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研究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研究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胜山中心小学课题组徐仙娣一、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研究

“发展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胜山中心小学课题组 徐仙娣

一、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校课改正在深入进行,教学方法向加强实践和培养能力倾斜。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与城区学校相差不多,但在高年级时与城区学校的平均水平形成较大差距,数学学习能力更是薄弱。

究其原因,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较低下,学前得不到优质教育。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期以来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为此,我们进行了发展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有许多定义,笔者以为,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并将它转化为自身的本领。

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

(二)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孩子具备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认知能力是孩子学好数学科目必不可少的条件。

课程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实践表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能力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数学学科中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一)新课标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是个性化差异大、能力倾向参差不齐的生命体。为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未来的教学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景以及有关的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多少。学习者也正是依据这些内容不断地建构新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本课题的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具体目标

1.教师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景,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的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参与操作、讨论,具有学习、探究、应用数学和数学创新能力。

五、研究过程

新课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课题组自立项以来,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意义的直接构建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发现学生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1.创设和谐课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讨论、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关注儿童的需求,让其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儿童,真诚地关注儿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创设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个性学习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儿童天生好动,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儿童广泛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钻研教学业务,为学定教

积极探索为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精心预设,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景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必须靠教师合适的教学过程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0的乘法”时,我把大家都熟悉并喜欢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堂,孙悟空蟠桃园中的桃子都吃完了,7个仙女都空手归来,她们摘了多少桃子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生成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反映出正确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给学生搭建认知突破的台阶,积极鼓励学生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如:《有关0的除法》,这部分的教学是要让学生理解“0不能作除数”这条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关于0的除法的实际例子。

生1:0÷5=0 就是把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得0支。

生2:0÷40=0 就是把0元钱平均分给40个人,每人得0元。

……

生3:25÷0=

答案是多少呢?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老师不急于告诉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讨论,在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亲身体验活动后,得出了“0作除数无意义”。显然,这效果明显好于直接告诉他们。

2.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引出分数的概念后,笔者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通过大家的补充,折出了不同的1/2。

学生从创设的情景中,有效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了“平均分”、单位“1”的意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为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如我在教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在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铁皮中,剪直径是2分米的圆片,最多能剪几个?”

大部分同学都会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于一个圆的面积就是圆的个数”。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生只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只会模仿学习,机械地套用公式。再说,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对图形缺乏感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拼拼、摆摆、画画、算算,通过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效果会更好。

师:好,大家准备一张长9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画直径2厘米的圆,数数或算算能画几个?

在大家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生们有了一致的意见,解决了上面这个问题。

4.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他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核心,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我们一共有24个人来排队,站成两排,而且第二排人数是第一排的两倍。该怎么排呢?

这道题已知两排人数的和,与两排人数的倍数关系,求两排人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属于和倍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我们就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实物排队,用图形表示:

第一排  △    △……

第二排  △△   △△  ……

第一排1个,第二排是第一排的2倍,我们可以把每组看成3人(即1+2),24人有几组呢?

还可以画线段图表示:把第一排人数看成“1”份数,第二排人数就是“2”份数。把24人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www.xing528.com)

这样,通过线段图、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逐步引导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到智慧的生成。

如有一根长100米的电线,第一次用去19米,第二次用去37米,剩下的电线长度比原来短多少米?

优秀学生通过仔细分析,一般思路是:

第一步:一共用去多少米? 第二步:还剩多少米? 第三步:比原来短多少米?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遇到问题不能局限于一个维度上思考,更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广思多虑,树新立异。

我再让学生可以画图,或用实物剪一剪,你们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

通过分析,动手操作,学生发现:

剩下的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短的绳子就是两次剪去的绳子,解决方法可以更简洁:19+37=56(米)

根据儿童的特点,在老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理解题意,充分发挥个人的

(三)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策略的运用不全取决于策略意识水平,它与策略掌握水平和操作水平都是相关的。学生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的方法。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表象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方式。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他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注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首先,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仔细观察的习惯。应该从儿童一入学就要带领学生逐步看懂图、文、式等,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

其次,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我曾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以记忆的方法来解决。

如“一共”“多”就用加法来解决,“还剩”“少”就用减法来解决。我就出了几题:a爸爸买来了8个苹果,比妈妈少买了3个苹果,妈妈买来了几个?

b爸爸买来了8个苹果,比妈妈多买了3个苹果,妈妈买来了几个?

他们看见“少”就用减,看见“多”就用加,这样上面两题就全部错误。

要正确解答应用题,我们就要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读题、审题,正确地理解题意。

如上面的问题,我就让学生主动投入解题过程,努力让学生自觉分析问题。

a的问题是:“妈妈买来了多少个?”找到相关信息:“爸爸买来了8个苹果,比妈妈少买3个”。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比一比,使学生明白原来妈妈买的苹果比爸爸多。

b的问题一样,但信息不同,通过“同样”概念知道爸爸买的苹果比妈妈多,从而懂得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我们还采用专项集中训练、组织“信息找寻”小竞赛、评出最佳“小信息员”等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最后,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一般乐于做题,不愿检查、验算。因此,我经常训练学生认真检查,及时调节思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辨”,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六、效果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多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收获,变化最大的是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学生观”转变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逐渐被教师所认可,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并适时给予激励,已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课堂不时传来“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等赞美的语句,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两眼发光,两手直举。

3.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增强了,合作的意识逐步形成,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经验。

(1)教师教科研能力有所增强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通过课题研究,研读有关专著、文章,实践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参加研究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行为得到改善。这一年多来,一位教师在市基本功操练中获得二等奖,两位教师被评为市数学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教师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和案例,有5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市级以上获奖十余篇。

(2)锻炼了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实践的过程也是练兵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年多来,围绕课题每学期上好每一节试验课,及时组织评价讨论,深入研究。两位教师在慈溪市数学公开课竞赛中获奖。

5.学生素质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由过去重知识、重技能到重思维、重创新的转变,学生由怕学转变为乐学,积极动脑、动手实践,普遍喜欢上数学课,成绩上升快。

一年多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进步明显,在每学期期末学科测试中,实验班各年级数学成绩都处在年段中前列,四年级应用题达标活动中,学生达标率92.11% ,班级的优秀率为81.58%。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镇数学能力竞赛中,取得喜人成绩;并在2009年市小学生数学能力竞赛中,一人获得了B组二等奖,5人获得了三等奖。也有学生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会刊暢数学小灵通杂志社》组织的“数学擂台赛”,多次获奖。

(二)问题与讨论

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1.学法思考

我们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

2.教法思考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教”。

3.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深感自身的理论素养不够,觉得要学的太多了。

4.课题研究还需更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华长慧主编,《点击教学创新丛书》丛书;林良富 主编,(《追寻儿童数学教学之真》)

[2] 陈琦 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

[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施良方 崔允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

[6]《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