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规律及应用讲解-心理学

记忆规律及应用讲解-心理学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实验结果得知,记忆内容的保持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在艾宾浩斯的研究中,甚至在距初学31天以后,对所记信息仍然有所保存。艾宾浩斯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他解释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忆规律及应用讲解-心理学

第二节 记忆的规律及应用

一、识记的规律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因此,弄清哪些因素影响识记极为重要。

(一)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由于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全部的识记活动就会集中在所识记的对象上,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识记,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识记中提出更具体的、局部的、特殊的任务,对识记的进程、效果都有不同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识记与要求识记课文大意相比,其效果和重视的程度就有显著的不同。例如,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让四年级学生识记一篇课文,对甲组学生提出尽可能精确地识记课文的任务;而对乙组学生则要求识记课文的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组学生平均能记起该课文31个字,而乙组学生则只能回忆起23个字。同时,两组学生重现课文时所增加的词的数量方面也有很大差别,甲组学生平均增加14个词,而乙组学生平均增加了24个词。

由此可见,我们在记忆时漫不经心地阅读十遍,不如有意识地去记两三遍。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二)活动任务的性质对识记的影响

人对事物的识记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好。例如,有人做过编写提纲和无编写提纲的对比实验。识记一段文章,9天后检查,无编写提纲组遗忘43.2%,编写提纲组只遗忘24.8%。学生利用现存的地图往往很难记住山脉、河流、岛屿等名称,若能让他们独立地绘制地图,就能较容易地、牢固地记住这些名称。可见,让学生直接操作识记对象,可以提高识记效果。

(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的效果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呈现出材料数量与识记效率负相关的趋势。实验表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需要14秒;识记24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需要29秒;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需要42秒。对有意义材料进行意义识记的实验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有人在实验中,让被试背诵不同字数但难度相同的课文,结果平均每100字的识记时间随课文字数的增加而增多,同样呈现出识记数量与识记效率成负相关的趋势。

识记不仅受材料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材料性质的制约。一般来说,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效果比抽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识记视觉材料比识记听觉材料的效果要好;识记一篇有联系的故事性课文比识记一系列单独的句子,记住的内容要多得多,但在逐字逐句地重现程度和精确性上,识记单独的句子却比识记故事要好些。

(四)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材料,其效果是不同的。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意义识记在全面性、精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都要比机械识记优越得多。这是因为理解了的知识是与过去巩固了的知识经验发生内在联系,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相反,不理解的知识总是作为孤立的、在内容上与过去经验没有联系的信息出现在头脑中。所以,我们在识记时要尽量地去理解,把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识记时的情绪状态对识记的影响

识记时的情绪状态对人的识记效果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好;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识记效率低。有人曾做过实验,让被试在不同的心境下识记6个句子的内容。结果发现,识记效率有随心境水平上升而提高的趋势。通常人们对带有愉快色彩的经历记忆牢固。但是,如果情绪波动非常强烈、兴奋性高、很激动,无论其情绪色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记忆同样深刻。

二、遗忘的规律

(一)遗忘曲线与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了使记忆尽量避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即停止,然后间隔不同时间让其回忆。从实验结果得知,记忆内容的保持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

艾宾浩斯依据实验的数据画出遗忘曲线(图4-2),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也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在艾宾浩斯的研究中,甚至在距初学31天以后,对所记信息仍然有所保存。尽管目前来看,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引发了两个重要的发现:一个是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心理学家后来用单词、橘子,甚至故事等各种材料代替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人们更容易记住有意义的字词,但不管识记材料是什么内容,遗忘的发展趋势都与艾宾浩斯的结果相同。艾宾浩斯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他解释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留数十年。因此,儿童时期学过的知识,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忘记,但事实上遗忘不是完全彻底的。

img18

图4-2 记忆的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四种理论假设: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动机遗忘理论和线索依存遗忘理论。

根据衰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这种假设与现实较为接近。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衰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衰退。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变量才归结于衰退。干扰理论是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以恢复。这一理论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没有在头脑中消失,只是因相互抑制而造成遗忘。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实。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例如,学习一篇语文材料其开头和结尾部分较为容易记住,中间部分记忆的效果比较差,这是因为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方面的影响。

动机遗忘理论与前两种遗忘理论相比,在解释遗忘的原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两种遗忘理论都没有涉及个体的需要、要求、希望等动机因素。换句话说,它们都没有考虑到人们记忆某种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机驱使的,那些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信息很可能被遗忘。动机遗忘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所以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例如,有人对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两组学生在辩论时的论点作了记录,事后测验这两组学生。结果发现,每一组学生记住的赞同自己意见的论点,远比反对自己意见的论点要多得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或态度,会影响是否记住他人的讲话内容。例如,我们对一些可信度不高的人的讲话内容很容易遗忘。一个人的动机无疑会对记忆产生一定的影响。

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是由于他不能发现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图尔文认为,记忆是来自两方面的信息的产物:第一,作为对某一事件的初步知觉的结果,在个体记忆贮存中留下的记忆痕迹;第二,个体在回忆时认知环境中出现的提取信息的线索。因此,该信息可能是在记忆贮存中,因为缺少有关提取线索而提取不到。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遗忘了。

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从多方面综合予以考察。

(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要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人们对于26个英文字母的记忆,一般以开头的字母如ABC较好,最后的几个字母XYZ效果也很好,但对字母表的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三、再认与回忆的规律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为了能准确、迅速地把识记材料提取出来,弄清影响再认和回忆的因素是极为重要的。

对事物的再认有不同的速度和准确程度,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取决于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如果原有事物或材料很清晰、准确地被保持,当再次出现时,就容易再认,表现为速度快,准确率高;如果保持不巩固或出现泛化现象,再认就困难,表现为速度慢,准确性差。二是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如果两者变化不大,就容易再认;如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难以再认。

在识记时是否设下联想线索会影响回忆的效果。联想线索是利用事物多方面的联系,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它有多种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隶属联想等。

接近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例如,由北京想到天安门、万里长城,这是空间联想;由五一想到五四、五卅,这是时间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在外部特征上或性质上相类似的事物。例如,由麦子想到稻子等。

对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例如,由白色想到黑色,由山脉想到河流,由高兴想到悲哀等。

因果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例如,由大雪想到丰年,由大雨想到洪水等。

隶属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隶属关系的事物。例如,由动物想到猫、狗、大象骆驼、鸡、鸭等。

在识记材料时,建立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已有经验之间某种或多种联想线索,那么在回忆时,只要记住某一线索,就能联想出一连串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回忆效果。

此外,情绪状态对回忆也有较明显的影响,并且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愉悦、轻松、平和的情绪有利于回忆;而负情绪,尤其是紧张情绪对回忆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例如,我们有的同学在考试时,由于紧张,对于学过的内容一时想不起来,出了考场就想起来了。还有人在吵架时,由于气愤,容易出现张口结舌,理也讲不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