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识的概述: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的心理状态

意识的概述: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的心理状态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意识一、意识的概述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经过训练以后,人们可以提高在同一时间内意识到更多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概述: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的心理状态

第一节 意 识

一、意识的概述

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心理学中的意识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某种“现象”或“事物”,例如,外语老师刚修整的新发型,或者你的好朋友对你的论文的评价,亦或从MP3里传来的优美音乐,等等,你觉察到了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它们。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具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意识经验不是外部世界镜像,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人们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也听不见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另外,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源自认知加工过程(Hirst,1995)。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例如,人们在看电视时,可以毫无困难地看到画面并同时听到声音,而同时听两种音乐就比较困难。经过训练以后,人们可以提高在同一时间内意识到更多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能动性。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人眼中有一个盲点,人们不能看到落在盲点上的物体(Hochberg,1964),也意识不到在自己的视觉中有这样一小块区域,说明人们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

总而言之,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1.睡眠

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大家都知道,睡眠时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状态。但睡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对自身和外界的事情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在古代,人们认为睡眠和死亡很相似,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人们可以在睡梦中遇到已故的老友,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等。但如今心理学研究已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睡眠的理解,知道睡眠实际上与死亡有很大的不同。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电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通过精确测量这些脑电的变化并绘成相应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通常在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头上放置一些电极,用来记录其脑电的变化,同时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各种指标的变化将构成研究睡眠的主要信息源。

研究显示,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每秒钟有14个到30个周期。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α波的频率较低,每秒8个到13个周期,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图3-1)。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1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接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动眼睡眠阶段。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而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左右上下移动,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如果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似乎眼睛的移动与梦境有一定关系。另外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再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动眼睡眠,持续时间通常比第一次长。而在周期性的循环中,随着黎明的到来,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慢慢消失(图3-2)。

img14

图3-1 睡眠各个阶段的脑电波记录

(资料来源:Dement,1978)

img15

图3-2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资料来源:Cart Wright,1978)

总之,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约90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动眼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动眼睡眠持续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长达1小时。

2.失眠

很多人都有过入睡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insomnia)。大约有40%的成人报告自己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一般来说,失眠通常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或场合,如高考前夕、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等。

对于有些人来说,入睡难的问题显得很有规律,并对日常生活有不良影响。这时候失眠就成为一种病症,称为失眠症。一般来说,失眠症患者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入睡,而且夜间经常醒来,每晚的睡眠没有规律。与正常人相比,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记录更容易不正常,常出现α波。而α波一般是个体处于清醒和安静状态时的脑电波,在睡眠中一般不会出现。

失眠通常会伴随其他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清楚失眠症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或者说两者相互影响。就失眠本身来说,在心理正常和反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生活中的压力是暂时性失眠最常见的原因。当压力消除后,睡眠会恢复正常。如果担心失眠,就会加重失眠的程度。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影响,个体在睡眠不足记忆力会下降,而且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3.梦

梦是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跳跃性的、栩栩如生的场景在梦中呈现于脑海中,实在是非常奇特的一种经历。长期以来,对梦的功能的解释一直存在着分歧。

(1)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因为在清醒状态下,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这种看法很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3)认知观点。有人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进入意识中成为梦境。福克斯(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www.xing528.com)

1.所有的人都做梦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有些人尽管做过梦,但醒来时就不记得了。对脑电图的研究纪录表明,每个人在睡眠中都会有快速动眼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和梦相联系。那些通常认为自己不做梦的人,如果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叫醒他,通常都会报告正在做梦。

2.梦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很多人认为,梦只是一瞬间的事。事实上在你做梦时,你觉得有多长就有多长。梦的持续时间和你感觉的时间是一致的。

3.身外之事能否成为梦的一部分?

能。当志愿者处于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时,如果将水洒到他的身上,在醒来后他会报告说梦到了水。

4.梦能预示未来吗?

也许能,不过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看法。

5.梦是潜意识愿望的表达吗?

很多人认为是这样的,但是现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支持这个观点。

(资料来源:彭聃龄,《普通心理学》,2012)

(二)催眠

1.催眠

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过“动物磁”治疗癔病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麦斯麦相信星相学,认为星球的引力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产生影响,麦斯麦称这种影响为“动物磁”。治疗家可以将这种“动物磁”传给病人,从而减轻病人的症状。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早期的催眠术

催眠(hypnosi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催眠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现象。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催眠过程一般采取这样的步骤:首先,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然后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象中的风景、表的滴答声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这样被试就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时候被试会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其实并不是睡眠,催眠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由于个体间易受暗示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则很难。人群中,大约有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本不可能接受催眠。容易接受催眠者通常有以下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一般来说,个体在上述几方面的倾向越强,越容易被催眠。

2.催眠的应用

现在催眠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常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吸烟等。但是除非病人的动机很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催眠的效果会更好。

(三)白日梦与幻想

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例如,上课时你根本就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都是刚看过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又如正在做数学作业时突然走神了,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随之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之中。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白日梦(daydream),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fantasy)。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

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既然记忆主要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历,所以经历过的事件对白日梦的内容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