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坎墩街道坎东小学孙立辉一、课题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为此,我校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求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原则1.整体性原则分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每个环节做扎实了,才能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坎墩街道坎东小学 孙立辉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目前,在农村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传统的班级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而且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平均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我们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校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求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课题的含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数学分层教学的含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原则

(一)目标

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分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每个环节做扎实了,才能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2.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

3.对比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对照的形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四、研究过程

(一)确定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或A、B、C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2:5:3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C层,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2)B层,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A层,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

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练习作业分层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C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A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层

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www.xing528.com)

在同一个班里,实施合理的分层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

在分层时,实验班的老师跟学生进行了不少的交流,主要是避免被分在C层的同学有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对他们今后学好数学更有好处。并明确指出各层之间不是不变的,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调整。

(三)教学实验

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A层学生,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层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

在分层辅导上我们采取了两条路,一是将全年级的A层学生(40人)组成竞赛组,由专人定时集中每星期辅导两次,另外对C层同学每周利用两次30分钟时间,集中处理他们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二条路是在实验班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具体做法是:老师辅导A层同学,A层同学辅导B层同学,B层同学辅导C层同学,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经过反复论证后,我们就按着上述思路展开了实践研究。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比较下来,感觉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认为可能是实验时间较短的原故。

(四)调整教学策略

进入第二学期的研究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人员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调整了上学期的一些做法,如A层的同学如何辅导B层的同学,A层同学完全不做C层同学的作业,对于B层同学做出A层的作业给予大力的表扬;教师再辛苦点,加大对B、C层同学的关心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一学年下来,期末考试后发现,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距离拉开了。分层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是期末考试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成绩对照表:

相对于上一个学年比较,我们四年级的两个实验班级在街道的同一年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原来街道的第五六名跃居到街道第二三名的好成绩。

(五)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分层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中有两人在今年慈溪市举行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操练中获奖,有一篇案例获得市级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获得街道一等奖,并报送市级,有多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获得街道同行和领导一致好评。几位年轻教师依靠这一课题迅速成长起来了。

第二,实验班的学生与非实验班相比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以给学生成功的回报来正向激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有所区别,对于C层同学的点滴进步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A层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奋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合作精神,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第四,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五、结论

研究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为:

(一)分层设问策略——“一问多式”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设问的对象性和目的指向性必须明确,即教师必须明确每个问题指向哪一层次的学生,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步递进的问题,既针对相应层次的学生,又使前后问题形成铺垫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解决一些基础性、类型问题,也尝试解决一些综合性、发散性问题。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应先呈现A层问题,在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呈现B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巡视,对C层学生予以指导,提出C层问题辅助学生学习。

(二)个别指导策略——“提优”“补差”(带中间)

分层教学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过渡引导。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呈双轨制或三轨制交叉运行。由于学生完成同一学习任务的方法、途径和速度不同,会出现一部分学生提前完成而停顿等待未完成学生的现象,也可能出现由于C层学生无从下手,教师予以个别辅导,从而不得不延时进入下一学习环节的情况。已完成前一学习任务的学生如果没有补充性任务,就会造成时间浪费,甚至出现暂时性的秩序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安排相互检查验证、拓展性思考、同伴小声交流、完成自选题、休息等过渡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其中一两项去完成。

2.加强分类指导。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C层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分解后的铺垫性问题以形成学习支架,帮助其实现思维序列化、定向化;对于思维较活跃的A层学生,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引导其变换思维视角。教师还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小范围的分类指导,并收集一些共性问题,在归纳总结时共同解决。

3.延展学习时空,促进“提优”“补差”。教师要在做好课内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预习和复习的作用,加强课前的铺垫性指导和课后的强化性辅导。对于A、B层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在课前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尝试独立解决课本上的“思考题”;课后提供相关的探究问题,鼓励其积极实践,以拓宽知识面。对于C层学生,教师要在课前帮助其强化认知准备,指导其复习相关的旧知识点,明确新知识的要点,以实现其知识的联结、沟通;课后精选涵盖知识要点的习题,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反复强化,帮助其达标、提高。教师还应把教学单元适度缩小,及时增加小单元的整理复习,以把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点”、混淆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提高。

(三)分层练习策略——“跳摘桃子

在分层教学中,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的方式有3种:一是“剥离式练习”,即像剥卷心菜一样,对各层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并列选择式练习”,即把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完成题目的数量和准确度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三是递进式练习,即就同一内容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练习题目。

一般设计的练习有基本题、提高题、拓展题3个层次。在操作中,一般可从基本题开始,要求C层学生必须会做,并力求解决提高题;而A、B层学生可以从解答提高题开始,争取完成拓展题;A层学生如果提前完成,则要行使对其他学生的督查职责,或完成教师额外提供的练习。

(四)合作互助策略——合作互助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水平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可以使班集体教学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以按照C-B-A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得到完善解决;也可以先要求A层学生示范作答,再出示同一问题或类似问题让B、C层学生模仿作答;还可以让A层学生承担作业检查、辅导督促C层学生完成作业等职责,并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允许个别“小老师”在教学中离座巡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

教师还要在课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竞赛,使组内成员接纳C层学生,并把帮助C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职责。

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感觉小学数学实行分层教学还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第一,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评价方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考试时还是主要兼顾了B层的同学,最多也就是通过一道附加题照顾了一下A层的同学,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层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节奏快慢把握难度较大,尤其在讲评课时,A、B层学生思考时间短,C层学生还未看懂,长此以往,他们就产生依赖心理,似懂非懂地一日混一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优等生的深度又要兼顾中等生、后进生的反复机械操练,致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通过一年多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