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 问题-探究策略
(1)基于提问
问题,不是随意的、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探究,也不是盲目、无序的探究。问题-探究策略需要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在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确立之后,学生的提问习惯、设问技巧也就很容易培养起来。
习惯提问,学会提问,增加问题的探究性,这是问题—探究策略的关键之处。
课程改革实验对教学内容的问题性设计有了比较大的倾注。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信息化环境、问题的思维力度、问题的拓展视野、问题的探索价值,构成了提问所要包容的因素。通过问题的优化设计,可以充分地优化学习过程,展开学生的认识领域,开阔视听场景。
同时,问题的开放性和信息化环境可以带来课堂教学途径的多样性,而教学途径的多样性又动摇了教师的知识与信息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改变了教师单独具有提问权的教学状况。这些,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实验弱化了教师的教学地位和作用,恰恰相反,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提炼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要求教师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捕捉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矛盾、困惑,并在教育过程中激励、启发、点拨、评价,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创设机会,开拓时空,有效地组织学生提问。
(2)基于探究
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成分,这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又一教学活动观。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室,还包括生活环境的接触、生活内容的重组与改造、社会实践的综合、社区服务的延伸等。当然,对教学而言,活动-探究策略的教学方式更重在对教材内容相关的活动化与探究性,灵活驾驭课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重组教学技巧艺术方面。
在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中,留给教师的时空是无限的,我们应该来一场“教学的革命”,进行导学方法的创新,由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自主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体验成功,去实现自我发展。
2.活动-交往策略
作为教学过程变革的主要部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活动观转变的根本所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接纳整体性、 自主活动、有序发展的教学要素,“以活动促学,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1) 自主活动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性是主体性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主体性真正释放,才可能使学生参与到合作与探究中去,这是在教学中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现代教学主体发展观的直接体现。(www.xing528.com)
学生的合作学习、 自主参与,以及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更好地引导学生钻研,都必须以自主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性释放为前提条件。同时,基于自主活动的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活动参与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要学得知识,要习得能力,提升学习的情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活动-交往策略的根本要义。
(2)多向互动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是活动-交往策略的集中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活动-交往的过程,教师观念的认同与自觉接纳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参与者。
合作具有多向互动性,离不开活动与交往,在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互。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教学过程,要坚持活动教学的观点,教师“教”的活动服务于学生“学”的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来设计教学过程,以活动性、探究性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实现教与学的参与互动,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的交互获得自主发展。
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接受哪些方面的挑战?
我们的思考是:
——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积极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座》,陈学宏,2003年5月)
居高临下的讲授灌输,课堂教学上的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积淀下来的习惯做法。今天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走出这一方法模式,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教学情感态度,走向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模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观念转变,是一种体现素质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方式。尽管它要求基本的知识传授和必须的能力培养,但更强调知识传授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理性的思考、正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