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个学生
坎墩初中 孙国维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究竟有几个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呢?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那么其他的学生难道就不好了吗?虽然鼓励了少数学生,但由于名额指标的限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经受的却往往是失败的打击,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失去自信,影响健康成长。
一次我带学生出去,当我上车的时候,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这时一位平时爱调皮捣蛋成绩又不好的A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您坐我的位置吧!”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多么尊敬老师,又多么懂事的学生啊!
再看看A同学平时在所有老师眼中的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课还爱讲空话,课后不做作业,同学之间很讲义气,有时还会吵架,甚至动手打架;自己很难管住自己,经常被请进办公室单独谈话,每次他犯错以后,总是懊悔无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虚心接受,甚至检查很深刻……是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这时,我就问我自己“是不是我看错他了?他本是一个善良的懂礼貌的阳光的中学生。是不是以前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呢?”
确实,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成绩关注较多,评价标准单一,没有从多角度去观察学生,所以,他们的许多闪光点我们浑然不知,难道他们都是差生?是呀,有些成绩优异,还有绘画、跳舞等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羡慕不已,是不是长期如此,使他们逐渐产生了优越感,他们能不能算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呢?而该同学的行为着实令我感动。那么应该如何去看每一个学生呢?
一、张扬学生个性
评价反映了一个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情况,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重要依据。因此,评价学生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能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对学生评价时,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对他们既要看思想状况,又要看其行为和态度;既要看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又要看学生在家庭和校外的表现;既要看学生过去表现,更须注意了解一个时期以来学生的变化情况。既要肯定进步,也要恰当指出缺点,并诚恳提出要求和希望。
对学生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是个大舞台,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政治家、科学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手,只要他具备遵纪守法、服务社会的能力就是培养人才成功的一部分。
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张扬,创造力需要激励、挖掘、培养。老师、家长的评价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伤害学生终生,也可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对学生的评价尤其如此。因此,评价学生一定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因素。注意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有无好处,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维护学生自尊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闪光点,用美德占据心灵。(www.xing528.com)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此时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清醒的打击和定性了的“不行”,而是充满希望的爱心和能“追得上,够得着”的自信。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最“坏”的学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所以,班主任老师就要热情恳切地去赞美学生的优秀之处,因为这是他们拥有自信心的前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通过即时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不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教师评价的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和能够给予肯定的地方,并能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
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适度,避免浮夸,避免形式上的千篇一律或不真诚的“激励”和“奖励”。要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教师在评价中,不要伤害、打击、挖苦学生,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发展性”评价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及素质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课或每一单元内容完成后,一定要立即达到目标,而是实行评价后移,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阶段性学习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让过程长一点,让兴趣多一点,让形式活一点”的评价特色,在其他综合方面也可以“让过程长一点,让兴趣多一点,让形式活一点”很好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突出教育功能
语言要清新、委婉,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评价要求明确清楚,把握分寸。对好学生多用一些褒义词,对中等生也不要吝啬,对后进生也不随意用“道德败坏”等词,而是用恰如其分的词下结论,用诚恳的语言提出希望,这样才有教育作用。
我们知道,在平等意义上的谈话更能打动人,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诚恳的态度,殷切的希望,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份爱心、几句评语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