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农历正月·节气)
立春就是春天到了,从这天起就进入春季气候。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为全年的第一个节气。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的解释:“正月节,立,建始也……”在这个节气期间,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其气候和植物的生长现象,表现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这个时候的天气已逐渐转暖,草木复苏、大地回春,标志着春季降临了人间,是农民开始备耕的季节了。
2.雨水(农历正月·中气)
雨水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冬季已经过去,气候渐暖,开始降雨了;二是表示降雨量开始增多。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的解释:“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以水。”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到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量逐渐增加。经过了严冬的冰雪风露,这时冰消解冻,草木复苏,土地松解,是可以耕作的季节了。
3.惊蛰(农历二月·节气)
惊蛰是天气逐渐转暖了,蛰伏地中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了,越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了。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的解释:“(夏历)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我国黄河流域的气节变化为“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这个时候天气逐渐转暖,有时可以听到春雷声,冬眠的动物在这个时候,也将蠢蠢欲动。
4.春分(农历二月·中气)
分者,半也。其意有二:一是春季之半,平分了春季;二是白天黑夜相等,都是12小时。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零度(春分点)时开始。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从这一天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文学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是阴阳相半的意思,“故昼夜均而寒暑平”(1)。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2)。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的阶段。
5.清明(农历三月·节气)
清明是天气清洁而明净的意思。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至。”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解释为“夏历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古代黄河流域,这个时候的气候现象为“桐始华、田鼠化、虹始见”。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农民多于此时开始春耕、春种,植树、插柳。
在古代,清明前两日(或说前一日),原为“寒食节”,有禁火、食冷食之俗。由于两节距离很近,后“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目。(容后介绍)
6.谷雨(农历三月·中气)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这时天降雨,是百谷生长的好季节。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夏历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古代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地区,这个季节“萍始生,鸣鸠拂雨,戴胜隆于桑”。谷雨前后,一般天气转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农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农谚:“枣发芽,谷雨前后种棉花。”
7.立夏(农历四月·节气)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古代黄河流域,这个时候的气候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是“蝼蝈鸣,蚯蚓出,全瓜生”。我国古代人民,喜欢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这个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逐渐旺盛,田间管理日益繁忙。民间以立夏日之阴晴,予卜一年的丰歉。如无雨则认为将主干旱,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谚。
8.小满(农历四月·中气)
小满是夏熟作物,这时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夏历)四月中,小满者,物至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这个季节,籽粒饱和而盈满,最易发芽成长。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为“苦菜秀,蘼草生,麦秋至”。这个时候,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籽粒,逐渐饱满,而南方地区则进入夏收夏种季节。民间认为小满宜雨,有雨主丰无雨主旱。江南地区,自该日起,农家蚕妇进入繁忙的煮蚕茧治车缫丝阶段,并取菜籽在车房磨油,天旱则用连车戽水入田。
9.芒种(农历五月·节气)
芒指麦芒,种是种子。芒种是表征麦类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收割的季节;同时又指回茬晚秋作物正是播种的时期。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矣。”这个季节,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为“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收夏种。民间认为芒种得雨主丰稔,谚语说:“芒种无雨,山头无望。”古人云:“芒种后遇壬,为人霉。”(3)民间以入霉日数,预测霉头之高下。如芒种一遇壬,则霉高一尺。至第十日遇壬,则霉高一丈。
10.夏至(农历五月·中气)
夏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也。”此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表现为“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4)。此日,北半球白昼最长,为夏季开始,其后阳光直射位置渐向南移动,白昼渐短。这个时候,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农村正忙于加强田间农作物的管理工作。
11.小暑(农历六月·节气)
暑者,炎热也。小暑即炎热还不太大。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个时候,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为“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这个季节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最热的时期。对于农作物,急忙于秋夏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民间习俗,多以小暑日为断霉之日。这时黄梅天气已过,无有蒸湿之患。
12.大暑(农历六月·中气)
大暑是比小暑时那种炎热的天气还要热。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
《通纬·孝经授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暑是热的意思,热有大小之分,前有小暑,现为大暑,是天气最热的意思。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5)。这个时候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喜温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风俗活动。(www.xing528.com)
13.立秋(农历七月·节气)
立秋,从这天起进入秋季气节。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解为:“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也。”揫(jiū),收敛的意思,是说到这个时候,万物开始收敛了。这个时候,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冰风至,白露敛,寒蝉鸣”。从此以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田管理阶段,我国中部地区的旱稻开始收割,后季稻进行田间移栽和管理工作。
14.处暑(农历七月·中气)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天气转凉的象征。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解为:“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暑热的天气,到这个时候,已经过完了。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从此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地下降,炎热的天气已经没有了。民间认为处暑后,天气仍然很温暖,如再过18日后,才有凉爽的天气。
15.白露(农历八月·节气)
露是一种地面上的水蒸气凝结的现象。白露是说露是银白色的。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解为:“八月节……阴气重重,露凝而白也。”意思说,这时天气逐渐变凉了,田间的露水凝结成小珠珠的现象。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凉,可以增添夹衣或毛衣。民间认为白露前后,有露主稻穗易实,无露主岁歉。棉花是日忌起风,谚云:“白露日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九个脓。”(6)
16.秋分(农历八月·中气)
分者各半也。秋分是整个秋季(90天)一分两半,平分了昼夜之意。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时开始。此日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从此以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天文学规定秋分为北半球秋季开始。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7)。这个季节,正是我国北方地区,进行秋收秋种的时期。而在东北地区,这个时候又是五谷登场,田中无生物的状态。
17.寒露(农历九月·节气)
寒露是露气寒冷的意思。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也。”意思说,这个时候田间寒冷的露水,将凝结成像小珠儿似的。此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的物候现象为“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清顾禄《清嘉录》:“寒露乍来,稻穗已黄,至霜降乃刈之。”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已转为凉爽,正是农民进行秋收秋种的季节。
18.霜降(农历九月·中气)
霜是水气凝华的现象。霜降是说从这天起开始降霜。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行”。这个时候,沿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我国南方地区,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民间习俗常以是日下霜不下霜,占卜来年农业生产的丰歉。
19.立冬(农历十月·节气)
立是开始建立的意思。立冬就是说从这天起,开始到了冬季。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此日起进入冬季,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秋收冬藏,是万物聚藏的季节。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我国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这时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事活动。
20.小雪(农历十月·中气)
小雪是表示气温下降,下雨变为下雪,雪量小或雨夹雪,故称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汉书·律历志》中已有小雪、大雪的记载。可见大雪、小雪在汉代已形成一种节气了。这个时候,天气已冷,开始下雪。
21.大雪(农历十一月·节气)
大雪是从这天起,雪逐渐地下大了。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其物候现象为“鹖(8)不鸣,虎始交,荔挺出”。《孝经纬》: “小雪后斗指壬日大雪,十一月节也。积阴为雪,至此日栗烈而大。”这个时候,正是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时期。
22.冬至(农历十一月·中气)
冬至是说寒冷的冬天,从这天到来了。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冬至既是一个时令节气,属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的风俗节日(其活动容后介绍)。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经测定出来了这个节气,和“夏至”统称为“二至”,并应用到生产中来。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物候现象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天文学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我国大陆及台湾位于北半球,此日为年中夜最长,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这个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上,处于冬闲状态,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等农事外,还注意保护耕畜安全过冬。
23.小寒(农历十二月·节气)
小寒是初步的寒冷还没有达到最大的寒冷。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
按“月令七十二候”解为:“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这个时候,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为“雁北飞,鹊始巢,雉鸲”。这个时候,正值“三九”前后,谚云:“三九三,冻破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季节。民间以为小寒多风雪,要注意牲畜的饲养,使其安全过冬。
24.大寒(农历十二月·中气)
大寒是说比小寒更冷,从这天起进入严寒的隆冬季节。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的解释:大寒是与小寒相对而说的,大寒比小寒更冷。这时,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授时通考·天时》:“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在这个严寒的季节,要特别注意人畜安全,经过冬季休养生息,养精蓄锐,迎接春天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