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的智慧:节葬的危害与反对

墨子的智慧:节葬的危害与反对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厚葬久丧的奢侈行为提出的节约的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制度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耽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影响了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国家有害。墨子认为,如果以厚葬久丧的原则治理政事,居上位的人不能听政治国,因而使刑事政务混乱;在下位的人不能从事生产,因而衣食资用不足。由此看来,厚葬久丧不但会导致政事不治,还可能有灭国的危险,因而应该反对。

墨子的智慧:节葬的危害与反对

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节葬下》)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想行仁义,追求做上士,上想要符合圣王之道,下想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所以就应当对以节葬来行政的道理,不可不加以考察。”

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厚葬久丧的奢侈行为提出的节约的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制度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耽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影响了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国家有害。并且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传统,因而应该加以废止。

墨子的节葬观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铺张浪费现象提出的改良措施,这种节约的观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现实意义,应该得到推崇。墨子反对厚葬久丧,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不能使国家富。

厚葬主要体现在王公大臣办理丧事时。墨子对他们举办丧事所要求的规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必定要用外棺和内棺,并以饰有文彩的皮带再三捆扎;宝璧宝玉具备;戈、剑、鼎、鼓、壶、镜、纹绣、白练、衣衾万件、车马、女乐都要完备;将金玉珠宝装饰在死者身上,用丝絮组带束住;把车马埋藏在圹穴中;墓道必须捶实、涂饰好;坟墓雄伟可比山陵,等等不一而足。

棺木必须多层,葬埋必须深厚,死者衣服必须多件,随葬文绣必须繁富,坟墓必须高大,这些在王公大臣,会使府库贮藏之财为之一空;在匹夫贱民,就会使他们竭尽家产。而且厚葬还有殉葬的习俗,天子、诸侯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百,少的数十;将军、大夫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十,少的数人。

至于久丧的要求,就更是繁复:披缞系绖,哭泣无时,不相更代;住在守丧期所住的倚庐中,睡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强忍着不吃而任自己饥饿,衣服穿得单薄而任自己寒冷;使自己面目干瘦,颜色黝黑,耳朵不聪敏,眼睛不明亮,手足不强劲,因而不能做事情;上层士人守丧,必须搀扶才能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居丧时间一般为三年,假若实行这种主张,王公大人不能上早朝,士大夫不能治理官府,农夫不能耕作种植,工匠不能造船车制器皿,妇女不能纺纱制麻织布,这样算来,实在是大量埋掉钱财,长久服丧就等于长久禁止人们去做事。

已经创造的财富被厚葬消耗殆尽;而久丧又限制了人们创造财富,实行这种制度,不能使国家变得富裕。

第二,不能使民众多。

厚葬久丧的原则这样规定:国君死了,服丧三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妻与嫡长子死了,服丧三年;伯父、叔父、兄弟、自己的众庶子死了,服丧一年;近支亲属死了,服丧五个月;姑父母、姐姐、外甥、舅父母死了,服丧也有一定月数。在服丧期间要哀戚悲伤、节衣缩食。如果没有做到面目干瘦、颜色黝黑等哀毁瘦损的状态,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因此百姓冬天忍不住寒冷,夏天忍不住酷暑,因此生病而死的人时有发生。

在服丧期间,禁止嫁娶,已经结婚的夫妇不允许同房,这样就抑制了人口的增长。整个社会的人口,只减不增,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社会,人是最大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有了人,才能有人耕种使得国家富足,才能有充足的兵源保卫国家不受侵犯,因此,统治者们都把增加人口作为富国强民的手段。而厚葬久丧的制度,无疑是对增加人口的抑制,并不能使人口增多。

第三,不能使天下治。

墨子认为,如果以厚葬久丧的原则治理政事,居上位的人不能听政治国,因而使刑事政务混乱;在下位的人不能从事生产,因而衣食资用不足。假若不足,弟弟向兄长求而无所得,不恭顺的弟弟就会怨恨兄长;做儿子的向父母求而无所得,不孝的儿子就要怨恨父母;做臣子的求索君主而无所得,不忠的臣子就可能叛乱君上。从而使得国家行政不得治而变混乱,人们之间充满纷争。(www.xing528.com)

在国与国之间的争战中,诸侯凭借武力征伐称霸。南有楚、越,北有齐、晋,这些君主都训练自己的士卒,用以自己实现攻伐兼并、发令施政。而大国之所以没有攻打小国,是因为小国积贮多,城郭修固,上下和偕,因而大国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小国内无积贮、外无城防,上下怨恨,大国轻而易举就能击败他们。如果小国的国君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就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事政务也会发生混乱。如果国家贫穷就没有积贮,人口减少就无人修筑城防,行政混乱会导致出战不能胜利、入守不能牢固。

由此看来,厚葬久丧不但会导致政事不治,还可能有灭国的危险,因而应该反对。

既然厚葬久丧对社会的危害如此之大,应该废除,那么,丧葬的标准应该怎样制定呢?墨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丧葬的原则:

棺材厚三寸,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掘地的深浅,以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尸体气味不要泄出地面上为度;坟堆足以让人认识就行了。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亲属们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就可以了;回来以后就从事于谋求衣食之财,做自己分内事情。

并且,墨子还列举了上古几位先王的葬礼来说明自己的丧葬规则:

尧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侧。用衣衾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棺材已入土后才哭丧,圹穴填平而不起坟。葬毕,可以在上面放牧牛马。

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场旁,衣衾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葬毕,市人可以照常往来于上。

大禹去东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会稽山上,衣衾三件,用桐木做三寸之棺,用葛藤束住,虽然封了口但并不密合。凿了墓道,但并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气。葬毕,将剩余的泥土堆在上面,坟地宽广大约三尺,上面还继续种庄稼

墨子说,这三王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并不担心资财不足,但他们却都没有厚葬,因而得到了后世的赞扬。看来厚葬久丧并不是真正的圣王之道,不应该遵循。

厚葬久丧既然不是圣王之道,因而统治者也不应该实行,可是现实中之所以有人行之不已、持而不释,墨子认为,这是“便于习惯、安于风俗”的原因。

对此,墨子也列举了几种特殊的风俗习惯:

在輆沭国,人们生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当地人称这种做法为“宜弟”。人的祖父死后,就把祖母背到山中扔掉,说:“不能和鬼妻住在一起。”

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才能成为孝子。

对于某些风俗,统治者持以施政,下面就习以为俗,因此行而不止,持而不释。然而这并不是仁义之道,仅仅是所谓的习惯和风俗。那么,如果统治者积极倡导薄葬简丧,下面就会跟着实行,久而久之,风俗也会渐渐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