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小说史论:历史的叙述与文学性文本

中国小说史论:历史的叙述与文学性文本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重演、重叙、重说之史,当然不同于历史的“原貌”,因此其中必有增删移易添换者。不料风水轮流转,新历史主义又悄悄崛起,这些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不是过去的事件,而是“被叙述的文本”。讲史,不就是在瓦舍书会中叙述的文本吗?因此,它是一种真正合格的历史叙述,同时也是文学性文本。

中国小说史论:历史的叙述与文学性文本

七、叙述的文本

历史的动向与意义,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全程来看;说书人所要指出的意义,就存在于他所讲述的整个历史之中。他只有把这整段历史讲述出来,才能说明这段历史的意义,这个行为,表明了历史的意义就在历史里,一切事物也都须经由历史才能获得了解。正如《三遂平妖传》引首所云:

饮啄由来总是天,顺将行素学前贤。饭蔬饮水真各分,食禄乘车亦偶然。

纸虎狗形实费笔,井蛙龙势岂安眠?请看三遂平妖传,祸福分明在简编。

整个《三遂平妖传》说明了“人穷通有命,只宜分,不可强求”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孤言一理,以使人起信的形态,而是要求人在阅读或听讲这一段历史时获得理解。说书人“纸虎狗形实费笔”,努力讲述此一史事,是为了使人获知这个对人生有意义的道理,听读的人读此简编,则是为了得到这个意义。

在这种结构关系中,认为理不孤悬,历史的意义即在历史之中,一切事物也唯有通过历史才能获致理解,正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说话人以此态度讲说历史时,他便不可能是在历史之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描述史实,而是入乎其中的,充满了主观的感情、偏见以及他对历史的解说,“设身处地”地叙说历史。历史与其合一,是通过说书人的生命演出,才使这段历史重新存在,重新在这个世上上演,并为人所理解。故讲史又称“演史”,历史在此重演。

此重演、重叙、重说之史,当然不同于历史的“原貌”,因此其中必有增删移易添换者。为何重演时要如此增删改易呢?这既关联着说话人本身主观的生命条件,也关系着他对历史意义的掌握。他讲史并不是纯属娱乐好玩的,他总是希望所讲的历史能给人慰藉、寄托,给人以价值、意义。故其中满含着价值判断、意义说明,而非单纯且客观的叙述。

这是讲史的传统。不仅古之讲史如此,今之讲史亦然。例如高阳撰述“历史小说”千万言,并不只在说故事而已,他屡云其史论及历史小说非常注意各朝代的中心势力,所谓中心势力,例如东汉的外戚与宦官、唐代的藩镇、明代的宦官。中心势力若在外戚宦官,必将导致亡国;若在藩镇,则必形成割据。唯有高级知识分子成为中心势力,方能导国步于正途。他所向往的政治,乃是一种文人或知识分子政治。但是,作为一位文人,他又深知文人知识分子之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文人相轻,故如西汉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开元,北宋太宗末年至神宗朝,明代宣德弘治两朝,清代的同光中兴等,文人能获用世,固皆能开一文治之局,然皆不旋踵而渐启门户之争。知识分子可能因意见不同,逐渐发展成政策之争、权势之争,党同伐异,而逐渐酿为意气之争,驯致国本动摇,对于这种争斗,他悼焉伤怀,屡于其著述中言之。

据他的了解,明代东林与阉党的斗争,原是以地域分的派系发展开来的,后亦仍归于地域派系的对立,形成南北之争。此争不只把明朝争亡了,入清以后仍在争。丁酉科场案,即北派得八旗之助,痛击南派的结果。接着是“奏销案”、“哭庙案”,南士饱受打击。直到辛酉政变时,南派始获大胜。戊戌政变,则是南北之争。两败俱伤,清朝也完蛋了。这个观点,才是他写作的主脑所在。倘或不能通过讲史而彰明这类意义,那么讲李娃、讲妲己,便只是爱情小说,讲荆轲、讲风尘三侠,也仅是传奇侠义,都不能视为讲史。

这种以通过对历史的讲述而使人获得历史的意义的活动,在当代思潮中受到三方面的冲击:一是史学界,逐渐走向客观实证史学,讲究史料的外部考订与内部训诂解析,想追究历史的原貌,强调历史认知时应该客观,也相信史料及研究方法是客观的,以至于历史主义发生了变化,反而极力反对从历史中探求意义,以及解释者与历史的互动。二是哲学界,现象学以后的思潮,如福柯德里达等人,或欲扭转历史学考古学,或宣称哲学须挑战历史,要埋葬意义世界,历史主义自然也被弃若敝屣[20]。三则是文学界,受到“新批评”的冲击,反对把作品和其历史关联起来说,视作品为独立的有机体,论文者就作品分析其肌理及文字构成即可,历史批评遂成已陈之刍狗。这种悲惨的命运,自然也导致了讲史(或所谓历史小说)在文学及史学批评界都不获青睐。

不料风水轮流转,新历史主义又悄悄崛起,这些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不是过去的事件,而是“被叙述的文本”。它在反对历史进程有一因果连续的规律方面,与讲史甚为不同。但它强调历史只是叙述的文本,故历史和文学其实属于同一个符号系统,历史的虚构成分和叙述方式与文学使用的方法甚为相似,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讲史的另一个特点[21]

讲史,不就是在瓦舍书会中叙述的文本吗?在当代史学向叙述史学回归之际,我们发现讲史符合了历史叙述的四项要求:(1)它是依时间而构成的叙述,这个时间,基本上是编年的。(2)它并非单纯的编年史式叙述,而是“有含意的叙述”。是对有意义的事予以叙述,且从这件事乃至历史的整体意义上来展开叙述。(3)它对意义的掌握,不自史料来,而来自叙述者对历史的想象。这包括了他叙述的语言、分类与编排的概念、生命气质、历史观等等。(4)它也具有对历史规律的探求。因此,它是一种真正合格的历史叙述,同时也是文学性文本。

它与小说的差别,则是小说虽亦能与其他非文学性文本相互流通往来,但却无法构成一种完整的历史叙述。其方法与目的,都与讲史不同。

值今史学界不甚重视讲史、文学研究界又重小说而轻讲史的时代,对于讲史,我们应有更多探讨及理解才是。

注释:

【注释】

[1] 孟瑶,《中国小说史》第三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第304—343页。

[2]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第四章,里仁书局,1987。

[3]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第四章,里仁书局,1987。(www.xing528.com)

[4]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十七章・关于讲史》,丹青出版社,1983。

[5] 分见龚鹏程《传统与反传统》,收入《近代思想史散论》,东大图书公司,1991;《论清代的侠义小说》,收入《侠与中国社会》,学生书局,1993。

[6] 说话人的家数,究竟应如何认定,各人解读文献颇不相同,详见胡士莹书第四章。但不论如何认定,说话四家中有小说、说经、讲史三家,是大多一致同意的。

[7] 胡士莹虽承认宋代说话中讲史与小说是两个不同的家数,但他不明白两者究竟有何实际的不同,其病与王国维类似。

[8] 龚鹏程,《关于元杂剧本事考》,收入《读诗隅记》,华正书局。

[9] 因此讲史本身也构成了另一种完整的编年国史体系。冯梦龙《新列国志》可观道人序中说“自罗贯中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便指出了这正史以外分签并架之另一种史述系统。这一系统甚为庞大,包括《盘古至唐虞传》,钟惺编;《有夏志传》,钟惺编;《有商志传》,钟惺编;《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周游撰;《封神演义》,许仲琳编;《列国志传》,余邵鱼撰;《全汉志传》,熊大木撰;《西汉通俗演义》,甄伟撰;《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谢诏撰;《三国演义》,罗贯中撰;《续编三国志后传》,无名氏撰;《后三国石珠演义》,无名氏撰;《东西晋演义》,无名氏撰;《南北史演义》、《南史》、《北史》,杜纲撰;《隋唐演义》,诸人获撰;《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熊大木撰;《残唐五代史演传》,罗贯中编;《飞龙全传》,吴璇删定;《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熊大木撰;《皇明列传》,郭勋撰;《铁冠图全传》,无名氏撰;《洪秀全演义》,董小配撰;《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吕抚撰;《万国演义》,张茂炯等编……形成廿五史以外另一套史述。正史以纪传体为主,而此讲史则以编年讲述为主。

[10] 龚鹏程,《文学散步・文学与历史》,汉光,1985,第164—172页。

[11] 认为《陈从善梅岭夫妻》是宋人作品,可见严敦易《古今小说四十篇的撰述时代》一文。但周妙中《和严敦易先生商榷古今小说四十篇的撰述时代问题》谓此篇时代仍待考。

[12] 福柯曾说历史学将时间空间化了,考古学则是将空间时间化。他企图以考古学替代历史学,建立新的不连续、断裂、空间性的新史观。在讲史中,把空间时间化的现象却十分明显。

[13] 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14] 见注[9]所引书,第二三章第三节。

[15] 鲁迅说,见《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

[16] 以“冲突”来解释社会变动和历史进程者,在当代以战争说及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最为重要,而其理论均有可与讲史互参之处。

[17] 李荣添,《历史之理性:黑格尔历史哲学导论述析》第二节,学生书局,1993。

[18] 同注[13]第九节。

[19] 这些批评《三国演义》的言论和论点分析,叶朗《中国小说美学》第四章第四节均可找到。一般的小说论者认为讲史(或所谓历史小说)缺乏想象力,指的其实只是对事件情节的想象,而未注意到讲史所需要的不是这种想象力,乃是历史的想象。一般史家讥嘲讲史中尚有不少虚构的情节物事,则是囿于“史记实事”的偏见,未能洞达历史叙述中应具有历史想象力的事实,亦未能理解“叙述”具有本质性的虚构。且因受近代实证史学影响太深,对历史哲学问题心生厌嫌,也不能理解,故于讲史颇致轻藐。实则以蠡测海者,辄谓海浅,其实非海水浅,乃蠡浅耳。

[20] 叶秀山,《叶秀山哲学论文集》,仰哲出版社,1994,第23—72、97—136页。

[21] 详见张京媛编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特别是其中的《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