官和腺体的变化。由于在性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突出的性征特点,审美客体的性征成了审美主体注意的中心,它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性联想,乃至审美主体性器和性腺的变化,即能激发审美主体的性驱动力。作为性感的客体,往往是具有种种能激发异性性驱动力,使其产生性联想的特征的人。性度值越高,越易使人产生性感,男性度高的男性和女性度高的女性,便是易于成为性感客体的人。但由于性审美的个体差异,性感客体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性感的主体,性审美意识与性驱动力的存在,是产生性感的前提,当出现与自己性审美趣味、性审美理想、性审美追求相吻合的异性时,便会产生性感。富于性幻想、多情善感的人,易于成为性感主体。性感是性审美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性审美是一项非常复杂、内涵也十分丰富的审美活动,性感主要集中于性审美对象的性征方面,因此常常只是性审美的起点,而不是性审美的终结。性审美也绝不能只停留在性感的水平上。

(蔡利民)


性度 masculinity-femininity  衡量某一个人身上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比重的性心理学概念。可分为男性度和女性度两个方面。它抛开了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们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点抽象出来,分为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两大类。男性度就是男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女性度就是女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从性度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粹的男性,也没有绝对纯粹的女性,任何人都是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综合体。一个男人,男性度高,男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感到他充满了“男子气”;如果女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他“男子气”不足,有点“娘娘腔”。一个女人,女性度高,女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会感到她富有“女人味”;如果男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她“女人味”不够,有点“假小子”的味道。性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性激素对个体的身高、胖瘦等形体特征与气质、爱好、情感等心理特征具有很大影响。男女身上都存在着不同比例的雄激素和雌激素,这是个体中两种性度并存以及个体间性度产生差异的生物学基础。性度还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观察表明,在男性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男性度就强,在女性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则女性度强。性度还会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学男女生的男性度和女性度也分别比中学男女生的高。战争环境中的军人,男性度一般也比和平环境中其他职业的人要高。人们对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认识,也会因时代、社会、习俗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性度不仅有生物学的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男性度高的男子和女性度高的女子,更易引起异性的关注而成为性审美的对象。

(蔡利民)


晶性审美 crystallin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相对稳定而经典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伴随男女两性典型的身心差异而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一切性审美中最可靠的依据,可视为审美评价的经典和主流。男女两性都具人的共性,均欣赏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心智健全,这是晶性审美。性审美范围内的晶性审美,男女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推崇不同的审美理想:对女性,要求容颜端正娇媚,体态窈窕丰腴,肌肤细腻白皙,性格娴静温柔,这些全是男性无法企及的韵致。女性从胸部到臀部,显示出圆润的曲线美。流盼的眼波、清晰的音色、优雅的步姿乃至兴趣爱好均与男性不同。文学名著与造型艺术中描绘塑造的美与爱之神,最集中地体现出对女子的晶性审美趋向。《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子、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正是依晶性审美标准塑造的美女典型。对男性的晶性审美较注重精神气质,魁伟粗犷刚毅,是身心糅合而协调统一的男性美。一般指望男子比女子长得高大强壮,尤其是更有力量与更加无畏,胸怀宽广,勇于开拓。B.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威武强劲之感,是依晶性审美标准塑造的男性典型。晶性审美完全遵循自然界赋予人类两性的不同生命特征,尊重身心健全发育的准则。肯定、强调晶性审美,对于身心健康和性生活和谐有益。但不同人种、民族,由于生物性状不同,会形成晶性审美上的一些差异。黑人不同于黄种人、白种人,多以皮肤黝黑发亮为美;欧洲白人刚到非洲时,引起土著居民莫大惊异,黑人小孩甚至叫嚷见到了“大白猴”。但从总体上看,人们在晶性审美上的标准差异并不大,不同民族推崇的美人,相互均能赞赏,分歧容易弥合。通常人们的化妆打扮,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显现两性反差,使个人更鲜明地符合性别角色身份,这一努力只要不超越晶性审美范畴,便可望有积极成效。若人为地过分夸大这种反差,便进入有争议的液性审美。崇尚自然而不做作,尊重自然而不过分夸大,是晶性审美的准绳。

(金德初)

液性审美 flui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不断流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相对于晶性审美,液性审美很不稳定,男女的性润饰、时行打扮一再变化,给人千奇百怪的感受。对于种种时髦的装束、风尚,有人亦步亦趋地欣赏仿效,另一些人则可能讨厌、反感,也有人会觉得无所适从,美与丑变得模糊不清。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都有变异的一面,从头饰到鞋帽,历朝历代都有很大变化。城市与农村里的男女老少,不同职业与个性的男女,崇尚不同的审美趣味。同类人群中觉得挺合适,进入另一群落则觉得不寻常。液性审美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风情特色,反映出两性世界不满足于传统经典的多彩多姿。从积极方面看,液性审美是男女超越自然的现成赋予,为塑造更加美好的形象做多方探索,如股股活水,寻觅着最奇妙可爱的性感、美感。充分尊重两性分化规律而稍稍夸张性征反差,往往能达到预期的美学效果。但是,这一超越与夸张的程度,并不容易把握,中外历史上均出现过许多古怪离奇乃至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态的审美风尚。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宫廷中曾盛行细腰,以至饿死了许多宫女。南唐曾举国欣赏三寸金莲(小脚),从此缠足成风,使中国妇女丧失了体育运动与自卫的能力,强化了男权统治。西方的女性也曾长期崇尚多种病态美,流行过束腰与助长慵懒的习俗,甚至将软弱到一进社交场所就昏厥,视为至美,贵妇们多方寻找能导致昏厥的方法和催醒的药剂。晶性审美因为服膺天然而很少异议,审美文化史上的争执歧见多发生在液性审美领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性观念的百花齐放,西方男女的审美趣味在近几十年内有光怪陆离的表现,不少白种女子也以肤黑和筋肉发达为美,一度使裸体海水浴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成了获得健美的途径。女模特也以瘦削细高而胸部丰满为美。健美竞赛中女性模仿男子的力感动作,比照肌肉块垒,未必能给人真实自然的女性美的感受。20世纪80年代初起于英国的“朋克”装扮,更是随心所欲地制造个人特异的怪形怪状,以怪为美,以至弄得男女难辨。如果仔细地研究、考查人们的不同审美爱好和演变过程,一般都能找到它形成的原因。“朋克”们是出于对现实与传统文化的刻意反叛,否定以往所有的伦理纲常,在衣饰形象上突现出奇人尤物。绝大多数的液性审美情趣能追溯到两性差异的根基,是从男女之异的基础上经一再演绎而出现的多样化选择,通常是强化、异化男女性差。细腰、小足本是女子相对于男子的娇美性状,变本加厉地追求娇小就成了损及健康的癖好。苏丹的科尔多凡族和达尔福尔族男子用刀在身上划出条条伤口,撒上盐,长成许多伤疤及疣状物,成就“最富男性魅力的容姿”,源自对英勇善战者的膜拜。纠正液性审美中的偏差,须剔除审美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

(金德初)


性审美心理 psychology of sex aesthetics  性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性审美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这些心理活动,也离不开注意、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与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等个体心理特征有关。性审美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性审美与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学有一门分支,专门研究人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叫做审美心理学或美感心理学,它将人们欣赏美、创造美、产生美感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性审美心理是审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性审美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探索性审美的心理特点与本质,帮助人们克服不正常的性审美心理,指导人们进行健康正常的性审美实践。

性审美活动涉及的基本心理因素 即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审美感知 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之而来的知觉的综合活动。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先导。人的视、听、嗅、味、触等感受器和神经通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了人的感觉器官,接受、传导、加工、分析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视、听为高级感官,在性审美中起着主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否认嗅、味、触在性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抚摸、拥抱、接吻等性接触中所产生的美感,便与嗅、味、触感官直接相关。但应该看到,审美感知并不只产生单纯的生理效应,它同时折射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人的感官虽也受生理欲望的影响,但由于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积淀、凝结着文化历史的因素,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动物的生存功利性,而演化成了具有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视、听与嗅、味、触等相比,之所以被当做主要的审美器官,也在于它们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动物性,积淀了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审美感知和一般感知不同,它往往蕴含着主体情感得到表现和陶治的强烈渴望。审美感知中交织着更多情感、想象、理解以及个体的理想、情趣、个性等社会实践经验与生活阅历诸因素。

审美想象 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与表象不同,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而想象所形成的形象是新的,是想象者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性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审美主体凭借审美感知直观从审美对象身上所获得的形象和审美主体从过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其他表象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由于审美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想象能力和想象内容也不相同,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审美想象和一般想象的区别在于,审美想象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伴随着爱憎好恶等情感活动。想象在性审美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恰当的想象,也会产生心理偏差。

审美情感 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某种关系、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这种态度与人的需要、要求、理想密切相关。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联系,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了审美的情感活动。随着主体立场观点诸主观条件的不同,随着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具体的情感也就会有所不同。性审美中的情感,是性审美的产物,反过来又对性审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审美理解 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是使审美感受获得理性品质的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中有两种理解因素:审美的前提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审美的前提性理解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修养、文化知识、审美标准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它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真正的审美理解是情感性理解。审美情感性的理解是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理解,它的特点是:不以概念和抽象论证、逻辑推理等形式出现,一切理性的认识都化作情感,在情感中得到显现。审美主体的修养、个性等,都化成了情感,直接表现为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好、恶、爱、憎的倾向和态度。审美的情感性理解是建立在大量审美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的,在性审美中,情感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产生性审美偏差的重要保证。

性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关系 性审美活动除和以上这些基本心理活动要素密切相关外,还和每个人的审美意识相关。审美意识,指性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审美情感等。性审美观念,指在社会实践和性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对性审美对象、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或观点。人的性审美观念既受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也受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哲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和制约,又受个人的年龄、职业、经历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在性审美的诸多根本问题上,会表现出许多差异和不同。性审美趣味,是人对性审美对象的一种带有情感倾向性的态度与评价,这种评价的特点表现在它的非道德性、非功利性,并渗透着情感的因素。性审美理想,是对性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性审美至上的评价标准。性审美理想并不是观念性的,它往往表现为完美的意象或生动具体的图景,具有经验性、形象性的特征。性审美能力,指感受性审美对象身上的美及其内含价值的特殊能力。它发端于审美知觉,在审美理想的推动下,评价性审美对象,使人获得审美享受。性审美情感,是性审美的结果,审美活动后,主体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产生的一种心理满足。这里所讲的情感,不同于上面所讲的知觉情感,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达到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审美情感。

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准备阶段涉及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和审美经验,实现阶段涉及到审美知觉、审美理解、想象、意向、审美感受等,成果阶段与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能力有关。

(蔡利民)


爱美心理 mentation of love to beautiful  青年男女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开始出现关心自身的美、关注异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审美心理的一种具体体现。孩子从懂事起往往就有种种爱美的表现,但爱美心理的真正觉醒,并鲜明地表现在行为之中,是伴随着性的日益成熟而来的。追求自己更美一点,表现出对自己的美的欣赏与喜悦,表面看来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其实深埋在这种表象后面的本质却是为了他人,特别是为了给异性欣赏。尽管有人打扮自己有引起别人注意的明显意图,有人则只是一种潜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性审美意识,对异性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意识。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正是为了吸引异性从而达到对异性美的追求,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体现了爱美心理的性审美特征。因此,随着性成熟而觉醒起来的爱美心理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正常心理。在青少年身上出现这种爱美倾向,老师与家长应该正确理解,积极引导,而不要不做分析地一味批评。对爱美心理要掌握适当的度。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探求真理上,如果不懂得适度,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修饰打扮和对异性的关注上,必然会影响对其他方面必要的追求和兴趣,分散学习、工作的精力,甚至变得胸无大志,卑下庸俗,影响身心健康。对爱美心理还应该注意一定的质。人的美不光是形体容貌的美,人的美是整个人的形象的美,而形体美仅指人的容貌、体型、发肤等生理自然属性的美。人的美既包括形体美,同时也包括内在美、精神美,即道德、学问、素养、性格等精神因素和内心世界的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这些内在精神之美的仪态、仪容、举止、言谈、风度等。内心之美、精神之美,才是反映人的本质方面的美。只有形体美与精神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因此,在关注自己的形体、容貌之美时,更应该注意塑造自己的精神美、内心美;在欣赏和追求异性时,不要光停留在外貌上,要更多地瞩目于对方的内心。这样,爱美心理才能处于更高的层次,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享受到健康、崇高的美带来的欢悦。

(蔡利民)


美的羞怯心理 psychology to be shy to beautiful  对自己和异性身上的美,特别是性征之美,既惊喜、欣赏,又羞涩、不敢大胆展现或欣赏的一种心理。这种美的羞怯心理,是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童年时代,人们的羞怯心往往是受到环境,诸如家长、老师的教育和影响,表现得模糊而不自觉。直至进入青春期,这种羞怯心理才随着性的成熟而变得十分敏感和强烈。

这种心理首先表现在对自身性征的羞怯上。青年男女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第二性征逐渐显露,对性的美感迅速地发展起来,对自己身上所显示的性征美既感到惊喜、激动、欣赏,却又感到羞怯、腼腆,遮遮掩掩不敢展现。这方面女性往往比男性为甚。同时,这种心理也表现在对自己的修饰上。他们爱美,希望自己变得更美,特别注意对自己的修饰,却又不敢表现出这种追求,对自己的修饰往往表现得有限、拘谨、心虚、警惕。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他们既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又怕别人看出这种明显的爱美倾向,于是故意装得随随便便毫不经心的样子。因此,有人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爱美羞怯心理”。这种心理还表现在对异性美的欣赏上,他们对异性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十分敏感,也非常欣赏,却又不敢公开承认或将这种欣赏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敢在远处偷偷地欣赏。

美的羞怯心理实际上是性羞怯的一种表现。人类对性以及一切与性有关的事物,产生一种羞怯心理,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历来许多思想家对羞怯心理都做过充分的肯定。这种羞怯心理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羞怯心理对人类的性行为具有抑制和调节的作用。性对人类的诱惑如无法加以节制,将导致两性关系的极度混乱,最终将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组织。其次,羞怯心理在抑制人类性关系中肉欲因素直接作用的同时,也给两性关系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从而推动人们的想象,唤醒两性关系中的精神因素,使性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关系。由于有羞怯之心而使人类的性活动变得更为慎重,更为负责,更为严肃,这也是人类理性的胜利,是人类在性问题上进一步走向文明的表现。说到底,羞怯是害怕伤害两性关系的精神美,因此有人称它是一种“道德与审美反射”。另外,羞怯本身也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羞怯是一种动情的表现,羞怯时,血液涌向脸部,使青年男女娇艳的脸上泛起红晕,显示出青春诱人的美。特别是女子的羞态,更是美丽动人。

美的羞怯心理虽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但如畸形发展,也可以发展到不合情理的地步。例如在对自己性征之美的羞怯心理趋使下,有些青年女子对自己日益丰满的乳房感到羞涩,不敢显露出来,于是便以束胸来束缚。这种做法无疑对身心发育与健康是极有害的。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有些青年男女,一走到异性跟前,就会脸红心跳,连话也说不顺口;有些青年甚至不敢跑到异性面前去;程度严重的,会使情感主体的心理世界被它所主宰,以至凝结为心中的隐忧,成为一种“内扰流”,影响到情感对外部行为的支配,弄得自己也十分苦恼。这种心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爱美心理的曲折表现。人总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在自己钟情的异性面前,有一个美好的形象、美的风度,而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不美、不好的印象。这种紧张心理与羞怯心理扭结在一起,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心理体验一多,甚至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越怕失态,就越是失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发展到了这种地步的羞怯心理,就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要紧的是恢复自信,破除性的神秘感,这样才能把羞怯心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羞怯心理还可能向性的神秘化发展,导致对性的愚昧无知,甚至将性看做一种可耻的行为,使羞怯感转化成了羞耻感(见性耻感)。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心理原因以外,当然还有社会原因,如封建的伦常观念的影响等。在现代社会中,当然应当批判封建伦常带给性的神秘化与羞耻感,但也不能把羞怯心理丢得精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做出一些过于亲昵、只适于在两个人独处时去做的动作,从而破坏了性的美感。

(蔡利民)


趋望心理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进入青春期后的少男少女,从自己的性审美理想出发,塑造性审美心理偶像,并将其视为自己崇拜、寻觅与追求对象的模式的一种心理现象。又称性审美期望心理或偶像崇拜心理。性审美心理偶像的形成,往往受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或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影响,并加上性审美主体自己的加工想象,有的干脆以著名影星、歌星、舞星、作家、诗人、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并将这种崇拜对象看做自己性审美的理想模式。性审美趋望心理是青年人在性审美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趋望心理反映了青年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但由于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不同,心理偶像也会高下不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十全十美的东西是没有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动人的,但那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提炼、集中,已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至于生活中那些受人崇拜的人物,人们所了解的往往也只是一个方面,他们也是被崇拜者无形中所幻化、美化、理想化了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如果老是抱着趋望心理不放,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群中去寻找完美无缺的对象,那难免要失望并耽误自己。怀有强烈趋望心理的青年男女,如果这种趋望心理不正常地发展下去,转而从其他方面去寻找生活中找不到的审美对象,还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蔡利民)


性审美直觉 intuitive thinking for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接触到审美对象后,几乎无需抽象推理,也不受任何理论或法则的支配与干扰,便能做出审美判断的一种审美认识过程和审美思维形式。一见钟情,便是性审美直觉的典型例子:两个原来并不认识的陌生人,一见之下,就能相互吸引,难解难分,觉得审美对象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情感需要,美感骤然而生。性审美直觉实质上是一种由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构成的情感直觉。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只有引起了人的情感的欢愉,使人得到情感的满足,才会感到美而产生这种审美直觉。性审美直觉与美的形象性、感染性,与美感的直觉性和情感性相关。同时,性审美直觉也与审美主体一定的审美实践经验有关。由于在性审美主体潜意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过验证的生活经验,审美过程中便绕过了合乎逻辑的、严谨的思维活动,而以直觉的形式做出了审美判断。因此,这种突然感悟并没有什么神秘。审美直觉尽管是一种“直觉”,但它仍包含有理智的因素,能够抓住审美对象内在的本质的美。审美直觉也有失误的情况,这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从客观方面讲,任何事物都有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有时候表象能够充分直接地显示事物的本质,有时候表象与本质之间却有非常大的距离,或者说表象对事物的本质作了歪曲的反映。作为性审美对象来说也是如此,有时表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即表象美,本质也美,或表象丑,本质也丑。有时表象与本质并不统一,表象美,本质却丑,或表象丑,本质却美。一个美的事物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可以是由于外表的美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内在品质的美引起的。前者叫做“表象吸引”,后者叫做“本质吸引”。审美对象存在着的这种复杂情况就是审美直觉出现失误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讲,审美直觉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审美直觉,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是一种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理性认识阶段的直觉。低级审美直觉则带有经验的片面性与感受的表面性等缺陷,因此往往就导致了性审美直觉的失误。一个没有审美经验而对事物的感受又比较肤浅的人,就容易为表象吸引所打动,从而导致性审美判断的失误。把理智与直觉结合起来,只有当直觉渗透着理智的因素时,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性审美作为对特定审美对象的一种认识,需要直觉,更需要理智。应该让时间和种种考验来证实自己审美直觉的可靠性。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来说,更不能轻信自己的直觉。

(蔡利民)


辐照法则 irradiation rule  性审美过程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错觉。审美主体被审美客体身上某一方面的美所吸引和打动,产生出强烈美感时,审美对象身上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美的方面,会像阳光一样辐照到审美客体身上的其他方面,使他原来显得并不十分美的方面,在审美主体看来觉得也是美的。这种心理现象便是审美活动中的辐照法则,也有人把它叫做“光环效应”。性审美活动中的光环效应或辐照法则,实质上是一种错觉。生活中产生错觉的现象十分普遍。除了部分精神病人,由于病理的原因,有时会产生错觉以外,一般人也会在对比中、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或在一定心理状态影响下产生错觉。审美错觉与一般错觉并不完全相同,一般错觉引起的是感知形态的变化,而审美错觉则是由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所产生的意象形态的变化。性审美中的辐照法则,有推动爱情发展,使情人发掘出性爱对象身上更深层的美以及对某些缺陷发生补偿作用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发展到过分的程度,或审美者本身没有健康的性审美意识,也可能导致消极作用。在热恋中的男女会把对方丑的方面也认为极美,而加以赞誉颂扬。有些性心理学家甚至对于这种情况给了一个专门名词,叫做“性的过誉”。如果审美错觉没有得到审美意识的认可,随着爱的激情的日趋平息,光环效应消失,后悔就晚了。特别危险的是,被审美对象容貌的美丽光环迷住了双眼,遮蔽了审美对象灵魂的丑恶。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会被性审美中的“辐照法则”所支配而产生“性的过誉”现象,使他们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对方,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甚至把缺点也看成优点。

(蔡利民)

匹格美林现象 pygmalionism  性审美主体将自己在心中塑造起来的完美无缺的性审美对象附会于生活中的某个人身上,在对其毫无了解,也不考虑客观可能性的情况下苦苦眷恋的现象。又称“雕像恋”。是性审美趋望心理的一种极端表现,也是性审美的一种病态心理现象。典出古希腊传说。传说中,古希腊有一个雕刻家叫匹格美林,他按照自己的想象,雕成了一座他认为已经完美无缺的女体雕像,结果匹格美林竟深深地爱上了他的雕像,和它恋爱起来。真正的“匹格美林现象”也许并不多见,但“匹格美林现象”的变异形式在生活中却时有所闻。那些将影星等社会名流作为自己崇拜对象,作为自己心目中性审美理想的青年男女,其实除了在银幕上或其他公众场合见到自己的崇拜对象外,对他们是否已经结婚成家,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能是一无所知。他们也明明知道,对这些人的趋望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仍然一味地沉溺在这种幻想中。这种“雕像恋”对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

(蔡利民)


求新心理 psychology striving for new discovery  在审美对象身上,企盼从美的内容到形式都能不断有新的发现的审美心理。求新是人的普遍心理,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同一种美如果多次重复接触,便会产生感觉疲劳甚至厌倦的心理。“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这种现象的形象写照。而对于内容和形式都新的美,则易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兴奋与惊喜,产生强烈的美感。求新心理在性审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互为审美主、客体的性爱双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审美主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去挖掘、发现对方身上所蕴含的美;作为审美客体,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使性爱双方之间的性审美关系得到维持与发展。

(蔡利民)

性美学

性美学 sex aesthetics  研究性领域内美的普遍规律及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以性现象为审美对象的一个美学分支。

人,不管是从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看,都存在着明显的性特征。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存在着突出的性差异。男女的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和内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均不同,但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和内生殖器的差异除了用生物学和医学的检验方法来确定外,一般无法直观。外生殖器的差异肉眼即可觉察。因此,外生殖器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们性审美的主要观照对象,古代的性器崇拜就具有这种性审美的内容。更为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则是人的第二性征的差异,如男性体格高大,毛发发达,有胡须,喉结突出,声音低沉;女性曲线柔美,脂肪丰腴,乳房隆起,声音尖细等。第二性征,在性审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性审美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男女两性,除了各自可以把对方的生理特质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还可以把对方的心理特质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两性心理上的差异,表现在气质、感觉、感情等方面。一般而言,男子刚毅、粗犷、豪放,女性温柔、含蓄、细腻。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男女两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性别角色、性行为也各不相同。男子的社会角色是儿子、丈夫、父亲,女子的社会角色是女儿、妻子、母亲。有些社会职业只宜于男子去做,有些则只能由妇女来承担。男子喜欢冒险、不拘小节;女子注重穿着、打扮,讲究细微末节……两性这种生理、心理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具有审美的价值。这种差异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性行为,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每个性发育正常的人都或迟或早会有性行为发生,人类的性行为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这就是人类性行为的重要性、普遍性和长期性。在繁衍后代这种原始动力的推动下,性活动成了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和文化的属性。它的范围也从目的性性行为,扩展到过程性性行为与边缘性性行为(见性行为)。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性关系、性交往、性行为中,始终贯穿着审美活动。没有对美的追求,两性之间就只剩下了与动物相类似的性本能,既无爱情可言,也不会有物色对象、追求佳偶这类社会行为。可见审美活动在人类性爱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的性行为是生理需要和包括审美在内的心理需要结合的产物。不仅人类的性关系、性交往、性行为中始终贯穿了审美活动,而且人类性审美活动的发展,性交往、性关系、性行为本身也成了人们审美观照的内容。总之,性审美实际上是对性这种生命现象的一种直接观照。这里所说的性,既包含生理的、生物的,也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内涵。性美学就是研究这种审美活动的科学。

沿革 性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被提出来,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但作为性美学重要研究内容的性审美活动,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人类早期性审美活动的情况已经很难确切地知道了,从大量出土的具有明显夸张的乳房、臀部和中裂线的女裸像来推断,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自19世纪以来,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此类女裸塑像发掘的报告,他们的时代从距今三四万年至三千年左右。中国红山文化遗存中也发现过裸体的女孕妇塑像。当时这些塑像可能更多出于宗教的需要而被塑造出来,但无疑它同时也具有作为性审美观照对象的意义。可见,在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已经相当活跃。此后,性审美的活动就更趋成熟。中国古代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性审美的记述和描绘,并对性审美活动做过一些零散、片断的论述。这些都是性美学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是性美学的萌芽。性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对它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还处在草创时期。近几年虽有爱情美学、爱情心理美学、人体美学等有关著作问世,但都只涉及性审美的个别领域,对性美学的系统论著,国内外还甚少见。199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性爱的魅力——青春期性审美》(青春期性教育丛书之一)一书,对构筑性美学学科构架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社会生活中大量与性审美有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性美学做理论指导,这是推动性美学发展的动力;思想解放的深入和中国其他性学科的迅猛崛起,是性美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中国性美学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

研究对象 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和其他审美活动一样,它的前提是首先必须要有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发生了相互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才得以展开。因而,作为研究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科学,性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必然既包括性审美的客体,即对象方面的课题,如性审美的内容(性别美、容貌美、体格美等),美的特征、规律等,也必然包括审美的主体方面的课题,如性美感、性审美意识、性审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还要研究性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如性审美的规律、特点等。除此之外,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必然要反映到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去,因此,这类文艺作品同样受到性美学研究的关注,与性有关的文学艺术创作,同样是性美学研究的课题。

基本内容 性美学包括性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性美学史的研究和性美学各分支的研究三大部分。

性美学基础理论 这是性美学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面:①哲学层面。哲学是美学研究的基础,性美学研究首先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如什么是性领域内的美,它有哪些形态和类型,性审美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等。②心理学层面。审美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性审美中的一些现象,绝大多数也都可归结为心理现象。因此,不进入心理学的层面,要研究性美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性审美心理学是性美学的主体内容,它要研究性审美的心理基础和过程、性审美中美感产生的规律和特点、性审美与性爱的关系等。③其他层面。除了从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对性审美现象进行研究外,还可以从其他相关的学科对性审美进行研究,如性审美标准,性审美的民族差异、时代差异等,这就需从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对性审美进行研究。有关性美育的研究,也应是性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就组成了另一个层面。此外,与性美学自身学科建设相关的一些问题,如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的探讨,也是性美学的基本内容。

性美学史 这是指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性美学自身发展历史的研究。性美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不久前的事,但性审美的实践却早已有之,性审美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性美学正是建筑在大量的、广泛的性审美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它是对这些性审美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因此性美学史就不能不对人类的审美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性美学产生之前,各种性美学思想也早已有之,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就有此类思想的记载,因此性美学史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性美学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

性美学各分支 性审美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性爱对象的形体、容貌、气质、性格、服装、佩饰等到人类的性交往、性关系、性行为本身都可成为性审美观照的对象。反映性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更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如此众多的性审美内容,便产生了众多相应的性美学分支,如人体美学、美容学、服饰美学、性文艺学等,这些都是性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性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性美学要研究人们的性审美观念,研究性审美中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及性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等课题,必然要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等这些哲学的根本问题。同时,性美学的研究也必然要受一定哲学观、方法论的指导与影响。所以,性美学和哲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性美学研究一定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实基础。

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性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在性审美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感觉、想象、感情、思维等。不涉及心理学的概念和范畴,要深入进行性美学的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性美学的研究必然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当然,性审美不只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还与许多其他社会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

与伦理学的关系 性美学不光关注男女两性的形体美、容貌美等外在的美,它还要研究人们在性爱中的情感美、道德美等内在的美,这当然就与善恶伦理发生了关系。另外,性审美不仅将男女两性之美作为自己审美观照的对象,还将人们的性行为本身也看做审美观照的对象。性行为既是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事,但也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影响到家庭与社会,因此就有了一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就有了一个善与恶、诚与伪、正义与邪恶等区分的问题,以及性行为规范、准则的问题,对性爱具有心理导向作用的性审美活动,就不可能不与研究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发生关系。

与民俗学和民族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往往具有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审美习俗。民族的审美偏好和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对性审美活动常常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为美,在彼为蚩,这种事是经常发生的。性美学只有通过对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性审美风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从这些“个别”中,了解“一般”,从“特殊”中发现性审美的普遍规律。而这些研究必然要以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知识为前提,因此,性美学和民族学、民俗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教育学的关系 性美学不是学者书斋中的泛泛空论,它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科学,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性审美教育便是发挥性美学现实指导意义、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一环。性美育,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外部(体貌、服饰等)到内部(智能、情感、道德等)两方面来提高自己美的素质,形成正确的性审美意识,从而能正确进行一切与性有关的审美活动,能以高雅、健康的性审美理想和情趣来处理恋爱、婚姻以及和异性的交往等问题。这样,研究性美学就不能不了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不和教育学发生密切的联系。

与文艺学的关系 性爱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之一,处于性爱中心的人,不是单个抽象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切社会关系也可以在性爱中得到折射。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就必然要将笔触深入到性爱这个领域。同时,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也必然会将人体之美,人的风度、气质、情感、道德之美,以及性爱本身,作为自己描绘表现的对象。性爱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和表现,既是人类性审美的艺术结晶,又对人们的性审美意识产生深刻影响。这样,性美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诸如艺术作品应该怎样反映性及性爱,以及人们应该怎样来欣赏与性及性爱有关的艺术作品等问题。而这些研究与探讨,没有文艺学的配合,显然是不可能的。

意义 性美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过去性学研究偏重于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及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更没有对性现象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当然,这并非说这种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不重要或已经足够了。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也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加强,但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对性现象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没有性美学这一分支的性学是残缺不全的性学。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本质、特点、规律,性审美与性爱的关系,性审美在人类性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这对推动整个性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性美学的研究还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内容、人要怎样才算美、内在美和外表美的关系等问题,这对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性审美能力、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性审美理想,提高自己身上的美质都有积极的意义。性关系、性行为同样是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性美学也将它们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性美学的普及、提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性现象,并使自己的性行为符合美的规律,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水平,同时这也必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性美学要研究性审美的艺术结晶,即各种反映人类性爱生活或与性有关的艺术作品,帮助人们提高鉴赏性文艺的能力,自觉抵制黄色淫秽作品的侵蚀。性美学的研究对文艺工作者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使他们都能按照美的规律对性现象进行艺术的反映。

(蔡利民)


性审美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爱对象之间相互观照,发现与欣赏对方身上所含美质的活动。广义的性审美,指对性爱及一切与性相关事物中的美进行欣赏或进行艺术反映的活动。

主体和客体 审美主体,指具有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而又处于一定审美联系中的人。大凡具有感知能力、具有情感活动的人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受个性、气质、知识、教养、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审美客体,又叫做审美对象,是客观上能与人构成一定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等。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具有日益丰富的内容。一般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是固定不变的,主体以积极能动的姿态出现,而客体则处于相对静止甚或完全处于一种被认识、被评价的地位。性爱中的审美活动,尽管从形式上看,也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对立,但从内容上看,审美主体与客体却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的两个方面,即处于性审美中的双方,互为对方的审美客体,同时又是对对方的美加以认识和评价的审美主体。简言之,即性爱双方在性审美活动中互为主、客体。这就使作为人类特殊审美领域的性爱成了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

特点 性爱双方在性审美中互为主、客体,使性审美带有了明显的特征。它首先表现在审美客体不是消极地展现自己所具有的美,而是积极地展示、能动地创造美,特别是当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审美主体所希冀的某些美的素质时,审美客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原来所没有的这种美的要素,从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相恋双方,对自己仪容的修饰,对自己言谈举止的特别注意就是这种积极能动创造性活动的表现。其次,作为审美主体,又必然调动自己的各种心理功能去欣赏、认识、评价对方的美,并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对象作为理想的对象来感知,从而达到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的直接统一。一些见多识广,已经在内心深处塑造了完美恋人偶像的审美主体,往往要把现实的审美对象和头脑中的审美理想加以比较,使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达到间接统一。无论是直接统一还是间接统一,这种统一一经达到,就会成为爱的巨大推动力。第三,由于性爱双方互为性审美的主、客体,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之间的统一必须同时在双方的心中呈现,性审美活动才有可能双向地进行下去,性爱才有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只要有一方没有建立起这种统一,性审美关系便只能单向地进行,如果不能适时地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审美关系就可能走向解体,性爱关系也便告终止。总之,性审美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双方,都具有了非常可贵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由来 性审美活动与人类一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人类性审美活动的产生是和人类的劳动分不开的。劳动使古代类人猿的前后肢有了分工,学会了直立行走,上肢被解放了出来,并终于打制出了石制工具,完成了向人的转化。这一个巨大的转变,对猿人的性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手脚分工已经直立行走的人类才可能采取面对面的性交姿势。这种性交姿势的改变对于性审美活动的产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专家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腹背式的性交根本无法使雌性产生肉体的快感,因此性交只是短暂、残暴、仅为达到生殖目的的动物本能,而当人类采取面对面的性交姿势时,肌肉、神经末梢等才能有较为敏感的反应,从而不仅使男性而且使女性也都能产生肉体快感。这样,性除了达到本能的生殖目的外,更成为快乐的来源,尽管快感并不等于美感,但毕竟向美感跨出了一大步。直立行走,使两性的性器充分地展现出来,连女性丰满的乳房和富有弹性的腹部以及男性饱满的胸腹等第二性征也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同时直立也改变了人类的视角,这样就为性审美活动提供了良好视觉观照的可能。面对面的性交姿势,也使性刺激在以触觉为主的同时,越来越朝视觉的方向发展,使人类的性美主要表现在正面,并日益集中到面部,尤其是眼睛等部位,从这儿发展出人类极其丰富的表情,传递着无限的信息,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那种单纯、直接、赤裸的性气味的刺激,而发展出人类自己的精神的性审美。容貌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终于成为两性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劳动产物的人手,使人类的性活动增加了爱抚行为,这是动物所没有的。爱抚行为使人类的性刺激从动物的以嗅觉为主转变为以触觉为主。这种爱抚行为连同另一种劳动产物——语言一起,加强了男女之间心理感受和情绪的相互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脱离动物单纯的性欲与性行为,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升华为崇高纯洁的爱情。劳动还使人的机体最终从猿的形象中脱胎而出,变得丰满、结实、匀称、优雅,使人体可以成为性审美的重要内容。劳动不光改变了人的机体,使它变为审美对象,也改变了人的心智,使人变得聪明、高尚、感情丰富,使人类的性爱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因素,并使这种精神因素也成了性审美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和人口的繁衍密切相关,生殖器崇拜和性崇拜也由此而产生。这种崇拜对人类性行为的审美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动还使人脱离了个体之间仅作为一种自然关系而存在的自然状态,劳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性关系也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关系,而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两性之间的道德、情操、社会理想等社会意识,使性审美增加了丰富的精神内容。由于男子与妇女的共同劳动,连性本能也人性化了,只有“人化”了的性,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总而言之,是劳动最终导致了性审美的产生与发展。正是生产劳动,一方面使作为审美客体的人,具有了日益完美的形貌和心智,使它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得同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包括他的大脑在内的审美器官和审美心理,日益完善。

历史发展 人类性审美的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政治、哲学、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当然,寻根究源,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发展也是由生产的发展推动的。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性审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总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两性关系日益具有丰富的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使人类的性审美完成了从发轫、形成到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

发轫期 在人类社会早期,性审美与人类的性欲、性行为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人们在性行为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欢悦与力量,并日渐朦胧地意识到性行为与后代繁衍的关系。他们将性交看做一种欢快而神圣的行为,甚至看做上天或神的恩赐。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将男女两性的第一性征即性器官当做审美观照的对象,是毫不奇怪的。最早受到人们重视,引起人们审美注意,并作为崇拜对象的,是女性的生殖器。这和人类早期的认识水平与社会状况是相一致的。人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自身的生理与构造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性交与生儿育女的关系。在人类早期的母系氏族中,实行的是群婚制,性关系十分混乱,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只明显地体现在妇女身上,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女性崇拜是必然的。女阴是妇女最显著的特征,并与生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这样就产生出了女阴崇拜。后来,人们对生育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子女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为人们所了解。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又错误地认为,胎儿完全是由父亲的种子形成的,母亲只为它的发育提供一个场所。这种认识以及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动摇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母权制终于为父权制所取代,对女性的崇拜也逐步让位于对男性的崇拜,此时,男性生殖器被看做生殖和力量的象征而备受崇拜,在对男性性征的审美过程中,男性美的魅力,毫无疑问也集中到了他的生殖器上。

形成期 性审美形成期的特征是性审美的对象已经从主要集中于第一性征,转移到了第二性征。这样女性美的魅力也就从女阴部转移到了隆起而富有弹性的双乳、丰满而浑圆的臀部、柔软的腰肢、娇艳的面容、光泽的肌肤以至整个和谐匀称的形体。男性美的魅力则主要表现在强健的筋骨、饱满的肌肉、宽阔的胸部、厚实的肩背、壮健的四肢以及棱角分明孔武严峻的颜面。人类性审美的这种进步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这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第一性征即人们的性器官是最直接与人类的性欲、性行为、性快感联系着,因此人类首先将第一性征作为性审美的对象。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了第二性征与生育的关系,人们将性审美的视野日益拓展到第二性征上去。臀部肥大和双乳丰满是一个女子健康成熟的标志,而这样的女子最能担当生育与哺乳的任务,在原始人看来也才是最有美感的。其次,与性感区(见男性性感区、女性性感区)的发现有关。尽管性感区的概念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医学家提出,但人类在长期的性实践中对嘴唇、乳房、颈项、肩背、大腿等部位受到刺激可以唤起人的春情,造成性欲亢进,使性生活健全满足这种规律早已有所觉察,这正是人类将审美视野拓展到第二性征的又一个原因。性审美对象的这种转移,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大的规模展开了对大自然的搏斗。同时,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对大自然的搏斗和残酷的部落战争,都需要人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强壮的体魄成了人们崇尚、赞扬的对象,也就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男性躯体审美化的过程中,这种历史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性审美对象的这种转移,当然还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水平的提高有关。在人类性审美活动的早期,性审美与性行为的关系比较直接,但随着人的审美水平的提高,人类发现,性器官缺少视觉美,而人的前半身与上半身亦即主要的第二性征的所在区域具有更鲜明、可爱的特点。这样,慢慢地作为性本能代表的第一性征,反而从人们的性审美的视野中退隐,而第二性征成了两性美的魅力的焦点。对人体,即对第二性征审美化的过程,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大致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成熟期 人除了形体美之外,还存在诸如气质、风度、才智、情操等方面的美。当性审美的主要对象已经不只限于容貌与形体而更扩大至气质、风度等精神因素时,这便意味着性审美已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性审美的特点便是审美重心的扩大和转移。性审美成熟期的开始,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事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文字,同时也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人类的大脑也已趋于完美,人的思维能力与心理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样,人们对精神生活不但产生了更大的需要,而且也有了可能。与人类精神需要的日益增长相对应,人在性审美领域中开始将视线扩展到形体以外更广阔的范围去。进入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分化,社会关系日益纷繁复杂,两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两性”关系,它也必然要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们在性审美的过程中,也就必然日益将更大的兴趣投注于更具社会性的内容上去了。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日益纷繁复杂无形之中给人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就使人们产生出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精神上相互吸引、相互愉悦的需要。互为审美对象的两性,相互之间形体容貌的美固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但现在仅此而已已经不够了,他们还要求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相互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并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更高境界的美。长期的性审美实践,也使人类的性审美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性审美意识在受性生理、心理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性审美与色情和性欲等自然属性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曲折,而不像原来那样的赤露和直接。性现象也变得带有越来越多的文化的、社会的、精神的因素,这也就形成了人类最高的一种感情——爱情产生的基础。性审美的成熟期尽管发端于文明时代之初的奴隶社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主义对人的思想的严酷禁锢,它的真正成熟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直至近代,才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起成熟。今天,人们正在追求容貌、形体之美与内心之美的和谐统一,内心之美的重要意义,甚至已经超越了容貌与形体之美。从精神等内在素质与容貌形体等外在素质的结合上来对两性做出审美评价,已是人类性审美发展的必然趋势。

(蔡利民)

性审美快感 pleasure in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审美过程中,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上的快适之感。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审美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有可能产生美感。审美过程中,当审美对象以声、色、形、质、味、嗅等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适感受。快感是美感的基础,但快感还不等于美感。快感仅是一种生理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适。生物学意义上的快感作为生理机能的反应,某些动物也会产生。而美感则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丰富的社会的、文化的内涵。人类感官感觉客观世界的形式和途径是不同的,嗅、味、触觉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必须与被感知的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才起作用,往往容易引起直接的生理反应,如食欲、性欲等,因此有人称之为低级感官。而视、听感官感受的对象范围广泛,感受客观对象时,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往往会引起联想、促进理解、引发情感等精神性反应而上升为美感,因此有人称之为高级感官。尽管人的嗅、味、触、视、听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快感,但严格说来,主要是视、听两种器官才发展成为审美的官能。因此,在性审美过程中,特别是青年男女在交往或恋爱中,应尽量减少肌肤肉体的接触,防止产生性冲动。当然低级感官仍然具有辅助审美的作用,因为性审美客体是一种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审美对象,通过形体、容貌、声音、语言、姿态、服饰、风度、气质等对审美主体产生大量复杂的刺激信息,审美主体往往需要通过高级感官和低级感官协调配合,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特性,才能产生丰富生动的美感。但要嗅、味、触觉等低级感官在审美中发挥作用,必须摒弃实用目的,剔除占有欲望;必须受到道德、情操和纯洁感情的支配,为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服务。

(蔡利民)

美感 aesthetic feeling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在性审美领域中,美感是由性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广义的美感在性审美领域中,即指性审美意识。

美感具有直觉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觉性,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总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长期的审美习惯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当美的信息一传入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加上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美感的直觉性并非意味着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东西,实际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美感具有情感性。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好恶爱憎,充满了情感色彩,性审美中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美感的情感性也并非脱离思想理智的孤立的情感,而是渗透着理性,经过了理智引导与规范了的情感。特别是在性审美中,只有理性和情感统一起来的美感,才是性审美健康的保证。

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着同一个审美对象,各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或叫做美感的主观性。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个性差异,完全是由审美主体包括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以及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在内的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审美活动也是对审美主体的一种检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会在审美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性审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感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审美感受既受审美主体个性差异的影响,又受审美主体所处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除美感的个性差异外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特性,这便是美感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审美实践中,就表现为美感的时代性。美感的民族特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阶级差异同样会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美感具有共同性。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蔡利民)


性感 sensual attraction  性审美过程中,产生于性审美主体和客体(一般互为异性)的相互作用中,能激发性驱动力,使人产生性联想的一种感受。审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当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时,审美主体便会调动视、听、嗅、触等一切感觉机能去感受客观对象,获得对它的完整形象。这种认识不是机械的反映,审美主体必然调动记忆中原有的各种印象,进行对照、比较、加工处理。当审美客体能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时,便会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感,调动起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活动和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它是一种情感活动,在进行这种心理活动时,还会引起内脏器官和腺体的变化。由于在性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突出的性征特点,审美客体的性征成了审美主体注意的中心,它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性联想,乃至审美主体性器和性腺的变化,即能激发审美主体的性驱动力。作为性感的客体,往往是具有种种能激发异性性驱动力,使其产生性联想的特征的人。性度值越高,越易使人产生性感,男性度高的男性和女性度高的女性,便是易于成为性感客体的人。但由于性审美的个体差异,性感客体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性感的主体,性审美意识与性驱动力的存在,是产生性感的前提,当出现与自己性审美趣味、性审美理想、性审美追求相吻合的异性时,便会产生性感。富于性幻想、多情善感的人,易于成为性感主体。性感是性审美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性审美是一项非常复杂、内涵也十分丰富的审美活动,性感主要集中于性审美对象的性征方面,因此常常只是性审美的起点,而不是性审美的终结。性审美也绝不能只停留在性感的水平上。

(蔡利民)


性度 masculinity-femininity  衡量某一个人身上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比重的性心理学概念。可分为男性度和女性度两个方面。它抛开了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们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点抽象出来,分为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两大类。男性度就是男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女性度就是女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从性度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粹的男性,也没有绝对纯粹的女性,任何人都是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综合体。一个男人,男性度高,男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感到他充满了“男子气”;如果女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他“男子气”不足,有点“娘娘腔”。一个女人,女性度高,女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会感到她富有“女人味”;如果男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她“女人味”不够,有点“假小子”的味道。性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性激素对个体的身高、胖瘦等形体特征与气质、爱好、情感等心理特征具有很大影响。男女身上都存在着不同比例的雄激素和雌激素,这是个体中两种性度并存以及个体间性度产生差异的生物学基础。性度还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观察表明,在男性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男性度就强,在女性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则女性度强。性度还会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学男女生的男性度和女性度也分别比中学男女生的高。战争环境中的军人,男性度一般也比和平环境中其他职业的人要高。人们对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认识,也会因时代、社会、习俗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性度不仅有生物学的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男性度高的男子和女性度高的女子,更易引起异性的关注而成为性审美的对象。

(蔡利民)


晶性审美 crystallin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相对稳定而经典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伴随男女两性典型的身心差异而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一切性审美中最可靠的依据,可视为审美评价的经典和主流。男女两性都具人的共性,均欣赏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心智健全,这是晶性审美。性审美范围内的晶性审美,男女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推崇不同的审美理想:对女性,要求容颜端正娇媚,体态窈窕丰腴,肌肤细腻白皙,性格娴静温柔,这些全是男性无法企及的韵致。女性从胸部到臀部,显示出圆润的曲线美。流盼的眼波、清晰的音色、优雅的步姿乃至兴趣爱好均与男性不同。文学名著与造型艺术中描绘塑造的美与爱之神,最集中地体现出对女子的晶性审美趋向。《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子、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正是依晶性审美标准塑造的美女典型。对男性的晶性审美较注重精神气质,魁伟粗犷刚毅,是身心糅合而协调统一的男性美。一般指望男子比女子长得高大强壮,尤其是更有力量与更加无畏,胸怀宽广,勇于开拓。B.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威武强劲之感,是依晶性审美标准塑造的男性典型。晶性审美完全遵循自然界赋予人类两性的不同生命特征,尊重身心健全发育的准则。肯定、强调晶性审美,对于身心健康和性生活和谐有益。但不同人种、民族,由于生物性状不同,会形成晶性审美上的一些差异。黑人不同于黄种人、白种人,多以皮肤黝黑发亮为美;欧洲白人刚到非洲时,引起土著居民莫大惊异,黑人小孩甚至叫嚷见到了“大白猴”。但从总体上看,人们在晶性审美上的标准差异并不大,不同民族推崇的美人,相互均能赞赏,分歧容易弥合。通常人们的化妆打扮,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显现两性反差,使个人更鲜明地符合性别角色身份,这一努力只要不超越晶性审美范畴,便可望有积极成效。若人为地过分夸大这种反差,便进入有争议的液性审美。崇尚自然而不做作,尊重自然而不过分夸大,是晶性审美的准绳。

(金德初)

液性审美 flui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不断流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相对于晶性审美,液性审美很不稳定,男女的性润饰、时行打扮一再变化,给人千奇百怪的感受。对于种种时髦的装束、风尚,有人亦步亦趋地欣赏仿效,另一些人则可能讨厌、反感,也有人会觉得无所适从,美与丑变得模糊不清。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都有变异的一面,从头饰到鞋帽,历朝历代都有很大变化。城市与农村里的男女老少,不同职业与个性的男女,崇尚不同的审美趣味。同类人群中觉得挺合适,进入另一群落则觉得不寻常。液性审美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风情特色,反映出两性世界不满足于传统经典的多彩多姿。从积极方面看,液性审美是男女超越自然的现成赋予,为塑造更加美好的形象做多方探索,如股股活水,寻觅着最奇妙可爱的性感、美感。充分尊重两性分化规律而稍稍夸张性征反差,往往能达到预期的美学效果。但是,这一超越与夸张的程度,并不容易把握,中外历史上均出现过许多古怪离奇乃至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态的审美风尚。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宫廷中曾盛行细腰,以至饿死了许多宫女。南唐曾举国欣赏三寸金莲(小脚),从此缠足成风,使中国妇女丧失了体育运动与自卫的能力,强化了男权统治。西方的女性也曾长期崇尚多种病态美,流行过束腰与助长慵懒的习俗,甚至将软弱到一进社交场所就昏厥,视为至美,贵妇们多方寻找能导致昏厥的方法和催醒的药剂。晶性审美因为服膺天然而很少异议,审美文化史上的争执歧见多发生在液性审美领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性观念的百花齐放,西方男女的审美趣味在近几十年内有光怪陆离的表现,不少白种女子也以肤黑和筋肉发达为美,一度使裸体海水浴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成了获得健美的途径。女模特也以瘦削细高而胸部丰满为美。健美竞赛中女性模仿男子的力感动作,比照肌肉块垒,未必能给人真实自然的女性美的感受。20世纪80年代初起于英国的“朋克”装扮,更是随心所欲地制造个人特异的怪形怪状,以怪为美,以至弄得男女难辨。如果仔细地研究、考查人们的不同审美爱好和演变过程,一般都能找到它形成的原因。“朋克”们是出于对现实与传统文化的刻意反叛,否定以往所有的伦理纲常,在衣饰形象上突现出奇人尤物。绝大多数的液性审美情趣能追溯到两性差异的根基,是从男女之异的基础上经一再演绎而出现的多样化选择,通常是强化、异化男女性差。细腰、小足本是女子相对于男子的娇美性状,变本加厉地追求娇小就成了损及健康的癖好。苏丹的科尔多凡族和达尔福尔族男子用刀在身上划出条条伤口,撒上盐,长成许多伤疤及疣状物,成就“最富男性魅力的容姿”,源自对英勇善战者的膜拜。纠正液性审美中的偏差,须剔除审美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

(金德初)


性审美心理 psychology of sex aesthetics  性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性审美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这些心理活动,也离不开注意、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与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等个体心理特征有关。性审美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性审美与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学有一门分支,专门研究人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叫做审美心理学或美感心理学,它将人们欣赏美、创造美、产生美感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性审美心理是审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性审美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探索性审美的心理特点与本质,帮助人们克服不正常的性审美心理,指导人们进行健康正常的性审美实践。

性审美活动涉及的基本心理因素 即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审美感知 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之而来的知觉的综合活动。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先导。人的视、听、嗅、味、触等感受器和神经通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了人的感觉器官,接受、传导、加工、分析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视、听为高级感官,在性审美中起着主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否认嗅、味、触在性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抚摸、拥抱、接吻等性接触中所产生的美感,便与嗅、味、触感官直接相关。但应该看到,审美感知并不只产生单纯的生理效应,它同时折射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人的感官虽也受生理欲望的影响,但由于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积淀、凝结着文化历史的因素,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动物的生存功利性,而演化成了具有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视、听与嗅、味、触等相比,之所以被当做主要的审美器官,也在于它们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动物性,积淀了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审美感知和一般感知不同,它往往蕴含着主体情感得到表现和陶治的强烈渴望。审美感知中交织着更多情感、想象、理解以及个体的理想、情趣、个性等社会实践经验与生活阅历诸因素。

审美想象 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与表象不同,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而想象所形成的形象是新的,是想象者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性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审美主体凭借审美感知直观从审美对象身上所获得的形象和审美主体从过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其他表象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由于审美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想象能力和想象内容也不相同,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审美想象和一般想象的区别在于,审美想象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伴随着爱憎好恶等情感活动。想象在性审美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恰当的想象,也会产生心理偏差。

审美情感 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某种关系、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这种态度与人的需要、要求、理想密切相关。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联系,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了审美的情感活动。随着主体立场观点诸主观条件的不同,随着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具体的情感也就会有所不同。性审美中的情感,是性审美的产物,反过来又对性审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审美理解 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是使审美感受获得理性品质的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中有两种理解因素:审美的前提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审美的前提性理解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修养、文化知识、审美标准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它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真正的审美理解是情感性理解。审美情感性的理解是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理解,它的特点是:不以概念和抽象论证、逻辑推理等形式出现,一切理性的认识都化作情感,在情感中得到显现。审美主体的修养、个性等,都化成了情感,直接表现为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好、恶、爱、憎的倾向和态度。审美的情感性理解是建立在大量审美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的,在性审美中,情感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产生性审美偏差的重要保证。

性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关系 性审美活动除和以上这些基本心理活动要素密切相关外,还和每个人的审美意识相关。审美意识,指性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审美情感等。性审美观念,指在社会实践和性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对性审美对象、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或观点。人的性审美观念既受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也受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哲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和制约,又受个人的年龄、职业、经历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在性审美的诸多根本问题上,会表现出许多差异和不同。性审美趣味,是人对性审美对象的一种带有情感倾向性的态度与评价,这种评价的特点表现在它的非道德性、非功利性,并渗透着情感的因素。性审美理想,是对性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性审美至上的评价标准。性审美理想并不是观念性的,它往往表现为完美的意象或生动具体的图景,具有经验性、形象性的特征。性审美能力,指感受性审美对象身上的美及其内含价值的特殊能力。它发端于审美知觉,在审美理想的推动下,评价性审美对象,使人获得审美享受。性审美情感,是性审美的结果,审美活动后,主体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产生的一种心理满足。这里所讲的情感,不同于上面所讲的知觉情感,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达到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审美情感。

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准备阶段涉及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和审美经验,实现阶段涉及到审美知觉、审美理解、想象、意向、审美感受等,成果阶段与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能力有关。

(蔡利民)


爱美心理 mentation of love to beautiful  青年男女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开始出现关心自身的美、关注异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审美心理的一种具体体现。孩子从懂事起往往就有种种爱美的表现,但爱美心理的真正觉醒,并鲜明地表现在行为之中,是伴随着性的日益成熟而来的。追求自己更美一点,表现出对自己的美的欣赏与喜悦,表面看来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其实深埋在这种表象后面的本质却是为了他人,特别是为了给异性欣赏。尽管有人打扮自己有引起别人注意的明显意图,有人则只是一种潜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性审美意识,对异性美的关注与追求所体现的爱美心理,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意识。对自身美的关注与追求正是为了吸引异性从而达到对异性美的追求,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体现了爱美心理的性审美特征。因此,随着性成熟而觉醒起来的爱美心理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正常心理。在青少年身上出现这种爱美倾向,老师与家长应该正确理解,积极引导,而不要不做分析地一味批评。对爱美心理要掌握适当的度。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探求真理上,如果不懂得适度,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修饰打扮和对异性的关注上,必然会影响对其他方面必要的追求和兴趣,分散学习、工作的精力,甚至变得胸无大志,卑下庸俗,影响身心健康。对爱美心理还应该注意一定的质。人的美不光是形体容貌的美,人的美是整个人的形象的美,而形体美仅指人的容貌、体型、发肤等生理自然属性的美。人的美既包括形体美,同时也包括内在美、精神美,即道德、学问、素养、性格等精神因素和内心世界的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这些内在精神之美的仪态、仪容、举止、言谈、风度等。内心之美、精神之美,才是反映人的本质方面的美。只有形体美与精神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因此,在关注自己的形体、容貌之美时,更应该注意塑造自己的精神美、内心美;在欣赏和追求异性时,不要光停留在外貌上,要更多地瞩目于对方的内心。这样,爱美心理才能处于更高的层次,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享受到健康、崇高的美带来的欢悦。

(蔡利民)


美的羞怯心理 psychology to be shy to beautiful  对自己和异性身上的美,特别是性征之美,既惊喜、欣赏,又羞涩、不敢大胆展现或欣赏的一种心理。这种美的羞怯心理,是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童年时代,人们的羞怯心往往是受到环境,诸如家长、老师的教育和影响,表现得模糊而不自觉。直至进入青春期,这种羞怯心理才随着性的成熟而变得十分敏感和强烈。

这种心理首先表现在对自身性征的羞怯上。青年男女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第二性征逐渐显露,对性的美感迅速地发展起来,对自己身上所显示的性征美既感到惊喜、激动、欣赏,却又感到羞怯、腼腆,遮遮掩掩不敢展现。这方面女性往往比男性为甚。同时,这种心理也表现在对自己的修饰上。他们爱美,希望自己变得更美,特别注意对自己的修饰,却又不敢表现出这种追求,对自己的修饰往往表现得有限、拘谨、心虚、警惕。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他们既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又怕别人看出这种明显的爱美倾向,于是故意装得随随便便毫不经心的样子。因此,有人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爱美羞怯心理”。这种心理还表现在对异性美的欣赏上,他们对异性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十分敏感,也非常欣赏,却又不敢公开承认或将这种欣赏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敢在远处偷偷地欣赏。

美的羞怯心理实际上是性羞怯的一种表现。人类对性以及一切与性有关的事物,产生一种羞怯心理,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历来许多思想家对羞怯心理都做过充分的肯定。这种羞怯心理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羞怯心理对人类的性行为具有抑制和调节的作用。性对人类的诱惑如无法加以节制,将导致两性关系的极度混乱,最终将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组织。其次,羞怯心理在抑制人类性关系中肉欲因素直接作用的同时,也给两性关系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从而推动人们的想象,唤醒两性关系中的精神因素,使性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关系。由于有羞怯之心而使人类的性活动变得更为慎重,更为负责,更为严肃,这也是人类理性的胜利,是人类在性问题上进一步走向文明的表现。说到底,羞怯是害怕伤害两性关系的精神美,因此有人称它是一种“道德与审美反射”。另外,羞怯本身也是性审美的重要内容。羞怯是一种动情的表现,羞怯时,血液涌向脸部,使青年男女娇艳的脸上泛起红晕,显示出青春诱人的美。特别是女子的羞态,更是美丽动人。

美的羞怯心理虽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但如畸形发展,也可以发展到不合情理的地步。例如在对自己性征之美的羞怯心理趋使下,有些青年女子对自己日益丰满的乳房感到羞涩,不敢显露出来,于是便以束胸来束缚。这种做法无疑对身心发育与健康是极有害的。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有些青年男女,一走到异性跟前,就会脸红心跳,连话也说不顺口;有些青年甚至不敢跑到异性面前去;程度严重的,会使情感主体的心理世界被它所主宰,以至凝结为心中的隐忧,成为一种“内扰流”,影响到情感对外部行为的支配,弄得自己也十分苦恼。这种心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爱美心理的曲折表现。人总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在自己钟情的异性面前,有一个美好的形象、美的风度,而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不美、不好的印象。这种紧张心理与羞怯心理扭结在一起,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心理体验一多,甚至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越怕失态,就越是失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发展到了这种地步的羞怯心理,就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要紧的是恢复自信,破除性的神秘感,这样才能把羞怯心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羞怯心理还可能向性的神秘化发展,导致对性的愚昧无知,甚至将性看做一种可耻的行为,使羞怯感转化成了羞耻感(见性耻感)。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心理原因以外,当然还有社会原因,如封建的伦常观念的影响等。在现代社会中,当然应当批判封建伦常带给性的神秘化与羞耻感,但也不能把羞怯心理丢得精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做出一些过于亲昵、只适于在两个人独处时去做的动作,从而破坏了性的美感。

(蔡利民)


趋望心理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进入青春期后的少男少女,从自己的性审美理想出发,塑造性审美心理偶像,并将其视为自己崇拜、寻觅与追求对象的模式的一种心理现象。又称性审美期望心理或偶像崇拜心理。性审美心理偶像的形成,往往受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或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影响,并加上性审美主体自己的加工想象,有的干脆以著名影星、歌星、舞星、作家、诗人、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并将这种崇拜对象看做自己性审美的理想模式。性审美趋望心理是青年人在性审美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趋望心理反映了青年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但由于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不同,心理偶像也会高下不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十全十美的东西是没有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动人的,但那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提炼、集中,已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至于生活中那些受人崇拜的人物,人们所了解的往往也只是一个方面,他们也是被崇拜者无形中所幻化、美化、理想化了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如果老是抱着趋望心理不放,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群中去寻找完美无缺的对象,那难免要失望并耽误自己。怀有强烈趋望心理的青年男女,如果这种趋望心理不正常地发展下去,转而从其他方面去寻找生活中找不到的审美对象,还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蔡利民)


性审美直觉 intuitive thinking for sex aesthetic judgement  性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接触到审美对象后,几乎无需抽象推理,也不受任何理论或法则的支配与干扰,便能做出审美判断的一种审美认识过程和审美思维形式。一见钟情,便是性审美直觉的典型例子:两个原来并不认识的陌生人,一见之下,就能相互吸引,难解难分,觉得审美对象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情感需要,美感骤然而生。性审美直觉实质上是一种由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构成的情感直觉。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只有引起了人的情感的欢愉,使人得到情感的满足,才会感到美而产生这种审美直觉。性审美直觉与美的形象性、感染性,与美感的直觉性和情感性相关。同时,性审美直觉也与审美主体一定的审美实践经验有关。由于在性审美主体潜意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过验证的生活经验,审美过程中便绕过了合乎逻辑的、严谨的思维活动,而以直觉的形式做出了审美判断。因此,这种突然感悟并没有什么神秘。审美直觉尽管是一种“直觉”,但它仍包含有理智的因素,能够抓住审美对象内在的本质的美。审美直觉也有失误的情况,这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从客观方面讲,任何事物都有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有时候表象能够充分直接地显示事物的本质,有时候表象与本质之间却有非常大的距离,或者说表象对事物的本质作了歪曲的反映。作为性审美对象来说也是如此,有时表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即表象美,本质也美,或表象丑,本质也丑。有时表象与本质并不统一,表象美,本质却丑,或表象丑,本质却美。一个美的事物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可以是由于外表的美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内在品质的美引起的。前者叫做“表象吸引”,后者叫做“本质吸引”。审美对象存在着的这种复杂情况就是审美直觉出现失误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讲,审美直觉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审美直觉,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是一种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理性认识阶段的直觉。低级审美直觉则带有经验的片面性与感受的表面性等缺陷,因此往往就导致了性审美直觉的失误。一个没有审美经验而对事物的感受又比较肤浅的人,就容易为表象吸引所打动,从而导致性审美判断的失误。把理智与直觉结合起来,只有当直觉渗透着理智的因素时,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性审美作为对特定审美对象的一种认识,需要直觉,更需要理智。应该让时间和种种考验来证实自己审美直觉的可靠性。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来说,更不能轻信自己的直觉。

(蔡利民)


辐照法则 irradiation rule  性审美过程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错觉。审美主体被审美客体身上某一方面的美所吸引和打动,产生出强烈美感时,审美对象身上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美的方面,会像阳光一样辐照到审美客体身上的其他方面,使他原来显得并不十分美的方面,在审美主体看来觉得也是美的。这种心理现象便是审美活动中的辐照法则,也有人把它叫做“光环效应”。性审美活动中的光环效应或辐照法则,实质上是一种错觉。生活中产生错觉的现象十分普遍。除了部分精神病人,由于病理的原因,有时会产生错觉以外,一般人也会在对比中、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或在一定心理状态影响下产生错觉。审美错觉与一般错觉并不完全相同,一般错觉引起的是感知形态的变化,而审美错觉则是由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所产生的意象形态的变化。性审美中的辐照法则,有推动爱情发展,使情人发掘出性爱对象身上更深层的美以及对某些缺陷发生补偿作用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发展到过分的程度,或审美者本身没有健康的性审美意识,也可能导致消极作用。在热恋中的男女会把对方丑的方面也认为极美,而加以赞誉颂扬。有些性心理学家甚至对于这种情况给了一个专门名词,叫做“性的过誉”。如果审美错觉没有得到审美意识的认可,随着爱的激情的日趋平息,光环效应消失,后悔就晚了。特别危险的是,被审美对象容貌的美丽光环迷住了双眼,遮蔽了审美对象灵魂的丑恶。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会被性审美中的“辐照法则”所支配而产生“性的过誉”现象,使他们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对方,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甚至把缺点也看成优点。

(蔡利民)

匹格美林现象 pygmalionism  性审美主体将自己在心中塑造起来的完美无缺的性审美对象附会于生活中的某个人身上,在对其毫无了解,也不考虑客观可能性的情况下苦苦眷恋的现象。又称“雕像恋”。是性审美趋望心理的一种极端表现,也是性审美的一种病态心理现象。典出古希腊传说。传说中,古希腊有一个雕刻家叫匹格美林,他按照自己的想象,雕成了一座他认为已经完美无缺的女体雕像,结果匹格美林竟深深地爱上了他的雕像,和它恋爱起来。真正的“匹格美林现象”也许并不多见,但“匹格美林现象”的变异形式在生活中却时有所闻。那些将影星等社会名流作为自己崇拜对象,作为自己心目中性审美理想的青年男女,其实除了在银幕上或其他公众场合见到自己的崇拜对象外,对他们是否已经结婚成家,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能是一无所知。他们也明明知道,对这些人的趋望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仍然一味地沉溺在这种幻想中。这种“雕像恋”对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

(蔡利民)


求新心理 psychology striving for new discovery  在审美对象身上,企盼从美的内容到形式都能不断有新的发现的审美心理。求新是人的普遍心理,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同一种美如果多次重复接触,便会产生感觉疲劳甚至厌倦的心理。“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这种现象的形象写照。而对于内容和形式都新的美,则易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兴奋与惊喜,产生强烈的美感。求新心理在性审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互为审美主、客体的性爱双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审美主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去挖掘、发现对方身上所蕴含的美;作为审美客体,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使性爱双方之间的性审美关系得到维持与发展。

(蔡利民)

〔性审美内容〕

性别美 the beauty of sex  男性和女性双方因形体差异、气质互补而相互欣赏相互吸引的美。男女双方是性审美的主体,同时各自又是对方性审美的客体。也就是说,男性的美要由女性来欣赏和评价,女性的美要由男性来欣赏和评价。离开了任何一方,就谈不上性别美。这是性别美不同于其他美的地方。性别美,除了两性自然的形体、气质差异是大体不变的内容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下,还有某些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要求。人类对性别美的欣赏能力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原始人曾注重第一性征的审美;文明发展后,第二性征成为欣赏的重点;再后来,性别美的欣赏朝着形体美与精神美结合的方面发展,而且呈现出精神因素——气质、性格、风度、学识、才情、道德的美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向。有时精神美可以弥补形体美的某些不足。成熟的现代人对异性审美常常是把对方的外在美(容貌、形体)与内在美(人格、能力、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接纳和衡量的。

男性美 是女人欣赏的男性形体和阳刚气质特征的统一。一般说,英俊的相貌,浑厚动听的嗓音,魁梧的身材,宽阔的胸脯,发达饱绽的筋肉,大方潇洒的举止,是男性外在美的特征;而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才思,刚毅果断的性格,豁达豪迈的胸襟,是其内在美的特征。在原始人类那里,阴茎曾经是男性美的一大标志,近代有些原始部落还有炫耀阳具的习俗。印第安人尤里比部落,男子出门时总让阴茎露在外面。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有用精心制作的阳具饰物“阴茎鞘”的习俗。一个成年男子都有好几个可调换使用的“阴茎鞘”,形状各异,鞘上常饰有羽毛。在现代芭蕾舞剧中,男主角常穿的紧身裤有让阳具部位鼓出的作用,实际上也是用朦胧的方式显示男性第一性征的美。男子宽阔的胸部、发达的肌肉可视为第二性征,它是男性美的重要标志。胡须是更典型的男性第二性征,有时也成为女性欣赏的对象。中国古代用“美髯公”来称呼胡须美的男子,可见对胡须的重视。现代女性更重视男子是否有刚毅雄健、见义勇为的性格气质,把这看做男子汉的阳刚美。徒有高大身躯而性格儒弱、一副娘娘腔的男人,女人是不欣赏的。

女性美 是男人欣赏的女性形体和阴柔气质的统一。女子身材与男子相比,显得娇小柔弱,女子苗条但有丰腴的乳房和臀部,身体重心较男子偏下,女子面容线条柔和皮肤细腻,嗓音清脆甜润,这些构成了女性外在美的特征。女子温柔妩媚的神态,灵敏的感觉,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易于顺从,倾向于依附,楚楚动人,这些是女性内在美的特征。相对于男子而言,女性美的标准比较恒定。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娇羞神态,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的健康柔美体形,至今一直是男性欣赏的对象。当代世界选美中普遍被接受的标准仍是:苗条匀称的身材,三围(胸围、腰围、臀围)合度的线条,柔长美丽的头发,眼波明亮的双眸,挺直合度的鼻子,曲线动人的红唇,白皙柔润的皮肤等。精神气质上则要求聪慧灵敏、温柔谦逊,而又优雅大方等。

(谈大正)(www.xing528.com)


体格美 good physique  男女两性自然健康而又相互不同的体魄为异性欣赏的美。两性美的一般标准渗透着人类对劳动和智慧的高度赞赏,凝聚着两性社会角色的历史积淀。长期以来,男性的社会分工是渔猎耕种,参加战斗,保护妇女和小孩;女性的社会分工是采集饲养,操持家务与生儿育女。因此男性体格美的标准是身体魁梧高大,肌肉发达有力,整体匀称;女性体格美的标准是身材苗条,双手灵巧,乳房丰满,臀部发达。

两性体格美的标准还受到时代风尚、阶级地位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中国古代殷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处于兴旺时期,妇女以肥硕修长为美,因为这是强劳力的标志;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清谈玄想、放任无为的人生哲学流行,社会以游手好闲、无病呻吟的清瘦为美,统治阶层尤甚;唐代国力强盛,生活安定丰足,便以体形丰满为美。西方人对女性体格欣赏重点放在性感部位,如胸部、臀部,强调三围之差,即腰要细,胸部要发达,臀围还要大于胸围。中国人对女性欣赏的重点放在面部和身段,即面容姣好,胖瘦适宜,高矮合度。劳动者审美以有利于劳动的身体健壮、面色红润为基础,相反,有闲阶级常要求妇女娇小、纤弱。18~19世纪的法国贵族妇女以病态的柔弱为美,时兴在社交场合能随时晕倒,贵族家庭中给晕倒女子的催醒剂成为必备药。有些民族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对体格美有特殊嗜好。索马里人视高臀为特美,有钱人选妻妾,让候选妇女面壁排列,选其中臀部突得最高者;汤加妇女以肥胖为美,姑娘出嫁前要关在屋里养胖;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的某些部落把扁平头看做美人的特征;非洲玛卡洛洛族的女子要在嘴唇上穿孔,插入一个很大的金属环或竹环,名叫“陪尔雷”,陪尔雷能使女子的嘴唇突出鼻尖以外5厘米,当她发笑时,因肌肉收缩而使上嘴唇抬高到双眼之上,当地人以此为美;苏丹科而多凡族和达尔福族,男子美的标志是在身体多部位用刀划割条条伤口,擦上盐,长成众多的疣痂。从现代文明和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来看,男女两性的体格美应该与自然健康相统一,不宜背道而驰。因此,中国古代的妇女缠足已被现代妇女屏弃;缅甸脖脑族妇女自小戴上层层项圈,使自己成年时头颈细长,造成颈部肌肉萎缩,发音变声的做法已为该族现代妇女所不取;曾以妇女孱弱晕眩为美的西方人,现在也举行妇女的健美比赛,以自然健康甚至肌肉发达为美了。

(谈大正)


体态美 elegant shape  男性或女性通过个人日常举止姿态显示的具有性魅力的美。是个人身心美的一种综合。如果说,容貌美、体格美是大自然赋予的静态的和外在的美,那么体态美是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后天努力对先天美的提高。悦耳得体的言谈,适度娇羞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包含有个人文化修养的成分。学习和训练,有助于体态美的获得和提高。有的女青年本来体态一般,但进入时装队经过模特儿课程训练,学会了穿高跟鞋走路轻盈矫健的步履,臀部摆动也优雅有致,加上手臂姿势恰当的配合,便获得了有性审美价值的体态美(见图)。体态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容貌美和体格美的某些不足。中国清代剧作家李渔说过:“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只爱三四分而不是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一当两倍也。”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也曾说过:一个女子只拥有一种美丽,但可以显示出十万种可爱。反之,一个女子徒有形体之美而坐立无状、进退失据、言语粗俗,其美就所剩无几了。

(谈大正)

alt

体态美

alt

图1 妇女容貌美

alt

图2 马克思


容貌美 good-looking appearance  人的颜面五官和头发所构成的能引起异性欣赏的美。人主要靠面貌来相互辨认,并通过面部表情来感知别人的内心活动。面容是人们心灵的镜子和爱情的显示屏。人类面对面性活动的方式也使脸部在性审美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什么样的容貌算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如汤加人以胖圆脸为美,中国魏晋时代以清瘦为美。但就东西方而言,各自大体标准是有的,而且不乏近似之处。中国对妇女容貌美,强调精巧妩媚。因此,柳叶眉、杏核眼(或丹凤眼,即细长眼)、樱桃小口、糯米牙、桃花腮、鹅蛋脸型、乌黑云鬓,常被用来形容美女(图1)。西方人对容貌美的要求常是金发碧眼,鼻子挺直,脖颈细长,脸盘上下较狭,牙齿齐白,嘴唇鲜红而线条清晰。嘴适当地大,在西方不受排斥,常被认为有性感。男子的容貌,中国古代以白面书生为美,因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只有书生有前途。何晏、潘安是中国古代美男子的典型。何晏曾以面白如粉被魏文帝招为驸马。“傅粉何郎”成了一个形容男性美的成语。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面如珠玉,目如点漆,唇似涂朱,鬓若刀裁,皮肤白皙,线条柔和。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逐渐变化,不少人已不喜欢白面书生,并将其戏称为“奶油小生”。她们要求男子容貌有阳刚之美,一般标准是方圆脸型,前额饱满宽阔,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鼻子挺直,嘴形有力,下巴有象征意志力的天然凹槽。有的女子还欣赏男子的胡须美。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显示男子宽阔胸怀的大胡子(图2),列宁、孙中山那样显示男子智慧与意志的小胡子,都被视为男性容貌美的标志之一,受到某些女子的青睐。

(谈大正)


气质美 stunning personality  在性审美中,对审美主体具有吸引力的气质特征。气质是贯穿于一种稳定的情绪性中的人格表现。这种稳定的情绪性包括对情绪刺激的感受性、反应的强度和速度、日常心境的品质以及心境的起伏和强度等特点。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设想,按人体内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4种液体的混合比例,可将人类的气质分为4种类型。И. Ⅱ. 巴甫洛夫学派将气质看做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这些类型正好与希波克拉底的4种类型相对应。气质本无美丑优劣之分,每种类型的气质都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情侣之间的气质特点能够互补时,相互之间就有吸引力,气质的积极面就具有了审美价值。一般说,气质可分为急躁型(即古典心理学的胆汁型)、活泼型(即古典心理学的多血质型)、稳重型(即古典心理学的抑郁型)和胶滞型(即古典心理学的粘液型)。就男女两性总的情况而言,男子身上的急躁型气质占优势。男子对外界反应强烈,感情易于激动,具有爆发的力量。这常表现为雄心勃勃、见义勇为的攻击倾向,也表现为顽强坚毅、能抗暴力和承受精神压力。这一些常被气质柔弱、感情细腻的女性欣赏为男子汉气概,即男性的阳刚气质美。女子与这样的男子交往有一种受保护的安全感。与此相反,女性在总体上活泼型气质占优势。她们反应灵敏但表现含蓄,易于感动但不外露。她们举止灵活而委婉,情感细腻而易变,充满温柔又显得脆弱。根据心理调查,女子在两性关系上思想较男子开放,富于幻想,行动上却表现得暧昧和羞涩,这在气质上表现为柔情如水。这些就成为勇猛粗疏的男子十分迷恋的女性的阴柔气质美。马克思在回答他女儿问题时曾说,男人最重要的美德是刚强,而女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温柔。男女气质上的差异和互补,造成两性间心理上的吸引力。对两性气质上的差异和气质美不宜做简单的理解,事实上由于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人的气质也是可以部分改变的。纯粹属于某一类型气质的人不多,往往是一种气质占优势,同时又有另一种气质的某些特点。男性雄健粗犷、热情奔放者较多,这种气质对女性具有吸引力,而蕴藉深沉、冷峻凝重者亦大有人在,它同样会对女性产生魅力。成年女性温婉娴静、高雅端庄,常令男士倾心,而少女的纯情活泼、热情似火,有时更能打动少男的心。

(谈大正)


性格美 cheerful disposition  男女两性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展示的美。处事原则、对事态度和活动方式是构成性格的三要素。处事原则是人生观的体现,是性格的核心;对事态度反映一个人对待事业、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及表现,是性格实体;活动方式是一个人基本的心理表达方式,是性格的特征。如果说气质受人的生理神经类型的影响较大,那么性格除了有气质的作用外,更大程度上受人生经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的性格虽千差万别,但就两性总体而言,由于性气质的差异,由于社会对两性角色期望不同和由此而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两性总体性格特征有不小的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理智和刚毅,女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感情和适应。男性在关心自身的同时,更关心环境乃至世界的变化,视野开阔,胸襟豁达;女性更关心自身和身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及人际关系。男性粗疏,女性细致;男性豪爽,女性优柔。正因为两性性格上的差异和互补趋势,男性的性格常使女性产生依恋之情,女性的性格常使男性产生爱慕之心。对性格的评价常蕴含着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一般说,具有真与善因素的性格给人以美感,具有假与恶因素的性格常使人憎恶。有的人性格中包含了崇高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就容易形成个人性格魅力,受到异性的青睐。就性爱的审美与接纳来说,双方的性格最好既有相似处又有互补性,这样男女相处容易和谐。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反有时双方难以适应。当然,有些情侣性格本有抵牾之处,但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能互相尊重,相互适应,愈来愈发现对方性格的美,加深了爱,这也是常有的事。

(谈大正)


风度美 graceful posture  由表情、姿态、语言、行为举止等动作特征所显示出来的美。风度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它跟人的经历、职业也有关系,并是人的形体美与精神美的统一。体格美、容貌美是静态美,风度美是动态美。后天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对人的风度影响甚大。一对气质类型相似的孪生子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成人,其风度可能大相径庭。就两性而言,女性的风度美常体现为文雅而又热情,男性的风度美常体现为沉稳而又潇洒。姿态美是风度美的基础,语言美是风度美的重要组成,因为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反映。言语诚恳谦虚,尊重对方,与异性接触彬彬有礼、有分寸,能适当控制感情,装束打扮得体,都是风度美中不可缺少的要求。风度美在性审美中具有特别的价值,有时被称为“第三性征”。有学者说:“在求爱中,最关键的不是突起的颧骨,厚实的嘴唇,或是暖色调的眼睛。当然这些特征并没有坏处,不过它们终会消失。最关键的也不是宽而结实的肩膀,或者昂贵的服装,闪闪发亮的珠宝,或者是高个头,或者是柔润的手腕。这些特征在男女相会之时也能起重要作用,可是和行为举止——姿势、情绪和仪态之类——比较起来,它们则是可有可无了。求爱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行为举止,换句话说,是你如何表现自己。”美的风度,在性爱中具有特别的魅力。个人的风度美相对于外在美来说,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容貌、体格保持青春状态的时间是不可能太长的,但风度美则可以保持到中老年。有些女性“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有些男性,四五十岁仍有男性美的魅力,就是由于他们保持了风度美的缘故。

(谈大正)


情感美 nice feelings  对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所展示的美感。情感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人类的性爱本身就是基于性吸引基础上的情感表现。情感美是性爱美的核心。动物两性之间也有性依恋的情感因素,但这与人的爱情相比只能算是一种萌芽,动物没有人的那种殉情的现象。就人类而言,如果没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即没有爱情,即便是性行为,他们的性欲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爱情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性的感情,它充满了美的感受。马克思在给燕妮的信中说:“爱情……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G. W. F.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说:“爱在这种肯定的满足和平安幸福的状态中具有一种理想的美,特别是精神的美,这种美由于是内在的,只能表现于亲切的情感。”性爱的情感美还可以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艺术,特别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永远离不开爱情的描写和表现。艺术需要有吸引欣赏者的美感魅力,由于人类普遍把爱情活动变成了一个审美化的过程,因此艺术与爱情结下不解之缘是很自然的事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与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性爱中的情感美,包括羞怯、柔情、依恋和激动四种状态。羞怯是对于两性关系的腼腆状态,其中渗入了道德和自尊的情感因素;柔情是一种舒缓、优雅的情感状态;依恋是情侣双方在保持人格独立基础上所产生的难舍难分、彼此依赖的深厚情谊;激情是情侣之间由于强烈的吸引而产生的追求、向往、狂喜和兴奋。情感美是爱情巨大魅力的根源。爱情是人类的创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培养和创造。在两性关系接近的不同阶段,需要掌握不同的“度”,表达过分与不足都会有相反的效果,只有适度状态才能产生和保持美。由于文化修养不同,人们对性爱情感美品格的要求也不同。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全面,层次越高,他追求的性爱精神品格就越高、越丰富,对基于心灵吸引的浪漫的性爱就越推崇。

(谈大正)


智能美 sharp intelligence  从人们智力、知识、技能、能力等智能因素中显示出来的美。人的智能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文明程度,是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谟克利特在《著作残篇》中指出:“身体的美,若不和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在两性关系中智能美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会引起异性的钦慕、倾心。中国古代有“郎才女貌”之说,即男子的智能与女子的美貌在性爱婚配中有同等的价值。当然,“才女”对男子同样有吸引力。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女性的智能美常常不被重视,有时甚至被斥为婚姻不稳定因素。中国古代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现代社会中学历过高的女性或事业有成的女强人的婚姻反而难于解决,说明这种偏见还在起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有知识有才能的女子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男士倾慕。智能美在性爱中的地位还可在这样的事实中得到证明,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往往有众多异性追求者,其中不少是受他们智能美的吸引。

(谈大正)


道德美 virtuous morality  人们的道德行为所闪现出来的美。道德美是一种精神美,它是善与美的结晶,是高层次性审美活动的观照对象。人类性审美发展的趋势是从体貌美的欣赏到精神美的欣赏,并追求这两者的结合。道德美体现着社会肯定的价值取向。性爱中的道德美常表现为相爱的一方为另一方的奉献与牺牲所产生的深沉的审美效果,它是一种内涵美、崇高美。当相爱一方感受到另一方的忘我奉献和牺牲精神时,便会获得比其他美感更大的心理满足。道德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加速爱情的发展,促进双方的心灵沟通与默契,使两颗心紧紧相吸。道德美使爱情深厚持久,在相爱双方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升华为永恒的回忆。道德美还表现在一个人为社会公益或正义事业做出贡献而自己忍受牺牲的行为中,这种人格力量引起异性的敬佩和爱慕。有些女子与身有残疾的英雄的结合,正是被这些英雄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美所吸引的结果。

(谈大正)


语言美 beautiful style of conversation  人们谈吐时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所展示出来的美。语言形式美,即说话时腔调、音色、神态方面的美,还有辞令的得体、优美等;语言内容美,即语言反映事物时透露出来的说话人的知识、修养、趣味与情操方面的美。男女两性由于声带与共鸣腔的不同,音调有明显区别。女性温柔明快、圆润、委婉的语调和音色,对男性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男性粗犷雄浑的音色,优雅潇洒的谈吐,对女性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相反,男人讲话像女人,一副“娘娘腔”,或者女人像男人一样的粗门大嗓,是叫人讨厌的。至于语言的内容就更为重要。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流露。知识丰富,情操高尚,语言得体,机智幽默,会给人美感。相反,语汇贫乏,噜苏重复,不合逻辑,庸俗无聊,则会使人讨厌。异性之间对话更要讲究艺术。礼貌、尊重,这是根本的要求。而在表达性爱时则更要根据情况,恰当措辞,含蓄文雅。用语无分寸,粗俗冒失,是异性交往的大忌。当然,言不由衷,不考虑对方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引经据典,故作高深,也是不恰当的。两性言谈时也不宜过分拘谨;言词幽默,常能给人以美感。

(谈大正)


服装美 attractive clothing  通过服装的款式、材料、色彩和图案等因素,增加男女两性形体、精神魅力的美。服装除了御风寒、避日晒、劳动中保护肌肤等实用价值外,还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既能遮羞,又能显示男女两性的魅力,还能展现人们审美能力的高下、生活趣味的雅俗、性格的差异,乃至心情、风度等精神风貌。古代人们就开始用服装来遮羞,先是遮住了第一性征(性器),而后又遮住了第二性征(妇女的乳房、臀部等),再后来又尽量遮住皮肤和体形线条。有的民族,妇女在陌生男子面前还要戴上头巾遮住头发,用面纱遮住脸庞。遮羞是为了美,但遮掩过分,就会走向反面,遮掩掉许多人体的美,这样就与人们普遍要求显示性魅力、欣赏异性美的本性相冲突。于是人类在服装设计与穿着上出现了本能与社会规范的或明或暗的较量,寻找着遮掩和显露两者之间适度的平衡,以期充分展示个人的形体美,衬托精神美。妇女们用上衣遮怀掩胸,里面却戴上乳罩,其中还加上衬垫,使之从外面看去更加显眼。一方面系上裙子遮住臀部,同时又发明了撑裙,从外形上夸张臀部的发达。高跟鞋之所以受到女性的青睐,是因为它使妇女更显苗条,同时走起路来臀部摆动更为明显。女装在色彩图案上或讲究艳丽以显示女性的姣美活泼,或讲究典雅以表现妇女的雍容华贵。不仅如此,西方女装还讲究恰到好处的袒肩、露胸,甚至露腿(如超短裙),这种做法的极端形式是三点式。类似的意图在男装设计上则表现为门襟和垫肩以突出男子宽阔的胸膛和伟岸的身躯,色彩上讲究大方,用料上讲究挺括,以显示男性的端庄和沉稳。服装美的要点在于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人的本身,而不能喧宾夺主,只有充分展示了个人的形体美,衬托了精神美时,才是美的。选择服装,还应注意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矮胖不宜穿白色和横格的衣服,瘦高不宜穿黑色和竖格的衣服,胖子不宜穿轻薄料子,以免体型过分暴露,性格内向宜选清爽光泽的料子,以增加活泼色彩等等。服装美,还和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有关。西方女服袒肩露胸习以为常,东方人则比较含蓄。以中国为例,中国人习惯于欣赏一种朦胧的美。旗袍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女服,它既能充分表现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又不过多地暴露身体,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人们对服装美的追求,促成了当代时装业的高度发展。

(谈大正)

女士着装 women's clothing  女性出于保护机体的生理需要和审美等心理需要,根据社会习俗与风尚而呈现出女性特征的着装。相对男士而言,女士着装花样款式更多、变化更快、选择余地更大,因此如何着装也就更能反映女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女士衣着打扮一般可分为自然型、淡雅型、传统型、浪漫型和追随型五种类型。自然型不喜欢人为打扮的痕迹,懂得充分利用自己天然的姿质,配上适合自己身份、年龄,裁剪合体但不时髦的服装,显示一种朴素大方、不露痕迹的美。淡雅型追求服装的时髦、款式的新颖,但小心谨慎,不穿与自己身份、环境、身材相悖的服装,讲究服装面料,但花样往往淡雅精细,处处显示出一种高雅的美。传统型一般不喜欢新潮,不追求时髦,爱穿传统服装,这种类型的女子如果精神修养不俗,举止彬彬有礼、庄重典雅,也会显出一种气度不凡的美来。浪漫型女性的着装,丰富多变,有的喜欢向男性化靠拢,穿具有男性特点的服装,显得粗犷奔放,富有弹性和节奏感,显示出一种刚柔相济的美;另一种浪漫型女性,则喜欢华丽服装,有意突出自己身体的曲线,甚至袒胸露臂,充分显示自己女性的美。浪漫型的着装打扮如果过了头,会走向反面,使人感到不美反丑。掌握适当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追随型在穿着打扮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往往见流行什么就穿什么,看别人穿什么就穿什么,她们对新潮服装比较敏感,但往往审美情趣不高,穿着也常不符合自己的身材、年龄和身份。女士常穿的服装有旗袍、裙子、编织服装等数种。

旗袍 由中国明代妇女服装比甲发展而来,后为满族妇女所传承,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女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最早的旗袍是宽腰直统式,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也较大。民国时期,旗袍有了许多改进,将宽腰直统改成了线条流畅、按女性曲线造型制作的贴身合体的新式样。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雅致、庄重的感觉,束紧的腰身和两旁开叉的下摆设计巧妙,既给人以行动的方便,又有轻盈、飘逸之感。旗袍整体,从上而下,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没有带、袢、袋等装饰,结构合理严谨,简洁明快,线条简练优美,造型质朴大方,穿上旗袍能充分显示女性的曲线美,而又没有过多的暴露(图1)。旗袍的衣袖有长袖、中袖、短袖之分,又有宽袖、紧袖、联袖、装袖之别。开襟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多种。衣身长短不定,可根据各人身材裁剪。旗袍还可分为单旗袍、夹旗袍和衬绒旗袍几种,以供不同季节穿着。各种各样档次的面料都可用来制作旗袍。不同年龄段的女士可选择不同的色彩、料子来制作旗袍。年轻女士可选一些色彩艳丽、质地轻柔的料子来制作,并可在领、襟、袍边、袖口等处镶上滚边,以此来充分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美丽。中老年妇女则可用色彩比较素静、质地比较厚实的料子来制作旗袍,也不必加其他装饰,能显得端庄、稳重、大方。

alt

图1 旗袍


裙子 中国传统服式之一。古代魏晋前后,男女均穿裙,唐以后才专为妇女穿着。裙子形如圆筒,可装腰、束腰或与上衣相连制成连衣裙。依裙筒式样,裙子可分为喇叭裙、打裥裙、百褶裙、旗袍裙、西装裙等多种。裙身长短,随人而宜。裙子紧腰充分展现出女士婀娜的腰肢。展开的裙筒又显得飘洒自如,给人以活泼流动之感。配上适宜的上衣,使女士像花枝一样招展,楚楚动人。裙子和上衣色彩的搭配十分重要,上轻下重能给人以稳定感,上重下轻则给人活泼感,不同年龄的人要把握好这一点。上下色彩对比太强烈,会显得刺眼不协调;太相近,又会互相抵消;只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中老年人穿裙子,裙身宜稍长,以给人稳重之感。年轻姑娘裙子可稍短,以显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社会上流行一种“迷你裙”,“迷你”是外文小型的译音。这种迷你裙,裙身较短,裙脚一般在膝盖以上10至20厘米,是一种短小的裙子,它的特点是清新、可爱、活泼,年轻姑娘穿着充满了青春活力,行动方便舒适。但如裙身过短,不注意适度,不注意穿着场合,则会有“轻佻”之嫌。近年来由裙子演化出来的“裙裤”兼有裙子和裤子的优点,穿着舒适,行动方便,既有裙子飘逸轻盈的特点,又有裤子安全朴实的感觉,已被广大女士所接受。

编织服装 主要有钩针编织、棒针编织和机器编织三大类,市场上棒针编织和钩针编织的服装比较普遍。编织服装由于其穿着舒适、柔软轻便、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等特点而受到女士们的欢迎。但穿着编织服装却要根据自己的体形、年龄、爱好等情况来选择,以求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年轻女性可选择线条活泼、造型柔美、图案富丽的编织服装(图2),年龄稍大的女士则可选线条简洁、造型朴实、图案稳重的编织服装。体格较瘦的女士宜选立体感强、镂空饱满大花型的编织服装和具有扩张感的横向型花纹编织服装,以弥补身材瘦削的不足;体态较胖的女士则以小花型和密实的编织服装为宜。体形瘦、脖子长的女士,可以穿高领、立领编织服装,体形胖、脖子短的人则以鸡心领、长方领为佳。溜肩的女性,要选前、后片和袖片缝合式的编织服,以弥补溜肩的缺陷。

alt

图2 编织服装


内衣 内衣的穿着不仅能起到卫生保健、御寒保暖作用,同时对保持妇女体形、显示曲线美以及弥补体形上的不足,也能起很大作用。妇女的内衣主要有乳罩和内裤两部分。乳罩的合体至关重要。妇女的胸围和乳房的大小是两个概念,因此选购乳罩时,既要注意和自己的胸围相符,又要注意乳罩的杯状部分要和自己乳房的大小相合,两个乳房的中间部分也应和乳罩相吻合而不应有空隙。穿戴乳罩时,应在身体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把乳房放进乳罩里,乳罩的松紧程度以舒适和没有挤压感为准。穿内裤时,要先系好腰部的松紧带,然后把手从身后放进去进行整理。身体较胖的女性应将臀部尽量抬高,这样能使腰部轮廓充分显现出来。大腿较粗的女性,可将手从身前放进内裤,尽量把大腿的肉往上带,这样可以使双腿显得修长一些。千万注意,内裤和乳罩都不能太紧,有些妇女想用勒紧内衣的方法来使自己的身体显得苗条,这是十分错误的。过紧的内衣使挤出的部分移位,形体会显得更加难看。

服装的附件 主要附件有钮扣、花边、腰带、袜子、围巾等多种。钮扣的颜色应和服装的款式、面料,着装者的年龄、性格相协调。一般而言,冬季服装的钮扣可以个儿大些,颜色深些;夏季服装的钮扣,可以个儿小些,颜色浅些。淡色衬衣上钉上深色钮扣,形成强烈反差,引人注目。钮扣和面料颜色相仿、相近,显得稳重大方。款式新颖的服装,可以配上造型别致的钮扣;传统服式,则宜搭配传统的扣式。面料高档的服装,钮扣的质地也要考究;一般的面料,则不必过于追求钮扣的质地。花边作为附加部分,会使原来平淡无奇的服装,顿然变得生气勃勃。一件素淡的衬衣如果在领口、袖口上钉了一圈金银花边,马上就变得高雅、华贵。带花边的服装还使人充满了浪漫色彩,显出青春的气息和活力。旧衣翻新时,如果配上适当的花边,还可以转移人们的视线,起到翻旧如新的效果。腰带被称为“时装的彩虹”。秋冬季节,服装上配上一根腰带,既增加了服装的保暖作用,又能使人显得精神。身体稍胖的女士系上腰带,上衣下摆就会微微张开,使原本稍胖的身体显得苗条起来。身体原就修长的女士系上了腰带,会变得更窈窕多姿。宽的腰带适于体形较瘦的女士佩带,窄的腰带适于体形稍胖的女士佩带。中年人腰带不要太宽,少女和青年妇女的腰带宽窄均相宜。腰带的色彩和服装的色彩要和谐相配,素色的服装可以配略为鲜艳的腰带,以显出女士的妩媚;艳色的服装,可配素色的腰带,不致使人感到过于的眼花缭乱。在裙子流行的今天,袜子也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重视。特别是穿超短裙的女士,应该穿连裤袜,至少不应在袜子和裙子之间留下空隙。袜子的色彩应尽量避免和裙子的颜色相同,而应使它和上装与帽子的颜色相和谐。两只袜子不应有色差。袜子上应该没有抽丝、破洞。腿部较粗的女士,不要选用淡色或色彩鲜艳的袜子;腿较短的女士应穿深色而无图案的丝袜。袜子应紧绷在腿上,而不应有皱折、松脱等情况。围巾不但可以保暖御寒,同时也有装饰美化女性的作用。围巾的长短应和身材的高矮相配,身材高大的女士可选用尺寸较大的围巾;身材娇小的女士,围巾的尺寸要适中。围巾的色彩要考虑与服装相配,但更应注意与肤色、性格气质协调。肤色较黑的女士不宜选用深红、深紫、深灰等暗色调的围巾,而可选用淡灰、湖蓝、玫瑰红等颜色;肤色较黄的女士不宜选用深红、深紫、黄色、墨绿等色,而可选用淡黄、粉红、中灰、浅蓝等浅色含粉或含灰的围巾;皮肤白皙的女士,色彩选择的余地较大,深色围巾会使她们显得更加白净,浅色围巾又能使她们的肤色显得更柔和。性格活泼的女青年,可以选用色彩艳丽、图案奔放的围巾,而性格文静、中年以上的妇女则宜选用色彩素雅的围巾。

(蔡利民)

男士着装 men's clothing  男士出于保护机体的生理需要和审美等心理需要,根据社会习俗与风尚而呈现出男性特征的着装。男士着装和女士着装有着多方面的明显差异。儿童期的着装往往就有了男女之别,但这只是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反映(角色期待,是人们针对某人所担当的角色而对他的言行所提出的希望与要求。由于男孩与女孩性别角色不同,性别角色期待也不同)。真正具有性审美价值的男士着装和女士着装,主要应是第二性征发育以后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士和女士的着装。人类从一丝不挂、赤裸裸地充分暴露自己的性器官,到利用衣饰来遮蔽自己的性器官,再到将衣饰看做充分显示自己性特征的一种手段和性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呈螺旋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个过程充分说明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它首先以“羞”的心理表现出来,当人们克服了这种羞怯心理以后而借衣着来适当地显示自己性特征时,人类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动物肉欲的角度来看世界到以艺术的目光来审度世界的过渡。只有一双艺术的眼睛,才能从人体的两性特征中发现美,而不是引起罪恶的冲动。只有在这时,性行为才发展到了性与爱的统一、性与美的统一的境地。除了性变态者外,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很少有人愿意在服饰上男女不分。服装分为定装和时装两类。定装在时间上变化很慢,它的价值也从它的永久性上体现出来;时装在时间上变化很快,它的特点便在于它的快速变化。相对而言,男士的着装没有女士那么丰富多彩,变化也没有女装那么快。女士服装则表现出明显的时装化特点。目前中国男士的主要服式大致有中山装、西装及便装三类。

中山装 因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创制而得名。孙中山当时以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为基样,吸收了西装上装的优点,在企领上加上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的硬领,又将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衣袋上另加软盖;裤子则前面开缝,用暗钮合逢,左右各一大暗袋,右后臀挖一暗袋,用软盖。中山装出现后,长衫马褂式的男装渐被革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穿着中山装,因此国外称之为“毛式服装”。穿中山装无需戴领带,对衬衣、鞋子也没有特殊要求,口袋又便于随身携带书、笔、本子等物,穿着方便,显得朴实自在,但又不失庄重大方,不管是平时还是重要礼仪场合均相适宜,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穿着。

西装 除中山装外,西装是男士穿着最多的服装,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男士的主流服式。西装垫肩靠腰,确实充分显示了肩膀宽阔、胸背厚实的男性特征(图1);V字硬翻领,加上衬衣、领带又衬托了男士的英俊潇洒,线缝笔直的西裤配上铮亮的皮鞋,又展现了男子的挺拔、魁伟。穿西装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否则将难以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一是要注意合身。购买或裁制西服一定要根据自己个头的大小和身体的高矮。太大太长了,晃晃荡荡,让人觉得拖沓;太小太短了,包在身上,非但影响行动,还显得没有气派;衣长和衣肩宽度的比例,应在1.615左右,经过大量服装设计的实践证明,这是最和谐的造型比例,被称之为“黄金分割律”。二要注意西服的色调。色调明快鲜艳,可以充分显示青年人的朝气;上、下装的色调应该相近或相同,这会给人以高雅、淡洁的感觉;色调还应根据穿着的场合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喜庆的场合可以鲜艳、活泼一点,庄重的场合以凝重的色调为宜。三要注意与衬衣、领带、皮鞋相配。在正式的社交场合,西服一般都须配上衬衣、领带和皮鞋,穿西服而不穿衬衣,不带领带,不穿皮鞋,会显得不伦不类,不够庄重。四是要注意平整熨贴。穿西服应该熨烫平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感到整洁、精神。满身皱折,不但影响自己的美观,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男士的服装比之于女装式样少,变化小,但对西服的领带却很有讲究。正确地选择和佩戴领带会使人平添无限魅力。首先,要注意领带的质地。款式一样,质地不同,就可能表明不同的身份。其次,要注意领带的长短宽窄。如果未穿西装背心,领带一般都应长及腰带。领带的宽窄则可按各人的喜爱进行选择,宽领带显得庄重、大方,窄领带显得活泼、潇洒。再次,要注意领带和衣着颜色的搭配。一般而言,单色领带可以和任何单色西装相配,如果衬衣不是白色的,就须注意选择使领带颜色要和衬衣的颜色和谐。最后,还应注意领带颜色、图案的象征意义。参加葬礼或吊唁等活动,以黑色或素色的领带为宜。领带上规则排列的图案,如圆点、圆圈等,越小越正规,可以在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圆点过大、图案不规则或手绘领带,则只宜于消闲、娱乐时佩戴。

alt

图1 西装

alt

图2 茄克衫


便装 适于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主要有茄克衫、牛仔服和运动装。①茄克衫。短小精干,紧身方便,穿着潇洒,给人以不拘泥、无束缚的感觉(图2)。穿着茄克衫显得朴实无华、大方自然,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相互的信任感。茄克衫由于其自身的这些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偏爱,并已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频频出现。茄克衫的穿着应根据各人身材、肤色、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身材偏高的人,适宜于穿色调较深、花色较多的茄克;身材矮小的人,适宜于穿色调单一、开刀较少的茄克;肩胛阔的,适于袖饰肩攀肩饰造型的茄克;肩胛狭的,适于摊肩造型的茄克;性格开朗的年轻人宜于选择色调鲜艳明朗、开刀镶拼造型多变的茄克;性格比较内向的,则适于选择色调深沉、造型庄重的式样;风趣乐观的中老年人,可选择中档色调、略带开刀拼接的;深沉持重的中老年人,适于选择普通蓝白灰色调、造型简单的茄克。②牛仔服。始行于19世纪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广阔的牧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美国校园,并很快风靡全美国,50年代后在欧洲各国流行,70年代起又开始风行于亚洲各地,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欢迎。牛仔服的特点一是在于它具有独特豪放的气质,二是它能充分显示人体的形体之美,但同时又避免了过分的暴露。牛仔服能从形体到精神两方面充分显示完整的自我。牛仔服穿着时还有许多优点,青年学生穿上它,能够充分显示青春活力;劳动者穿上它,干起活来方便利索;其他人穿上它,也会显得亲切随和。牛仔服的缺点是透气性较差,因此不适于夏季穿着。③运动服。作为一种便装,穿着方便,活动自如,使人显得年轻壮健、精力充沛,也缩短了和他人的距离感。非但年轻人喜欢穿运动服,连中老年人也常喜穿着;但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就不宜穿着了。

(蔡利民)


佩饰美 exquisite ornament  用饰物附加于人的头部、颈部、四肢及服装上而造成的美。在距今18000多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已发现用石块、兽齿、兽角穿孔后挂在胸前的佩饰,而且都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在意大利古里马鲁提洞穴旧石器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原始人以小贝壳和小石骨穿起来的原始项链。日本绳纹时代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也有以动物牙齿和钻有小孔、磨制成牙齿形石头制成的项链等饰物。佩饰经过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已成为增加两性美,尤其是女性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头面部的饰物包括发饰、耳饰、鼻饰。随着发式得到妇女的重视,各种质料与造型的簪钗、梳篦、头箍、发夹、头花蝴蝶结为广大妇女所喜爱。中国古代妇女在簪钗上还悬挂上小的金玉饰物,名曰“步摇”,取其行走时随步而摇之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云鬓花颜金步摇”之句。步摇这种饰物不仅美化了妇女的容貌,还增加了女子的步态之美。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耳环或耳坠受到妇女的青睐。有的民族,特别是原始部落中还时兴从木棒到金属环的唇饰,把它们穿挂在上唇或下唇上。鼻饰穿挂在鼻膈或鼻翼上。当今有些美国黑人姑娘,喜欢在鼻翼一侧穿孔装一枚小花以增加自己的美。颈饰有金属项圈,还有宝石、美玉、水晶,甚至钻石项链(见图)。胸饰有各种各样的胸花,其颜色与服装可形成适当反差,也能增加美感。手脚部的饰物有金质、玉质或嵌有宝石、钻石的戒指、手镯、脚镯,有的还带有小铃,走起路来可发出清脆悦耳、有节奏的响声。适当使用佩饰可以增加自己的外形美,甚至增加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佩戴饰物与穿衣服一样,应以衬托主人自身的美为主,不宜喧宾夺主。饰物还应有利于人的健康美,不能为饰物所累。

(谈大正)

alt

项链


化妆美容 makeup and cosmetology  通过运用化妆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对容颜及指甲等部位进行预想的整理、描画和渲染,以调整形色,增加立体效果,创造情调气氛,显示神采,提高美感和增加性魅力的技艺。经过化妆的人,特别是女性,由于自我欣赏而产生满足感,可以增强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常处于一种愉快、兴奋的状态,这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绪,防止或减轻生理与心理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适当的化妆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与礼貌,在社交中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也易于博得他人的尊重与礼貌。

历史 最早使用化妆品的国家是埃及,埃及的妇女很早就用方铅矿石描眉画眼线。埃及妇女在进行宗教仪式时,焚香沐浴,浴后用香水与香油涂抹全身。古希腊的妇女也很早用美容来掩饰其瑕疵,她们用白铅矿粉抹脸,用朱砂涂双颊和嘴唇,用黑炭描眉。罗马男子则以刮胡为美容方式。14世纪,化妆品常与医药发生密切联系,曾被人称为创造美丽容颜的处方。19世纪后,美容化妆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国,化妆美容也有悠久的历史。《墨子》有“禹造粉”之说。韩非子的文章中有“若毛嫱西施之美丽,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之句。宋玉(战国时辞赋家)的《登徒子好色赋》描写“东邻之子”时说:“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美容化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普遍。据《汉书》记载:“惠帝侍中皆敷脂粉。”“翁伯贩脂,富倾县邑。”可见当时使用化妆品风气之盛。南北朝时还有在额间贴花瓣或小纸花来美容的习俗,谓之“花黄”。《木兰词》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写。唐代杨贵妃已使用美容的面膜,用珍珠、白玉、人参研磨成粉,佐之藕粉调和,涂于面部,一支香工夫后洗去,可去皱纹,增光泽。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之所以晚年仍保持细嫩的容颜,就是因为她一直“善自涂泽”。宋至清,妇女化妆都很盛行。

种类 化妆美容可分为三大类,即全面性化妆、局部性化妆和单点化妆。全面性化妆包括基面化妆(整个脸部基础敷色)和全部点化妆(眼、睫、眉、颊、唇、鼻、指等器官和部位的细部化妆),也称完全性化妆。局部性化妆是在基面化妆上再做几项化妆;或是不施基面化妆,只在眼、睫、颊、唇、指中做几项化妆,也称不完全化妆。单点化妆是选择某一部位做点化妆。根据不同场合需要,美容化妆又可分为新娘妆、舞台妆、健美妆、休假妆、旅游妆、运动妆、社交妆、工作妆、晚会妆等。根据化妆的色调,美容化妆又可分为浓妆与淡妆,浓妆多用于新娘妆、舞会妆及晚会的化妆,淡妆多用于日常生活。

原则 化妆美容应小心地消除人面部的某种缺陷,即所谓“补救大自然之失误”,同时,要保持个人容貌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并更生动地突出这种特征,赋予它个性的美。反之,如果化妆美容把人的真实外貌弄得面目全非,造成虚假的面具,那么就会导致心理性质的误会,在择偶过程中造成假象,甚至变成骗局,成为幸福和爱情的大敌。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少女,本身就充满了青春的魅力,不宜模仿成年妇女,浓妆艳抹,即使化妆,只要按上述原则淡妆即可。

与健康的关系 有的化妆品有毒,选择不当会引起色素沉着,形成色素斑,造成皮肤过敏,医学上叫“色素性化妆品皮炎”。迄今为止,人们至少已发现十多种化妆品致敏物,如羟基香茅素、纯茉莉花油、夷兰油、檀香油、香叶醇、广霍香油、苄醇等,它们主要损害女性面部。因此,化妆品必须选择无毒安全的,最好经过自己试用,最后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种。另外,有的指甲油中也含有毒性物质,有人涂指甲后用手抓油条、油饼等食物,这样使脂溶性的有毒物质溶解于含油的食品中,食后导致中毒。这些情况应该引起化妆美容者的注意。

(谈大正)


面部化妆 face makeup  运用化妆品和化妆工具,采取一定步骤与技巧,对脸面、五官等部位进行渲染、描画和整理,以增强立体感、创造情调气氛、表现容貌美与精神美的美容技艺。分为全面性化妆、局部性化妆和点化妆三类。全面性化妆包括基面化妆和全部的单点化妆。局部性化妆是在基面化妆的基础上做几项点化妆或不做基面化妆,只做眼、颊、唇等几项点化妆。点化妆则选择脸部某一部位做适当的淡妆。面部化妆应掌握强调整体效果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和轻施轻匀、自然柔和的原则。

基面化妆 又叫基础化妆,是对脸面整体的底色抹染,以遮盖原来的皮肤,调整皮肤色泽及立体色调,使面部明朗而富有生机,同时配合各项点化妆。基面化妆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净面。用净面霜涂匀整个面部,轻轻揉捏,使污垢和净面霜一起浮离皮肤,然后拭去,用肥皂把脸洗净。一般化妆也可用香皂净面。②抹粉底霜。粉底霜起着化妆品和皮肤之间的粘合作用。油脂分泌较多的T带(鼻梁和额头)只宜薄施一层,油性皮肤的人全脸都要少涂。抹时从脸中央向两侧抹,并注意抹匀。日常化妆可用一般的润肤霜、冷霜、凡士林等代替。③上粉底。粉底,是一种底色面霜,涂粉底能遮盖原来的肌肤面,调整皮肤色泽,使皮肤润滑、细密而艳丽。根据粉底内油分、水分、颜料三者的不同比例,可分为粉型粉底、乳液型粉底和脂型粉底三类。粉型粉底涂后有柔和细腻感,适宜于油性皮肤和需要快速上妆的人使用,但一定要用粉底霜打底。乳液型粉底涂后皮肤有滑溜透明感,干性皮肤和喜欢自然妆的人适用,但掩盖力较弱。脂型粉底掩盖力和耐湿性较强,容易上妆,对需掩盖面部缺点的人最适宜。粉底有多种色彩,黄种人一般以棕色为正宗色。肤色偏白的可选用粉红色,肤色偏黑的可选用玉色。上粉底时用手指或海绵蘸粉底,按额、颊、眼周、鼻侧的顺序轻印轻抹,涂匀全脸。T带要抹薄些,干的地方可抹多些,抹时由脸内侧慢慢向外搽,注意脸部与颈部过渡要自然。④扑化妆粉。上好粉底后要略扑化妆粉,特别是在鼻梁及额头,以吸收水分和油分,抑制粉底的过度光泽,造成柔和细密的妆面,防止脱妆。扑粉应自下而上,逆脸面嫩毛薄薄地扑打,扑完后轻轻扫掉多余的粉末。粉型粉底兼有粉底和化妆粉的功效,如果使用效果较好,一般不再需要扑化妆粉。基面化妆可以对脸部缺陷做适当矫正。有眼下黑圈,可选用掩盖力强的脂型明亮粉底,从眼黑圈周围匀开,上面再抹自己常敷的粉底,下眼皮的眼线、眼影稍稍染深些,这样就可冲淡黑圈印象。脸上有雀斑、黑痣、凹陷的人,可选用比自己通常敷的粉底色暗一级的粉底,匀涂全脸,以缓解这些缺陷。眼周有小皱纹的人,可用乳液型粉底薄涂全脸,在皱纹处用手指尖轻敲,使粉底有附着力地填下去,同时要突出眼妆,这样皱纹就会得到掩饰,注意千万不要试图用涂厚粉底的方法去掩盖,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眼的化妆 主要分两部分:用眼影色晕染眼影造成眼周立体感,突出眼睛的神采。用眼线笔对眼线描画。①晕染眼影。先用海绵头在上眼皮从眼角沿眼周向眼尾抹眼影色,在眼尾处逐渐减力,向眉梢一带染开;再用眼影扫在眼尾一带晕开;下眼皮用海绵头从眼尾向眼角方向约1/3处抹眼影;再用眼影扫贴下眼皮向眼角方向晕开。晕染眼影时不要一下子涂满眼影色,应薄薄地分层涂抹才能达到自然的效果。眼影色要配合各人的肤色。肤色嫩白红润的,可采用蓝色或绿色眼影;肤色晦暗的宜用粉红色或橙色;一般肤色的可选橙、灰等色;棕色是较大众化的眼影色。初学者最好用同系的深浅二色,浅色从眼边涂到全眼,深色的沿眼周弯曲的线条抹入,再以手指或眼影扫晕开;如用单色,浓度不易掌握,效果反而不佳。②画眼线。先画上眼皮的眼线,眼睛半开,向下望,用眼线笔沿睫毛底线边,从眼尾向眼角细细画入;再画下眼皮眼线,眼张开,向上看,用眼线笔沿睫毛底线边从眼尾向眼角方向画到眼线的1/3处,不能把眼周团团包围;眼线画完后,可在眼线上稍稍晕染些眼影色,使其显得自然调和;如果画的不好,可用棉签抹去眼线,再施粉底匀开,重画。为防止染眼影和画眼线时产生左右眼妆不平衡和不一致的情况,应备一面较大的镜子,以便随时检查和纠正,还要注意不要完成了一只眼睛的化妆,再来完成另一只,而应左右交叉的逐步进行。

眉的化妆 人眉的标准形态应是眉头在眼角的正上方,眉梢在上唇中央到眼尾连线的延长线上,眉峰在离眉梢三分之一眉长处。眉毛的形状最好保持原有的自然流势,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描画和修正(图1)。如自然眉形特别不好,可参照眉形标准,对自己的眉形进行修正。眉形有三大类:第一类,流畅圆滑,从眉头到眉峰直至眉梢几乎没有锐角,线条流畅,这类眉形使人显得秀丽、温柔。第二类,直线眉形,从眉头到眉梢呈直线形,线条单纯,使人显得年轻、鲜嫩。第三类,方形眉,从眉头、眉峰到眉梢,在眉峰处有明显的棱角,这类眉形使人显得理智、成熟。在对眉进行化妆时,可根据各自的脸型、气质等进行选择。一般长脸宜取直线形,眉梢略向下弯,眉毛画得粗些;圆脸,眉头可稍稍画高一点,眉毛宜粗不宜细;方脸最好采用流畅圆滑的眉形,以使脸部线条显得柔和。正确的修眉方法是,先用眉刷整理眉形,刷顺眉毛,剔去沾在眉上的粉底;用眉笔描画理想的眉形;用眉钳拔去多余的眉毛,用眉笔一根一根地画出在眉形中空白处的眉毛,不要过于用力,也不宜画得太多、太浓;最后用眉扫自眉峰处向左右轻轻匀扫。

alt

图1 眉的化妆


睫毛的化妆 根据自己睫毛的形状选择不同类型:如果睫毛较长,可以涂睫毛油膏使它显得更加美丽;如果睫毛较短,不防装上一副又长又美的假睫毛。在涂睫毛油膏前,先用睫毛卷把睫毛向上弯曲,然后再涂睫毛油膏。最好对睫毛做三次卷曲、涂三次油膏:首先将睫毛卷夹到睫毛根部,同眼睛曲面贴合,轻轻夹紧睫毛卷约5~7秒钟,然后用睫毛油膏棒的尖端略将睫毛涂湿,待干。再用睫毛卷夹,在略高于睫毛根部,靠近睫毛中央的地方重复上面的操作。最后,在睫毛略靠边缘处,再重复上面的操作一次。睫毛油膏干后,用眉刷把硬的多余的油膏剔除刷顺,不要让睫毛粘在一起。睫毛油膏切忌涂得过多,否则会使睫毛显得又少又硬。

颊的化妆 在完成基面化妆后以相宜颊红晕染两颊,以显示女性的健康和鲜润。抹颊红可沿颧骨向发边抹,再向下晕染;也可从发边沿颧骨下方向口角斜抹,然后向上晕染。颊红涂抹的位置、形状不同,效果也不同,可根据脸形特点分别采用。标准位置,从鬓边向眼下自然晕染,不要贴耳;如果想使脸形拉长,可用苗条抹法,以稍暗的颊红,沿颧骨纵长抹入;如果想使脸形显得丰满,可用丰腴抹法,以浅色颊红,以颧骨中央为圆心,淡抹圆形;华丽抹法以鬓角为中心点,上发边、下腭尖也稍做点染,这种纵长地抹上鲜明的颊红,就具有了浓艳的情调。颊红用色不同,产生的感觉效果也各不相同。同样是晕染在颧骨下方,用棕色显得敏锐,用桃红且带圆形,就显得稚气。一般橙色颊红表现健康、年轻、鲜嫩,大红颊红表现生动、热情、明朗,粉红颊红表现温柔、甜美、浪漫,桃红颊红表现稚嫩、可爱。颊部化妆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过深过浓,也不要一下子涂抹,应少量多次反复才对,以施染无痕迹为最佳。

唇的化妆 唇形可分直线形、外曲形、内曲形三类。三种唇形的差异主要在上唇从口角到唇峰的曲线,要纠正唇的大小厚薄,主要也是改变这段曲线,并对下唇做适当调整(图2)。对厚唇、大唇的化妆调整,应采用内曲曲线。先用指尖把粉底轻轻拍在唇上,隐去原来的唇廓,粉底色应比原来的肤色暗一级,用唇笔沿唇廓向里1毫米左右处画内曲线,上唇取心形,下唇取船形,涂口红应避免太鲜艳的红色,取与唇色相近者,且靠内侧略浓,靠外侧略淡。对小唇、薄唇,应采取外曲曲线,用唇笔沾亮色唇膏,在唇廓外1毫米左右处画外曲线,线条宜丰满柔软,在唇内侧用淡色口红涂抹,避免用深浓色。唇化妆中口红色彩选择必须得当:肤色白皙,适合于任何颜色的口红;皮肤偏黑,须选用明亮度低于肤色的口红;若脸色苍白、偏黄,不防试用明亮色的口红。

alt

图2 唇的化妆


鼻的化妆 鼻妆多用暗粉底和眼影色来涂抹鼻影,因此通常在涂粉底和染眼影时一并完成。如为调整鼻形,就应该用独立的步骤来完成鼻妆。改良短鼻,可从离眉头3毫米处起向鼻尖方向抹鼻影。在眉头和鼻之间抹入阴影并适当晕染,再从额中央向鼻尖抹明亮色的粉底与鼻影相配合。改良低鼻(塌鼻梁),用眼影扫从眉头向鼻尖方向涂鼻影,涂到眉头和眼角之间应稍染阔一些,并向眼角方向晕染开,使鼻影与眼影协调起来,再从左右眉中间位置起,向鼻尖图亮色,这样看上去鼻梁就会显得高些。改良大鼻,应在鼻两侧抹稍暗的鼻影,色调从鼻根开始逐渐深浓,匀抹至鼻翼,同时眼妆和口红不宜采用过于鲜艳的色调,否则会加重鼻大的印象。改良圆鼻,可在眉头到鼻侧中部和两侧鼻翼涂阴影,鼻翼用色稍浅,再从鼻梁中部开始,向鼻尖涂明亮色粉底。

(蔡利民)


发型 hair style  为增强容貌美、表现精神美,通过改变头发的发性、形状、颜色等手段而创造的头发造型。是美容术的重要内容。女士的发型特别丰富多彩。要正确地选择发型,须先了解自己头发的发质、发性与浓密度。发质即头发的粗细柔硬。发性是指头发的自然形态——卷曲、波形还是直发,浓密度即头发的厚薄与稠密程度。细的头发直径小、柔软,通常也比较稀薄,这种头发最好留短发或留至中等长度,并剪成柔和的弧度,这样会使头发显得丰厚、柔美。粗的头发直径大,强韧而硬,这类头发留长比较容易梳理。粗细适中的头发,发型选择限制较少。直发或长波浪形的头发,不宜剪得太短,否则会翘起来。卷曲的头发,可以分层剪,任何长度都适宜。中国人卷发较少,但可通过化学等方法改变发性,使其卷曲而制作出各种发型。发型不光可以装饰头部,而且对脸庞也有积极的烘托作用,并可通过发型来改变某些脸型给人的印象。圆形脸型,可在头发中央做直的中分线,两鬓用长发掩盖,以造成纵长感。如果有前留海,前发与眉之间留下一厘米距离为佳。下大上小的三角形脸型,可在额上部留出一定的幅度,使额看起来有一定的宽广感,发分线宜靠头发的一侧,以增加立体感,用横侧发来掩盖下大上小的缺陷,使脸型显得端正大方。宽额角尖下巴的倒三角形脸型,颌线较为好看,可通过烫发,使发尖松软隆起,从而衬托出美丽的颌线;宽大的前额,宜用左右前发遮掩。也有一些女士,不留前留海,将长发梳到脑后一把扎,显现出自己宽大睿智的前额,也自有一种独特的美。四方形脸型,颌腮较突出,可用稍长的烫发曲线来掩盖,前留海可流向横侧,以拉长脸型,产生柔和感。长形脸型,可以稍长的前留海盖在前额,或三七分,向横流走,同时烫发,以发梢向脸部外侧起翘,使两鬓丰满,以减弱脸长的印象(见图)。染色对美发也有一定的效果,有些女士头发颜色偏淡、偏黄,可通过染发来加黑,乌黑的头发使人显得更加精神、秀丽。中老年人也可通过染发,显得更年轻。长年以来,黄皮肤、黑头发的审美模式,使中国人对黑色以外的其他发色难以接受,将头发染成绿、红等色,反而会使人感到别扭,因此,在审美习惯改变之前,将头发染成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应持慎重态度。男士发型比较单纯,一般通过变化头发长短、吹风、上油、电烫等方法来制作发型。短齐的平头,使男士显得年轻、精神;留至一定长度,不分路地向后梳理,会显得端庄大方;偏于一侧的分头,更有立体感,会让小伙子显得俊俏、潇洒;适当电烫,做成卷发,则会增加浪漫气氛。

(蔡利民)

alt

烫发


性爱与美 erotic and beautify  性爱就它的心理精神方面而言,是源自对特定异性的美的鉴赏与追求。这种鉴赏和追求只有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断地延续下去,性爱才得以存在,其中美感无疑在心理上起着主导作用。美感一旦丧失,性感与性爱也不复存在。在幸福的佳偶之间,性、爱与美三者是形影不离、相互影响、融会一体的。

性和爱与美的同步增值 性的特征与信息,对异性而言,常是美感的本源和传递。个体接受美感传递后,在审美意识的支配和权衡了社会规约所允许的情况后,做出一定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爱的欲求,最终以求爱的形式实现性的结合。在此,性、爱与美三者同向并举,相得益彰,并会出现同步增值的情况。性与美的同步增值,可在相当广泛的两性世界范围内展开。欣赏一个模特,性感与美感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两种感受重合着,为许多人所接收。美与爱的同步增值也不必讳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可指责。但若在对特定对象的美与爱的感受中加入了性的欲求,这一增值就仅只能限于两人世界,并受到社会文化的严格限制。文明社会在这一性爱规约上的戒律,主要以婚姻制度来体现。一旦这一同步增值允许存在,增幅可能无限扩展,对自己的相好越看越美、觉得无瑕可击的光环效应,正是由此而生。如果这三者之间配比失调,同步增值便不可能。性若表现出与爱相分离,美就难以存在,甚至出现与爱相反的情感“恨”、与美对立的感受“丑”,即出现美与爱两者的负面一端同性联在一起的情况。单纯的性行为可来自纯生物学上的动力,可以丝毫不含有爱的成分。所以,性爱的界定必须有社会心理学上肯定的评价,有爱的性活动才有可能是美的。动物交尾和性骚扰之类的无爱之性,同性审美没有联系,通常不属于美学研讨的范畴。强奸、嫖妓之类性行为的审美价值是负面的、丑的;相亲相爱的男女间的性活动才具有鉴赏价值,才能成为性审美的题材。

性爱的审美内容 人类的性爱活动蕴含极丰富的审美内容。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互容:卿卿我我中的恋人,双方兼有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作为审美主体,对自己的爱侣视做审美对象,认识、接受、评鉴其身心之美,欣赏、赞叹不已。与此同时,其自身也是爱侣心目中的审美客体,同样被鉴赏。性爱审美中的主体,会能动地发现、挖掘审美对象身心两方面的美,往往是对象自己未必认识的。与此同时,审美主体在鉴赏中运用的审美标准,可对审美客体产生激励作用,因而性爱活动有利于性爱双方的自我完善。

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的虚实统一 寻觅爱侣的个人,心目中大多都有一个自己描画的美人形象,作为自己寻觅追求的佳偶模式,构成审美理想。青少年的这种理想常常十分朦胧却又非常活跃。初恋时,这种理想有机会得到初步的展现,他们常会将理想的模式与具体的对象之间进行相互比照。恋爱活动始终有这种力求虚实统一的追求。由于各人爱好、志趣等个人修养和个性的不同,审美标准也会有差异,审美理想也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审美判断也可受心境、场景的影响。因而性爱活动中审美理想的实现,要求个人有健全的心智、稳定的情绪。

两性审美价值差异 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男女的审美价值有较显著的差别。男性较多看重女子的体型、容貌等生物学方面的特征,女性多器重男子的气质、风度和社会地位等社会心理方面的特征。认真生活的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便会十分审慎地做出性爱审美价值判断。

审美中止与性爱危机 性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活动维持的,一旦两人在一起再也不觉得对方有美的地方,甚或丑感超过美感,便意味有了性爱危机。因而性爱要求双方维护身心的美,不断地相互调适。恋爱、婚姻应是建设自我身心美的新起点,否则爱情之树会很快枯萎。

性愉悦的审美机制 美学理论中的审美享受,落实在性美学中成了性愉悦。艺术领域里追求的审美享受是向社会开放的,分享者愈多愈成功;而性审美中的性愉悦、性快感之类的性享受,仅限于两人世界,最终仅为两人所分享。相爱着的男女,两者已构成一个小社会,但一夫一妻构成的小社会对外界有封闭性,这是爱情生活与性享受所要求的。

①性审美生理机制。男子肌肉发达,筋骨有力,威武雄壮,生机勃发;女子轻盈多姿,丰润娇艳,白皙细腻,柔顺雅致。两性生理特征上的这种反差,自然而和谐地成为审美观照对象,成为性吸引的强大内驱力。这一系列生理反差构成性感的源泉。那些与性活动、生殖功能关系尤为密切的部位,生理反差更为突出,性审美也更敏感集中。基于生理机制的人体美,受到人类的共同称赏,是人性共具的,包括任何传统道德的维护者。公元前330年,希腊雕塑家柏拉西特列斯以自己的情人芙留娜为模特制作了一尊美与爱之神阿佛洛狄忒的全裸像,芙留娜因此被推上法庭受审。当法官宣布“女性裸体是邪恶”时,人群叫喊:“处死她!处死她!”于是柏拉西特列斯当众将芙留娜的衣裳掀开,人们面对这位美女的裸体,先是震惊,而后赞美不已,最后自惭形秽而深受感化。美丽浇灭了偏执之火,起诉变成了一出高雅的审美享受喜剧。

②性审美心理机制。性审美生理机制认定的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肉体相容,而心理机制识别与认可的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灵魂相容。对性审美对象的美好感受,若来自其气度风韵、情趣心智等内在属性,对这些要素的赏识,并与自我需求相贯通,便构成了性审美的心理机制。一男一女相恋期间,肉体相容由于受服饰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制约,相互表露和赏鉴较为表面与隐蔽,不少方面要等婚后才有可能。所以,恋爱会面和广泛的社交场合,灵魂相容的探索占据性审美的更多份额。由于审美活动归根结底是一连串心理过程,因而性审美生理机制通常是发端,最终都会汇合到心理机制之中。最终的性审美,都是身心的统一,成功的性爱操作也是如此。

(金德初)


性爱表达之美 aesthetic of erotic express  欣赏与追求异性过程中流露的引人赞许的言行和感受,以及这种言行感受的艺术反映。性爱表达之美,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面向大众,表现于广泛流行的抒情文学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中;二是私生活中面对个别对象做出的爱的表示。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到性爱表达可陶冶心灵美质,提出性爱交往可导致“灵魂怀孕”,产生智慧和美德的观点,相信由此出发可造就诗人和艺术家甚至发明家。苏格拉底认为:人性将无法找到一个比爱欲更好的帮手。人类明显优越于动物的精神发育,使意识、情感通过美的选择而驾驭本能的力量,从而完善性爱表达。

来源 性爱活动使当事者对异性的美感领悟特别敏锐,在与特定对象共同生活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会对未来的蓝图做精妙构思并为使愿望变成现实而做出最大的努力。这一切提供了多种形态的美感享受:①揭示和赞赏性爱对象的美。L. A. 费尔巴哈说:自然界的美,全都集中于而且个性化于两性的差异上。这种关联着性差异的美,总是留待异性钟爱者做全方位的体察与揭示。②个人语言文字与艺术天赋的积极开掘与精巧运作。不同文化素养的人,性爱表达之美所能达到的水平不同。性观念纯正、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人,都重视和注意培养、磨练自己的这类技巧才能,使自己心爱的人有知音之感与幸福之感,自尊心、自信心获得极大满足。③对美好未来的探索和向往。性爱表达如果面对广泛大众,则是在刻意寻找可爱的异性楷模,作异性美的理想设计或比较评判,建构心目中的两性世界。面对单独异性的性爱表达则多富隐秘的亲昵成分,旨在赢得对方共鸣与好感,实现爱情与婚姻的职能,包括满足身心需求的高峰体验。

价值 动物世界的性活动没有创造出自然形态之外的价值,人间的性爱表达则衍生出巨大的精神财富。①使性爱升华为文化艺术创造活动。J. W. 歌德、罗曼·罗兰因为失恋而分别创作了《少年维持之烦恼》和《约翰·克利斯朵夫》。许多作家的性爱两地书记载了两情相爱的心路历程,透溢出人性的光华、性爱的至善至美。②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世界走向文明进步。现今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几乎全是性爱表达的内容,交谊舞也是以性爱表达为主要的动力。③提高婚恋生活与性生活质量。面对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取得对方的了解、信任,沟通性爱信息,相互亲密融洽地相处,无不需要美的发现与表达。最终,两性的直接结合本身,也体现出性爱表达的和谐美。人们一般比较讲究恋爱期和蜜月期间性爱表达之美,婚后却往往不再重视。青年人一般比较注重性爱表达,中老年夫妻则大多漠视性爱的表达,这是不符合性文明原则的。结婚不是性爱表达的终点,应是新的起点。性爱是贯彻两性生活全过程的活动,婚后的性爱表达应提高到比婚前更细腻更全面的水平,因为婚后的性生活更激动情性。每次性活动前后,均应有高明、优美的性爱表达,性事才能善始善终,也有助于爱情之树的恒久葱郁。

(金德初)


亲昵之美 aesthetic of intimate  男女亲密相处中流溢的可爱情状。男人与女人分开独立生活时,双方均不是完整的人。通常,男人阳刚有余而难免刚愎自用,女人阴柔过甚而每显柔弱孤寂。只是由于异性的衬托,才使有性征的个人各自显出优越与美感。D. H. 劳伦斯在《性与可爱》中指出:性与美是不可分隔的,就像生命和意识,就像火焰和火是一回事;性的吸引就是美的吸引,性的魅力便是美感的传递。亲昵作为两性身心愈来愈靠近直至难分难解的表露,应是美的展现。依照两性个体身心接近和交融的程度,亲昵可分为若干层次,其所表露的美相应地有不同特色:①异性效应所造成的亲昵之美。这是最为淡雅的性爱美。疏忽的人未必觉察:周围只要长期没有异性出现,男青年们的集体宿舍便会显得脏乱不堪,日子也会过得浑浑噩噩;当有几位年轻姑娘不时经过时,这些青年便会注意端正整洁,粗话也会无形中减少。在女青年中,情况也同样如此。在社交场合,面对可爱的异性,不管男女,大多都会言行得体,显得知书达礼。这种亲昵仅还只在性爱的边沿,便已显示出美的创造,令人称赏。②求爱情书和行动中表露的美。当亲昵进而指向特定异性,并指望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抒发心声时,甜言蜜语就可能大量罗致。真诚的人,不仅在言词上取悦对方,还化作行动,勉励自己上进,为缔建具有扎实物质、精神基础的幸福而努力。③性结合过程中呈现的美。狭义的亲昵行为仅指性结合过程,如前期的调情、性唤起阶段。显然,没有上述广义范畴的亲昵做两性生活的铺垫,仅有狭义的亲昵是不够的,性爱的亲昵应是一个逐步深入、连续渐进的过程。夫妇俩亲昵到性结合,大量的亲密举措早已驻留在美好的记忆中,故而性结合的亲昵带有登峰造极的性质,是达到高峰体验的最后阶段的情感表达。当双方都流露出亲昵之美时,性和谐便可望实现。历史上亲昵之美曾深受性禁锢的压抑和贬低。东方人的耻感文化与西方人的罪感文化,均把两性相悦与性生活视为不可告人的可耻行径,因而性行为与美感之间的联系被种种偏见无情阻断与否定,亲昵受到排斥,甚至新婚夫妇在人前也只能装出十分淡漠的样子。但如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性、性征和性行为,亲昵之美便是客观存在。亲昵之美指向人性的圆满,这是亲昵之美遵循的原则。如果违背这个原则,那么亲昵也可能无法得到美的认同。离开了爱和社会文明风范的亲昵,如混乱的性亲近、卖淫场所中的亲昵等,由于违背人性原则而与美无缘。在公共场合两性亲昵也应不超越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滥用性,把性与金钱、权力牵连一起而污害纯洁的两性世界,便是丑陋的举止。

(金德初)


性爱中的精神美 spirit aesthetic in eros  男女相悦相亲中超越肉体结合愿望的令人称赏的风范情操。英国美学家D. 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指出,性爱包括三种情感:①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②肉体上的生殖欲望;③浓厚的好感或善意。性爱中的精神美正是由其中的好感和善意形成的人性特质。

文明人类的性爱基础不仅在双方对肉体的依恋吸引,还在充盈两颗心灵间自觉的相互奉献和怜恤照护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一爱情基本原则的人,都会或多或少体现出性爱中的精神美。其表现形式有以下方面。①从爱和善意出发克制自己的性需求。对自己钟爱的异性,能自觉地克制来自生物性状的随意冲动。即使在夫妻生活中,遇到双方较长时间分离或对方身心不适时,也能驾驭自己的爱欲,维持性爱关系。有些人在配偶残疾缠身而无法自理的情况下,仍一如既往地体谅照料,这类死心塌地的爱闪烁着精神美的光彩。②恒久追思怀念钟爱者的音容业绩。黑格尔曾经在《美学》中表述过性爱双方的共存亡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能实现各自的自我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性爱双方若有一方不幸谢世,由于其身心形态仍然活在另一半即爱他(她)的人心中,其音容业绩得到性爱精神美的支撑。留存心灵中的多半是美好的记忆。③不强求自己所爱的人回报自己的爱。性爱若出于真诚,并不强调回报,慷慨奉献,有去无回也无抱怨。性爱的情感反馈是厌恶勉强从事的,它充分尊重对象的自由意志,坚守自愿、无伤原则。性爱体现的奉献甚或牺性精神,使世俗生活中近乎公认的“爱情是自私的”这句话不时受到挑战。纯净的性爱大度而不自私,它能克服性妒忌,甚至在对方另有所爱时也能超脱地面对现实:只求他(她)活得比我好,闪现出动人的精神美。Н.Г.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一书中塑造过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类原形。

性爱中一旦失去精神美,两性关系就成了单纯的肉体关系,或加上物质利益的权衡,爱就成了虚空的抽象,生活中某些男女间的无爱之性便是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片面厌弃肉欲而主张性爱中精神美的独立存在,倡导精神恋爱。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有机联系,使精神恋爱的独脚支撑难以持久与普遍,但精神恋爱的理念,在肉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且强烈地反衬出无爱之性的卑下猥琐。

(金德初)

文艺与性审美 art and sex aesthetic  文艺是文学艺术的总称,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门类。文艺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的世界。性爱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命活动,也是生命繁衍和发展的起点。它构成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自然存在、生命关系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形式,性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并始终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从艺术史上看,几乎没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不涉及性爱活动的表现,性爱是古今中外艺术家表现的永恒主题。艺术家不仅表现性爱的生殖创造,具有官能性美感的性爱活动过程,富于性感美的形象、体态和运动,而且还表现性爱活动中人们的性格以及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文艺对于性爱的表现,受不同社会、时代、宗教和道德的影响,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

艺术门类与性审美 艺术表现的性爱形象与性爱活动具有典型的审美意义,与现实性爱活动中的审美相比,更集中地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不同门类的艺术在表现性爱对象与活动时使用的艺术手段不同,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征。

文学 文学表现性爱形象与活动的手段是语言,与其他艺术相比它的表现空间最广阔,它可以在时间的序列中随心所欲地描绘所要表现的性爱对象的外貌、性格,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性爱活动过程、心理、情感,不受篇幅的限制。其表现力的丰富、表现领域的广阔及表现内容的完整很难有其他的艺术形式可以与之相媲美。文学的缺憾在于它形象的非直观性,它所表现的性爱形象必须由读者依据经验在头脑中重构。但这一缺憾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优势,它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绘画 绘画是用色彩、线条创造的性爱形象,直观、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绘画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没有时间艺术的优势,无法有机地表达人物活动的连续性,只能抓住最为典型的瞬间进行表现。用连环画或组画的形式虽也能表现在时间序列中展开的过程,但过程的表现毕竟不是绘画的优势。

雕塑 雕塑是用石头、泥土、金属等材料雕刻或塑造形象。与绘画有很多相似特征,雕塑表现的性爱形象,鲜明、具体、真实感强,古代希腊罗马的爱神像、文艺复兴以来表达性爱意味的雕像等均给人以强烈印象。但与绘画一样,没有时间序列上的优势,其过程表现仅能靠表现对象的动势来暗示,而且雕塑和绘画一样不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动作来引起人们的联想。绘画的形象在两维空间上展开,雕塑的形象占据三维空间,因而形象有更强的立体感,显得更为逼真。

建筑 建筑是用石头、木头和其他材料营造适于人类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它与原始的性观念有一定联系,建筑上的柱子和尖塔与男性阳具崇拜有着关联,是阳具形象的抽象模拟,凹进的空间与女阴形象及其容纳性相关。建筑与复杂的性爱活动和性心理过程的审美无关,而且时至今日,建筑与性生殖崇拜之间的关联也几乎难以为人觉察了。

音乐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它的节奏和旋律与人的生命的节律有一种同构性,诉诸人的情绪和心境,引起人生命深处的共鸣,唤醒人强烈的爱欲与令人兴奋的性感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的音调、节奏和旋律的结合可以表现最炽烈的性爱。当代的摇滚乐在表现性爱主题时极为大胆,它的激烈的节奏和抒发内心渴望的爱情歌词给人以极强的性的激越感和宣泄的美感。

舞蹈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形式上的特殊优势。舞蹈者既是现实的人又是舞蹈的表现者,舞蹈和舞蹈者是一体的,既能为观众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又可完美地表现生命活动的连续性。通过动作姿态、韵律节奏、面部表情,舞蹈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感触,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生命感觉。舞蹈是表现性与爱的艺术。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一开始就与人的性爱活动紧密相伴。原始人用舞蹈表现对生殖力的崇拜,表现本能的诱惑力和爱的渴望。随着时代的演进,舞蹈艺术越来越精美化,种类逐渐增多,但它表现的性爱主题并无改变,只是更精神化了,性内容的表达更为曲折隐晦,并以升华了的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 与戏剧、曲艺一样,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结合了所有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优势,完美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声音、动作、表情、心绪和情感,表现连续性的过程。它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它综合性的表现力却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电影表现性爱活动往往把人物置于一种真实可信的环境中,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性爱活动有自然的背景。一般而言,电影由于其可视可听的综合效果强,在表现性爱场景时通常以表现爱为主,性的内容往往通过爱的行为加以暗示,而且在表现爱的行为时表现的具体细微程度、持续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当然也有导演和演员试图坦诚直率地表现性爱的行为与背景,但这样的影片往往会引起强烈的争论。

文艺性审美的共同特征 不同门类的艺术在表现手段及方式上虽各具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但不同门类的艺术在作品中表现的性爱内容作为性审美对象又具有共同的特征。艺术作品中的性审美对象是非本源的,它不是性生命存在本身,而是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的形象,这种形象不具备实体性审美对象所具有的丰富的可感受性,审美者只能从这种对象那里获得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触觉上的细腻、温暖及力量感,嗅觉及味觉的馥郁芬芳的美感只能依据知觉经验通过追忆幻化获得。艺术作品中的性审美对象剥夺了视觉、听觉之外的感觉对审美过程的直接参与,设置了自身与审美者之间的距离,使审美活动由直接的参与转化成为一种想象性的间接参与活动。艺术作品中的性审美对象是艺术家克服了本源生命的缺憾及不圆满性而创造的,更合乎人的意愿,更接近完美的艺术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精神和情感内容。艺术家创造的具有性感美的形象,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审美愉快,而且还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表达他们的生命观念和理想,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情感、文化和社会内容,它是负载着广泛象征意义的具象载体。

性审美的层次 性审美活动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着一种相关关系,不同层次的性审美与不同层次的艺术表现活动直接相关。一般来说,性的审美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由作品的表现层次和审美者对作品的理解层次所决定的。

官能性审美层次 艺术家在塑造性爱人物、表现性爱活动时首先注重刻画其自然属性。为使其人物形象及性爱活动显得真实,艺术家必须细致入微地表现其外在的性感特征,表现肉体的官能性的美感。一些艺术大师的人体绘画具有代表性,他们所画的女性人体形象优美动人,肢体丰腴性感,肌肤富有弹性,光洁柔美,乳房饱满,臀部浑圆,给审美者以强烈的官能上的性美感。

社会性审美层次 人的性爱行为既是自然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它有着复杂的社会内涵。性爱行为反映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艺术家在表现性爱对象及其行为时,非常注重其社会意义。通过性爱对象和行为的描绘刻画,艺术家反映蕴含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表现性爱与家庭、社会权利、社会制度、社会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表现性爱与自由、责任、义务和良知之间的关系。JI. H. 托尔斯泰所著《安娜·卡列尼娜》便是通过安娜与丈夫及情人的性爱,集中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情感性审美层次 人类的性爱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行为,它不是单纯的性能量的释放,而是情感主导下的亲密行为,有明显的选择性、排他性和独享性。这些特征是性爱情感性的具体体现。性爱的情感是性的生物性本能的升华,它出现在彼此相爱的人们中间,并构成相对封闭的两人情感世界,将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排拒在外。诗歌在情感层次的性爱活动表现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它往往集中表现两人世界的美好、甜蜜、苦恼、担忧、嫉意、失望、亲密和忧伤。情爱层次的性爱活动是相对纯粹的情感活动,它具有某种超越社会功利的特征。人们从这类艺术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相爱的两人世界的亲密和美感。

象征性审美层次 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性爱对象及活动相对于现实而言,更为集中,更具典型意义。艺术作品表现的性爱对象既是具体对象,也是整个人类形象的缩影,艺术家将广泛的人类经验蕴含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艺术作品因而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艺术创造的形象是一种含蕴普遍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在个体之中包含着人类,是意蕴深远的人类共识的艺术象征形式。象征层次的艺术作品具有超越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无论年代多么久远,在人的性审美活动中,这类作品依然令人感到亲切,感到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美,没有历史、社会和时代的陌生感和隔绝感。

(张 月)


文学与性审美 literature and sex aesthetic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理想和想象的艺术。性爱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家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历代的文学家无不把性爱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远古时代,文学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表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生存。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文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表现性爱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不仅细致入微地描绘性爱对象的相貌、体态和性行为,而且还详尽地直接刻画性爱对象的内心世界。文学家的艺术创作在性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性审美方式与文学的文体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诗歌与小说在表现性爱活动时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诗歌表现性爱活动,较为注重性爱情感和精神内容的开掘,诗歌中表现的男女形象具有明显的理想化、偶像化的特征,性的感官意味较弱,爱的情感和精神意味较强,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能使读者的欲念得到升华。小说在性爱活动的表现上还原意味较强,由于不受篇幅限制,对性爱表现比较细致、详尽、完整。诗歌关注和表现的是男女性爱理想化的小世界,小说在表现男女性爱活动时往往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表现其原貌,并注重表现它与其广泛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习俗的关系。

时代对性爱的文学表现与审美发生着巨大的影响。每一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文化传统、道德习俗都对性爱的文学表现形式有着相应的规定性。古希腊罗马时代相对开明,诗人、文学家在性爱活动的表现上所受的限制较小。中世纪是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所有的性爱活动都受到了压抑。在这长达一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除了一些歌颂骑士浪漫爱情的传奇诗,几乎看不到表现性爱活动的文学作品。文艺复兴的到来结束了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统治。诗人文学家尽情讴歌自由和现实生活的快乐。以A. 但丁、F. 彼特拉克、G. 薄伽丘为首的文学家抨击宗教和道德的虚伪,歌颂美好的爱情,表现性爱的欢乐。文艺复兴以来,性爱活动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的情况与之相似。明代的社会相对开放,追求个性解放及个人幸福的意识开始萌芽,文人对个性解放及个人幸福相关的性爱活动非常关注;在明末清初,表现性爱活动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性爱情景的描绘详尽具体。清朝是旧的传统道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封建的道德伦理对人性进行疯狂的绞杀,对性爱活动的表现严加禁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日益开明,性爱活动的表现又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并有着明显增多的趋势。

性爱的审美和表现与文学家对于性的态度直接相关。文学家的性态度和性意识对性的审美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W. 莎士比亚对于性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因此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性爱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景象:既有崇高的爱,也有卑劣的爱;既有精神的爱,也有肉体的爱;既有分裂的爱,也有灵肉一体的爱。这在他的剧本和十四行诗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不过多数文学家并不像莎士比亚如此多样复杂,他们对于性爱的态度往往有固定的旨向,其作品也较明确地呈现出他们对于性爱活动的理解。E. 左拉和劳伦斯对于人类的性爱都很关注,他们都承认性爱是一种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但他们对于这种力量的理解却不一样,左拉看到的是性爱生物性的破坏力,他在《娜娜》中具体形象地描绘一个具有性爱巨大魔力的女人如何把一个个上流社会的男人的生活毁掉。劳伦斯则从相反的角度看待性爱,他把性爱看做世间最伟大的创造性力量,是生命活力和美与爱的源泉。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围绕性爱的主题写的。

中外文学家性爱艺术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对性审美也产生着影响。西方文学家在表现性爱主题时既注重性爱对象外观上的描绘,又注重情感活动和心理内容的表现,在表现方式上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而且非常注重表现性爱行为的精神意义以及与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富有新意。中国早期文学家较为注意性爱对象的外观描绘,多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性行为和过程进行勾勒,侧重表现性爱的官能性美感,表现程式化,缺乏个性。因此,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性爱表现常给人以感官上的审美愉快,较少能令人感到其情感和精神内蕴。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学家逐渐吸收了西方文学家表现手法的优点,开始注重性爱心理过程的描写,开掘其情感和精神内容,并在作品中加以创造性的表现。在当代,中西方文学家之间存在的差异日趋缩小,中西方有关性爱的文学表现方式已呈现出趋同的走势。

(张 月)


音乐与性审美 music and sex aesthetic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及旋律、节奏、和声与复调等基本表现手段构成听觉形象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和想象世界的艺术形式。在性审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远古时代,它与舞蹈在人的生存、嬉戏、求偶、繁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始部落生殖崇拜仪式中使用乐器的样式就类似于生殖器,象征着生殖力的源泉。世界上很多地区发现的双瓣乐鼓和鼓槌即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双瓣乐鼓暗示女性的性器,它要用暗示阴茎的鼓槌来敲击。远古时代,人们用有着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和歌唱来表现性交媾运动的体态,歌颂创造生命的生殖力。

原始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性意味,它的节奏和旋律有着一种巨大的魔力,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使人感到生命的亢奋和激动,引发人继起的性爱行为。这种魔力曾使柏拉图等思想家感到畏惧,因此他们往往劝戒统治者将音乐的表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文明的进步,音乐对性的表现逐渐升华为对爱情的表现,音乐中所蕴含的性内容逐渐为浪漫的情爱所代替,音乐变得越来越精神化了。中世纪把音乐中的浪漫情爱又转化成了对神的爱,音乐成了表现宗教仪式的圣乐。随着行吟诗人的出现,音乐又重新回到了世俗生活之中。行吟诗人用长笛和提琴伴奏,吟唱表现感官欢乐和浪漫爱情的抒情歌曲。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音乐创作的繁荣,表现爱情的牧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音乐表现形式。15世纪末,由于三和弦的出现,旋律和声的发展,音乐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抽象。此时,音乐家开始为听众谱写独立的器乐乐曲,器乐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影响达到了顶峰。J. S. 巴赫、G. 威尔地、亨德尔谱写的音乐精妙绝伦,表现高尚的情感和浪漫的生命感受。尽管器乐抽象,但由于音乐节奏与人类生命内在节奏的对应性,听众依然能够获得爱的情感和欲望的丰富联想。古典主义音乐家与巴赫等巴洛克音乐家不同,他们刻意表现世俗的爱情欢乐。W. A.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他为数部爱情歌剧谱写了乐曲。L. 贝多芬是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音乐家,他用古典主义的严谨风格来表现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大量作品都是表现爱情的作品,如《遥寄远方爱人》、《菲岱里奥》、《赠爱丽丝》、《月光奏鸣曲》等,热情讴歌理想的爱情,具有浓厚的偶像化特征。R.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总是围绕着爱情谱写。他用音乐表现的爱情特别具有官能的意味,他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依索尔德》展示了浪漫爱情的巨大震撼力,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性爱始终是音乐家表现的主题,无论音乐的表现风格发生何种变化,这一表现主题都不会变。唯一的变化是在爱中更强调性的作用,或是在表现过程中更注重性的升华形态。C. 德彪西是极富创新意识的印象派音乐家,他的音乐实验意味很强,个性色彩突出。他运用新的表现技巧和音乐效果在听众心中营造出明确的意象,用和声创作内心的视觉图画,他的代表作品交响曲《牧师的午后》表现半人半兽的农牧神与仙女之间的恋情。

性爱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与音乐家对于性爱的理解相对应。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家G. 马勒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他在作品中非常重视表现性爱的无意识活力,揭示性爱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影响及意义。A. 勋伯格是无调性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了获得深刻的感情效果,他常采用极不和谐的声音、怪异的曲调来演奏。勋伯格非常喜欢表现爱情的主题,在他看来,“爱”这种美好的感情最终往往会导致悲剧,所以他在音乐中表达的几乎全是爱情的悲剧意义和令人伤感的美。

在近代文明的作用下,音乐越来越精美化、精神化,它为人们提供越来越精妙的审美内容。在精美化和精神化的过程中,音乐也由于受精美形式的束缚而逐渐丧失了表现的自由和活力。音乐中表现的浪漫爱情使人升华到了崇高的境界,也使人远离了性的生命本源。为了使音乐获得表现的自由、贴近生命本源,音乐家摆脱束缚,革新表现方法,使浪漫的爱回到性的生命本源。在正统的音乐家中,И. Х. 斯特拉文斯基具有代表意义。为了传达生命意识和理念,他用高度不和谐的声音来表现他对音乐的理解,他的多调性音乐以表现主义为主要特征,开创了音乐表现的新天地。他和渴望使音乐回到生命本源的音乐家一起,发起了音乐原始主义运动,并精心创作了在现代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春之祭》,表现性爱生殖仪式中诸种粗犷的激情:自然崇拜的狂热、部落晚会的欢庆、原始情欲的勃发和性爱的自然本原表露,令人感到与生命原初状态的贴近、性的激情和创造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同时并存。爵士乐和摇滚乐在表现爱情主题时性意味最强。爵士乐起源于非洲,原本就有明显的色情根基,它的节奏感极强,适于激情的表达,其乐曲歌词内容直露,毫不掩饰地表现富有强烈性意味的爱情。摇滚乐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与爵士乐有着某种共同的渊源,也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摇滚乐崇尚自由与对传统的反叛,号召听众的参与,强调表现激情和生命的原始力量,它的节奏、旋律、配器和音色都极有特色。摇滚乐的表现形式极为狂热,能营造出令人迷狂的气氛,有极强的感染力。摇滚乐所表现的爱情性意味很强,其歌词在表达爱的欲望时非常直率,没有传统音乐的含蓄和矫饰。在表演中,摇滚乐歌手的舞蹈动作性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因此,它一出现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在社会中不断引起激烈的争议,但摇滚乐深受青年听众的欢迎。它的强烈节奏、富有激情的旋律、性感的歌词和表现生命本原力量的舞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迄今依然是表现性爱主题最有活力的音乐形式。

(张 月)

舞蹈与性审美 dance and sex aesthetic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史上看,舞蹈是出现较早的艺术,它一出现就与人的性爱活动密切关联,性色彩非常突出。原始人用舞蹈来表现生命的繁衍和对生殖力的崇拜,表达男女肉体交合的欢乐和美感。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列举的澳洲华昌地族人的卡罗舞具有典型意义。在新月出现时,男性手持矛枪,环绕象征女人性器官的周缘围有灌木的凹地跳舞,他们将手中的矛枪连续猛烈地刺捣凹地,用最狂热野蛮的体势发泄他们性欲的兴奋,表达本原生命结合的快感。从某种意义上看,舞蹈是原始人爱情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一些民族中舞蹈一词既指舞又指爱。舞蹈的过程是渴望获得性爱的过程,舞蹈最后的高潮预示着情人的结合。

舞蹈以人的躯体作为表现手段,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富于感官刺激意味。它使舞蹈者尽情展示身体的美感、旺盛的精力、生命的耐力和灵巧,为人提供身体运动的最佳视觉形象,这种艺术是运动着的神圣的生命本身,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在性审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大量的舞蹈都与性爱配偶的选择和结合紧密相关,它们具有性爱活动的先导性意义。东非卡丁族人舞、中非邦戈族人舞、塞拉利昂的“苏苏·本杜姑娘舞”性爱色彩极为明显。舞蹈者身着显露性感特征的装束,上身赤裸,随着强烈的节奏舞动身体,晃动双臂,胸乳上下颤动,臀部前后扭摆,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力,表现出强烈的感官美。波利尼西亚人的舞蹈更为性感,表达情感的方式更为热烈,波利尼西亚妇女跳舞时仅在美丽的腰肢上缠绕一小片布或在肩上披上一缕布丝,随着舞蹈节奏的逐级增加,这唯一的装饰也从她们身上飘落下来。男人在跳舞时赤裸身体,他们用郁金粉把身体染成金黄色。巴厘人的舞蹈没有非洲舞蹈的狂野节奏,但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雅,他们的舞蹈以一种精妙的方式进行调情,刺激人的爱欲,表现男女恋人之间的接近与求爱遭到拒绝的情景。

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舞蹈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程式化。原初舞蹈的自发性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高度的风格化使性爱内容的表现变得日益曲折隐晦。在所有的舞蹈中,芭蕾舞是程式化程度最强的高度风格化的身体艺术。芭蕾舞在性爱主题的表现上是相当含蓄的,舞蹈者以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节奏、表情表现男女间最高尚的浪漫情怀与男女爱情的欢乐。性的色彩完全从直接的表现中被过滤掉,仅存于表现爱情场景的曲折暗示之中。但即使如此,芭蕾舞演员的装束依然显示出很强的性感意味。女性短短的舞衣显露出性感的肢体,男性的紧身衣勾勒出身体的第二性征及男性性器的轮廓,给人以性的美感。

舞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分化呈现为多种形态,瓦西列夫将分化的舞蹈归纳为宗教舞、民间舞、技巧舞、交际舞、集体舞和芭蕾舞等数种。与近代文明的意识形态对性的压抑相对应,这诸多形式的舞蹈都控制在文明所限定的范围内,旨在使人类原始生命本能的欲望升华成为浪漫的爱情。但它依然为男女接触、相互交流、相互追求、建立关系并结成伴侣提供机会,为男女双方展示自身的魅力、力量、灵活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华尔兹之类的交际舞允许表现有节制的亲昵,民间舞蹈可在允许的范围内表现男女的情感与嬉戏,集体舞为男女的积极交往创造环境气氛,芭蕾舞也能在高度虚拟的程式化动作中表现被节制了的男女激情,只有南美的拉丁舞在男女间的欢爱、激情和原始欲望的表现上相对自由。

进入20世纪以来,重视生命本原意义的舞蹈家开始对丧失活力的舞蹈进行全方位的革新。I. 邓肯、富勒、丹妮芙、肖恩、葛蓝姆等人发起了现代舞运动。他们反对刻板的规则、束缚身体自由的精美服饰,倡导用最为自由的身体动作语言表现本原的生命世界和最高的生命智慧。随着现代对性爱合理性和神圣性的肯定,性爱主题的表现在舞蹈中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现代舞蹈家的衣饰自由、随意、大胆,自然地展露身体的美感,在表现性爱主题时,他们刻意表现人体本原生命的美和原始欲望的力量。与此同时,通过他们独创的节奏、身体动作和表情表现性爱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最高蕴义,他们的舞蹈给人以意义丰厚的美感。

舞蹈家为了表现的自由,总在不断地打破正统文化设定的清规戒律。到了六七十年代,前卫舞蹈家为了表达对舞蹈和人体的新观念,以全裸的形式进行舞台表演,全裸的舞蹈开始出现。在美国东部纽约舞院和西部的剧院里,都有前卫艺术家表演的裸体舞。这种舞带有明显的实验色彩,它展示人体的感官美,显示了人体的美感带来的冲击力。

除了正宗的舞蹈之外,摇滚舞、霹雳舞、街头黑人舞等流行舞蹈也出现在舞台、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对大众的审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麦克·杰克逊和麦当娜的歌舞。杰克逊的舞蹈节奏感强,极有力度,很有黑人舞蹈的特点,他的舞蹈往往把性爱的意味隐含在寓意深刻的动作画面里;麦当娜的歌舞性爱色彩浓郁,她的着装非常性感,表现性爱内容的动作大胆直露,她把性作为她对于生命世界认识和表现的途径。虽然他们的舞蹈颇有争议,但他们的舞蹈在人们中的影响巨大,对人们的性审美活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 月)


雕塑绘画与性审美 sculpture painting and sex aesthetic  雕塑,包括雕刻与塑造,指在石头、金属、木头、塑泥等材料上运用明暗关系、空间体积等手段,雕刻、塑造出形象,表现雕塑家情感和生命体验,揭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理解的艺术形式。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明暗关系等造型手段在画纸、画布及其他材料上再现或表现实在或想象的形象的造型艺术。在雕塑和绘画艺术中,人体雕塑、人体绘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雕塑家、画家都曾用不同的形式塑造过男女人体形象,并通过人体雕塑和绘画揭示他们对人体的理解及寄于人体形象中的意蕴,表达他们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

人体雕塑与性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人体雕塑的特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与生殖和繁育相关的人体部位进行显位表现的类型,这类雕像突出表现人的第一性征。这一类人体雕像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当时,人们对神奇的生殖力极度崇拜,从生活中他们认识到生殖繁育与人的性器官和哺乳器官有关,便用雕刻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刻意的表现。从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雕像上可以看到,女性人体的阴部和乳房及臀部雕刻得极为显著,男性人体上的阴茎雕刻得异常粗大且呈勃起状态。另一类雕塑注重表现人体整体的形式美,重视表现男女的第二性征。这一类型的人体雕像出现于文明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的审美观念日趋成熟,人体理想美的标准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根据这种理想标准来表现人体。这一类型的人体雕像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并在古希腊艺术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生殖崇拜同样表现在绘画艺术中。埃及新王国时代拉美西斯六世墓穴壁画即画有表现生殖创造的图画;西班牙阿尔塔半拉等岩洞壁画中画有大量男性裸体形象,其性器官的表现极度夸张,暗示男人的性器与生命繁衍的关系。双性生殖的观念在早期绘画中也有表现,非洲岩画上画有正在进行生命创造的男女交合的裸体形象,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埃及坦慕尼乌时期的纸草上画有裸体的天空女神奴特与大地男神交配的情景。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人们对于生命基本活动理解的变化,人体绘画也发生了变化。生殖器的显位表现让位于人体第二性征的表现。画家越来越注重表现人体的形式美,生殖器部位的表现趋于淡化。在这方面,古代希腊人所塑造的人体形象具有典型意义:男性体魄健壮,肌肉发达,充满力量感;女性胴体丰腴颀长,肌肤光洁,乳房丰满,臀部圆润。希腊的绘画和雕塑一样,塑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男性美和女性美的理想人体形象,将深邃崇高的精神寓于理想的人体美中,为性审美提供了理想的典范。古代罗马的艺术是希腊艺术的世俗化形式,罗马人的绘画渗入了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画中表现感官欢娱的情景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罗马绘画中的人体形象仍保留着希腊艺术的理想人体的特征。

人体雕塑和绘画艺术往往受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人体被视为罪恶的诱惑,人体艺术受到排斥,因此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正统的中国雕塑艺术中没有裸体的人体雕像。绘画也是如此,除了十六国时期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中的裸体女性画像和深受西域影响的敦煌石窟中一些半裸体女性画像外,正统的绘画中几乎看不到裸体人像,只有在所谓的春宫艺术中才能看到裸体的男女塑像和绘画。古代印度对人体的看法迥然不同,他们认为人体是神圣的存在,肉体交合是与梵天大神融为一体的神圣行为,性特征突出的人体是最美的人体。因此,在印度艺术中,裸体的形象很多,这些形象的性特征异常明显。西方社会对于人体的态度与古代中国社会也迥然不同,人体被视为自然而美丽的存在,从古希腊时代起,一直是艺术家喜好表现的对象。

人体雕塑和绘画艺术往往受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的制约。古希腊罗马的人体艺术曾经达到过美的顶峰,但从4世纪开始,社会意识为基督教禁欲主义所统治,西方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肉体的欲望被视为罪孽的根源,人体的艺术表现被禁止。从4世纪到13世纪正统的拜占庭绘画中几乎看不到裸体的人像。15~16世纪,社会意识十分看重对女人的贞洁和母性功能,并将此视为美的标志,隆起的腹部(象征母性功能)、狭窄的肩膀和小乳房(象征贞洁)成为一种女性美的范式。当时许多画家的绘画就表现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使雕塑、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艺术家尊重自然,强调艺术的理想化,性和人体再次成为生命美和欢乐的源泉,人体美的表现再次达到顶峰。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提香、柯勒乔等为首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优美的人体形象,他们通过人体形象,歌颂生命的力量、欢乐和幸福。这些作品中的男性人体健美、强劲,女性人体优雅、丰腴。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精神及表现形式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的许多艺术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代大师的艺术传统,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体美塑像。

人体雕塑和绘画艺术往往受不同艺术流派和不同艺术家对人体的审美态度和观念的影响。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家所持的观点、审美标准与表现风格各异,他们所创作的人体形象必然带有其流派的明显特征。同样,艺术家对于人体和生命的不同认识,也会在人体雕塑和绘画中反映出来。人体既有其外在的形式美,也有它所体现的深邃的生命意义。有些艺术家常常用人体的形象来表现生命的哲学意蕴和象征含义。有些艺术家则更关心人体的形式美,并用细腻的画笔进行着力的刻画。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人体的感觉、对生命的理解也不相同,其艺术表现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毕加索在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意义。他既用人体形象表现生命的欢乐、青春、爱的高贵纯洁、生殖和创造,也用人体形象表现生命的悲苦、衰老、卑劣的色欲、对女人的仇恨和性的破坏力量。进入20世纪以来,人体雕塑、绘画的表现形式由于艺术家对人体的新观念而发生了变化,他们或是把人体当成潜意识内心活动的载体,表现内心的真实和超验观念,或是把人体当成是生命的物质性还原对象,表现纯客观的真实性。在他们的创作中,人体的表现形式趋向两种极端:高度抽象和高度具象。

人体雕塑和绘画的性审美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与人的性观念、性态度、社会道德、时代精神、艺术思潮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了解有关性内容的雕像、绘画产生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把握艺术家的思想倾向、艺术观念、情感特点、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意图,把握它们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审美者感受到人体雕像、绘画外在的形式美,而且还能使其把握作品内部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人格力量。

(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