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氏效应: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成果

蔡氏效应: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成果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氏效应根据心理学家之间流传的说法,这一效应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柏林大学附近的一顿午餐。有个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理解蔡氏效应。多年以来,对于蔡氏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多个理论解释过,这些理论大致分为两派,各派依据的假定互相竞争。接着,他让每个人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隐含一个测评蔡氏效应的测验。所以,蔡氏效应原来并不像心理学家几十年来假定的那样是个直到任务完成才消失的提醒音。

蔡氏效应: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成果

蔡氏效应

根据心理学家之间流传的说法,这一效应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柏林大学附近的一顿午餐。柏林大学一群人去餐厅吃饭,都对同一个服务员下单。这个服务员没有用纸笔记录,只是不断点头。最后,他给每个人端来的东西都没错。他超强的记忆力让这一群人大为惊叹。大家吃完饭后,离开了餐厅。其中有个人(不清楚到底是谁)发现自己把东西落在了餐厅,于是回去取。他找到那个服务员,希望服务员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帮到他。

但是,服务员什么都记不起来。他不知道这个客人是谁,更不用说记得这个客人坐在哪儿。丢东西的人问服务员为何这么快就忘掉了一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把每个单子一直记到上菜之时。

那群吃饭的人中有个年轻的心理学学生,她是俄国人,名叫布卢玛·泽伊加尔尼克(Bluma Zeigarnik),她的导师就是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勒温听说了这个事情后,就思考背后是不是有个更一般的原则。人类记忆是否严格区分已完成的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他们开始观察那些做拼图游戏时被打断的人。他们的研究,以及接下来几十年的很多研究,证实了著名的“蔡氏效应”(Zeigarnik effect):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然而,一旦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就会消失。

有个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理解蔡氏效应。随便选一首歌曲播放给自己听,中途关掉,那么这首歌曲就很有可能不时地在你脑中自动播放。如果你把歌曲播放完了,那么大脑就将之“结项”(打个比方啊)。然而,如果你中途关掉,那么大脑就把歌曲看做未完成事务,就像提醒你还有工作要做一样,大脑会不断在你的思维流里插入歌曲片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演员比尔·默里(Bill Murray)在电影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中不断关掉收音机闹钟的铃声——《你是我的,宝贝》,这首歌曲不断在他脑中播放(不断把他逼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耳朵虫”往往令人讨厌而非愉悦。我们更可能在中途关掉讨厌的歌曲,所以萦绕在我们脑中的多是讨厌的歌曲。

为什么大脑用“你是我的,宝贝”折磨自己呢?心理学家一般假定,“耳朵虫”是一个有用功能的不良副产品,这个功能就是“任务提醒”。多年以来,对于蔡氏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多个理论解释过,这些理论大致分为两派,各派依据的假定互相竞争。一派依据的假定是,无意识脑一直在跟踪了解进展、确保目标实现,所以这些不时冒出的有意识思维实际上是个让人放心的迹象,说明你的无意识脑在目标实现之前会一直帮你盯着。另外一派依据的假定是,无意识脑在向有意识脑求助:就像小孩拽着大人袖子争取关注和帮助一样,无意识脑在催促有意识脑去完成任务。

但是,现在新出现了一个更好的解释,这多亏了E·J·马西坎波(E. J. Masicampo)最近做的一些实验。马西坎波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与鲍迈斯特合作过。在一项研究中,他让一些学生想最重要的期末考试,让另外一些学生(对照组)想各自日程上不久将要参加的最重要的派对。然后他让一半想考试的学生作计划,具体到何时、何地学习什么。不过,实验期间,没人真的学习。(www.xing528.com)

接着,他让每个人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隐含一个测评蔡氏效应的测验。他给他们一些不完整的单词,指导他们把单词补充完整。这些不完整的单词,可以补充成与学习有关的单词,也可以补充成与学习无关的单词。例如,re_ _可以补充成read,也可以补充成real、rest、reap和reek。同样,ex_ _可以补充成exam,也可以补充成exit。如果一个人老想着未完成的任务而为考试学习,那么这个人就会因为蔡氏效应生成较多与考试有关的单词。确实,马西坎波发现这些单词更常闯入其中一组人的大脑,即那组被提醒过要考试但没有为考试制订学习计划的人。为考试制订了学习计划的人,没有出现这样的效应。尽管他们也被提醒过要考试,但是他们的大脑显然被写下计划这个动作清空了。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马西坎波要求被试者反思生活中的重要任务。他让一些被试者写下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些任务,让另外一些被试者写下没有完成且需要尽快完成的一些任务,让第三组被试者也写下未完成的任务,但是还让他们就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制订具体计划。然后,他让每个人再做一个“独立、无关的”(他对被试者是这么说的)实验:阅读一本小说的前10页。在他们阅读期间,他定时检查看看他们是否分心了。在他们阅读之后,他问他们阅读时有多专心,如果分心了,是在哪里分心的。他还检查他们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情况。

再次,制订计划起作用了。那些写下未完成任务的人,更难专心阅读小说——除非他们就完成任务制订了具体计划。写下未完成任务同时制订具体计划的人报告的分心次数相对较少,在阅读理解测验上得分较高。

所以,蔡氏效应原来并不像心理学家几十年来假定的那样是个直到任务完成才消失的提醒音。不时地分心,并不表明无意识脑在监控任务进展,也不表明无意识脑在督促有意识脑完成任务。相反,无意识脑在催促有意识脑制订计划。无意识脑显然不能独立做这个事情,所以它催促有意识脑去做,把时间、地点和机会之类细节想清楚。一旦计划出来了,无意识脑就不再用提醒音催促有意识脑。

艾伦的GTD就是这样处理他所说的“心猿”问题的。如果你像他的典型客户一样,任务清单上至少有150个条目,那么蔡氏效应会让你的思维一会儿跳到这个任务,一会儿跳到那个任务,而且,仅仅列出大体上做什么,你是静不下心的。如果你有个备忘录必须在星期四早上开会之前看,那么无意识脑就想知道下步需要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做。但是一旦制订了具体计划——一旦把备忘录放在星期三的到期票据登记簿中,一旦确定了下步行动,你就能放松下来。你不必马上完成任务,你的任务清单上仍然有150件事情要做,但是此刻猴子消停了、水平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