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发展的趋势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方面相继进行了一些新的实践与探索,力图使学校课程更趋完善和科学。虽然各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实现课程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课程改革趋势。
1. 多元化趋势
当今世界上,中小学课程采取完全统一方式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有关资料显示,在德国单是一个巴伐利亚州的初中化学教材就有5种之多。美国的中学化学教材有数十种。这些完全不同的化学教材并不是简单的仅仅是知识点的多少差异,而是在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不同的体系。同是讲化学知识,但却把这些化学知识放在一个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中,有数学的方法,有能力的培养;而且对那些不准备读化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实实在在。这显然与学科中心的化学教材有完全不同的课程价值理念。
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趋势适应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的学生的实际需求,是真正科学的教育价值理念的反映。
小资料
在日本和一些发在国家、地区,每隔10年左右就要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在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其体例思路就在于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课程的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2.综合课程化趋势
随着人类知识的整体化,中小学改革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也就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的方式很多,如“综合理科”、“社会学科”、 “STS”等,综合理科是把理、化、生等中小学理科课程按照一定的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一个整体。STS是英文科学、技术、社会第一字母的缩写,也是一种新的综合性课程,通过一个个社会生活的课题来进行科学教育的实施。在STS课程中学习科学,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知识,还学到了科学的方法,学到了科学的人文背景和科学的应用。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材料发展问题等,都可以包含在STS课程之中。
近年来,课程综合化的另一个趋势是:文科和理科的交融成为新的课程生长点。
小资料
在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新颁布了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 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其目标可概括为下列3大关系、10个能力:
人与自己的关系: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www.xing528.com)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自然与环境。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乡土资源化趋势
这一课程发展走向是立足于乡土资源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积淀,课程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是一种扎根于社区的课程与注重劳动体验的课程开发。
从培养好的“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许多国家越来越强调劳动技能教育,在劳动中培养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掌握生产、生活的技术、技能。如瑞典的综合制高中, 由人文社会、经济、理工三个系列组成。注意发挥地方特色,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职业准备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其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大学深造。在发展中国家,类似这种学校教育中的职业准备教育的课程也在发展。例如,印度的课程改革中,引进了“劳动体验”,在学校、家庭、农场、工厂等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工作。另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健康,掌握生活技术的观点出发,重视乡土课程。例如,印度和马来西亚倡导的“社区学习”课程就是如此。
由乡土资源化的视角出发,许多国家都产生了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独立制订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制订与开设,就成为国家课程的积极补充,其意义在对于完成人的培养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就其实施效果来看,也是很有效的。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题话》是西昌市的一门校本课程。在该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与课题“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在校内外青少年人群(包括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青年)中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从1999年以来,课题组对西昌市、凉山州内的13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组织或参加了四小、礼州小学、安宁小学、一初中、一中、川兴中学等20余所中小学的专题研讨;在陈学宏、蒙佐德等人举办的70余场次学术讲座中,对道德理性和心理发展作了比较多的论述;收集了报刊、专著、因特网等传媒关于毒品问题的报道和论述,取得了比较多的第一手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主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到川兴、城郊的一些学生家庭走访,到本市内的拓荒、高枧等地的戒毒所与吸毒青少年、禁毒大队干警座谈,到凉山州内普格、宁南、冕宁、会理以及邻近的攀枝花市等10余县(市)采访,到云南省巧家县、景洪市、 中缅边境缅甸域内的勐拉、 曾经是轰动国内外的毒品泛滥重灾区文山州等地考察,收集《凉山日报》、《航天城报》等报纸关于毒品问题的报道,到市内书店、售书门市、石码子图书馆、三岔口东路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通过因特网查阅反毒品斗争的信息等。
在课题组调研和宣传教育的时间中,我们发现, 当前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反毒品预防教育,青少年学生需要读物,教师几乎没有材料,家长缺乏必要的导教知识。
课题组积累了大量资料,包括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等发行或推荐发行的《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等5个版本,国内正式出版关于毒品问题的资料460万字;拍摄了直接相关禁毒教育的图片150余幅、录像片断220分钟;调研笔记、手稿80余万字;撰写出了20万字的资料《走进心路历程:毒品问题与青少年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如何在新时期条件下开展禁毒教育》等3篇论文。
校本课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题话》在西昌市、凉山州的部分中小学实验使用,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一致认同,学生喜欢读,家长也喜欢读,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该书作为正式出版物,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
2006年9月,《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题话》被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评为“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