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的演变
历法,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是年、月、日等计时单位,按照一定法则组合,以便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一般的以天象为依据。我国的历法,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以下简介几种古历:
夏历:我国古代历法之一。西汉初年流传着所谓六种古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古代历法有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首的。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至于殷时有无历法,内容如何,与其他历法的根本区别等,有人质疑,尚在考证中。
周历:西周开始使用的历法,以建子之月(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www.xing528.com)
太初历:“至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汉兴百二岁矣”,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历纪坏废,宜改正朔”的谏议,制定并颁行了“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制,以孟春正月(建寅)为岁首之月。这个规定大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人们称“行夏之时”。
大明历:南朝宋、齐时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编制。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改进闰法。开始规定一年有365.2428天,和当时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周期差数不到50秒,比当时其他历法更为精确。
十二气历:北宋沈括创制的一种历法,记载于《梦溪笔谈》中。规定按节气定月,不管月亮的朔望,以十二气为一年,立春之日为元旦,惊蛰为二月一日,依此类推;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般大月小月相同,彻底实行“太阳历”。这种历法有利于农事安排,对农业生产来说,比现行的公历(阳历),还要合理。八百多年后(1890)英国出现过类似的历法;在太平天国的“天历”中也有反映。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的。因古语有“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得名。于元至正十七年(1280)完成,十八年开始实施。曾实行三百六十年。比过去的旧历精确,且有新的成就。吸取前人的经验,又经过实际观测,以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将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作为一气,以缺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一年同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和现行的公历格利哥里历相同,但要早出现三百年。明代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沿袭《授时历》,两者加在一起,施行共三百六十四年,是我国古代实施最久的历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