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心理学视角

中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心理学视角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少年期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别差异明显。教师的任务是采取必要的手段,引导学生向正常的注意方向发展。

中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心理学视角

第四节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注意的特点与规律

(一)注意发展的特点

从个体注意发展的过程看,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无意注意,之后,又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向有意注意占优势过渡,最后才形成有意后注意。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通过与成人交往,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服从成人的指示,学会在周围环境中分出一定的对象,从而使注意产生了选择性的指向。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的行为逐渐建立在自我命令的基础上,于是初步形成了注意的自我组织能力。在这一水平上,支持儿童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外部动作或外显的言语。第三阶段,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支持有意注意的外部条件逐渐消失,变为内部的言语指令或内部的智力动作。在这个阶段,儿童有意后注意也获得了有效的发展。当然,由于生活实践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儿童各种注意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的。

(二)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少年期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别差异明显。尽管他们注意的有意性有所增强,但是无意注意的作用在他们的学习与活动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少学生依然习惯于通过无意注意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稍作有意注意的努力或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长一些,便会感到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环境或者教学内容、方法稍有变化,也会影响他们注意的稳定与集中。他们可以专心致志地听一堂课,也可以心不在焉地听另一堂课。这些情况说明,少年期学生的注意发展存在着矛盾性,标志着他们正处于由无意注意占优势向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过渡的时期。

调查表明,少年期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支配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之及时定向与集中的能力是很不相同的,存在着有明显差异的三种注意类型:①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情绪型;②以有意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意志型;③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为特征的自觉意志型(智力型)。

少年期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只是说明这个时期学生注意的某种倾向性和最一般的表现特征而已,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的任务是采取必要的手段,引导学生向正常的注意方向发展。

(三)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更具有积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渴望知道更多未知的东西。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还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凡是他们感到有兴趣的东西,就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的注意,通常每次可持续40分钟之久。研究表明,由于强烈的直接兴趣因素的影响,约有90%的初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某些学科特别爱学和特别不爱学的偏科现象。直接兴趣的作用还表现在阅读方面。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发现,62%的人阅读时只是满足于书中故事的有趣情节,而对人物的刻画及作品的社会意义则毫不介意。因此,他们常常会由于缺乏兴趣而放下正在上课的课本,去阅读更有趣味的另一本书。

教师很容易发现,初中学生往往是多种兴趣并存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帮助他们培养中心兴趣,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克服肤浅的好奇心和对学习抱轻率态度,加强对他们注意目的方向性和自我组织能力的教育

(四)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增强

小学生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已有所发展。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对一切新奇的、不了解或意外东西的探究,能表现出更明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学习了植物生长过程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后,有的学生就主动地设法改变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探究是否能使它们更好地开花、结果。当然,初中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热情中还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在他们对某种新奇事物的注意达到入迷的程度时,会把纪律置之脑后。有时,上着语文课却去探究电动玩具的电动原理;上数学课时却突发奇想,长大了要去研究怎样在树上长出谷子来,等等。

初中学生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增强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教师应当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千万不能采取讽刺挖苦的态度,这样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五)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是对具体、生动的材料保持较好的注意稳定性;而对抽象的、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缺少联系的材料,则注意的稳定性会大大削弱。初中学生则不同,由于教学的需要,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抽象材料,如定理、公式、议论文、概念等,面对这些抽象的材料,他们开始能比较长时间地稳定自己的注意。不过,由于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对于过分抽象与深奥或缺乏具体经验支持的材料,他们也会由于不理解而感到乏味,进而产生分心。

对抽象材料注意稳定水平的提高,不是自发实现的,初中学生这一品质也只是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要加强培养。因此,教师既要组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促使他们保持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二、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作用。它的消极作用会导致学生离开当前注意的对象而转向有直接兴趣的事物,从而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它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异事物的直接定向,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一些计划外知识经验的途径。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避免它的消极因素起作用,而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因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教师自身的“包装”,校园、教室的布置以及对视觉、听觉产生刺激的各种因素。教师的服饰应当整齐清洁,不要过于艳丽奇特,发型要端庄素雅,不要过于招摇。教师应当会用生动流畅的普通话来表达思想和传递知识,说话要有幽默感,要会熟练而美观地板书多种字体,在任何场合都要行为正派,为人师表。校园环境应当安静整洁,具有绿化、美化、净化的文明气氛和高雅的文化情调。教室的布置应当简朴而富有教育意义,不能有不必要的张贴或过多的装饰;教室要保持清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要迟到、早退或随意喧哗和走动,以免干扰别人注意的稳定与集中。

第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①教材要有科学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②教材要具有实践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了语文,而不会写请假条;学了数学而不会计算;学了物理而不懂得用杆杠去移动大石头,那么对这样的教材,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③教材的深度、广度要适当。教材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喜欢涉猎比较深奥的或广博的知识是少年期学生的一种突出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好奇心、好胜心,渴望能得到表现的机会。所以,通过教材深度、广度的合理组织,最有利于无意注意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④教材的难度要合理搭配。心理实验表明,最能引起学生直接注意的知识,既不是他们完全不懂的,也不是他们完全懂了的知识,而是与他们过去的知识有联系的难度适中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有助于激发他们期待的心理悬念。学生认为难度大的教材,通常是指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知识。所以,必要时教师除应当补充某些与原教材有关、内容健康、注解性的知识外,还要具有把教材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的教学艺术

第三,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的方法富有启发性,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所引起的无意注意也最具有积极性。从教的方面分析,教法要灵活多样。教师要避免教法的单调与呆板,因为这是导致学生神经兴奋性低落的刺激因素。但是过多或频繁地改变教法也是不恰当的,学生容易被教师游戏般的新异教法所吸引而忘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所以,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备课时不备教法与学法的陋习。教师备课时应当认真考虑用什么方法最能启发学生思维,启发想象,启发记忆,启发感知,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的智慧主动发挥出来。从学的方面分析,学法要有变化。让学生变换学习方式,是引起积极的无意注意的客观需要。因此,合理地调适学生的作业方式、动作方式、动脑筋的方式等,对于保护学生大脑机能状态的灵活性,对于维持学生愉悦的学习心境,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与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www.xing528.com)

一是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这是维持有意注意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外部的庄重和严肃能够促使其内心世界协调性和组织性的加强。加强对学生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依靠有意注意去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使其言行举止有意化、自动化。与此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自我教育,养成更高水平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遵守教学过程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提供保持有意注意状态的榜样。

二是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求知的心理愿望是不够的,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远大理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模糊的、抽象的学习目的转化为清晰的、具体的学习目的,把单纯得到考试成绩的暂时兴趣转化为追求运用知识的永久兴趣,把学习的每一个课题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目的明确了,对维持有意注意就具有长效性的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养成抗干扰习惯的学生,在遇到干扰时,就懂得用语言提醒自己注意,能习惯性地运用实际动作来支持有意注意。同时,为了保持长久的有意注意,他们也会用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问题的方法,为自己设定实现学习目标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以增强抗干扰的有意注意成分。

四是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自己能教育自己,发展他们的潜在智能。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会成为有意注意的主人。

(三)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无意注意如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意注意,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样有意注意如果不能适时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并成为主要的注意形式,也不利于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注意转化的方案,有目的地促使学生的注意转化为对学习既心驰神往,又视其为乐事的有意后注意的形式。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

再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个性意志品质。在遇到挫折时,他们都有克服困难并继续努力去取得更大成绩的自信心,同时他们也善于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效应来激励自己实现更高的期望目标。这样的学生,只要学习活动一开始,就会很快地进入有意后注意状态。

三、避免与控制分心

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表现。避免与控制分心也是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分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分心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注意的警觉水平降低,对事物和活动不能产生清晰的反映。

二是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不能把注意长久地指向与集中于必须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动摇的状态。

三是注意滞留,缺乏灵活性和必要的紧张性,不能根据需要分配自己的注意或者不能及时地让注意转移。

四是把心理活动从当前所应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上完全离开,并指向或集中于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上。

引起学生分心的原因很多,凡是缺乏维持注意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分心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些学生的分心可能是偶发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教师应及时地探究其原因,消除造成分心的根源,采取有利于教学正常活动,避免与控制分心的措施,要防止由于采取的措施不当而中断教学活动。避免与控制分心的常用措施有以下几种。

第一,超前控制。有的分心是上课前就酝酿着的,也可能有的学生的分心是习惯性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当把避免分心的工作做在前头,及早消除“隐患”。

第二,信号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举目凝视、变化表情、手势、语气、语调,有时可以暂停言语等办法,向有分心苗头的学生发出暗示性信号,及时制止学生分心的出现。

第三,提问控制。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

第四,表扬(批评)控制。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分心的学生产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集中的状态。恰当的批评也是避免与控制分心的措施。不过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和艺术,以免因此而引起更多人的分心。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意识这个概念?

2.睡眠分为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3.注意有哪些类型?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5.分析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