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智慧城市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智慧城市研究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研究4.1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方针,就是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4.2.1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需求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科学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开创了智慧城市长效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创新,具有广泛示范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智慧城市研究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研究

4.1 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方针

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方针,就是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统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稳定,针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为基本点和出发点打造高品质城市,包括教育医疗环境和社区管理创新。将高品质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基层,让民众切实体验到高品质城市所带来的幸福感,这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源泉。

4.1.1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早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就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建设智慧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内涵:

1.突出发展的主题

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通过现代科技和智能化技术来合理利用资源和确保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城市。

3.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永续性。

4.1.2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表4.1所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实现目标。

表4.1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其中,可持续发展度(A)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水平、能力和协调度。准则层包括可持续发展水平(B1)、可持续发展力度(B2)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B3)。领域层由9个指标组成,要素层由30个指标组成。在30项评价指标中,有4项是综合指标,其余为单项指标。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提出基于以下原则和方法:

1.客观科学性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同时还要体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科学性。

2.系统整体性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每个因子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故所建指标体系要想充分反映系统的每一个侧面,就必须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

3.可操作性

复杂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在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力图选择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以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有效评价。

4.动态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因此要求指标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能综合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4.2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

总结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就是,既要采用国际上先进数字化应用理念和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学习国际上数字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和创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4.2.1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科学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智慧化城市管理,就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科学、严格、精细和长效管理的新型城市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智慧化城市管理已经从前几年的狭义的“数字城管”扩大到一个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的“大城管”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的市政管理、城市的市容管理、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的交通管理、城市的公共及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的水、电、煤、气及供暖管理、城市“常态”下的运行管理和“非常态”下的事故应急处置与指挥等。实行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城市的每一个管理要素和设施都将有自己的数字身份编码,并纳入到整个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监控、信息集成、呼叫中心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手段,在第一时间内将城市管理下的“常态”和“非常态”的各类信息传送到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中心,从而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管理。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城市级综合管理监控与服务信息中心为核心,全面实现智慧城市在市政、城管、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环保节能、基础设施、应急指挥等方面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的大集成、管理与服务的大应用。以在城市范围内建立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为先导型研究,以此来指导和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应具有以下需求:

1.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建设的目标,代表了现代化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与服务必然要从过去那种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过去那种行政管理转型到依法管理;从过去那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堵漏洞式”管理转到常态的、经常性的长效管理;从过去那种被动的“批文”处理转到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推进智慧化城市管理,真正使政府管理城市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低效迟钝转向高效廉洁。这样就避免了各部门间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开创了智慧城市长效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创新,具有广泛示范作用。

2.智慧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观念,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城市是全体市民的,所以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为广大市民服务,尊重广大市民的意愿,将市民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和生活中的诸多不便等“琐事”,通过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这个纽带成为政府案头需要解决的“大事”,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管城市的格局。并以此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构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安定团结,打造和谐社会夯实基础。同时,对于党政部门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高城市管理与服务效率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成本。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涵盖了政府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业务,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分析、决策和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城市管理人员监督范围扩大,可以节约人力、车辆等巡查成本;由于问题定位精确、决策正确、处置准确,能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端,单项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对各部门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考核的评价体系。

4.2.2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先导性研究,是量化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目标和绩效考核的标准,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设计的重要依据。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属超大型信息系统先导性研究的范畴,存在着与通常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完全不同的技术应用和功能实现。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涉及与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相适应的理念、组织、流程、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实现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生态环境的友好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经济评价指标、城市交通评价指标、城市环境评价指标、城市安全评价指标、城市保障评价指标、城市政府服务电子化评价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部分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成功和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智慧城市多元信息的采集、传输、监控、分析和管理在综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方面的集成应用与综合展示,缺乏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导致城市缺乏统一的监控、展示、通信、协调、指挥、调度等综合管理的能力,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现代城市,无法实现长效机制下的城市常态运行监控与突发事件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快速的协同处理的机制与能力。

又如,在部分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复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系统都是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中的一个应用系统,绝不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信息孤岛”。由于缺乏政府部门与城市运行监控管理信息之间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必要的标准及规范,以至于政府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集成、网络融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再如,在部分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建设中,缺乏从顶层对城市管理与服务在业务领域、实现功能和运作流程等方面的梳理,无法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地配置政府各行政业务部门的职能与分工以及工作边界,因而导致政府部门之间业务重叠、业务流程繁琐复杂,办事效率很低。

1.搭建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要实现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功能,必须搭建城市级的一体化信息交换、网络融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即城市级“一级平台”,将智慧城市中各业务级“二级平台”及应用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综合管理、监控、服务系统,使系统信息高度共享和合理分配,克服各系统独立操作、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现象。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将智慧城市各业务级应用平台及通信接口(如:智能交通、环保监测、政务服务等)集成到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统一的人机界面环境上,从而实现各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实现互操作和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以达到智慧城市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监控和服务。一体化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应以“分散采集、控制,集中管理”为原则,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人员和节约能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多样化及复杂性,及时对全局事件作出反应和处理,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高效、便利、可靠的现代化手段。

2.编制城市综合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的环境和条件,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消除“信息孤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会民生信息化、企业经济信息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需求。

建立城市综合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各数字化应用平台和各信息化应用系统之间在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时提供一个指导性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制定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规范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访问协议与数据接口层规范、数据分类编码规范、数据模型规范、数据字典规范、元数据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视频多媒体数据规范、地理空间数据共享规范,以及共享数据查询规范、数据交换配置规范、数据交换存储规范等。

(1)数据接口层规范:规定智慧城市各级数字化应用平台和各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及智能化监控系统间数据接口层的接口数据类型及接口函数,适用于城市信息系统中数据集层和物理层基于物理独立性的数据动态采集和交换,使得数据能够脱离物理层实现数据的集中和统一的交换、共享及管理。

(2)数据分类编码规范:规定了智慧城市所辖的地理实体、行业、业务、企事业单位、事件、状态、人员等进行统一分类的原则、方法和分类表,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上述所管理内容统一标识码的编码规则和方法,适用于城市信息系统数据集的建立、地理实体、部门、业务、事件与人员等的各项管理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3)数据模型规范:规定了智慧城市中的基础数据集、各个基础数据集的实体组成和概念数据模型,适用于城市信息系统数据模型的建立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4)数据字典规范:规定了基础数据集各个实体的属性数据项的定义和描述的原则,适用于城市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的建立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5)元数据规范:规定了智慧城市中各个基础数据集的元数据内容,适用于信息系统元数据的建立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6)视频多媒体数据规范:规定了智慧城市各视频及可视化系统中视频流媒体数据编码及提供发布服务的标准和要求,适用于城市可视化管理系统中视频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及不同视频多媒体系统(包括模拟和数字)间视频多媒体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智慧城市各级数字化应用平台和各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及智能化监控系统均应执行这个标准。任何不符合上述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标准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和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及智能化监控系统都应通过适当的转换方式,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规范和要求,实现各数字化应用平台和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及智能化监控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3.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功能体系、业务流程体系

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是建设一体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必须进行先导性研究。同时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应该基于智慧城市功能体系和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使得城市管理与服务融合,进一步实现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可以让民众充分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政策法规、办事流程、行政决定等,使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变得十分便捷和畅通,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工作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府的廉政建设。因此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使政府管理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相连,同时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应用手段。这也更加说明了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在促进政府行政的信息化、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2.3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的方法

在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研究的思路就是以指标体系研究为先导,形成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与服务流程设计的成果,以此指导和支撑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确定平台及应用系统软硬件配置,实现信息与系统集成,完成平台及应用系统管理与服务的全部功能。图4.1展示了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阶段的主要模块。

图4.1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阶段的主要模块

在智慧城市规划中应明确提出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加快城市信息资源融合利用,建成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管理整体效率。

具体来讲,要求汇集权属单位管线基础数据,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工程,为应急管理、行业监管、企业管理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采用无线射频高速影像识别处理、GPS、GIS等技术形成的综合解决方案,建设以全面感知为基础的新型智能交通工程,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以高性能信息处理、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应急联动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构建全市网格化巡防管理机制,实施城管与公安等执法部门联合巡防,市容管理与治安管理对接,建设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立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指挥和应急处置系统,形成城市特色的长效城市管理模式。

智慧城市规划的要求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研究课题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针对智慧城市规划的要求,我们理解,智慧城市建设面临两大挑战:面向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型和体制改革;部门壁垒造成信息共享不畅,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效率不高。智慧城市的研究课题目标也正是为应对两大挑战而制定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1.指标体系研究

指标体系用于衡量和反映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并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监控提供明确的、可衡量的标准,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标准

建立政府管理与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打破部门壁垒造成的“信息孤岛”,为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操作基础;制定信息管理准则,对现有各部门系统数据及将来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提供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安全管理。

3.城市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设计

结合城市管理和服务指标体系,将原有面向组织与职能的流程改造为面向管理与服务的流程,以支持高效管理并向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为目标。

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标准,对城市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指标体系中某个指标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城市运行中某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领导可以根据指标设定的标准对该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系统建设,城市各部门内部的系统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各部门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与本部门相关的实际情况,但对于涉及跨部门相关的、需要信息共享的指标来讲,目前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方式进行展现。

4.2.4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

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具有以下成果:

1.指标体系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决策

指标体系研究有助于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决策,促进政府对城市进行科学与有效的管理和服务,通过指标体系既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综合运行状况,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

(1)指标体系与民生发展紧密结合:对智慧城市所应具备的民生发展相关因素的综合归纳,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充分满足市民的需求,提高其生活幸福度与和谐程度。

(2)指标体系与政府施政密切相关:对智慧城市所要求的政府施政相关要素的科学分析,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切实保证政府部门施政效率的提升,施政过程的阳光透明,施政流程的合理优化,从而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

(3)指标体系与产业提升密不可分:对智慧城市所应体现的产业提升相关方面的分析,有效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最终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4)指标体系与信息基础设施相辅相成: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所要求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要素的全面考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完善的有线、无线网络服务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保障。

(5)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不同于一般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只单纯从指标当前值和目标值进行评价,我们还将引入范围值概念,并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级别应对相应措施,以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效性和支撑性。

综上所述,通过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完成编制工作,将为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设定一个详尽完备的整体目标,使得相关业务子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有一个明确的功能实现的要求,同时将城市运行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给予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更加正确的引导以及良好的数据支持,以此为城市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撑,最终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

2.为产业转型提供导向指标和精准数据

十二五”期间,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服务业大发展的态势,全面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另外,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整体实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应按照一、二、三产业的具体分类方式,对相关细分行业的具体发展规模和提升幅度设定相应指标体系,进而较为合理地反映城市产业发展的状况,并对政府决策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4.3 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4.3.1 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内容与流程

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信息化体系结构分析、信息资源共享调查与分析等。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是智慧城市建设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愿景和总体建设目标的前提下,首先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和明确智慧城市到底需要建设“什么”;接下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搞明白智慧城市需要建设的内容和系统在技术、操作、经济等方面是否“行得通”,是否“做得到”;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超大规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特点,还需进行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分析;在经过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信息化系统分析的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有了充分的“发言权”,这对于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大有益处的,使得“总规”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战略和计划,以及指导下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各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和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 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流程图

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与通常的建设工程项目在需求、设计、实施和运作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别和特殊性。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属超大型信息系统工程范畴,存在着与通常的建设工程项目完全不同的技术应用和功能实现,以及与整个现代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相适应的理念、组织、流程、管理、运营等。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成功和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在智慧城市多元信息的传输、监控和管理以及一体化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等综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专业人才方面;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结构顶层设计方面;城市级应用平台和业务级应用平台的划分与分类体系还没有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等一系列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没有成套的标准和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及案例。另外有些智慧城市建设单位对实施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特殊性和系统工程运作的特点不甚了解,对智慧城市系统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实施阶段工作的内容和操作缺乏经验。因此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工作,可以全面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实际需求,采用科学的观点,从信息、系统、方法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和不确定因素,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量细致、全面、缜密和认真的工作,将智慧城市由于上述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实质上是以城市应用现代科技,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应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现代城市管理与运营的理念和策略,特别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指导思想和模式的创新。系统技术应用和城市管理理念的结合与创新,完全依赖于智慧城市建设前期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开展,包括现代城市需求分析、现代城市管理与服务总体框架结构分析、现代城市运营流程再造、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现代城市战略性总体规划设计等。尽管这些前期基础工作涉及面广,调查、分析、论证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统计数据繁杂,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相当复杂困难,然而只有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工作和任务的完成,才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体系与内容、实施要求、实现功能、技术应用等提供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和文档,这些也为接下来的智慧城市总体系统设计和系统工程实施提供了规范的依据。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对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实施的成败影响巨大,智慧城市建设者们必须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关键性。

4.3.2 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不仅仅限于通常对信息系统需求的分析,还要针对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方面,分析的重点是政府在城市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运作流程,通过对政府目前在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内容、流程、功能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解和论证,以明确当前问题的所在,充分认识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所在,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的目标和可能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是应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对智慧城市选定的对象与建设范围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际调查和科学分析的总称。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原城市运作体系正在“做什么”,通过对现有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运作流程方面的调研、分析和描述,回答未来智慧城市应该“要做什么”的问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的判断和决策确定智慧城市“要做什么”以后,就可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化体系结构分析、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调查与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等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

1.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的任务

智慧城市需求分析的任务是:由智慧城市建设部门或聘请专业咨询顾问公司共同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现状开展充分的调研工作。调研的重点是:

(1)调研目前政府各业务部门的运作流程及信息处理的流程、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分析现有运作流程对于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公众服务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运作流程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找出制约现行运作的“瓶颈”。

(2)调研目前政府各业务部门在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对信息的需求,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需要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的内容和需求。

(3)调研目前政府在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最薄弱的环节,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打算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和方式。

(4)调研目前政府和行业信息化程度以及信息系统配置情况,明确本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范围,本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计划和目标。

在智慧城市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智慧城市需求逻辑模型”。以科学发展观,应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确定智慧城市应具有的逻辑功能,以一系列分析数据和图表以及文字描述表示出来,形成智慧城市新运营体系逻辑模型,并对智慧城市新运营体系逻辑模型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说明,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报告》,它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最重要的成果。

2.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的基本步骤

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可以采用信息系统通常的分析步骤进行。

(1)概要分析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调研大纲,根据调研大纲对政府运作流程,在城市管理和服务组织结构现状、信息和应用现状方面进行初步调查和统计整理,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整理成相应的基础数据文档。

(2)详细分析

将通过调查获得的基础数据文档等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和处理,弄清目前政府组织结构及运作流程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应重点分析拟建智慧城市与政府、城市、社会、企业在信息化需求方面的关系。建立数据字典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体与关系模型(E-R图)、功能与数据间的关系(U/C矩阵)、基础应用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划分、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软硬件现有资源及环境支撑需求、城市基础网络设施需求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详细调查和确认。

(3)需求分析成果

通过对前两步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建立智慧城市新运营体系逻辑模型,并对智慧城市新运营体系逻辑模型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说明,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报告》。

在运用上述步骤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时,调查研究将贯穿于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信息化体系结构分析、信息资源共享分析、总体规划设计这整个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的全过程。调查与分析经常交替进行,需求分析深入的程度将是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成效的关键。

3.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提交的成果

智慧城市通过需求调研、概要分析、详细分析并进行总结,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报告》并提交,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智慧城市内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2)智慧城市现状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3)智慧城市建设功能需求分析报告。

(4)智慧城市发展愿景和总体建设目标报告。

(5)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与策略报告。

4.3.3 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

1.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概述

在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而不能马上着手进行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因为实践证明,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在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目前并不具有建设智慧城市的能力以及没有实际建设的动力和需求,造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虎头蛇尾。

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的前期基础工作。可行性研究通常需要经过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分析研究、形成可性报告四个阶段。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为可行性分析提供定性的和定量的根据。在调查的深度与广度上要恰当把握,过浅与过窄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结论,而过深与过细也会造成偏离可行研究的目的和将调查研究的内容扩大化,从而造成在时间上和人力成本的浪费。通常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立项”后,还需要进行智慧城市总体体系结构和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的专题研究和分析的工作。

可行性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的重要阶段和工作内容,它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物理系统导出抽象的逻辑模型,再从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对逻辑模型所导出的所有物理系统进行选择。可行性研究为进一步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原则。可行性研究是衔接需求分析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要中间阶段。可行性研究调查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所调查的问题,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是否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措施,即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行性研究调查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本身,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并且提供如何解决的方针和原则。

初步调查是衔接需求分析和详细调查的一个中间阶段,是在项目意向确定和需求分析之后,对项目的初步调查和评估。详细调查是对拟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对于智慧城市这个特大型的系统体系更是如此。初步调查可以将详细调查的内容简化,通过调查研究作出粗略的论证和评估,其目的为:确定所分析项目是否具有建设必要和发展前景,从而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深入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项目中是否存在某些关键性的技术或项目急需解决;必须要做哪些进一步职能方面的研究或工作流程再造方面的辅助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调查

1)目标

初步调查是系统分析阶段的第一项活动。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组织信息需求分析和资源及应用环境的约束,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分成若干项目进行调查。初步调查的工作面向整个组织的,着重于系统的总体目标、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对于项目目标、规模和内容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2)内容

系统分析人员要调查有关组织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还要分析:现在有什么?需要什么?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此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查与开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的外部环境:现行系统和哪些外部实体有工作联系,有哪些物质或信息的来往关系,哪些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该组织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2)现行系统的概况:包括功能、人数、技术条件、技术水平、管理体制、工作效率、可靠性等。

(3)现行系统的重要性:它和行政领导和各管理部门以及各基层是怎样联系的,信息收集和传送的渠道是什么,它能掌握哪些信息,不能掌握哪些信息,哪些部门向信息系统提出信息要求。

(4)对现行系统的情况及新系统的研制持怎样的态度:包括各级领导、各管理部门、各基层单位以及有工作联系的外单位,它们对现行系统是否满意,什么地方不满意,希望如何改变,反对如何改变,以及这些看法的理由。

(5)系统研制工作的资源情况:用户对于研制新的信息系统可以或者打算投入多少人力(何种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人)、物力(多少钱,多少设备)以及时间(可以给出多长研制时间)。

3)结论

(1)拟开发项目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

(2)不必进行项目开发,只需对原有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改。

(3)原系统未充分发挥作用,只需发挥原有系统的作用。

(4)目前无必要开发此项目。

(5)目前不具备开发此项目的条件。

如果结论是第一条,系统分析员要向拟定系统的单位主管提出《系统规划建议书》,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项目目标、项目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项目内容、项目规划的初步方案、系统设计的安排等。

4)初步调查的要点

(1)初步调查要注意宏观上的内容,如组织概况等,不要一下子陷入具体细节之中去。

(2)注意对组织周围环境情况的调查,如现行的情况、上级的态度、政策法规、发展的前景等。

(3)多定量、少定性,收集具体数据。

3.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的详细调查

详细调查与初步调查不同,详细调查是要了解现行城市管理与服务系统中信息处理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系统的外部情况,是要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及信息流程,其重点在于调查分析系统内部功能结构,其中包括组织机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数据存储及组成等。详细调查的细致程度比初步调查要高得多,工作量也大,参加的人也多,而且要有一些熟悉现行系统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由于新系统的开发要“基于原系统,高于原系统”,因此系统分析的关键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详细调查是为了弄清现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状况,查明其执行过程,发现薄弱环节,收集数据,为设计新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1)详细调查的目的与原则

详细调查的目的是根据系统初步调查,进一步规定新系统的目标、范围、规模和要求。在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的前提下,明确新系统要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何时做(When)以及存在什么问题(Problem)。系统的详细调查是一项深入、细致、详尽的调查,它涉及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内部组织和职能,各部门(或各子系统)、工作流程、信息流、信息处理工作、信息的关联等。

在系统详细调查中,应当遵循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启发性的原则,即调查资料应真实、准确地反应现行系统状况,不依照调查者的意愿反应系统的优点或不足;任何系统都是由许多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有一套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调查步骤和层次分明、通俗易懂的规范化逻辑模型描述方法;在调查中,需要逐步引导,不断启发,尤其在考虑计算机处理的特殊性而进行的专门调查中,更应该善于按使用者能够理解的方式提出问题,打开使用者的思路。

2)详细调查的准备

由于系统详细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特点,在调查开始前做好调查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调查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业务、拟订调查提纲、确定部门负责人员和业务配合人员、确定调查线路、动员和人员培训等。

(1)熟悉业务。首先要展开对与业务工作相关的管理理论、方法、业务、发展动向、趋势等内容的学习,对相关业务工作重点、难点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其他企业在该类运作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水平、深度和广度,这样对新系统设计的实用性、先进性就有一个大体的把握,便于调查工作的开展。

(2)拟订调查提纲。拟定调查提纲可以使业务人员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使系统分析人员能心中有数。其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修订。

(3)确定部门负责人员和业务配合人员。为了使详细调查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需要在所被调查的部门高层领导中确定负责人,让其具体负责详细调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还要确定各部门配合调查的负责人,让其对涉及本部门的调查工作进行配合,具体工作由业务配合人员协助调查小组完成。所选的业务配合人员应该非常熟悉业务,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责任心强。在详细调查工作中,由高层领导中的负责人领导工作,将介绍业务、提供资料等工作列入配合人员的必须完成的工作之列,为详细调查和分析工作提供畅通的、融洽的、有保证的工作环境。

(4)确定调查路线。详细调查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调研策略,即从被调查部门领导、部门负责人到业务人员。采取这样的调查路线符合系统的观点,这种调查路线有整体性、发现潜在的需求、提出部门对本系统的要求、使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等诸多益处。

(5)动员和人员培训。详细调查工作往往涉及面广、时间长,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会给相关人员增添工作量,需要多方面人员的配合,因此应该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动员和培训。动员工作使被调查部门人员了解国内外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了解开发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能积极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培训工作使相关的业务人员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并根据拟订的调查提纲,培训他们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助调查工作以及系统分析的其他工作。

3)详细调查的内容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输入信息、过程处理、输出信息以及信息编码等。

(1)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调查对系统分析和设计有很大影响。对每个要输入的信息组,需调查的具体事项有:输入信息组的名称,输入目的和使用场合,采集手段(人工或自动),输入周期、时间,最大输入量、平均输入量,复制份数,送到何处,保存期限,产生输入信息组的部门及人员,数据项、位数、类型、上下界的值等。

(2)处理过程。对每一处理和加工过程,需调查的具体事项有:处理加工的内容,处理过程名称,过程处理的部门,过程处理采用的方法、算法,过程处理的时间,产生的输出信息,处理时采用的核对检查措施,过程处理的必要性,对异常情况有无处理措施,如对异常情况有处理,则应进一步了解其处理方法、处理负责人、发生的频率、处理所需时间等。

(3)输出信息。系统是为了获取输出信息而建立的,因此对现行系统的输出信息要做详细的、不遗漏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建立新系统。对每个输出信息组,需调查的具体事项有:输出信息组的名称,使用部门或使用者,使用目的及必要性,产生输出信息的部门,产生输出信息的方法,制作时间和周期,发行份数,处理的信息量,送交方法,数据项名、位数、数据类型,核对方法,有关的输入信息等。

(4)信息编码。编码的具体方法、形式、使用范围与使用编码的方法、方式有密切关系。现行编码对新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大影响,需调查的具体事项有:编码的名称,编码的方法、规则、要领,编码序号的总数,编码的位数、段数,起始码、最大码,缺码率,追加或作废频率,管理部门等。

4)详细调研方式

(1)重点访谈方式

重点访谈方式一般用于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调查工作开始前一般要准备一组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引导调查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保证调查范围的完备性。这些问题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你所在的工作岗位是什么?

②你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③你每天的工作怎样进行时间安排?

④你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⑤你所接触的报表、数据有哪些?这些数据在细度、全面性、获取速度上存在哪些问题?

⑥从全局考虑,你认为哪些管理业务或工作流程需要改进?

⑦你认为新的信息系统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重点访谈的方式除了用于了解高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和功能需求外,有时还用于对其他调查方法的补充和对调查结果的确认。

(2)现场观察方式

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无法通过简单的填表或访谈准确地掌握某些业务操作的一些细节。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采取现场观察的方式来了解这些业务细节,即系统分析人员到相应的岗位与具体业务人员一起工作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业务活动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及可能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方法。

现场观察的调查方法是完善信息系统调查工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了解业务处理中的不规范处理情况和处理细节。通常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过程大部分是规范的,但是这些过程的运行过程中却需要处理许多不规范的情况(事件)。对这些不规范的情况的了解,一般要采取深入实际的调查方法,因为对业务人员来说,他们对这些不规范的业务事件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如了解事故原因、确定定额等问题的调查。

(3)座谈会方式

座谈会方式是由主持人组织一定的人员在一定的地点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取调查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调查的范围广、针对性强、获取信息真实等优点,但是存在着对主持人组织能力和参会人员的代表性要求高等缺点。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公众参与和可以由职能部门组织召开的问题调查,如了解部门业务范围、工作内容、业务特点、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想法、建议和要求等。

(4)问卷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方式是将要调查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发送到一定的人员范围内填写并及时回收,经过统计、归纳后得到调查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调查的范围广、及时、准确、科学等优点,但是存在着对问卷设计要求高、动用人力物力较多等缺点。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公众参与和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调查。

4.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作出判断,以避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实现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不必要的投入。对新系统可行性的分析,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系统是否可行。在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现行系统及新系统与现行系统之间的差别,为下一步规划新系统提供可行的依据和规划原则。

1)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技术上的可行性

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根据新系统的目标衡量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具备,如硬件、软件和其他应用技术,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及水平等。

硬件方面主要考虑计算机的内存、功能、联网能力、安全保护设施,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和联网数据通信设备的配置、功能、效率等。软件方面主要考虑操作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集成系统、应有软件包的配置及功能等。当然,这里研究的技术必须是已经普遍应用,有现成产品或可二次开发的,而不是待研究或正在研究的。

(2)操作上的可行性

操作上的可行性应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运营秩序、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以及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如果一个待开发的新系统连原始数据都不齐备,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则暂不具备开发新系统的可能性。

②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尤其是他们的信息意识如何,是新系统成败的关键。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的领导会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问题,从提高组织的素质、增强组织竞争力的意义上看待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开发一个成功的系统。

③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的进程,组织协调工作至关重要。首先,政府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党委、政府的其他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政府的直接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由政府一级部门“信息化委员会”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日常工作。其次,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明确任务、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的命令。实现部门联动,政府各部门、单位和企业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如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信息化体系、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施工图设计、系统工程招投标、项目实施、组织验收、技术培训、运行管理、维护保养、提升扩展等。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及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

④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员培训的目标是要求掌握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各种技术和设备,更有效和更全面地应用、管理系统。对于一般工作人员,应能灵活操作、使用系统;对于系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能够达到独立操作、分析、判断解决系统一般性问题。

⑤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周期跨度较大,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建设目标相应地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根据本地区的现状,通常智慧城市建设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⑥在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和部署过程中,应考虑合理部署及配置,尽量做到统筹集约、均衡负载,充分合理利用硬件设备资源,充分考虑节能环保以及消防、职业安全与卫生等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3)经济上的可行性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对开发项目的成本与效益作出评估,即新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超过开发和维护所需要的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适。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应依据国家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编制,投资测算遵循“符合规范、结合实际、经济合理、不重不漏、计算正确”的指导原则。

智慧城市投资估算的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项目前期费用:包括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调研及考察费用、专家及咨询顾问费用、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费用、项目招投标费用等;

②项目实施费用:包括系统软硬件、数字机房、系统设备安装及调试的费用;

③项目开发费用:系统开发所需要的人工的费用及其他有关开支;

④运行费用:包括运行所需的各种材料的费用、设备的维护费用以及其他与运行有关的费用;

⑤培训费用:包括用户、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及维护人员等的培训费用。

2)可行性分析的步骤

可行性分析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系统的规模,一般从几周到几个月,所需经费为整个项目花费的2%~5%,大型项目还需要建立开发原型。可行性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①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分析系统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目标是否正确。

②明确基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主要信息需求是什么。明确现行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目前的需求,如果不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对现行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这一调查活动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现行系统调查上费时太多。系统分析人员要明确这一调查活动不是要详细描述系统做什么,而是要理解现行系统在做什么。通常只需调查现状,以便系统分析员明确问题的所在。

③提出拟建新系统的初步设想。在调查的基础上要勾画出顶层数据流图和相应的数据字典,不需进行详细分解(除非在哪一方面发现问题而有必要时)。要弄清楚新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这在设计新系统时是很重要的约束条件。

④审查新系统。与用户交换意见,对要解决问题的规模、目标与关键技术应用进行审查,以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为基础,对初步设想的新系统进行评估,如发现问题和不一致之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新审定。反复几次以使系统逻辑模型满足新系统的需求。

⑤提出并评估可能的替代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这里可行性研究要涉及新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如软硬件的配置等。

⑥给出项目做还是不做的选择,同时确定方案。

⑦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包括人、财、物的安排。

⑧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⑨向用户和专家审查小组或可行性研究指导委员会(顾问单位)提交结果。

3)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经过详细调查与可行性分析后的结果需要编写成为可行性分析报告,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概述:包括系统名称、任务由来、存在的问题和重要程度。

②系统目标:经过详细调查,用户和系统研制人员共同确定的系统目标与范围。

③项目投资:包括人力、资金、设备及时间。

④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经济、管理、软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在现有的资源及其他条件下,系统目标是否可以达到,是否有必须达到的内容和要求。

⑤分析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对提出的新系统研制做出是否可行的模型结构。

4)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①可立即开始进行下一步总体规划设计的工作。

②需要增加资源才能开始进行(例如增加投资、增加人力、延长时间等)。

③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开始进行(如管理工作的改进、组织机构的调整等)。

④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才能进行。

⑤不能或没有必要进行(如经济或技术条件不具备等)。(www.xing528.com)

可行性分析报告反映了新系统研制人员对系统开发的看法。这一报告应提交到正式会议上进行讨论,充分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聘请对本项目具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顾问参加“可行性报告评审会”,集思广益,作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评估。如果可行性分析报告获得通过,这就成为一个正式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文件中确定的系统目标和范围就成为下一个“项目总体规划”阶段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5.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提交的成果

智慧城市通过建设可行性初步调查、详细调查以及建设效益与风险评估研究,最终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交,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初步调查报告。

(2)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详细调查报告。

(3)智慧城市建设效益与风险评估报告。

(4)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

4.3.4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通常是指关于一个项目或组织的发展方向、环境条件、中长期目标、重大政策与实施策略等方面的策划、筹划和计划的综合。任何规划都在动态中形成和发展,具有在不同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的可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迟缓与分散的规划方式,采用顶层自上而下,总体和阶段性相结合的高效率、多专业、多元化、大集成的规划模式。

1.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概述

智慧城市建设属超大型信息系统工程,根据国外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失败差不多有70%是由于规划不当造成的。在总体规划中,一个操作错误如果造成几万元的损失,一个设计错误就会损失几十万元,一个局部规划的错误会损失几百万,而总体规划的错误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几千万甚至上亿金钱的损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失败。特别是对于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损失不仅仅是巨大的,而且还是隐性的、长远的,往往要到系统工程项目全面实施,甚至完工后才能在实践和使用中慢慢显现出来。目前国内外专家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大型或超大型甚至巨型信息系统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之本,没有科学和顶层的规划,就不可能有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和取得成果。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长远发展的规划。它将建设目的、实施目标、组织结构、技术应用、实现功能、项目实施计划等所需的信息要素集成为“总体规划方案”,是智慧城市纲领性的建设宗旨、目标和实施战略。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提出和解决以下主要的问题:

(1)如何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它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与任务在总体战略上的一致性?

(2)怎样为完成智慧城市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和任务,提出、组织、设计出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和开发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平台?

(3)对于在业务范围和实现功能上具有重叠与竞争的业务应用系统,应如何拟定优先实施计划和运营资源的分配与安排?

(4)面对智慧城市系统工程分期和分阶段实施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应如何遵循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原则制定具体项目实施的策略、措施、方法和计划等。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智慧城市系统工程实施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是智慧城市超大型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其规划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开发的成败。正是由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耗资巨大、技术复杂、系统开发和建设周期长,就需要一个从顶层的规划,以城市级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作为整个智慧城市系统平台分析的切入点和根本对象,从战略上把握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目标和功能框架。

2.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是其超大型信息系统规划的出发点。信息系统规划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出发,分析智慧城市的信息需求,逐步导出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和总体结构。

(2)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必须从顶层自上而下进行,并着眼于高层和综合管理的规划,同时满足各级管理和业务应用的需求。

(3)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首先着眼于建设的流程,智慧城市建设最基本的活动和决策可以独立于任何管理层和管理职责。组织机构可以有变动,但最基本的活动和决策大体上是不变的。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的了解往往从现行组织机构入手,只有摆脱对它的依从性,才能提供总体规划的应变能力。

(4)智慧城市系统平台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集成性。信息系统平台的规划和实现过程如图4.3所示,是一个“自顶而下规划,自底向上实施”的过程。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可以保证系统平台结构的完整性、集成性以及与信息的一致性。

(5)为便于智慧城市系统工程实施,总体规划应给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要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设计方案选择应追求时效,宜选择最经济、简单、易于实施的方案;技术应用手段强调实用,不片面追求品牌和脱离主流技术的“超前性”。

图4.3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平台规划与实施

3.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步骤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步骤如下:

(1)确定总体规划编制大纲,包括编制的目标、原则、范围、内容和方法。

(2)收集来自本地区城市内部和外部环境与本规划编制相关的各种信息,将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大纲中提出的目标、原则、范围、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3)在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性、可行性的研究,对总体规划编制大纲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范围、内容和方法、功能结构、分期阶段性实施计划与安排、财务情况以及建设风险程度和软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论证。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财政情况、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定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约束条件和相应的支撑政策与法规。

(5)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根据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以及约束条件,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也就是在建设项目(可分期)结束时,智慧城市应具有怎样的能力,包括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功能结构、技术应用、项目实施要点和分期阶段性进度计划和项目概算等。

(6)提供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图。通过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图勾画出未来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建设框架,体现系统平台之间的层次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集成性。

(7)确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分类和分期阶段性实施的战略规划。根据建设资源的限制条件,选择智慧城市建设周期和分期实施的计划,确定优先实施项目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制定建设项目实施先后的顺序。

(8)提出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在确定建设项目实施顺序后,估算项目建设的成本,制定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等具体实施计划,以此作为整个实施阶段的任务、成本和进度计划。

(9)通过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将上述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原则完成的资料经过整理而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不断征求各方面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平台用户和信息系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经相关部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评审”,在通过后可执行。“总体规划方案”应作为下一步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和设计依据。

4.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常提出3~5年的中长期计划,也会包括1年内的近期实施计划。智慧城市建设中长期计划部分指明了总的建设方向和建设目标,而近期计划部分则为确定近期具体实施的内容和计划完成的工作任务提供依据。一般总体规划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智慧城市建设总目标规划

该部分编制内容包括: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总体结构,规划内外部环境、发展和建设内部制约条件,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平台的功能实现的总目标、技术应用、实施计划和业务应用系统平台总体结构等。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总目标为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提供准则,而发展战略规划则是对完成工作的具体衡量标准。

2)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规划

该部分编制内容包括: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和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两部分。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主要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体系、系统体系、技术体系、信息体系、标准系统、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的内容和组成;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则规定了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之间的层次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与集成性,包括公共信息展现服务层、信息共享基础层、数据存储基础层、基础网络设施基础层、业务平台及系统应用层的类型和其主要子系统的组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建立了系统平台应用体系的结构框架。

3)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分类规划

该部分编制内容包括: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确定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信息与系统集成平台、业务管理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及功能子系统的范围、边界和接口。

4)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规划

该部分编制内容包括:建设实施规划要点、信息系统安全规划要点、建设环境规划要点、系统工程建设阶段划分,以及近期项目实施的工作内容、计划和时间进度安排。详细和具体地落实在近期(在一年以内)优先安排实施项目在设计阶段、系统工程招投标阶段、系统工程施工阶段、项目验收阶段、系统工程维护保养运营阶段的工作内容、任务、时间进度、财务资金和项目工程预算等。

5.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法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实施的关键步骤,以合理的模型与方法作为指导是提高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基础。“模型”刻画了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的指导模式,而“方法”则描述了具体实施规划的步骤。目前使用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的种类很多,本书推荐采用三阶段模型,在规划方法上建议采用战略数据规划法。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信息系统规划模型是搭建信息与系统集成和业务应用系统平台最关键的工作。目前,已经有许多模型用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工作,采用由B.Bowman、G.B.Davis等人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规划过程和方法论进行分类研究的“三阶段模型”,较适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模型规划。“三阶段模型”由战略计划(或称为战略规划)、信息需求分析和项目实施资源分配三个一般性的任务组成,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相应的任务及有关方法论的分类描述如表4.2所示。

表4.2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规划三阶段模型

1)战略计划

为智慧城市在整个建设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之间建立联系,内容包括: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战略,确定信息系统平台的任务,估计系统平台开发的环境,制定出信息系统平台的目标和战略。其方法有战略集合变换、根据建设组织制定战略和根据组织集合制定战略等。

2)信息需求分析

为广泛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服务所需信息的需求,建立信息系统平台结构,并用来指导具体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内容包括:确定建设过程决策支持、城市运营业务流程、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政府业务管理与日常事务处理中的信息需求。根据上述信息需求分析,制定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平台目标、内容、任务、开发等方面的规划。

3)项目实施资源分配

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需求分析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的分类、实施内容、分期分阶段计划、时间进度安排、人力资源分配、建设资金计划等资源分配的规划。

6.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依据建设部《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技术导则》和《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评审指标》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应体现促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水平,推动城市、行业、社区智慧化和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的建设取得成效,满足和达到国家城乡建设部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的规范和要求。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示范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系统集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软件集成和应用集成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等现代高新科技,逐步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手段,以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水平和能力,同时促进与之相关的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同步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智慧城市工程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要求。

(2)智慧城市工程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3)智慧城市工程应在省、市级建设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

(4)智慧城市工程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和过程监控,达到有关部门规定的验收标准。

(5)智慧城市工程应推广成熟和适度超前的先进、适用、优化集成的应用系统。

(6)智慧城市工程应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我国信息设备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7)智慧城市工程应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

7.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交的成果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总体规划目标,进行智慧城市总体结构体系规划、智慧城市信息分类规划、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一级平台规划、各领域业务应用二级平台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最终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提交,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规划目标。

(2)总体结构与体系规划,包括:总体框架结构、功能体系、系统体系、技术体系、信息体系、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

(3)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一级平台规划,包括:信息集成平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数据存储与分析展现平台、统一认证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可视化管理平台、数据仓库平台、信息管理中心与数据机房、互联网及物联网基础设施等。

(4)各领域业务应用二级平台规划,包括: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城市综合管理(大城管)平台、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平台、城市智能交通平台、城市节能减排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城市市民卡平台、城市智慧卫生医疗平台、城市智慧教育平台、城市电子商务及物流平台、城市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城市智能建筑物业及设施管理平台等。

4.4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纲领和指导方针,将指导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民生服务作为实施任务。

4.4.1 智慧城市促进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侧重于利用充分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分析确定城市经济的优先改善领域,通过兴建信息产业园实现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并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吸引投资,支持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产业创新,同时相应转变政府职能。选择适合自身城市特点和战略目标的新兴产业并提升产业服务水平,以及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营造最优的软硬件环境,是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城市各个体系之中广泛存在各类信息,包括各个产业相关的动态信息。城市管理者需要鼓励这些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共享。在识别各类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后,通过充分挖掘各个信息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开发新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以及企业对客户的服务,以实现产业服务创新和提升整体产业服务水平。

同时,城市管理者还需要根据城市的有关经济指标和与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相关领域(如基础建设、劳动力、经营成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生活环境等)的表现指标,进行数据的收集与监控机制,使城市管理者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经济表现对有关领域开展及时调控。

以克拉玛依为例,该市以石油石化产业为基础,计划以智能油田为切入点,逐步提升油田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数据模拟与分析能力、预测和预警能力、过程自动处理能力、专家经验与知识运用能力、系统自我改进及生产持续优化能力。从过程控制、研究管控和决策支持三个层面,提升油气产业的发展水平,建立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产业智慧能力。

4.4.2 智慧城市环境管理

1.资源管理

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评估资源的可用性和质量,调节资源的使用水平,监控供应网络条件并对资源供应做出长期的规划。通过收集数据以充分了解、建模和预测资源的流动,对资源的产生、消耗以及与其他资源的依赖关系和影响做出分析,实现智慧管理。例如,智慧的水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水质环境和污染水平,预测水环境问题;通过对供水系统的使用进行最优化评估,合理布局供水设施,及时管理泄漏问题;通过对城市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行智能调配,根据数据的监控与分析为城市用水提供决策支持。

再如,智慧的能源管理能够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包括智能削峰填谷、管理和监控温室气体排放量、远程监测和诊断检测能源设备故障等。

2.环境管理

智慧城市运用智能监测和分析,评估环境污染水平和污染源之间的联系,优化管理污染排放活动,减少污染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环境污染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与其他相关数据集成,为环境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4.4.3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覆盖水、能源、交通、通信、IT等方面,智慧城市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数据的分析,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通过对相关基础设施的能力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更好的建设规划及日常维护计划。智慧的基础设施管理可以根据终端用户的需求特点向其提供有关信息和个性化的服务,调节终端用户的使用/消费模式。

智慧城市可以根据基础设施运行的实时数据,对基础设施运行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智慧城市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基础设施的资产信息,提高贵重资产状态的可见度,减少资产的损坏和丢失情况,同时提高资产管理服务水平,降低资产管理成本。对资产的实时管理还有助于发现其潜在故障,从而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和调配资源。

4.4.4 智慧城市生活品质管理

智慧城市应满足市民对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期望,需要积极运用智慧的方式,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文体娱乐等方面继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通过在多个政府部门间进行自动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对市民服务的需求给予快速回应。同时,通过提供畅通信息,有效跟踪相关部门的绩效,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通过智慧的公共服务管理,可以提供多渠道、一站式的市民公共服务,把多个政府部门的流程整合起来,以共享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成效。

通过智能市民卡,政府可以向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市民社保、医保服务等,有助于政府向以市民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通过智能市民卡,政府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市民需求分析视图,根据市民的不同特征(例如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分析,预测潜在问题,并提供主动有效的服务。

4.4.5 智慧城市安全管理

为了保障“最安全的城市”,基于宽带信息网络,实现公安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监控联网;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并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统一构建平安城市基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监控与指挥和应急管理。

1.智慧的安全监控与指挥

建设智慧安全监控与指挥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化的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图像调度、数字化信息(含视频)存储/检索及分析、人员/车辆位置轨迹监控、面向多渠道、多平台的报警联动、安全管理指挥中心。

其中,对于数字化信息的检索与多维分析越来越成为智慧城市安全管理的典范。通过这一手段,可以进行基于人脸识别(模式识别)的视频检索,基于人口库、犯罪记录库、指纹库等信息共享的多维关联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可以对互联网舆论、公众信息、内部情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公安机关寻找有价值的线索。

智慧的城市安全管理指挥中心整合城市安防监控系统、城市报警系统、电子警察系统、治安卡口系统、三台合一接出警系统,运用智能手段实现快节奏、高效率的警力资源调度管理,满足政府职能部门在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公安应急指挥方面的需求,建立统一指挥、科学监控、协调有序的平安城市运行机制。

2.智慧的应急管理

对于城市中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预防、公共疾病事件等,进行有效预警和响应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通过及时收集城市重点管理对象的信息、分析趋势、提供预警、优化反应,实现防止、控制或减轻危机的影响,快速响应潜在的危机,优化应急资源的调动。

智慧城市集成使用现有的位置、人口、地理空间等多种信息,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提高预防能力。同时,推进跨部门与多职能的协作,整合跨部门的信息并实现共享,设立跨部门监控和指挥中心,保障快速、坚决、有效的应急管理。

概括而言,通过在以上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各个主要领域及其子系统迈向卓越。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骤并没有结束,还需要适时跟踪智慧城市整体效果和各个系统的运营绩效,并与既定目标进行比对,不断优化和调整发展战略,为下一轮智慧城市战略目标制定提供有效输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工作流。

4.5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高品质城市、最平安城市、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量化而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较为准确地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绿色、人文、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评估的标准。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

(2)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3)指标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

(4)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

4.5.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宽带网络覆盖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覆盖比例。包括4个三级指标:

(1)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3)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应达99%以上。

(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NGB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宽带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居民通过各类宽带接入渠道可实际享受的网络带宽。主要包括2个三级指标:

(1)户均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智慧城市的户均网络接入水平应在30M以上。

(2)平均无线网络接入水平。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智慧城市的平均无线网络接入水平应在5M以上。

3.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水平

指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水平。包括2个三级指标:

(1)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指城市基础网络设施投资的总量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智慧城市年度基础网络设施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应在5%以上。

(2)传感网络建设水平。指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安装传感终端、建设传感网络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传感网络建设投资力度应保持较高水平(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以上)。

4.5.2 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

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5个三级指标:

(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应在90%以上。

(2)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电子监察率。指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对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的全程电子监察率。智慧城市的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监察率应达到100%。

(3)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智慧城市的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应达到100%。

(4)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指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互动的企业在与政府有交互行为的企业中的比例。智慧城市中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80%以上。

(5)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指城市市民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互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率应在60%以上。

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主要包括5个三级指标:

(1)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指经常关注各类交通信息的市民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应在50%以上。

(2)公交站牌电子化率。指电子公交站牌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公交站牌电子化率应在80%以上。

(3)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从率。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服从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智慧城市的驾车出行市民交通诱导信息服务率应在50%以上。

(4)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指安装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场在城市所有停车场中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应在80%以上。

(5)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指各类交通信息传感终端在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中的安装率。智慧城市的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应在100%。

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

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100%。

(2)电子病历使用率。指城市内使用电子病历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电子病历使用率应达到100%。

(3)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指城市内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共享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应在90%以上。

4.智慧化的环保网络

指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主要是大气、水源等)实施监测、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源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应达到100%。

(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指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智慧城市的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应达到100%。

(3)碳排放指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应比2005年下降40%以上。

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

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包括5个三级指标:

(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应在50%以上。

(2)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指企业中应用各类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平衡能源消耗的比例。智慧城市的企业智能化能源管理比例应达到70%以上。

(3)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指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的路灯中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比例。智慧城市的道路路灯智能化管理比例应在90%以上。

(4)新能源汽车比例。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的比重。智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比例应达10%以上。

(5)建筑物节能比例。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应达30%以上。

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

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主要包括6个三级指标:

(1)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指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在主要食品药品种类中的覆盖比例。智慧城市的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

(2)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指一年内对城市遭遇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台风等)及时发布预警的比例。智慧城市的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应在90%以上。

(3)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智慧城市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应达到100%。

(4)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指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区域在总区域中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率应在99%以上。

(5)危化品运输监控水平。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智慧城市的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应达到100%。

(6)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跟踪。指对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详细身份信息的采集和跟踪。智慧城市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信息库应覆盖99%以上的城市内人员。

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

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智慧城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5%。

(2)家校信息化互动率。指各类中小学中,通过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家校互动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家校信息化互动率应在90%以上。

(3)网络教学比例。指城市中各类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网络教学比例应在50%以上。

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

指依托信息化手段,为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主要包括4个三级指标:

(1)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指拥有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应在99%以上。

(2)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指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向社区居民主动推送各类服务信息占信息总量的平均比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率应在95%以上。

(3)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指对社区实际提供的养老监护服务数占需要监护的老人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应在90%以上。

(4)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指城市内具有独立物业的居民小区中安全监控类传感器的安装率。智慧城市的居民小区安全监控传感器安装率应达到95%以上。

4.5.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

主要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催生衍化或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1.产业发展水平

指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实力。主要包括3个三级指标:

(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主要用于衡量信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应在10%以上。

(2)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主要用于衡量区域经济运行的电子化程度(包括以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采用电子商务手段销售的相关生产与服务型企业)。智慧城市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应在30%以上。

(3)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应在10%以上。

2.企业信息化运营水平

指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4个三级指标:

(1)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指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水平。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指数应在85以上。

(2)企业网站建站率。指拥有网站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的企业网站建站率应在90%以上。

(3)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等过程中是否具有电子商务行为。智慧城市的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应在95%以上。

(4)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指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比例。智慧城市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应在95%以上。

4.5.4 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

主要衡量市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认知、对基本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以及市民生活的幸福程度等。主要包括4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1.市民收入水平

主要用于衡量城市居民富裕程度。包括1个三级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智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或超过中等以上发展国家水平(50 000元人民币)。

2.市民文化科学素养

主要衡量市民总体文化水平以及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度。包括2个三级指标: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比重。主要用于衡量城市居民文化水平,是反映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智慧城市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比重应在30%以上。

(2)城市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对基本科学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智慧城市的城市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应在20%以上。

3.市民信息化宣传培训水平

主要指市民接受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宣传培训的水平。包括1个三级指标:每年相关宣传培训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是保障城市居民不断更新信息化知识、提升对数字化设施和系统认知及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标。智慧城市的年宣传培训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应在8%以上。

4.市民生活网络化水平

指通过应用各种智慧化的应用系统、技术和产品,实现智慧化的生活。包括3个三级指标:

(1)市民上网率。指经常上网的市民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市民上网率应在60%以上。

(2)移动互联网使用比例。指移动终端用户中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比例应在70%以上。

(3)家庭网购比例。指经常进行网络购物的家庭的比例。智慧城市的家庭网购比例应在60%以上。

4.5.5 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

主要以市民主观感知性的指标为主,采取抽样调研的形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重要方面进行评价和衡量(采用主观打分的方式,非常满意为10分,非常不满意为0分)。主要包括2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

1.生活的便捷感

指市民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办事的便捷程度。包含5个三级指标。

(1)网络资费满意度。用户对缴纳的网络资费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网络资费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2)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主要指市民日常出行过程中对交通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的满意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3)城市就医方便程度。主要指市民在就医过程中,对时间花费、医院态度、医疗手段和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就医方便程度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4)政府服务便捷度。指市民对在办理与政府管理和服务相关事项时的便捷程度的满意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政府服务便捷程度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5)教育资源获取便捷度。指市民对就学、再教育等方面的便捷程度的满意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获取教育资源便捷度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2.生活的安全感

主要指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防控犯罪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满意度。包括4个三级指标。

(1)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2)环境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监控、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和处理等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环境安全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3)交通安全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轨道与航空交通安全等)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交通安全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4)防控犯罪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的犯罪行为发生率以及相应的监控、预警和处理的满意程度。智慧城市的市民对防控犯罪的满意度应在8分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