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沿海农村初中京剧特色教育实践探微”结题报告
坎东初中 张 文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做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传承工作,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大德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
我校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指导,确立了“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灵气的学生”为主的办学思想。经过申请、考核,于 2008年上半年被市教育局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京剧艺术进课堂试点学校”。
学校确定了分管领导,制订了《坎东中学京剧进课堂实施方案》,实施近、中期目标,工作措施等。以“京剧进课堂”为契机,强化京剧教学,大力开掘京剧教学资源,全方位落实京剧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开展课题研究,设置国家课题子课题《沿海农村京剧特色教育实践探微》进行研究,着重从京剧教学入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宜人的文化育人校园环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
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创立学校特色品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全校师生了解一定的京剧艺术知识,形成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热爱,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打造宜人的文化育人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走科研兴教之路,通过课题研究,对初中京剧特色教育进行实践探究,边实践边反思,期望构建出一定程度的教学框架,或者说模式,可供同类地区的乡镇和学校借鉴,丰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和理论。
三、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其教学实施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并使学生的思维步入艺术的殿堂,从中感知什么是京剧艺术,京剧与众多文化的内在联系,并渗透京剧艺术的唱腔美、程式美、身段美、念白美、服饰美等基本原理。
如何通过具体的京剧唱段欣赏、学唱、再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大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探究祖国先进文化的艺术教学新路,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体验京剧艺术的学习快乐与美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同时,探索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途径。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准备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首先,对教师进行京剧特色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进行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最后,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浏览学校宣传窗等方式,使家长了解开设京剧特色教育实践课程的目的、意义,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2.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成立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包括校长、教导处副主任、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领导是组织者、管理者,全体教师则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
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和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保障和规章的约束,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目前我组已形成了上下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研究实施
1.加强培训、交流和联络
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沈阳京剧培训班;前往京剧实践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加强校际交流。
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会议,努力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准。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市民乐团、市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等结对,更好地推动了京剧兴趣小组的组建和训练工作。京剧兴趣小组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2. 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和模式
⑴开展“京剧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其他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⑵定期举办京剧实验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实验教师将实验论文以及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到学校网站,在网上谈感受,谈体会和反思,起到了相互学习借鉴的作用。
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
3. 课时设置与师资配备
实验过程中,在课时的设置上实行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每周1节的京剧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有的内容是衔接性较强的课,隔一周后学生遗忘较快,较难保持高亢的热情,也不利于上下之间的衔接。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使京剧教育实践活动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基于京剧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及其他老师的配合,由各班的班主任担任京剧实践活动联系老师。同时,我们还由专职的、经过京剧培训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京剧活动进行实践指导。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实施效果显著。
4.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活动设计”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实践活动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实用性。
集体备课“会诊”,集思广益,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研”。
5.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我们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市级教坛新秀,有街道级、校级骨干教师、星级教师,我组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挖掘课题研究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示范课教学,分析教学个案,举办京剧基础知识竞赛,定期举行京剧沙龙活动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把课题研究活动推向了更深层次。
(三)强化过程记载和资料积累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定时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www.xing528.com)
重视京剧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资料的积累。对整个京剧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分别用照片、音像进行了记录。我们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科研水平提高
两年来,我校的京剧特色创建和研究初见成效。
(1)已编印了校本教材《我们的国粹》一书,在慈溪市第二届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活动中获奖。使师生领略到京剧艺术能表现现实意义、浪漫主义,包括意识流等各种风格的戏剧因素,又不失其自身的民族的特点。
(2)我组张文老师在区域和市上的京剧优质观摩课,获得区域一等奖,慈溪市三等奖。她的论文《在京剧教学中营造绿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开放多个感知渠道,让京剧唱段欣赏更有效》在《新课程学习》上发表。其中,前者同时荣获全国第五届“园丁杯”优秀教科研评比一等奖。她还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3)全体研究人员的思想理念、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课题研究的态度,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各年级、各学科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京剧教育实践活动课成常态。
(二)发挥、锻炼了学生的才能
2008年10月,学校京剧沙龙的小学员在全国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京歌《我是中国人》,获得好评如潮。
学校还涌现了一批京剧十佳小画手、京剧十佳小歌手、京剧故事大王、京剧文化墙报能手。同时,社会力量得到大力支持,更好地推动了京剧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
街道电视台就我校开展的京剧教学特色进行了专题采访和实地拍摄,并上了慈溪新闻栏目。
(三)营造了绿色校园文化氛围
1.利用京剧教学资源教学,使学生感受了京剧魅力
京剧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从而让师生懂得了戏曲艺术以浅显通俗,形象机趣,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的形式发挥普及历史文化的作用。如京剧立体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特征;形象的宣传了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千百年来起到了普及中华文化的教科书的作用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了民族自豪感。
2. 在校内营造“京剧特色”的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在感悟京剧文化基础上,吸收历代文学艺术的多种营养。如文学上融诗词史赋、小说、散文、散曲、俗讲、话本,变文、评书等各类文学样式于一炉;如艺术表现上集歌舞、说唱、朗诵、曲艺、杂技、武术以及声、光、电等现代舞台科技于一身;音乐上化徽、汉、昆、梆、及胡汉夷狄音乐,各地区村歌俗曲为一体;在舞台表演上既吸取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哑剧的表现手段,又保持民族风格、气派和美学特征。
利用以上这些京剧教学资源进行教育,还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拓展“做”功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京剧“做”的行当有“手眼身法步”“五法”,表现出整体有机的协调美。把其延伸到学生平常生活中的坐、立、行、走,挺胸收腹,平视前方,面露微笑,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如学生仪态仪表、行为规范、娱乐方式等都有较大提高。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而求神韵的逼真,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的虚拟性是京剧的艺术特质和美学原则。在故事叙述上,时间、空间完全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自由处理,为学生留下一点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例如,欣赏《四进士》《三岔口》时,开门关门,上下楼等动作都是靠演员的形象表演来完成的,并不见实物,但学生通过想象,的确“看”到了开门关门,上下楼等动作,在观众的想象参与下形成合成的艺术效果,给创造插上翅膀。
同样,京剧以一当十,以有无相生的象征形式,用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等,既经济又最丰富,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启迪。
5.营造了绿色的校园休闲娱乐方式
中国的戏曲是为了娱人,京剧的“形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感染学生,疏缓紧张心理,培养了健康的休闲意识。
(1)回归自然,寻根识本,放松精神,澄怀观照。
(2)镇静浮躁,泄导情绪,制动偏激,心理归位。
(3)清火化淤,平心静气,澄怀味象,理智人生。
(4)向“善”向“美”, 中和之气,良好品性,和谐美好。
从京剧欣赏教学中营造绿色的校园休闲娱乐方式和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京剧特色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与现行教育评价、管理制度之间该如何协调
如何看待京剧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一些教育管理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重分数而忽视整体素质,由此造成困惑。
(二)如何使学生的良好素养得以保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的操作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多元智能理论》.
[4] 王宗敏著,《京剧——名家名段唱腔赏析》人民音乐出版.
[5] 吴江《京剧文化知识漫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