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若爱其身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兼爱上》)
假若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墨子认为天下的“乱”,起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如果天下人能够做到“兼相爱”,假如人们都能“爱人若爱其身”,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家学说认为儒家提倡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那是一种以亲疏关系为依托的“别爱”,爱本国人胜于爱邻国人,爱家乡人胜于爱外乡人,爱自己人胜于爱其他人是正常的;而墨家倡导的是一种博爱主义,主张爱没有等级和差别,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认为“爱人犹己”的兼爱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才是社会需要建立的一种理想伦理,并以此达到天下大同。
如果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就不会有盗窃的发生;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就不会有害人的人;于是盗贼没有了。如果大夫贵族不相互侵扰家族,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就不会有侵犯;如果诸侯不相互攻伐封国,看待别人的疆土就像自己的封国,就不会有攻伐;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侵扰、国与国之间的攻伐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也不相互侵扰,国家与国家都不相互攻伐,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当天下实行兼爱时,天下也就容易治理了。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和斗争,墨子没有意识到存在于阶级之间的,导致他们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和伦理理想,在当时充斥着战乱和纷争的特定社会环境里是不现实的,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
然而墨子的这种主张并不是没有可取性,它所倡导的这种博爱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对人性美好的肯定,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某位著名作家曾说:“我看到了真理,我看到并且懂得,人是能够变得美好幸福的,而且绝不会失去在世上生活的能力。我不肯也不能相信,邪恶是人类的正常状态……即使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堂——我还是要去传道。事情再简单不过:重要的是必须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才是要害,这才是关键,其他事情都无关紧要。”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是邪恶和冷漠自私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友爱的群体,当我们都能做到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时,这个世界就会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美好的人间。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但我们常常更关注自己是否被爱和被尊重,却忽视了获得爱和尊重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首先去爱并尊重他人。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就是这种博爱精神的化身,她用短短的一生实践着“爱人若己”这种墨家的社会理想,她用一颗善良而真诚的爱心,照顾着需要帮助的人,感染着灵魂缺失的人,呼唤着人间真爱。她在一次公开讲演中曾这样说: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我所作出的奉献可以让我安然地面对上帝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为美好的生活而生活。我们和基督同在,因为他爱我们。我们只要记着上帝是爱我们的,我们就会像他爱我们那样去爱他人。不为大而爱,只为琐细的爱。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应该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
当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心而不求回报时,她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爱人若己”。也许我们会因为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而吃亏或者会蒙受损失,遭到打击,但要坚信,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这个社会出了某种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我们坚持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并引导更多的人这样做。就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当她把播撒爱当作自己神圣的职业时,她得到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更是人类所赠与她的无上光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爱人的情操,那用不了多久,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将不再有残暴和征战,我们将生活在和平友爱的温暖中。
曾有一句误导教师的名言特别流行,那就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这句话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发人深省,为什么就说“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人”和“神”的区别就是爱自己和爱别人的不同吗?我们无意去探究教师应该怎样去爱护学生,我们只想讨论的是,在爱自己和爱别人之间,真的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吗?为什么我们非得把爱自己和爱别人对立起来?
普遍意义上讲,人爱自己总是很容易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就是自己了,人爱自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然而,爱别人就不一样了,爱别人意味着自己要吃亏,最起码会要做一些情感上的付出,如果境界高的话,会有精神物质的双重奉献,这种精神在当前的社会不大受欢迎。毕竟,社会充满了竞争,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很多人都不愿意主动伸出友爱之手,于是人与人之间竖起了冷漠的高墙。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多个朋友,人生就多了一个躲避风雨的港湾,就多了一双身处逆境时与我们抗击厄运的手臂。当我们付出真诚的爱和关怀时,也会有同样的人为我们付出关爱和友善,为我们点亮黑暗中的一盏灯,为我们撑起风雨中的一把伞。当我们孤立别人的时候,其实最终孤立的是自己;当我们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处境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关注。
所以,主动伸出自己的友善之手,主动亮出自己的爱人之心,也许我们达不到“爱人若己”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我们也会得到同样的爱,当每个人都能够爱别人也被别人爱时,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温情。
为彼犹为己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准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日天下之利也。(《兼爱中》)
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为着别国如同为着本国一样。对待别人的都城,像治理自己的都城,谁还会动用自己都城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都城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都城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
“兼爱”是墨家提出的一种救世之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征战不息。墨家着力探究“乱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乱起不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提出了“兼相爱”的救世主张。墨家“兼爱”的原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即对待别国、别家、别人如同对待己国、己家、己身。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可是很多人提到“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觉得匪夷所思,认为不可能做到,因为这简直与人类“自私”的天性背道而驰,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事实证明,“兼爱”并不能实现治理天下的理想。在战乱动荡必须经过战争来安定天下的战国时期,兼爱的思想的确存在某些虚幻性,然而在社会稳定的今天,兼爱思想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无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幸福和荣誉的的确确关照了那些为社会创造正面价值并具有双赢思想、合作精神甚至是有一点牺牲勇气的“兼爱”之人。
如果凡事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取对待别人,把朋友当作自己,把敌人当成朋友,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平心静气地解决呢?以德报德,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以德报怨,则是兼爱人生的更高境界。
如果我们对待别人也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宽容,谅解,设身处地,那么,即使我们无法实现墨子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但我们会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那我们如何用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呢?
一、要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别人。
在一堂应用作文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同学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布置完作业后,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本子,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然而这个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了笑,要这位同学课后把画加工一下,要画得更形象一些。因为老师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在课堂上把老师丑化的一塌糊涂,他把学生的这种情况视为成长的必经阶段,像当年宽容自己一样,老师没有责骂这个学生。
自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再也没有画过画,而且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并成为了学校的漫画家。
我们都不否认是老师的宽容唤起这位同学求学尊师的意识,并纠正了他的人生之路。在学校,尊重老师、同学,同样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付出宽容,得到的将是彼此的理解、友谊甚至加倍的快乐。
不能宽容别人的人,注定得不到别人的宽容。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一贯正确不会犯错,也不会有人说自己不需要宽容。然而,我们常常很轻易地就宽容地对待了自己的过失,而面对别人一丁点的不对,也会吹毛求疵抓住不放,这就是为什么社会需要提倡“兼爱”的原因,我们对待别人如果能有对待自己的态度,那么,就不会出现争吵矛盾以及不和谐。
我们既需要自己宽容自己,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首先要做到宽容别人。要知道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容待人,才是人生处世的黄金原则。
一个人只有宽容别人,特别是像宽容自己一样去宽容别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宽容。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要像谅解自己一样谅解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知易行难”的事情需要我们去面对,谅解别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谅解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到实际问题上时,我们却很难做到自己想象中的理智和明智。面对别人的伤害,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怨恨,甚至有的人极端地选择了报复。那么,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难以做到谅解别人呢?
这是因为我们首先认为对方犯的是不可饶恕或是不能原谅的错误。怀着这种想法,我们无法原谅父母的过失,不能理解爱人的离开,当我们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后,就会产生积怨甚至报复想法,而这时,谅解早已被尘封。
另外,喜欢责备别人的心态常常也是不能谅解他人的催化剂。当我们心里产生“我因你们而受辱,我有责备、不原谅你们的理由”的念头时,即使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山盟海誓的爱人、一同打拼的同事,也会在误会、背叛和利益冲突面前形同陌路。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谅解,而是苛责别人的惯性使得我们不肯去谅解。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和行动惯性,我们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谅解别人了。无法谅解别人就这样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
所以,我们要试着让习惯处于中心位置的自己,学着把谅解自己的态度用在对待别人的过失上,这样才能够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建立起一座牢固的人际桥梁,融化僵硬冰冷的人际关系。(www.xing528.com)
谅解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能真诚地原谅他人的过失,不但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同时也会使自己处在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友谊因为朋友之间的相互谅解而更加坚固和亲密;爱情因为夫妻之间的互相谅解而更加和谐幸福。
一生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别人的误会甚至伤害,如果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我们在失去朋友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忘记和原谅那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和事,不但会为我们赢得宽容谅解别人心胸宽广的赞扬,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也会平和而安详。
谅解不但是对犯错误的人的救赎,更是对自己心灵的升华。在我们谅解别人的过程中,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得到了完善和升华。对于一些人,原谅,远远要比惩罚有效果,别人的过失也许只是一时的失误,也许只是一闪而过的歪念。在这时候,给对方一个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怪罪别人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用谅解代替责怪,才是改善的行动。
古书说:自胜者强。原谅别人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我们把谅解别人就当作谅解自己,就是“兼爱”的境界。
三、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种种棘手的无法解决的场面。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想人所想,做到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和谅解,我们都有被“冒犯”和“误解”的时候,如果对这些伤害耿耿于怀,心中就会结一个“疙瘩”,但如果我们能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就能达成谅解。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和对方的境地置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实现和对方在情感上的沟通,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换位思考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虚情假意,或者点到即止,而是要换到位。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站到了别人的位置,其实还没有,秦始皇永远体会不到被活埋了一半的大儒们当时是什么心理活动。
在我们把自己换到别人的立场,理解了别人时,还要能够回到自己的位置。换过去是为了了解对方的处境,再换回来才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当我们能够在自己和他人的处境之间自如地转换时,所有的问题就都不能称之为问题了。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公司内部员工和经理之间的关系十分对立,这种情绪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十分不好。某资深管理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如下对策:把经理和员工召集到一起,对他们分别提出了如下问题:
如果你是店员,你希望你的经理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是经理,你希望你的员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让大家把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自己所设想的理想形象做一个比较,看有什么差距。并引导大家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困难和处境,当双方平心静气地真正理解了对方时,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在态度上的偏执。结果当然是两个团体互相理解,通力合作,公司的业务自然是蒸蒸日上。
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交际,当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为彼犹为己”时,也就得到了别人相同的对待态度;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并努力付诸行动时,我们每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生活将左右逢源。
无偏无党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兼爱下》)
《泰誓》上说:“文王像太阳,像月亮一样照耀,光辉遍及四方,遍及西周大地。”这就是说文王兼爱天下的广大,好像太阳、月亮兼照天下,而没有偏私。这就是文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文王那里取法的!
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思想,体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无偏无党”。如果君主的统治规则能够像箭一样直,像磨刀石一样平,贤士在前引导,民众随从在后,那么天下大治并不是一种空想。周代的文王和武王主政时,公平而公正,赏贤罚暴,即使是对于亲戚兄弟,也绝不偏私,这是文王武王的“兼”,而墨子所谓的“兼”,正是从由文武二王这里发展而来。
我们先看这样几个例子:
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当楚灵王在世之时,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过一次,需要在仆僮的扶持下能站起来,扶着墙才能行走。然而大家都乐此不疲,以瘦为时尚。
越王勾践喜欢勇敢之士,他训练将士三年,想查看效果怎样,于是故意放火烧船,击鼓下令前进,他的将士拼命前进,死在水火里的不计其数。为了在帝王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将士们在水火中挣扎前行。
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裳,他在位的时候,晋国的人士都穿粗布衣和母羊皮做的裘,戴着厚缯做的帽子,穿着粗笨的布鞋,这种装束既可以入宫进见文公,又可以上朝。
节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身体和意志力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然而因为楚灵王喜欢,所以没过多久,民风已逐渐改变,士人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以火焚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由于是越王喜好勇士,所以将士们甚至不顾性命,做到了所谓的“赴汤蹈火”,将士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讨帝王的欢心;穿粗布衣服、荆衩布裙是原本是平民简朴的生活,然而因为晋文公喜欢,就成为了时尚,成为王公贵族的衣着,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为了逢迎君上。
由此可以看出,君王的喜好可以改变社会的风俗,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从焉”。而当下面的臣子们开始模仿君主以讨其欢心时,其中的阵营就发生了分化。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就会想尽办法来取悦上级,而那些耿直坚守的臣子则成为他们指责的对象,如果这个时候君主不能够明察,反而认为那些和自己爱好相同的臣子是忠诚之士,国家就面临着灾难。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会把自己的特殊喜好公之于世,让世人竞相效仿,更不会把众多和自己喜好相同的臣子当作是国家栋梁。圣明的君主会公正公平地对待自己的臣民,自己不带头偏私,也不会允许下属结党,因为结党必然会带来舞弊营私,这是国家政治的蛀虫。
墨子就认为,明智的君主,把“兼”作为圣王治国之道,在“兼爱”的法则下,王公大人会因此而得到安全,百姓衣食会因此而得到满足。
社会发展到今天,墨子这种“无偏无党”的兼爱方法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企业的人才管理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情况在当代也有可能发生,当大家把心思都放在营造歌舞升平逢迎拍马;或为了一己之利,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上,而不去考虑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创造业绩,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但会形成复杂的企业政治,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中的“偏党”主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企业内部的小团体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团体会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另外,非正式组织中往往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这会出现上级领导被架空的局面;而且,团体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试想,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出现了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小团体,这个企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凝聚力,如何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用,如何在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结党”所带来的后果,在日常的管理和决策中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企业中真的存在了这种现象,也要通过“兼”的方法,把小团体融会到大组织中,让企业在平等公平的团结氛围中创造业绩。
而作为管理者本身,也应该是公正平等的代言人,在任用人才上,不能唯亲是举;在奖惩员工时,要一视同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判定。虽然不能要求管理者像古代圣王一样做到“兼爱”的博大胸怀,但在企业内部也应该倡导平等友爱的企业文化。
一个无偏无党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强大,一个无偏无党的企业才能真正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墨子的“兼爱”思想千年前便已提出,虽然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战乱的社会没有得到实现,但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对团体的经营建设,都有着指导作用。对于墨子兼爱思想中所提出的“爱人若己”、“待人若己”、“无偏无党”等方法,我们也应该扬弃地继承,用先人圣哲思想的精华来引导我们的前进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