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墩街道宏展学校 华孟珍
如何依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教育是我们学校建立以后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宏展学校是一所流人口子女学校,共有学生近900名,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百多名学生属于少数民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开始了对流动儿童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整合与创新中重塑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它既可以联结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的稳定,也可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区域特点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考虑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出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提出“少数民族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一切都是可资开发和利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此,现在国内许多民族地区都已加强对学生进行多民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单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并编成了校本教材进行教育。开展此类实践研究活动的也有,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大量涌向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我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比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目前,系统地对流动儿童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还很少,需要大力加强。
流动儿童长时间远离本土文化,在异地他乡学习、生活、交往。作为流动儿童学校,大量聚集着多民族流动儿童,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十分必要。调查发现: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甚至是家长,对自己的民族知之甚少: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唱本民族的山歌,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不认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甚至认为这样做是土气,是愚昧和落后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真正成了一种弱势文化,出现了被汉族同化的严重倾向。我们对有的孩子或家长问起他们的民族,他们甚至会流露出一种自卑心理。因此,对流动儿童进行多民族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在搜集、整理、学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必然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
二、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统一多民族文化教育的思想
任何一所学校,具体目标的落实都在教师。如果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在措施上不落实,那么,所有的教育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学校在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之前,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各类关于民族教育的文件,带领教师外出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学习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对音乐、美术等教师还对他们进行了掌握相关技能的培训,如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的培训等,使对学生进行多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及时地渗透、教育、组织活动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二)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的氛围是无声的教育。因此,在对流动儿童进行多民族文化教育时,我们特别注重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1.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方面,特别注重多民族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利用学校的围墙布置了一道“民族文化墙”,上面有“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画和校内学生所属主要民族的介绍;在学校的教室布置如板报、园地、专栏的名称等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称呼,突出民族味;学校宣传栏和学生作品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使学校形成浓浓的民族氛围。
2.宣传感染
为更加突出多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每学期要安排关于民族文化的国旗下讲话内容;在班级中每月开设一次“民族风采”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形式宣传民族知识、开展各民族文化教育;红领巾广播站每周进行一次民族文化方面的介绍;宣传窗定期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内容;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出一期民族知识的专刊。另外,学校还为每个班级征订一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的健康书刊杂志;提倡学生学唱民族歌曲,积极推进校园民族氛围的形成,使孩子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开展多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传统课程资源以外的资源开发,我们充分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多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展以校本教材为主、学科加以渗透、综合实践并行的多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1.完善校本教材实施教学
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我们于2008年3月~12月发动全体学生和家长开展民族文化的资料搜集工作,内容包括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品、特色饮食、工艺品、历史人物以及民族歌舞、器乐、体育活动等相关实物、图片和书面材料,编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教材由学校提供给学生免费循环使用。每周开设一节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课。(www.xing528.com)
2.挖掘学科资源加以渗透
在使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多民族文化教育适应时代要求。老师们努力挖掘蕴涵其中的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尤其要加强与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蕴涵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多民族文化探究活动,并及时搜集、积累、整理教学中的资料、经验,形成教师备课与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包,使多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3.开展实践活动展示民族文化
熏陶、教学固然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要真正使教育深入人心,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因此在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和家长搜集各自民族的特色资料和物品等活动,参与编印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同时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示周”“民族风情游园活动”、过“各民族传统节日”等活动,既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创建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和谐共处的幸福感。
4.学习民族技能传承民族文化
要使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光靠学习了解还不行,还必须让学生学会一项或几项关于民族特色的技能,真正让民族文化后继有人。于是我们组建了几个学习民族技能的社团。如民乐社团——学习葫芦丝、笛子等民族乐器;舞蹈社团——学习民族舞蹈;刺绣社团——学习苗族的刺绣艺术等。同时,让全校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在大课间的时候学跳竹竿舞,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学做糍粑等民族特色食品,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四)家校联系共同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
学校固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教育只局限于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里,我们的教育有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教育的硕果才会更加诱人。因此在实施多民族文化的教育中,我们也注重与家长的联系,既借助家长的力量,也使家长从中受到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有其特殊性,它往往既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也承担着一部分教育家长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家校联系,既通过“大手拉小手”学习民族文化,又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推动家长具有民族意识,促进家长各民族和谐共处思想的形成。
“大手拉小手”。我们充分利用部分家长本身属于少数民族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资源,让家长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如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我们邀请家长作为助教介绍各自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展示周”的时候,我们邀请能歌善舞的家长进行民族歌舞或器乐的表演;在民族节日到来的时候,邀请会制作民族特色食品的家长指导学生制作民族食品等。在家长的带动下,学生对民族的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小手牵大手”。我们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所属不同的民族,那么我们的家长也是一样。如何让这些各民族、各地区的孩子和家长和谐共处也是我们的教育重点。因此,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请家长成为我们的助教,更多的则是让其他的家长也能加深对多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解,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共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给爸爸妈妈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一首民族歌曲”“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各民族新闻”等活动,让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知识,领略民族文化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学校组织如“民族文化展示周”“民族文化游园活动”等大型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与孩子一同经历各民族的劳技活动,一起欣赏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使家长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识日益浓厚。
总之,我们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对实施多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还领略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增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和谐。当然,我们对于多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今后我们将就如何更好地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滕星,胡鞍钢.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 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4] 藤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 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6]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04) .
[7] 任屹立.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08 .
[8] 孟庆娟. 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