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腹生子 安度终生
——孙皇后盗子换命
历史上对明宣宗的皇后孙氏的记录并不丰富,她之所以被后人记住,是因为她是明英宗的母亲。而事实上,她这个母亲的身份也并不真实。当年她为了避免殉葬,将宫人与宣宗生的的儿子据为己有,这个孩子就是明英宗。不过这位皇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恶,起码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势为所欲为。她虽然称不上贤能,却也算贤良。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明宣宗朱瞻基和皇后孙氏算是典型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孙氏很小的时候就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成伯夫人从永城带回了皇宫,成为朱瞻基的“童养媳”。彭成伯夫人之所以看上孙氏,一方面是因为孙氏从小就清秀可人,是个美人坯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孙氏是彭成伯夫人的同乡。
孙氏进了宫,被朱瞻基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妃,后来的张皇后收为养女,跟朱瞻基一起长大。在整个皇宫中,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孙氏是未来的太子妃,就连朱瞻基也认定她是自己的妻子,因此从小就对她体贴入微。
永乐十五年(1417),朱瞻基19岁,到了适婚的年纪,大家都认为他迎娶孙氏为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明成祖朱棣却突然宣布,要为皇孙朱瞻基另选妃子。这个决定对朱瞻基和孙氏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也直接制造了一出借腹生子的无奈戏码。
选妃进行到尾声,朱瞻基正室的人选也尘埃落定,是以贤能闻名的济宁人胡善祥,而孙氏只能被纳为侧室。至于明成祖当年为什么答应彭成伯夫人让孙氏进宫,而今又改变主意为朱瞻基另选正妃,恐怕也是有政治考虑的。试想,彭成伯夫人即未来皇后张氏与未来太子妃孙氏,这两个女人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难保她们不会统一战线,扩大外戚权势,从而威胁皇帝政权。
不管明成祖的考虑是什么,朱瞻基的婚姻仍在极不情愿的状态下成了事实。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算多难熬,朱瞻基大部分时间都跟孙氏在一起,其余的闲暇时间也都给了其他宫人。真正难熬的是胡善祥,她从嫁给朱瞻基以来,就没有享受过丈夫的温存体贴,一直独守空闺,被丈夫视为空气一般的角色。在这种凄冷的环境下,胡善祥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直未能痊愈。
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仁宗继位,朱瞻基被立为太子,胡善祥被册封为太子妃。第二年,明仁宗暴毙,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册立皇后,他心中的皇后人选无疑是孙氏,可胡善祥身为太子妃,是理所应当的皇后人选。几经挣扎之后,朱瞻基作出了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决定: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但是孙氏跟胡善祥享有同样待遇。也就是说,孙氏名义上是贵妃,本质上却是皇后。这个决定得到了朱瞻基母亲张太后的认可,明朝从此有了一位不是皇后的皇后。
借腹生子
其实朱瞻基之所以如此紧张皇后这个头衔,是想给孙氏留一条生路。就像后人熟知的那样,明朝有妃子殉葬的制度,凡是没有子嗣、不是正宫的妃子,在皇帝死后大多都难逃一死,就连宫女也是如此。看看明仁宗的妃子郭贵妃就知道,那殉葬制度如何严苛和残忍。郭贵妃生有三个儿子,但最后还是被拉去殉葬,原因就是她的儿子没有一个是太子,当然也少不了张太后的幕后操控。
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无法不让朱瞻基和孙贵妃感到揪心,他们不仅要争取到正宫的位置,还要产下皇子,这才是保证孙氏不死的双保险。然而,孙氏嫁给朱瞻基后只生下一个女儿,一直到朱瞻基登基为帝之前都不再见其怀孕。朱瞻基为此想尽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果。可就在朱瞻基登基后不久,宫中就传出了孙贵妃有喜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整个皇宫都在暗中私语,看来胡善祥的皇后之位要不保了,因为这位皇后自受封太子妃以来,就没有生下过一男半女。如果孙贵妃这一胎是男孩,那么就是长子。按照明朝祖制,长子立为太子,长子生母即使是侧室,也可以避免殉葬。而皇后就算再生育,也都是亲王。就算亲王再多,皇后最后恐怕也难以逃脱殉葬的厄运。简单来说,就是胡皇后要倒霉了。(www.xing528.com)
洪熙二年(1427),孙贵妃果然“产”下一名男孩,这让朱瞻基喜出望外。不过,这个孩子并不是孙贵妃所生,而是一名被皇帝宠幸过的宫人所生。关于这段历史,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整件事都是孙贵妃一人策划,宣宗并不知情;也有人认为朱瞻基才是整个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为了让孙贵妃以后避免殉葬,才出此下策。
不管朱瞻基是不是知情者,此时都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孙贵妃可以保住性命了。
此时的胡皇后正缠绵病榻,连下地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当她听说孙贵妃产下皇子之后,也知道自己的皇后日子就要到头了。果然,孙贵妃生下儿子后不久,朱瞻基就来到了胡皇后的寝宫。这位皇帝不是来看妻子病情如何,而是通知妻子,他要立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为太子。这就意味着胡皇后不会再有任何翻身的机会。面对这一切,胡皇后除了默默接受,没有别的选择。
于是,洪熙三年(1428)正月,出生才两个多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入主东宫。没过多久,朱瞻基又找到胡皇后,要求她主动让出皇后宝座,并保证她被废黜后,待遇还跟做皇后时一样,算是对她的一点补偿。胡皇后再次承受了这样的不公,上书一封,主动提出逊位。
同年二月,朱瞻基宣布废黜胡皇后,并立孙氏为后。不过胡皇后的废后生涯并不可悲,她得到了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的呵护,依旧过着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而且最后也没有被列入殉葬名单。这位皇后一生都没有得到过丈夫的垂怜,一直都在退让。不过也正是这种退让的性格,才保全了她的性命。
太后生涯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逝,年仅7岁的太子在张太后的懿旨下登基,是为明英宗。此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而朱瞻基的后宫之中,除了胡善祥和另一位生了儿子的妃子没有殉葬外,其余妃子全都在张太皇太后的指定下为朱瞻基陪葬。
失去丈夫的孙氏恐怕是朱瞻基众多嫔妃中最伤心的一个。她与朱瞻基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雨,感情笃深。不过伤心总是会过去的,她终归要面对现实。摆在孙氐面前的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就是太皇太后摄政。明英宗年纪尚幼,朝政大权落在几位内阁辅臣和太皇太后的手里。
太皇太后手执朝权,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明英宗是否亲政,而在于孙氏本人的生活十分难熬。自从胡善祥被废之后,太皇太后就觉得在此事上孙氏愧对胡善祥。因此,胡善祥虽然是废后,却受太皇太后看重,而孙氏虽然贵为太后,却总在胡善祥面前抬不起头来。这对孙氏而言是个讽刺,她曾经在朱瞻基面前受尽恩宠,虽然不是皇后,却有着皇后的待遇,而现在似乎都反过来了。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在为明英宗迎娶了皇后之后,身体状况便一天比一天糟糕。十月,太皇太后病逝。隔年十一月,胡善祥也在悲痛中离世。
这两个女人的离开,对孙氏来说就像搬走了身上的两块巨石。可是她并不觉得有多么轻松,因为她的儿子明英宗是个彻头彻尾的问题皇帝。这位皇帝先是宠信宦官王振,做了许多让大臣们哭笑不得的蠢事。而后又听信王振之言,御驾亲征,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人的阶下囚,孙氏不得不另立皇帝。待到于谦大败瓦剌军救出明英宗,新皇明景帝却不愿意让出皇位,将明英宗尊为太上皇软禁起来。之后好不容易等到明景帝去世,明英宗复位,可这位皇帝又听信小人之言,冤杀了一代忠臣于谦。
这些事让孙氏操碎了心。她挂念儿子的安危,胜过挂念儿子的皇位。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天下太平,她也离开了人世。
孙氏一生充满坎坷,这位太后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对权势也没有多大欲望,除了想活下去之外,基本没有别的念想。相比手握重权的太皇太后张氏而言,她算是一个没有贪欲,没有过分要求,没有明显功劳,也没有明显过错的女人。如果一定要说过错,那就是借腹生子这件事。不过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如果要活下去,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而且,孙氏并不只是将明英宗视为活下去的工具,而是付出了一个母亲能付出的所有爱。就这一点而言,明英宗感激孙氏,并将其追封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也是合情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