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几十年来中国性科学研究领域增长速度明显

近几十年来中国性科学研究领域增长速度明显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性心理。使性心理和性行为变异的广度和多样性极大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的性禁忌。近几十年来,性心理学的研究受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研究领域最普通而实用的领域划分是将性心理学一分为二:正常性心理、性行为及其变异;性心理、性行为的各种障碍即病理的各种形式。

近几十年来中国性科学研究领域增长速度明显

性心理学

心理学 psychology of sex; sex psychology; sexual psychology  研究有关性心理的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性学的角度说,性心理学又是性学的一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开生物科学这个基础,也离不开对人的社会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性的生物学功能(种族的延绵和繁衍)、个人的性体验功能(性体验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之一)和性的社会功能(两性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前提或起源)三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可见,性学实为一综合的学科。因此,性心理学虽然以有关“性”的心理为研究对象,它也具有跨界学科的性质。

性心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与“性”有联系的或以“性”为内容的各种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欲望、情绪、冲动、意志的选择和决定等)。②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性心理。这主要涉及个人对性的态度、评价和取向等。在这一方面,两极性是明显的,如对异性或有关性的事物的趋向为:回避、自制、放纵、偏好—偏恶、主动—被动、性客体的固定—易变、性动机的强烈—微弱、性追求的持久—短暂等。

行为主义行为科学看来,上面所说的性心理主要限于个人非外显的内心活动,而性行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外显活动)至少未受应有的重视。“性行为”一语有不同广狭程度的多种含义。男人和女人在服饰、言语、举止以及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职业活动中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隐含着两性不同的性心理,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行为。性别不同所决定的行为差异可视为最广义的性行为。寻求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所引起的性的愉悦和美感的行为,也是较广义的性行为。以恋爱结婚为动机的行为是较狭义的性行为。通过身体接触和性交以获得性乐高潮为目的的行为,则是最狭义的性行为。

事情的复杂性在于,人的某一种行为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到公共游泳池或海水浴场去游泳,可以既为了体育活动,也可以为了获得性的刺激。在文明社会里,在大多数交际舞会中,人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性的动机往往是次要的,甚至是微弱的。未婚的年轻人交异性朋友,目的常常指向恋爱和结婚,但以婚恋为手段而达到其他各种非“性”的目的(如显示自己已经成年,显示自己的能耐,作为向父母争取独立自由的手段等)也绝非少见。所谓黄昏恋,性交的欲望一般也并不强烈甚至微弱,而使双方免于孤独寂寞常常是主要的目的。在剥削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性行为常常成为攫取权力或名利的手段,这在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著名的事例。

使性心理和性行为变异的广度和多样性极大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的性禁忌。任何人类社会都有性禁忌,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里性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罢了。为了免于耻感和罪感以及逃避社会的惩罚,或者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道德规范,性心理和性行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各种变形甚至病态的歪曲。性禁忌的正面作用是它保证了文明的进步,其负面作用则是导致性压抑者受苦和性行为的各种反常形式,同时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也是现代性学研究历史较短的原因。

沿革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尽管如此,人类有关“食”的研究自有史以来一直是名正言顺的。对比之下,对“性”的科学研究却不过是近100多年的事。这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一直到今天,性的科学研究和性健康教育仍然遭受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碍,这是全世界都不容忽视的现实。

“性学”一词是德国医生I. 布洛赫于1906年首先创用的。但是,1886年R. von克拉夫特-埃宾出版的《性精神病态》一书被公认为现代性学的开创性著作,同时也是性心理学的第一部权威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性学的发展是从性心理学开始的;不仅如此,还是从病态性心理的研究开始的。K. 雅斯贝尔斯说过,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对于性心理学而言,确非妄语。当然,不可否认C. R. 达尔文的演化学说,特别是他的《性选择和人类的由来》(1871年)和《人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对性心理学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推动。接着是A. 莫尔和M. 赫希菲尔德,这两位学者除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外,还在创建和发展性科学的国际学术组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0世纪性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H. H. 霭理士和S. 弗洛伊德的大量科学著作和学术活动,起了特别突出的作用,影响深远。

性心理学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性解剖生理学的研究。R. L迪金森在1933年出版的《人类性解剖学》,W. H. 马斯特斯与V. E. 约翰逊在1966年合著出版的《人类性反应》,是两本最重要的著作,二者推动了对性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

近几十年来,性治疗的迅速发展大大地推动了性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人们不仅是在观察和实验中进行研究,还在改变和治疗各种性障碍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了验证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H. S. 卡普兰所著《新的性治疗》(1974年)的出版。

精神病学的发展使性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如性别学方兴未艾。性身份的概念确立了,与此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常态和变态,都在日益深入地开展着研究,同时也在缓解和解决着许多人的痛苦。

J. 莫尼与H. 穆萨弗主编的《性学手册》(1978年),共5卷,其中总结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性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近几十年来,性心理学的研究受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妇女为争取与男人享有同等权利和地位的运动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由于人口压力使联合国和许多国家都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和科学研究,某些特殊群体(如美国同性恋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掀起的有巨大影响的群众运动)为他们的权利而开展的斗争等等,都构成性心理学研究的强大推动力,也改变着人们的性观念

总起来说,近100多年来,性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近几十年里,性心理学在普及的基础上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研究领域 最普通而实用的领域划分是将性心理学一分为二:正常性心理、性行为及其变异;性心理、性行为的各种障碍即病理的各种形式。但是,这里有一个难点,即病态与非病态的实际区分并非总是容易的。在理论上,不少学者持连续统的观点,即正常与病理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二者互相过渡,存在着中间的和混合的形式。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往往偏重于下述4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

①性心理、性行为的描述和评估。科学研究总是以事实为基础或出发点。然而,对于复杂且涉及价值判断的人类性心理、性行为的描述,不可能不受人们观点的影响。因此,描述和评估者之间的信度(即一致性)问题成为当代性心理描述性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②性心理、性行为与完整个人的其他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里自然涉及性心理、性行为与人格的关系。这种研究通常称为心理机制或动力学的研究。

③性心理从生到老变化过程的研究。这种研究叫做纵向研究或贯时性的研究。人生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性心理、性行为的特点和问题,并且前后有继承关系,这对心理卫生和性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④决定性心理、性行为的诸因素之研究。这至少包括:生物学因素(遗传、胚胎发育以及未成年前的成长发育等,重点常放在基因、脑以及内分泌系统);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个人的教养,个人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社会地位、教育情况、宗教信仰等对个人的影响等);文化人类学因素(也称为文化比较性研究),即研究不同文化中人们性心理、性行为的异同。

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 是最普通,也是最古老而常新的研究方法。很多性心理学的权威著作出自医生之手,说明临床方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由于病人往往愿意把自己的隐私和深埋着的困惑和苦恼向医生倾诉,以求得到医生的帮助,医生遂有可能得到别人很难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实践课题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开展。

实验性研究 W. H. 马斯特斯和V. E. 约翰逊两位医生对夫妻求助者的实验性研究,不仅为解除病人苦恼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性措施,也为性心理、性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的方法。

调查法 A. C. 金西采用调查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人类男性性行为》(1948年)和《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年)是用调查法建立起的两块科学丰碑。近几十年来,有关性心理、性行为的各种调查层出不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也使方法得到了改进。例如引进最新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使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澄清。

文化教育工作 开展性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任务,发展健康的性生活更是广大群众的要求。实际上,“性”一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在这一领域里,教学相长,服务和研究工作互相促进。正因为如此,不少性心理学者以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

此外,动物习性学的研究对人类性心理学也颇有助益。在这一领域里,K. 洛伦茨和N. 廷伯根等的工作很有价值。洛伦茨的《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两卷本(1965年),廷贝亨的《本能的研究》(1951年)都是对性心理学研究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

(许又新)

弗洛伊德性学说 Freudian theory of sex  奥地利医生S. 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到青春期才开始萌发性欲,“天真无邪”的儿童,即无性欲也缺乏性意识,只有某些“先天劣根性”的儿童才会有性方面的表现。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性欲及其能量(力比多)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他的“婴儿性欲”说,立即遭到人们的激烈抨击,但他始终坚持不渝,并逐渐获得部分学者的支持。他认为青春期时性意识觉醒,对异性发生兴趣,产生与异性结合的愿望,是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固定模式;但不能因为婴幼儿不符合这种模式而抹煞或否认其性欲、力比多的存在。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发育的不同,性及力比多的表现也大有差异。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口欲期。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①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②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③突然中断哺乳,由于对婴儿的口欲剥夺,在后来可能成为儿童与成人的“口欲攻击”——包括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的心理根源。此外,如在口欲期遭受到心理挫折,力比多则可能发生固着;如果在以后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期)遭遇心理挫折时,力比多亦可能退行与固着于口欲期。口淫症性变态与性交前调情喜欢用唇舌吻触异性生殖器者,皆属于力比多固着于口欲期的表现。

②肛欲期。自1岁至2岁左右。该时力比多下移贯注于肛门、直肠区的活动,此时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该时幼儿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时常给予玩弄。如果在该时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着于肛欲期。临床上所见到的恋粪癖(日本称为“恋粪色情”)、灌肠癖、男被动同性恋者喜欢接受肛门性交者,皆属于力比多固着于肛欲期的表现。

③性蕾期——亦译为“阳具欲期”。日本译为“阳根期”。自2岁至4岁,该时力比多转移贯注于幼儿尚未发育的生殖器(阴茎或阴蒂),他们通过玩弄阴茎或刺激阴蒂(如夹腿摩擦或触碰椅脚)而获得。这种幼儿期手淫与成人手淫性质不同,既无成人的性意识与性交意愿,也无成人的性生理反应(如射精),不过是幼儿的一种性游戏而已,因此不应用成人的偏见对他们进行过于严苛的责备;否则因此造成的心灵创伤,可能对性产生罪恶或恐惧感,成为成年后性功能障碍的根源。一般通过适当的教育或转移孩子们的兴趣,即可消除此不良行为。

性蕾期也是幼儿开始辨认不同性别的时期。该时父母应教育与训练他们与其自然性别认同;切勿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装扮成男孩,否则会导致其性别认同混乱或“异性化”心理变态,种下易性症、异性装扮癖以及同性恋等性变态的心理根源。

在这个时期儿童对两性差别只有一种模糊认识,充满好奇心,因此可产生窥视异性器官的顽皮行为。对这种情况,父母也应像对待幼儿手淫一样,不要过严苛责,而应通过适当教育和转移其兴趣,即可使其纠正。否则也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种下性恐怖、性罪感的不良心理根苗,还可能使其力比多固着下来,成为成年后目淫症的心理根源。(www.xing528.com)

有的男孩在该时期发现有些孩子(女孩)没有阴茎,从而产生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或骄傲心理。精神分析学称为“阴茎骄傲”情结,它会因大人夸奖与戏弄其“小鸡鸡”给予强化。他们往往喜欢在大人前表现与暴露,如比赛谁撒尿射得更远更高。这种情结潜隐下来,可能成为露阴症的心理根源。与此相对的,女孩也可能因此产生“阴茎嫉羡”情结。因此她可能抱怨母亲生她时给她带来这种缺陷,形成未来对母亲敌意的心理根源;另外,大多数女孩可能由此产生自卑感,表现得比较温顺与服从。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数女性所表现的温顺、服从性格,不但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而且与她们潜意识内的“阴茎嫉羡”情结也有一定的关系。少数妇女力争超过男性(所谓“女强人”),则可能由于对潜意识内的“阴茎嫉羡”情结过分补偿的心理机制所致。

④伊迪帕斯情结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前述的3个阶段(口欲、肛欲与性蕾期,0岁至4岁左右),力比多主要贯注于自体的各部位获得肉体快感,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或“原始性自恋”。在此之后,力比多则转移贯注于外界对象,开始他“恋”,首先目标是家庭内的异性亲长。弗洛伊德对此命名为伊迪帕斯情结,又名子恋母(仇父)情结。该名称引自著名希腊悲剧《伊迪帕斯王》的故事:伊迪帕斯原是底比斯国王与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儿子,生后神谕,该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因此国王命人将其抛弃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献给无子的邻国国王。该国国王视其如己生,将他抚养成人,并准备将王位传给他。伊迪帕斯在受命前又获神喻,内容同前,因此深感恐惧不安而出外逃离。路遇其父,发生冲突,在互不相识下将其父杀死。后来又除掉底比斯境内的恶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拥戴成为新国王,娶其生母为妻,生下二女。后来底比斯连续遭受天灾,经过祈祷后神喻,并据此进行详细调查,伊迪帕斯最后发现自己即是杀害前国王(生父)的凶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则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愤下自杀,伊迪帕斯则自感罪恶深重,自残双目后,携两女流亡他乡。

弗洛伊德将“子恋母情结”命名为伊迪帕斯情结,并将“女恋父”情结命名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亦称“女伊迪帕斯情结”。他认为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结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母—子或父—女间的乱伦(性变态),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伊迪帕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婆母潜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是导致封建社会中“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伊迪帕斯情结的影响下,子—母—父之间就形成一种三角争爱的关系。幼儿为了独占母亲的爱,将父亲视为“情敌”,从而对父亲产生既仇视又恐惧的心理,害怕父亲进行报复对他阉割,因此导致“阉割焦虑”或“阉割情结”以及对乱伦情欲的深重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要解决伊迪帕斯情结所引起的痛苦,儿童最后被迫认识到母亲真正所爱的第一人是其父亲而不是他自己,他必须学习父亲的优点与美德才能获得母亲的爱。这种学习、模仿父亲优点、美点的认同过程也是建立超我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儿童就可以从伊迪帕斯情绪的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走向下一步性心理发展阶段。

⑤潜隐期。约自6~7岁至11~12岁。在解决了伊迪帕斯情结后,儿童进入了性潜隐期。在此阶段,性心理比较平静,没有上述各时期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有的学者认为可出现一种类似“同性恋”现象:男孩喜欢与男孩作伴,从事某些比较剧烈与冒险的游戏,如模仿战士战斗等;而女孩则喜欢与其他女孩从事跳舞、跳橡皮筋等温和的游戏。实质上这种“假性同性恋”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识与欲念。但是在今后性心理发展遇到挫折时,心理退行到该阶段也可能构成同性恋心理根源的组成部分。

⑥青春期及以后阶段。青春期一段始于11~13岁时,其生理标志为男子梦遗或手淫,女子则为月经初潮。由于躯体、内分泌系统的迅猛发展,第二性征也日益明显。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有迅猛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感到吸引,产生朦胧与不甚明确的情意。这就是异性恋的开始,但他们还缺乏社会经验与理智发展不足。他们的性器官发育逐渐成熟,但其整体心理水平还较幼稚,意志亦较薄弱,易受外界不良诱惑而导致性罪错,因此被视为“青春期危机”。

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只对异性的面貌、体态、装饰、举动、风度及其他美点产生爱意,其力比多弥散地朝向异性的形象,而未集中于与异性性器的结合(性交),有的学者认为如在该时遭遇到心理挫折,其力比多可能贯注于异性躯体的某一部分,如头发、足与衣着等,而成为恋物症的心理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力比多集中于与异性性器的结合(性交),在此阶段称谓“性器欲期”或“生殖欲期”。在此之前则称为“前生殖欲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性变态现象,因此称为儿童的“多型性性变态”。临床方面也往往见到精神发育迟滞者(弱智、心理水平相当于儿童)可同时有两种或多种性变态行为。

评价 弗洛伊德性学说中的主要问题是其“泛性论”偏向。他特别强调性本能与力比多对人类行为的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健康正常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思想、情感与行为莫不受到性本能与力比多的明显作用。这些影响有时人们能意识到,有时则居于潜意识内而不能意识到,但可以通过深入的精神分析发掘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对性过分压抑是导致神经症的主因;癔症发作的复杂症状也与患者早年的性经历心理创伤密切有关;偏执性精神病渊源于潜意识内的同性恋欲念,由于自我难以接受“我(一个男人)爱他(另一个男人)”的意念,从而转变成“我不爱他”、“我恨他”,经过投射机制而变化为“他恨我”、“他要害我”,最后形成迫害妄想;对于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的罪恶妄想,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剜双目、自行阉割等离奇行为,也认为与伊迪帕斯情结密切有关。

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与力比多的作用,使原初追随他的C. G. 容格、A. 阿德勒等与他产生分歧,以后离开了他,先后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心理学派。以后,以K. 霍妮、H. S. 萨利文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学派虽只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但更为强调人际关系问题对人们心理健康或心理障碍的作用,还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泛性论偏向提出异议。

弗洛伊德虽然提出过分严苛的性压抑对心身有损害,但也反对性放纵,并认为后者对心身与社会的危害性比性压抑有过之无不及(见性压抑)。因此,有些人将弗洛伊德视为“性自由”运动的先驱者,是完全对他的歪曲。

弗洛伊德还认为:为了文明社会的发展,根据现实原则对性本能不进行某些限制,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然而,通过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则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总之,弗洛伊德学说虽然存在着“泛性论”与主观唯心论等方面的错误、缺点,但在他丰富多采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中,也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并为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性学说,对临床医生诊治性心理障碍以及与性有关的精神疾患,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与有效的治疗技术。

(贾谊诚)

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 biolog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性心理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首先,性别分化取决于胚胎的性染色体组合,个体的性心理—行为又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性激素对性心理—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分述如下。

胚胎的性发展 在胚胎发育中决定将来发展成男或女,主要取决于受精卵性染色体的组合是XX或者是XY。如果缺乏Y染色体的存在,胚胎的性腺与生殖器官将会向女性发展。在胚胎中存在着原始的两性组织,即原始性腺、尿生殖窦及两副生殖管(又称中肾管)。原始性腺在Y染色体作用下发展为睾丸,如果缺乏Y染色体则发展为卵巢。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机体继续保留性腺的两性化组织(即卵巢与睾丸共存)而发育成“真两性人”(雌雄同体,又称真两性畸形),其染色体核型可能是XX或者是XY,或者是XX/XY嵌合型。如果机体的性染色体为XY、性腺发育为睾丸,但其外生殖器发育类似女性时则为“男假两性畸形”。同样,机体的性染色体为XX、性腺发育为卵巢,但其外生殖器发育类如男性时,则为“女假两性畸形”。

原始的两副中肾管称为苗勒氏管与午非氏管。Y染色体引导原始性腺发育成睾丸,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睾酮)和抑制苗勒氏管的激素,结果两侧午非氏管发育成附睾、输精管与精囊,尿生殖窦发育成尿道、阴茎和前列腺,同时苗勒氏管退化为结缔组织。反之,在缺乏Y染色体时,原始性腺则发育成卵巢,苗勒氏管发育成输卵管、子宫与阴道的上2/3段,尿生殖窦发育成阴道的下1/3段、尿道、阴蒂与女性外生殖器,午非氏管则退化为结缔组织。(见下表)

人类胚胎的生殖器官发育

总之,胎儿生殖器官的分化主要取决于Y染色体与雄激素(睾酮)的作用。雄激素不仅对胎儿的生殖器官分化起决定作用,并且对大脑的“性分化”也起着作用。对哺乳动物的脑进行解剖,可发现雄性视前区中部要比雌性大得多;视前区对雄性与雌性动物的性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神经系统对性心理—行为的作用 随着机体的发育,人类的性发育不仅继续受到性激素的重大影响,而且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性的“司令部”逐渐转移至后者。换句话说,人类性行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越来越比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大脑是心理的主要物质基础,它对人类性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脊髓与马尾神经丛对性功能的控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下丘脑对脑垂体和性激素也起着调控作用。性器官功能与性行为需要依靠性激素的适当水平才能维持最佳功能。根据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大脑的边缘系统(包括海马、中隔、杏仁核等)与下丘脑有密切关系并和机体的性活动有关。如用弱电流刺激上述区域时,可引起受试者产生性快感;刺激雄性动物的中隔区,可引起阴茎勃起与交配行为。对动物大脑的某些区域(大脑视前区内侧或下丘脑)造成损伤时,可消除动物的性行为。这些资料提示在大脑内可能存在“性兴奋中枢”。另外,如将猿猴的双侧颞叶切除,可使其性活动明显增加或亢进(如手淫),这种猴即使在静坐时也可出现阴茎勃起;此现象亦可见于双侧颞叶病变或被切除的患者,是所谓克吕沃—布西(Klüver-Bucy)综合征的表现之一;这些资料提示在大脑内也可能存在“性抑制中枢”。人类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性兴奋亢进”或“性抑制”可能就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包括精神的(如躁狂症)、药物的(如春药)或器质性病变(如癫痫性色情发作)对大脑的性兴奋或抑制中枢的作用所致。

性心理—行为的激素机制 阉割结果导致雄激素大大减低,对人与动物性行为的影响是人们所熟知的。

在机体内与性有关的激素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反馈关系,可分为以下9个层次。它的最高中枢位于下丘脑,而最底层则为性激素的靶器官。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它作用于脑垂体,使它产生两种促性激素:①滤泡刺激素,促使女性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②黄体生成素,促使黄体形成分泌黄体酮(亦称孕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还刺激睾丸使之产生雄激素(睾酮)。当机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反之,当体内雄激素水平太低时,通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而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雄激素水平升高。

有的学者认为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染色体核型47,XXY,临床特征为睾丸不发育与宦官样体型)在伴有分裂样精神病发作时,即可能与雄激素过低,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过多有关;此时给患者注射睾酮,可对缓解其精神症状有一定帮助。

同样,在女性体内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水平也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脑垂体(黄体生成素及促滤泡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调节关系,从而维持女性排卵、月经、受孕等正常的生理规律。

人们的性行为需要性激素的适当水平,才能维持其最佳功能。如果性激素分泌不足(如被阉割者或更年期后老人),即可引起性欲减退或消失。对由于雄激素水平不足的阳痿患者给予睾酮注射,可有显著疗效。又如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女孩,由于体内有异常高水平的雄激素存在(肾上腺皮质也可分泌少量的雄激素),可使她的性器官发育与性行为男性化,喜欢参加男孩子的户外活动,却对玩洋娃娃、照料婴儿等毫无兴趣,成为所谓的“假小子”。幼婴儿如经常服用含性激素的某些“营养”品后,也可促使其性早熟。还有的学者报道:有的睾丸、卵巢或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过高,可导致性欲亢进或“色情狂”表现。这些资料都可说明性激素与性心理—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

然而人究竟与一般动物不同。人不仅是一个生物机体,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化”的人。通过神经系统与社会心理对“性”的调节控制,人们的性欲与性行为就不单纯取决于性激素的作用了。比奇即提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性行为已逐渐从激素的控制下解脱出来”,人类性行为受社会学习与个人经历的影响更大。例如有人报道:38例男性被割去睾丸5年之内,有50%看到色情电影后阴茎仍有勃起。在中国明清代史料中也有记载:有的大宦官(尤其成年后净身入宫者),在掌握权势后,公然建府“娶妻、纳妾”,他们虽不能进行正常性交,但至少说明他们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性爱要求。

(贾谊诚)

人本主义性观点 humanistic view of sexuality  人本主义是西欧自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其基本观点主张“人类自由权利不可侵犯——自由意志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由于生产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的迅速改变、人们需要科学与新的文化,人本主义思潮从而获得迅猛发展。

人本主义者反对禁欲主义,嘲笑僧侣,号召人们走向现实生活。当时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十日谈》中即十分坦率与自然地描述了人们的性行为与性心理。虽然该书中的若干性描写颇色情化,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是射向封建禁欲主义的一支利箭。书中不但热忱地歌颂了人类的性爱,还辛辣地讽刺了宗教神学与神父禁欲的虚伪,主张人们的性心理应当自由地发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达·芬奇,也积极反对教会的各种精神压抑与禁欲主义,揭露了僧侣在禁欲主义外衣下的腐化生活。为了深入研究人类行为未被发现的机制,他拿起解剖刀,从解剖学中探索人类的情欲活动及其机理。

人本主义“自由意志论”观点起初是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然而现在在西方社会中已逐渐变成了“性自由”的理论依据。现在人本主义者的性观点认为:“所有成年人都具有自由意志,他们知道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应当由自己而不是他人来决定自己性行为的理由、时间、地点与方式。一个人的责任要忠实自由意志的需要,社会没有权利对其侵犯,除非为了防止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反对法律对性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强奸、性骚扰与性虐待等行为由于会使对方心身受到伤害,才应予以遣责或惩罚。现代人本主义者还认为:“性”是有益的,拒绝在道德上谴责那些不合常规的性行为(如同性恋),主张用“性少数派”一词来代替性变态这类名称;应许可婚前性行为与婚外恋(通奸),等同对待同性恋与异性恋;对不同的性要求应承认与尊重;性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性快乐与增加私人间的亲密(“快乐结合”)而不是单纯为了生育。在现代人本主义者中对婚姻的态度存在几种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婚姻虽然绝不是性享受或性亲密的先决条件,但仍然是稳定性关系的较好办法;有的则完全反对婚姻;还有许多人则主张婚姻应扩大到同性恋者。

上述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性观点,成为西方社会“性自由”“泛滥”的理论基础,不仅不符中国国情与性道德规范,也完全违犯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

(贾谊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