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建构教学活动的联系与实施

心理建构教学活动的联系与实施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举止形态学专家们认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倾向于以教师的行为作为角色结构的分类标准,可谓之“角色行为”。

心理建构教学活动的联系与实施

二、联系心理建构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认识活动,可以从表现效果上区分为教授活动和(教师)学习活动。

了解教师教授活动的结构是全面认识教师的又一个重要侧面,我们可以根据教师作用的表现方式来阐述教师活动的结构,如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管理活动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却按其心理机制来表述教学活动,来分析其属性、地位和作用,来展开这一问题。这里,采用心理机制的划分来表述教师的教学活动。

1.思维监控活动

教师的思维活动要比学生的思维活动复杂得多,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组织、调节(反馈)、检查中,都渗透着教师思维活动的成分。

设计环节,包括各种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师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及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这是一个决策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更是需要教师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它既要考虑学生特点,还要考虑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参考资料是代替不了教师思维活动的。

教学活动实施、反馈、评价是教师思维活动的又一重要领域。教学方案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相对的,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从学生的神态中,从学生的回答中,从学生的作业测验中获得)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作适当调整,或改变原教学进度,或改变教学方法……这一决策过程比前一决策过程更加艰巨,因为所给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思维涉及的面又是相当广泛的。

诸如: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单向灌输的现象,而不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体现教学活动的双向性, 问题出在哪里?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是学生哪方面的问题,是知识基础方面的,还是智力操作方面的,又如何改变预定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即时发现这一现象,并做出即时反应。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将这一思维过程压缩得相当短暂。以至使人怀疑这些矫正方案是预先设计好的(有的确实是)。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教师,对反馈信息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手足无措,这些教师不是经验不足,就是思维活动开展得不够。

2.情感体验活动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然而许多教学论都存在重认知的倾向,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很大改变,开始重视研究学生的情绪活动,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活动也是十分活跃的,并且对整个过程、学生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可以分为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

(1)教师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某一时刻内的感受怎样取决于诸多内外因素,既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对职业的态度,也取决于他的身心健康状态。然而影响教师情感体验最直接的因素还是来自教学活动,一个是与理智情感有关的教学成功感与失败感:一个是与道德感有关的师生交往关系的体验。

常听到教师说这样一句话:“这节课自我感觉不好(或好)。”这是教师前一类情感的自我报告。教师的这种情感体验是通过学生的神态、 目光、回答、作业而获得的。或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或是一种失败的挫折,两种体验均深刻影响、调节着教师的行为。前者往往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使其日益完美的强大动力,是教师职业享受的心理基础;失败引起的挫折感既可以使教师“知因、 自强”,也可以使教师麻木不仁,尤其是在长期挫折感的折磨下,教师可能变成“教书匠”或“教学机器”。

另一类重要的情感体验属于道德感范畴。教学活动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展开的,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师生之间发生一定的交往,也有一定的人际关系体验。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把教师视为知己、朋友。

(2)情感表达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主要借助于非言语信息,其信息载体主要是神态和动作,国外称为举止神态语言。举止形态学专家们认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艾伯特·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www.xing528.com)

可见非言语行为有多么重要。尤其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情感信息的接受比知识信息的接受更容易。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学习和道德价值观点、 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一位教育家说过: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光,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有手势……

其次,教师的情感表达还指向学生,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其评价。教育理论界广为流传一项科研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极有力地证明教师对学生表达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轻视、失望,那么教师表达的情感就不是动力而是阻力了。学生对此类情感的表达是非常敏感的。

3.教师的行为操作活动

(1)角色行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反映出来的。学生内部结构的种种变化——认识观念、心理结构,甚至生理结构都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操作活动下产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活动中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的活动或动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形态上看是很复杂的。我们倾向于以教师的行为作为角色结构的分类标准,可谓之“角色行为”。

——与知识信息传递者有关的角色行为,涉及教师的讲授、提问、板书和学生交流等行为。

——与管理者角色的有关行为,涉及各种使学习者专注于学习、对学习者施行强化等行为。

——与榜样角色有关的行为,涉及面甚广,既有人格方面的,也有操作技能方面的。

(2)行为机制的心理动因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影响教师行为的机制也是多方面的,它的了解和遵循,有助于优化教师角色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这些机制主要有:

——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理论水平是决定其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原因联系着行为心理,是动态生成的,也是动态变化的。一个拥有现代教学观念的教师和一个拥有保守教学观念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认为,优化教学行为首先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教师角色技能运用的娴熟度。所谓教师角色技能,指的是教师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的行为特征,是有效的、令人信服的能力的表征,与兴趣、意志、动力、恰当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动因紧密联系。教师角色技能如果不娴熟,势必会影响角色行为的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佳也就在所难免了。

4.基于行为主义心理的教师人格结构

教师人格结构的主导形态。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其人格结构的影响。加拿大学者伯恩博士对此作过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结构PAC理论。该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教师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也即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但不同教师人格结构的主导态是有差异的,差异的原因是在于涉及教师的角色行为。

——“父母”(P)态人格结构。该类型的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优越感,行为通常表现出统治人的、训斥人的以及权势式的色彩。当处在教师位置上的个体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便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表现:“不对!重做!你们必须……决不可……”。

——“成人”(A)态人格结构。这一类人格结构则有客观和理智的表征。这种人像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那样,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处在教师位置上个体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其教学行为便会是:“我个人想法是……”。应该认为,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师人格结构。因此,优化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成人化”,如民主领导、鼓励求异等。

——“儿童(C)态人格结构。具有“儿童态”人格结构的教师,常常会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笑,一会儿乱发脾气,使人讨厌。当教师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主导地位时,其教学行为必然是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可能是……”。无疑,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教师角色扮演不会有好的效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