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对主体德育实践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对主体德育实践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学校的教育要能够配合一致,要从细小的生活事例中加强行为塑造。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校园文化能够发挥正向性影响,能够有效地熏陶、感染学生,提升素质教育的实践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含义下的主体德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校文化对主体德育实践的重要性

二、学校的主体德育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1.德育实践的不协调性

就整个社会意识而言,人们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持积极态度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一致认同的,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已无可争论。

但是,在特定的学校情境下,许多学生在讲究社会公德、关心他人、遵守学校纪律等方面,大都能够做到,表现出言行一致,然而,一旦走出校园,离开师长,其表现情况却并不一样。在学校与在家庭,学生在关心他人、 自我约束方面的双重性人格特征,滋长了自我价值中心和不诚信意识,这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对此现象,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人士认为,根子还来源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危害学生自身和社会的未来。

在德育实践中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例如,教师是这样教育学生的:遵守公共秩序,在上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上车后不抢座,窗口买饭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主动为老弱病残孕提供方便;而一些父母、爷爷、奶奶却是另一番话语:与人交往时,要放聪明些,不要老是吃亏。又例如,学校寝室、校园生活区管理规程要求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不喧哗、打闹,爱护环境清洁卫生和秩序,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而学生在家里,却不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做家务,不会整理自己用过的物品和自己生活的环境, 自己的衣被自己不会洗,不会自我料理,许多自己的事却不能自己做,不会整理床铺,不会洗晾、叠齐衣被等。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许多物质上的满足,一些本来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家务事都由家长包揽下来。但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学生行为心理的任性、 自我中心意识的主体人格, 自我约束力很差。

这些事例表明,家庭教育的不当言行是造成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效度不高、乃至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学校的教育要能够配合一致,要从细小的生活事例中加强行为塑造。要求学生有更多同情心,不要太自私,主动关心他人,在面对一些身临其境的事件时,多为别人想想,增强自我约束力。

2.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学校教育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在学生、教师、员工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氛围、行为方式、校园环境呈现等方面。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素养。

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校园文化能够发挥正向性影响,能够有效地熏陶、感染学生,提升素质教育的实践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含义下的主体德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有效性表现在积极参与上

校园文化建设的效度,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表明,单靠教师、少数学生干部是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

有效性的表现之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一个基本条件。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是校园中的大量人群,基于德育方向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调动、激活这一人群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

例如,可以首先从教室文化、墙壁文化、课桌文化的设计开始,恰当选择字画、导语、名言警句、阅读角、专栏、盆花等,恰当布置,定期变换,努力呈现给学生一个喜爱的、有强烈感召力和引导奋发向上的氛围环境。教室、课桌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第一环境媒介,是重要的育人场所。优美的、高雅的、富有现代教育特性的校园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在这些传统中,有一些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需要教师和校长认真地去总结、挖掘和提炼,这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参与,即便是找几个担任思想品德课程和美术课程的教师就可以完成的简易布置设计,也应该“小题大做”,让一大群学生来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行过程性尝试,去体验、发现。如此,不仅完成了教室环境的精心设计和布置,使一块墙壁、一个角落都具有协调的美感,富有思维启迪性,也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美与心灵的感悟。

其次,是报栏出刊。黑板报和墙报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校园的眼睛”。许多教师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去做,觉得简便易行,有质量水准, 自己也放心。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校园的教育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黑板报和墙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强调形式的参与性。

教师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出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参与中表现自己。实践表明,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有思想的,有文艺潜能的。在参与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美感。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校园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2)始终表现出崇高的师爱

教师和学生是构建校园情感文化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校园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正确引导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使之形成校园文化的良好基础,使校园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教育”则是校园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这些,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教师的殷切关注,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父母般的温暖。由此,会产生认同教师的教学,认同并自觉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爱学习、尊敬师长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情感氛围。

其次,在学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尤其是善于对待学生的“童言无忌”,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对于学生话语的直率,无论冲撞教师与否,都应该充分谅解,理解学生的诚实。与此同时,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尽管学生的想法、话语可能显得幼稚。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大胆表现自己。通过这些,协调师生情感,实践爱的教育,把师爱渗透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之中,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还有,崇高的师爱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在学校、校园里通过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进行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互助的心理体验,增进乐于与人交往、热爱班集体的心理情感,在逐渐积累做人的道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增进心理健康和成熟。在一个氛围协调、教育民主、情景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心理发育是与之同步的,心理的适应与完善过程是自然的、健康的,这种自然、健康密切依存于团结友爱、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校园情感文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引导其积极地与人交往,培育校园情感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特色化的个性因素,又有整体建构的共性因素,在这些作用因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主体性因素。(www.xing528.com)

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满足学生求知、长身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一所学校,要形成积极的校园精神,学生才可能通过教育获得素质发展,注重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就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其入手点是:组织开展学校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各种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会得到培养。

班风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单靠说教、指令是不能形成良好班风的,而只能通过学校文化活动来形成。并且, 良好班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的,需要时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阶段目标性,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都要求教师在贯彻主体性的要义下,真正落实到全体学生的实践中。

3.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建构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注意的方面。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他们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1)加强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纪念日、影视作品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健康向上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

(2)发展积极情感

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培养高级情感

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4.学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德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德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1)依据个性实施教育

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开展不同的道德教育,依据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关怀。

(2)安排教育内容适当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而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创造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

(3)德育与“心育”统一

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5.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1)创设民主的氛围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 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

(2)开展多样的活动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教育一旦离开了学生全面而多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