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研究成果《足迹》

德育研究成果《足迹》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德育工作自我·生活育德——德育研究务实有效费银海一、研究概况1.学生现状两镇街同属城郊,优质生源严重外流,流动人口子女大量涌入。日前,该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德育特色学校,全国仅有50所学校上榜,而浙江省仅此一校获此殊荣。

德育研究成果《足迹》

创新德育工作自我·生活育德——德育研究务实有效

费银海

一、研究概况

1.学生现状

两镇街同属城郊,优质生源严重外流,流动人口子女大量涌入。近年,初中学生外流比例达36%以上,2009年外地生流入达40%左右,坎墩街道外地生在小学已占总数的一半。外地生年龄相差较大,学习基础偏差,并差异明显,生活习惯迥异,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厌学厌校现象加剧。总课题组曾做过一个调查,对慈溪市坎墩街道(城郊)和胜山镇4所初中小学16个班级的674位学生,进行了《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和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据“对上学和学校的态度”(题目后加)的调查统计,“不喜欢上学”的竟有68人,占10.1%。同时,另外尚有“不知道”“很难说”“难以回答”“Yes/No”等和未填写的学生。其中,五年级九年级学生中,不喜欢上学的分别占11.3%和20.0%;九年级喜欢上学的只有54.4%,喜欢学校的也只占56.7%。而实际情况比统计数据更惊人,因为这是由本校老师在教室里所作的问卷调查。学生厌学厌校呈明显上升趋势。

后进生”比例惊人,农村初中大大突破20%,且学困生往往是“德困生”。如果按约定俗成的划分方法,中考总分300分以下列入差生,那么,我市某初中2009年中考成绩此项比例达29.50%(含“劳动预备班”未参加中考人数),详见统计表(下表)。

上述情况在我地农村初中小学具有代表性。

心理问题突出。“后进生”的高比例,导致学校突发和偶发事件增多。他们大多对学习和生活感到不快乐和不幸福,有着许多烦恼,心理问题频发。如考试焦虑、朦胧早恋、逆反心理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校教育、管理进行抵触,甚至反抗。他们往往采取不恰当甚至过激的行为,引发事件,如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相关家庭的安宁。

2009年某初中和市中考成绩统计表

2.德育现状

学校教育缺失公平,缺乏个性化教育,有的出现歧视或排斥“潜能生”的现象。潜能生大多出自不完全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以及民工等弱势群体家庭,缺少关爱,缺乏帮扶,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如投入大,但实效性较差。普遍存在德育目标定位理想化;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德育方法滞后;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时代感和针对性,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等。

3.子课题研究

2008年5月,由坎墩胜山两教办承担的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发达地区乡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研究》总课题,下设德育研究类子课题22个。

以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统计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各子课题针对工作实际,各显神通。梳理概念,制订方案并付诸实施,反思论证,实践验证,绝大部分取得可喜进展。

在研究中,大家从概念入手,力图厘清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如道德、德育本质、内容,习惯,德育工作网络,德育策略等。研讨交流,求真务实,努力提高研究实效。

二、创新思路

1.实践为要

与道德的理论性、价值性相比,道德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甚或说,道德不显见于社会成员的行动之中,它也就不复存在,以行动注解道德。这是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②在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着眼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坎东小学马荣军校长的《弘扬传统美德与德育教育研究》,把感恩教育化为主题活动,贯彻落实到学生行动,在实践中获得体验。

2.自我育德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说,给我们以启示。他认为“自我”起着关键作用:“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③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道德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促使儿童自己去创造道德,让儿童成为道德的创造者——这样的儿童才能创造世界。”④

如坎墩初中在《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中,以《学生常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为蓝本,参考美国《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联系本校学生实际制订而成,形成学生行动指南。以“自我育德”为出发点,认为这既是一种德育方法,也是一种德育途径和过程,更是一种德育的理念和德育的境界。《学生常规》的实施是一个“内化”过程,在付诸行动时又是一个“外显”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德行的养成。

胜山镇初中陈颖聪《新形势下农村初中新颖师生关系的探索》,毛琼铃《农村初中“优等生”品行的探讨》,无不体现学生自我育德的意识。

3.整合资源

胜山镇小的总辅导员徐克威老师,对《少先队雏鹰争章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经过实践探索,认为如“雏鹰争章”类制度性的长期活动,必须有效整合中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力量,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整合课内外时间和校内外空间,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是保证活动效益的有效途径。

又如,太阳希望小学胡孟才校长主持的《城郊农村小学德育大课堂实施和研究》子课题,着力探索农村小学德育网络的构建问题。研究认为,学生德育主阵地在于学校和班级,同时拓宽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德育功能,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小学德育网络体系;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进行个性化服务,以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日前,该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德育特色学校,全国仅有50所学校上榜,而浙江省仅此一校获此殊荣。(www.xing528.com)

4.学科渗透

课堂教育也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品德和生活”课程教学效率研究,从联系学生生活和强调实践体验的视角开展探索。

各科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全员育德。坎东初中陈维的《初中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探究》课题、陈珊珍的《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课题,从大课程理念和新课程人文教育命题出发,探索落实“三维”总目标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从而使学科品德教育分别作用于学生,相互响应,发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质的影响。

5.爱心感化

以爱心感化学生,多措并举,是研究者比较一致的共识。坎墩中心小学陈黎曙老师的《“后进生”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阵营较大。在实施过程中,分析案例、交流研讨、诊断后进生成因、确定转化目标、制订转化计划,采取转化措施。其研究认为,最重要的是关爱潜能生,以满腔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贴近“后进生”心理,实现有效转化研究也有新的进展。胜山初中的陈央维老师,对《我想给你更多的爱——如何贴近“后进生”》课题研究,做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问卷,根据潜能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开展有效的转化探索。

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也有几个课题。他们从教育公平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针对外地学生陋习多、自卑心理普遍、家校表现“两张皮”,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负面影响大等特点,多措并举,开展向外地生“倾斜”、开设家长夜校等活动尝试,取得较大进展。

开展导师制活动,教师与潜能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做好转化工作。

6.纵向评价

在课题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改革对学生品行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以自评为主,学生互评和师评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强调以起点看变化,以自我纵向比较为主,盯住自定整改内容,促使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坎墩初中“《学生常规》实施流程”呈循环状态,以考评促自我育德,如下图:

7.创建特色

宏展学校是民工子弟小学,他们设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多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紧扣流动儿童来自多民族,且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从民族文化教育入手,形成德育特色。

该课题得到了慈溪市民族宗教局、市统战部、宁波市民族宗教局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10年5~6月间,相关领导分别亲临学校开展调研。该校的校本教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宁波市统战工作现场会的资料发放给与会的每一位代表,慈溪多家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可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研究成果

1.教育即生活

德育研究表明: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须关注细节,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动心、欣赏和认同,重行为训练,以实践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体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促进他们今天和明天的快乐和幸福。学校通过创设环境和条件,唤醒和激发学生德行潜能,引导和促进中学生自我育德。

由此避免被架空现象,“当把德育从教育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德育必定丧失其现实效能,教育也随之丧失其内在的、根本的目的”;而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⑤

2.主体回归

多数研究认为,“唤醒、互动、建构——自我育德”是德育客观规律。以“自立目标,多元激励”,发挥学生品德修养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确定德育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途径及空间,对目标达成度作出自我评价,让学生不断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从而实现德育的内化,达到自我育德的目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⑥ “自我”育德的核心在行动。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理念提升

研究者普遍认为,德育目标重在以幸福为指向的高尚道德;德育内容重在以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德育途径重在以实践为根本的自我育德。

经过课题研究,教师的德育理念大幅度提升,德育为先成为基本共识,德育机制大大优化。学生道德水准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普遍获得提升,校风、校貌和学风获得改善,无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明显减少。提高德育实效重在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第二诞生期(节选)——人生第二危险期》,出自《杨贤江论“全人生指导”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56页。

[2]《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8页。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

[4]成尚荣:《儿童:道德的创造者》,《中国德育》2010年第2期。

[5]朱小蔓:《道德的概念》,《思想理论教育2008-06》。

[6]引自《上海教育》(半月刊)2007年第5A期《德育教育就是要抓养成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