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冲动与复杂理性:如何解决冲突

生命冲动与复杂理性:如何解决冲突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

生命冲动与复杂理性:如何解决冲突

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采用多种方式。

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

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复杂理性压抑生命冲动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情感的抵抗。

这是因为,减少紧张状态乃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一种恢复个体心理结构某种最初心理状态的需要。

由于压抑不但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而且,压抑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这,就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

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www.xing528.com)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抗拒。

压抑和抗拒,经常产生激烈的斗争。

一方面,要想避免情绪痛苦,使得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出来,抗拒就必须极力对抗压抑;

另一方面,要实现对生命冲动的控制,以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压抑也就必须千方百计与抗拒相抗衡。

压抑和抗拒的针锋相对,反映了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和情感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矛盾状态,此种进退维谷状态恰似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笔下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名的对白“To be or not to be?”(去做呢?还是不去做?)。

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

所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一位男士同时喜欢上两位女性,两位女性一位甜美端庄,才智优越,一位妩媚动人,出身豪门,可谓各有千秋,这位男士喜欢的程度相当,但是,他又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单一的选择;又如,经济状况并非是那么顶好的人若购房子,就难以买汽车,若买汽车,也就不能购房子,他只能选择其一;再如,有的中学毕业生,既想早早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报考大学,以求进一步深造;等等)、“前怕狼、后怕虎”(例如,演艺界红透半边天的明星既不愿向黑片商低头,贱价拍戏,又惟恐推了片约,将会开罪“大哥”,惹祸上身;又如,肠胃病患者既害怕打针吃药,却又不愿开刀动手术;再如,有的学生既想回避艰苦的学习活动,又想回避考试不及格的结局;等等)、“想吃河豚又怕丧命”(例如,年轻的女孩子虽说非常非常喜欢吃糖果,但是,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吃多了糖果会引起身体发胖;又如,青春期的少年既想摆脱父母的意志干涉,自主行事,又惟恐因此而得罪父母,断了经济来源,失去依赖;再如,有些青年既想参加某一盛大的社会活动,结识新朋友,又担心自身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魅力不够遭人冷遇、奚落而陷于尴尬局面;等等),诸如此类,正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