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鱼:止步于理智的秘诀

王鱼:止步于理智的秘诀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欲望止步于理智在太平洋不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字叫王鱼。这便是人的欲望在作祟。所以,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便有助于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但是好景不长,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

王鱼:止步于理智的秘诀

让欲望止步于理智

太平洋不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字叫王鱼。王鱼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鱼是天生的魔幻大师。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再慢慢地将它们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有了鳞片的王鱼,比没有鳞片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四倍。

当王鱼年老时,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鳞片便慢慢地脱离身体。这时,它也试图做一些努力,不让这些附属物离开自己膨胀的身体,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附属物脱完,它只能重新回到原来那个较小的体形。

失去鳞片的王鱼,只好独自受着痛苦。因为它失去了盔甲,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在鱼群中,它显得极为特别,游得非常不自然。

鱼一旦不能在水中畅游,还有什么乐趣?于是,王鱼选择了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或故意去冲撞其他鱼类,而后,挣扎数日后死去。凡是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人,都觉得王鱼的下场太惨,落差太大。

其实,人的一生有很多情景,很像王鱼。在自己还一无所有的时候,便想着去拥有一切;而当自己拥有了以后,便想着去拥有更多的。这便是人的欲望在作祟。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欲望人人都有,即便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着一种强烈的欲望。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做得到吗?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以,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便有助于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一个无法抑制自己欲望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相反,那些成功的人大多对于欲望有很强的控制力。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好找到答案,因为每个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不同,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我要的是一时的欲望满足,然后结局悲惨,还是要平淡幸福的生活下去,不被欲望主宰。

晋代的石崇曾经和王恺斗富。石崇听说王恺家洗锅子用饴糖水,他就命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50里。王恺一输再输,请他外甥晋武帝(王恺是当时晋武帝的舅父)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他。王恺为了炫耀,便在公元290年6月(晋永熙元年五月十八日)请石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道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但是好景不长,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因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www.xing528.com)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这种境遇就好比,人的一生是可以盛有满满一杯咖啡玻璃杯,而我们的杯子里却只有“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知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如果你感到这个比喻太平淡,不能达到劝说控制自己欲望的目的,那让我们看看他吧。

1936年,英国汤普森急救中心住进了一位好莱坞影星。这位影星是好莱坞最胖的演员之一,在英国演出时突发心肌衰竭。抢救人员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仍然回天乏术。

临终前,这位演员自言自语说:“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庞大,生命所需要的也仅仅是一颗心脏。”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人类占有的空间与宇宙的浩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类生存的时间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不过是电光石火,一瞬即逝,过多的东西对自己已如鸡肋,何苦还要筋疲力尽地去追逐呢?如果我们已经尽了所能,要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要破坏已经拥有的,那么何苦让烦恼和悔恨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理智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追求更大一些。

这种追求结果是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悲惨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陷入对欲望的盲目追求而不能自拔。

这时我们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诚若如此,快乐和幸福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因此,要懂得理性的对待自己的需求,分析利弊,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离幸福越来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