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类型学说
在很早的年代,有些医学家和哲学家就有把人的人格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倾向,如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气质四体液说等。这些区分缺乏坚实可靠的科学根据,但他们为近现代学者探索人格的类型提供了一个参照系。1935年,巴甫洛夫在其“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类型”一文中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把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四种: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之相对应的四种气质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表7-1)。又如,艾森克(H.J.Eysenck)提出由情绪稳定性和内外向两个基本维度所构成的四个象限与传统的四种气质完全吻合(图7-1)。稳定的外向性属多血质,不稳定的外向性属胆汁质,不稳定的内向性属抑郁质,而稳定的内向性属黏液质。
表7-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1.胆汁质
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为人直率热情、朴实真诚、表里如一,精力旺盛、勇敢果断、争强好胜;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情绪容易激动,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
这种人感情丰富而外露,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
3.黏液质
这种人情绪平稳、安静稳重、沉着忍耐,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性高、外刚内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是行动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
这种人细心谨慎,感情细腻深刻,想象丰富,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事物,自制力强。但行动迟缓,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优柔寡断,情绪抑郁,多愁善感。
图7-1 艾森克关于人的四种类型的划分
气质自测
下面是有关气质的60道问答题,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如果问题内容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就记2分;如果比较符合,就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0分;不大符合记-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2分。回答时不要考虑应该怎样,而只回答你平时是怎样。注意不要花过多时间去考虑。在进行回答时,请记清题号及该题的相应得分。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会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控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时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让自己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况时,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间长时,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一些。
34.疲倦时只要经过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时,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同样和别人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和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他讲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44.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迅速完成。
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好一些。
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让我高兴。
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
49.对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
50.和周围人的关系总是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
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www.xing528.com)
53.小时候会背许多首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灵活。
57.喜欢有条理而不麻烦的工作。
58.兴奋的事常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的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就很难忘记。
60.如果工作枯燥无味,马上情绪就会低落。
计分方法:计算下列各栏所对应题目的得分之和。
胆汁质: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
多血质: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
黏液质: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
抑郁质: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
评价:
1.在四种气质类型中,如果某一栏的得分超过20分,而其他三栏得分较低(均小于20分),则为典型的该气质类型;
2.如果某一种气质的得分小于20分,但比其他三种的得分明显高(高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
3.如两种气质的得分接近(两者之差不超过3分)而又明显高出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4.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且得分互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二、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人格的特质论假设每个个体都有某些人格特质,特质(trait)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要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就必须了解个体在人格测量中的得分,了解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质。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W.Allprot,1897—1967)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人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个人特点,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几个特质,我们可以用5~10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个朋友的人格特质。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首要特质,但人人都有中心特质。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则是指那些普遍性和一致性较差、不够鲜明的特质。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这些偏好或反应倾向不易为人觉察,通常只有熟悉的人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使用次要特质的数量可多可少。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认为,仅仅依据特质一词对人格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探索人格就必须了解这些特质是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起来的。他把人格的“可见部分”称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卡特尔将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表面特质词具有同源性,反映出具有某种更为基本的特质。他把这类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根源特质(source trait)。
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表现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或特征,它们从表面上看是相似的特征或行为,却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例如,因为喜欢某学科而努力学习该学科,和为了博得科任老师的认同而学习该学科,这些看似相同的行为,其背后却有不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是指具有相互关联的特征或行为是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例如,害怕考试,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体育比赛时双腿发抖,都基于同一原因——焦虑这一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大量表面特质进行分析,找出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来测量人们的人格。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可以借助于维度的概念来描述人格的个体差异,对人格的类型加以划分(Eysenck,1947)。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Eysenck,1970)。从图7-1中,不难发现人格与四种传统气质类型的关联: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另外,为了解释心理异常者的人格,艾森克又在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Eysenck,1975)。但这并非独立于原来的两个维度之外,而是相关的:个性内向而又情绪不稳定的人,其精神病倾向的可能性较高。
(四)现代特质理论——大五因素模型
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研究者们用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这五个因素的头一个字母可以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可以通过“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表来评定。
(1)外倾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2)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3)宜人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直率、利他、谦虚、移情等品质。
(4)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5)开放性(openness):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根据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及发展理论。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他的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新生儿就处于这种状态。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得到,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依据现实条件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superego)开始形成。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当个人的行为违反了这种标准时,便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感到内疚和焦虑。超我的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当达到这种标准时就会为此感到自豪。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能使它们保持平衡的人是健康的;如果一味地放纵本我,或超我过分地严厉和追求完美,都可能导致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心理失常。所以,一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发展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的兴奋和满足中心,此区域称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弗洛伊德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1)口唇期(0~1岁)。这个阶段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腔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便成为快感的中心。口唇期有两类行为反应:口唇摄入行为和口唇攻击行为(咬人或吐出)。口唇快感满足程度会影响后天人格,如果婴儿的口唇快感过度满足,其成年口唇性格将会倾向于不寻常的乐观和依赖,称为口唇依赖型人格。其特点是这种人往往好吃,过于依赖,自恋,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
(2)肛门期(1~3岁)。肛门一带成为幼儿的快感中心。如果对幼儿的排便训练不顺利——幼儿学习有困难或父母要求太过分,幼儿将以两种方式之一来反应。一是在父母不准许的任何时间和地点排便,以反抗父母规律排便的企图,成年后便形成肛门攻击型人格。其特点是冷酷、破坏性、龌龊。二是幼儿克制或保留粪便在体内,这种行为将发展出肛门滞留型人格。其特点是守秩序、爱清洁、固执、吝啬,有强迫行为倾向。
(3)性器期(3~6岁)。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有了性别差异。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分别出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即男孩十分迷恋自己的母亲,女孩迷恋自己的父亲。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很容易发生力比多的停滞,导致后来出现许多行为问题,如攻击和各种各样的性“偏离”等。因此,性器期冲突的顺利解决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这一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别伙伴发展友谊,这种现象持续到青春期才会发生改变。
(5)生殖期(青春期以后)。青春期的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同时,到了青春期个体容易产生性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此时,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与其建立两性关系,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人格也趋于成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既连续又具有不同质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对立的品质及发展任务。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
在这个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在这一阶段,母婴关系是决定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到母亲良好照顾的婴儿能够发展起对外界产生信任感,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不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感。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的活动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他们会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若父母能够耐心和温和地鼓励孩子的自由发展,就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主性和培养自信心。若家长过于溺爱或缺乏耐心,则会使孩子变得退缩,并怀疑自己的能力。
3.主动性对内疚感(3~5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正确对待儿童的想象力和探索。成功度过这一阶段能提高儿童的自主能力,形成目标感。若解决不好,则可能使他产生内疚感和依赖性。埃里克森把此阶段称为游戏期,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4.勤奋对自卑(5~12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大多是在校学习。在与同伴的竞争与合作中,通过成功地完成任务,儿童可以体验到勤奋带给他们的自信和快乐。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以及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避免自卑,积极健康地去生活和学习。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20岁)
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殖器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会尝试多种不同的角色,同时整合前阶段形成的身份。例如,一个儿童可能身兼儿子(或女儿)、学生、朋友等角色,同时还可能是别人的兄弟姐妹。他们是怎么整合为一体的?青少年同时会试着弄清自己到底是谁以及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社会也允许他们在交友和择业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些因素都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阶段整合良好的个体会形成一个清晰且多面的自我——将多种角色整合成一个身份,形成“认同”。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苦恼来自同一性混乱——对自我能力、交往和目标的不确定。他将这种混乱称为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种自我认同危机,就会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和别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学着与他人建立深层人际互动。如果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并接纳别人,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如果长期经历这种孤独,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方面的欠缺。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重视自我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人们通过照顾家庭、努力工作以获得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如果此时人们还无所事事,就可能会变得意念消沉,感到没有希望。
8.自我完善对绝望(65岁至死亡)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在这一阶段,已步入老年的个体会从一生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回首往事并发现生活的意义。如果对自己一生比较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