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制“动”,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效率
胜山中心小学 张月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最喜欢看到,那一双双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或沉思、或疑惑、或质疑、或顿悟。这是学生认真听课的表现。然而由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注意力很难保持持久,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
今年任教一年级语文,学生大多在六七岁,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从三四岁开始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以玩为主,然而进入小学却以学习知识为主,课堂上要求他们小手放好,小背挺直,他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习惯上都不能适应这样的改变。
注意力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是人们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想象、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直接影响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吸引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意识无意义的动转化为学习上的动,以“动”制“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实践为:
一、生字教学中,动脑、动口、动手三结合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是学生应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所以,识字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节课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动口说、动口记,学生识字认得快、记得快,但忘得也快。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感性,借助手语,手脑并用,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判断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识字。
如教学“胖”字,首先请学生根据拼音,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即“动口”。一名学生在拼读“pàng”后,我适时地进行表扬,夸他读得真准。学生受到表扬后,内心得到满足,微笑着坐下了。其他学生见读得准会被老师表扬,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我就请他们自己站起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读音,直到读准为止。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其次,“动手”“动脑”结合记忆字形。我先让学生自己想想怎样记字形,根据想到的方法,动手书写,加深记忆。有的学生说:“月”加“半”就是“胖”。受到他的启发,有的学生就用字谜来记忆:半个月,就是“胖”。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又顺势引导他们用手势书写“胖”字,帮助记忆。这像在玩智力游戏一般,学习兴趣浓厚,个个歪着小脑袋,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记忆字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记忆字形上。
再次,以手势比画帮助理解字义。在理解“胖”字的字义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做一个形容胖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边说“真胖呀”“胖的不得了”,边用手比画胖的样子。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知道,学生已经形象地了解到“胖”的含义。这样,整堂课始终处于一个积极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学起来也不觉得枯燥,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朗读课文中,加入手势,帮助学生体会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www.xing528.com)
学生的情感很丰富,可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如果一味地模仿教师的朗读,体现不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于表层,不能转化成内在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该在范读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手势语,变单一的读为模仿表演。
如在教学《笋芽儿》时,我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当成笋芽儿,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手势,边读边表演。“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我边朗读课文,边做了“揉眼睛”“伸懒腰”和“看看四周”的动作。学生觉得非常新奇,一下子有了朗读的热情,跃跃欲试。在我的示范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进行表演性朗读了。“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学生边读,边配上适当的手势,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做动作的同时,我发现他们的表情十分到位,完全融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那是他们理解课文后才能表现出来的。他们仿佛就是那笋芽儿,在春天的召唤下,慢慢地醒了,兴奋地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通篇朗读课文后,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再读一遍,于是我又帮他们放了点轻音乐,让他们在音乐声中再次朗读课文。
通过将手势带入课堂,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语感和理解能力也渐渐加强。课堂上有的不仅仅是整齐响亮的朗读声,更有那饱含激情的面容。
三、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
低年级语文课文很多都是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都十分热爱,读起来津津有味。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都非常安静,听到精彩处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继而随之表演。可见,学生的表演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对课文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趣味性很浓的文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表演中提高学习的兴趣,锻炼朗读的能力。
如《美丽的小路》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布置学生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谁愿意做鸭先生?谁想当一次兔姑娘啊?谁想做鹿先生”,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问学生。一看到那漂亮的头饰,孩子们更想表演了,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连本来开小差的学生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我!”“我!”表演的同学认真地演着,而观看的同学也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评论着。当兔姑娘和鹿先生“轻轻地、慢慢地”走过美丽的小路,那可爱的小脸上浮现出惊喜和赞美;当小路变得肮脏不堪时,学生“皱着眉头、捂着鼻子”,无不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当拿着工具清扫教室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会体会到保持整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表演朗读,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体会到文章丰富的内涵,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动”制“动”,让学生在动静教学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课堂40分钟变得生动而有情趣,从而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语文课像音乐课一样,真正为每个小孩子所接受与喜爱。
参考文献:
[1] 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