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美化性格,培养好习惯
1.性格在自我塑造中完美
人的一生是自我塑造的一生,自我完善的一生;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实现性格优化的转变。
(1)自我塑造
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塑造的一生。有的人形象高大完美,有的人渺小鄙薄。同样是学识造诣颇高,有的人是学界泰斗、文坛巨匠,而有的人却“雕虫小技”,甚至碌碌无为;同样是德行高尚,有的人留下了万代的功德,有的人却只立了一时的功德;同样具有强力意志,有的人光照千古,有的人却遗臭万年。
奥秘在哪里?奥秘在于自我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自我塑造这项系统工程都包括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系统”的规划。规划就是要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规则不仅是事业目标的确定,而且是恋爱、婚姻、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业务爱好以及个人生活原则的确定。不仅是智力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意志素质的平衡与协调。
近代日本重要的启蒙家福田谕吉(1834—1907)在论及道德与智慧之间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关系时,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私德(属于内心活动,如笃实、纯洁、严肃等)如同铁材,智慧如同加工的设备、未经加工的铁材,只不过是坚硬沉重的铁块,如果稍微加工,做成锤子铁锅,就具有了锤子、铁锅的功能。如果以更精巧的技术进行加工,巨大的铁材可以制成蒸汽机,精细的铁材可以制造钟表的齿轮。如果以大锅和蒸汽机比较,谁能不认为蒸汽机的功能大而可贵呢?这并不是因为蒸汽机、大锅的铁材不同,而是加工的可贵、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人们都知道在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中,都需要具有意志品质。明朝的李贽在论述才学与胆略的关系时指出:“空有其才而无其胆,则有所怯而不敢;光有其胆而无其才,不过冥行妄作之人耳。”清代诗歌理论家叶也曾强调过胆略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也,无胆则笔墨畏缩。”三国时代的刘劭,在其著的《人物志》“英雄”篇中,则把“英”和“雄”分为两个概念:“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大谓之雄。”如果一个只有“英”的素质而没有“雄”的胆略,则其聪明见识无从实现;如果只有胆略而没有聪明见识,则其“雄”只能是无谋之勇,也难成事。如果身兼“英”和“雄”两种素质,那就是杰出人物了。
(2)性格优化与自我修养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盼望自己的性格得到优化。而优化性格的基本途径,就是及早进行性格的自我修养,把握性格发展的方向。
人们性格成熟的进度,往往是同性格修养的认真程度成正比的。性格的自我修养进行得越认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这可以从杰出人物优良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找到证明。
大凡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性格都有许多优良之点。他们的优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长起来的吗?当然不是。伟人也罢,庸人也罢,童年时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每个人,不管长大以后性格多么坚强,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受到了多么热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拖鼻涕的时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稳定的。他们的优良性格,主要是他们在后天实践活动过程中,顽强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也不相信自己是“天生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青年时期,就开始为自己拟定“意志发展的规则”。开始是规定生活制度方面的要求,如什么时候起身、睡觉,吃什么,等等。后来,直接的意志训练内容在这个规则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尽力而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件事情没有结束,才着手做其他的事情”,“在从事一切工作前,要考虑它的目的”,等等。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青年时期,也十分重视从行为规则入手控制和培养性格。他为自己定过以下规则:
绝对的平静,至少,表面上绝对的平静。
在言行方面老老实实。
行动时要深思熟虑。
果断。
不讲一句不必要的话。
不无意识地浪费时间,只做那些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只把金钱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费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面。
每天晚上诚实地检查自己的行为。
从不夸张过去、现在所做的事情和将来要做的事情。
他的坚定沉着、冷静自持等优良性格,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著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进行性格修养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富兰克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性格修养计划:节制、静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和谦逊。为了监督自己逐条执行这些项目,在青年时期,他把这十三项内容记录在小本子上,划出七行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如果日间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里记上一个黑点。他希望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够完全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符号。直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还特别谈起青年时代自我修养的努力,认为他的成绩应当归功于自我节制。
性格的自我修养,是指个人为了培养优良性格而进行的自觉的性格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自我修养是培养优良性格的必要途径,又是个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备能力。自我修养在个人性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良好教育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性格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性格,不经过认真的自我修养,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优良高尚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养,也难以成器。人类一方面贵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最高主宰者;另一方面,人类也是有弱点的。自私、妒忌、虚荣,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纪墨西哥版画家阿·波萨特,创作过一幅题为《七种不应有的恶习》的版画,画面上有七只魔鬼般的动物,张牙舞爪地扑向一个人。这七只动物分别代表懒惰、妒忌、谗言、骄傲、酗酒、发怒、吝啬七种恶习。其实,人类常见的恶习还不止这些,常见的还有愚昧、粗心、粗鲁、懈怠、轻佻、胆怯等等不良性格。若再加上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驱使,还有可能发展为诡诈、狡猾、刻毒、阴险、残忍,等等。所有这些卑下的东西,确实像魔鬼一样扑向我们,人就是在同这些卑下情操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谁忽视这种斗争,谁就有可能被这些恶魔征服。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就是抵御这些恶魔的有效武器。
性格修养是一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无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将决定着能否在性格修养上取得成效。性格修养的自觉性,首先来源于主体对性格缺点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如果一个人把性格缺点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那他就会对性格修养失去热情。因此,我们应当认识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不仅对别人、对事业有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很有害处。这种认识越深刻,则自觉改正的决心也越大。性格修养的自觉程度,还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程度。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对自己才会有严格的要求,他为自己规定的志向越崇高,为了实现这个志向而积极改造自我性格的决心也越大。
2.给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
在我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具备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坚毅勇敢、冷静顽强、有胆有识、一往无前的英雄豪气。相反,倒显得十分软弱和拘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像当年的高尔基那样面对世界这样说:“我要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统统揭开。”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赫赫有名的超人那样,到竞争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险。在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勇气、魄力、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时代,我们终于发现:在我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坚强的性格,首先表现在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挠、顽强不折。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就是表现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跟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目标平庸,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越高的目标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越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但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经过一阵子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因而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有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钢筋铁骨般的坚强意志,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失败里面就包含着成功。他们把开拓新路中遭遇到的失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着足够的精神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即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败所打倒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不如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失败看做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表面上的失败从长远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而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而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的失败上。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是环境所致,你是一个失败的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失败者和成功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地用在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总是在改变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项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成功”和“失败”的机械划分,这是十分有害的。
爱出风头的人,错误地认为荣誉不能和失败连在一起,似乎承认了失败,就玷污了荣誉,一遭到失败,就感到丢了面子。因此,在失败面前,他们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认主义,硬撑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这种人看起来十分要强,实际上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经有不少具有宏图大志的人,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把以前所有的胜利一笔勾销,彻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学生各门功课皆优,只因一次歌咏比赛中唱“砸”了,竟觉得无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对谁也没有责备的遗书,告别了人间。无疑,他想在各方面成为“强者”,但是却经不住一次“打击”,因而实际上成了十分软弱的人。古人早就说过:“能胜者能不胜者谓之勇。”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安然处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鲁迅当年曾经感叹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许多人在看到强者的成功时,羡慕不已,嚷嚷着要敢于冒风险,却对自己行动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都沮丧不已,这决算不上“大丈夫”的行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不会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国有一家鼓励创新的企业,鼓励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失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只要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不能创新。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这里所包含的,就是胜和败的辩证法。
还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败,是因为不懂得到底怎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失败除了带给他沮丧以外,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东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败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败从不会让人高兴,但一旦你学会利用它,它就会为你做出积极的贡献。比起重复过去的成功来,失败是个更好的老师。重复过去的成功不见得使你学到新东西,而失败则肯定能给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从一个组织得一团糟的聚会中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成功的聚会,你也可以从一系列失败的方案中理出比较可行、比较成功的方案。总之,只要你动脑解剖失败,从失败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
如果我们对失败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失败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失败所打倒,屡经失败而不悔的顽强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3.在艰苦中磨炼刚毅的性格
刚毅的性格,表现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和厄运抗争。一个人在面临不幸时的刚毅程度,是衡量其性格坚强性的重要尺码。
刚毅的性格是生活中的强者所不可缺少的。晋朝有一位叫羊祜的说过:“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这话不无道理。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地驶往彼岸的事情是很少的。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业上遭到失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当不幸的命运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唉声叹气,自叹“时乖运蹇”,自认倒霉,这是一种态度。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留于无休止的叹息,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和厄运抗争的意志,使你在无可奈何中消极地接受现实。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态度。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
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这又是一种态度。现实总归是现实,并不因为你埋怨和诅咒它而有所改变。遇到不幸的事,就恶语诅咒、怨天尤人,这是最容易的,但却是最没有用处的。埋怨和诅咒人人都会,但从埋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却从来没有。事实上,在诅咒之中,真正受到伤害的并不是诅咒对象,而只是诅咒者自身。
鲁迅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遭遇到不幸,就应表现出鲁迅所说的那种“伟大的胸怀”,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精神同厄运进行不屈的斗争。
在生活中的不幸面前,有没有坚强刚毅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区别伟人与庸人的标志之一。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有的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不屈服,不后退,不动摇,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因而在重重困难中冲开一条通向胜利的路,成了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有的人在生活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成了庸人和懦夫。培根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冲破困难和阻力、经受重大挫折和打击而坚持到底的人,其敬佩程度是远在生活的幸运儿之上的。征服的困难愈大,取得的成就愈不容易,就愈能说明你是真正的英雄。当接连不断的失败使爱迪生的助手们几乎完全失去发明电灯泡的热情时,爱迪生却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精神压力,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在这里,爱迪生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对挫折和失败表现出了超人的顽强刚毅精神。张海迪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更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取得了许多正常人所没有做到的成绩,因而赢得了全国青年的衷心尊敬。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有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谁能以不屈的精神对待生活中的不幸,谁就能最终克服不幸。在不幸事件面前愈是坚强,愈能减轻不幸事件的打击。贝多芬以他那孤独痛苦、然而又是热烈追求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一句名言:“用痛苦换来欢乐。”它曾经鼓舞无数人奋起和自己的不幸进行斗争。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刚强的人。相反,有些人在失恋、失学、疾病,或工作中的挫折、失败,或其他生活不幸事件的打击面前,之所以一蹶不振,精神崩溃,弄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坚强刚毅的性格。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刚毅,也没有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出刚毅的性格。我们不要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现。鲁迅彷徨过,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那就可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
性格的刚毅性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它孕育在切实的劳动中,成长在和困难的斗争里。一方面,困难愈大,斗争愈艰巨、愈持久,愈能培养和锻炼刚强的性格。另一方面,平时的日常生活也能锻炼人的刚强。刚强意志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它是长期磨炼、潜移默化的结果。像战斗英雄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刚强,并非来自战场上一时的冲动。相反,在英雄平时的生活中,在他们千百件的日常小事中,就已经包含着刚强性格的因素了。
达观的胸怀能使人刚强。人们常说对伤心事要想得开,什么叫“想得开”呢?也就是要从伤心事中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些人遭受挫折时,往往心眼太窄、太死,老从一个角度去看伤心事,越看越伤心,越想越泄气。一个人在痛苦不堪时,应当能从自己的痛苦和伤悲中跳出来,放眼社会。这样,你就会看到自己那一点痛苦不过是千百万人都要碰到的一件很平常的事罢了。或者,把眼光放远一点,从漫长的人生长河看今天,那就会感到人生坎坷寻常事,现时的挫折不过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弯路。随着视野的开阔,观察角度的更新,你的眼光就能超越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看到更远的前程,整个生活的色彩在你眼里也必将逐渐明朗起来。
最刚强的人是那些具有最坚强的精神支柱的人。一个人只要精神支柱不倒,在痛苦的考验面前就不会倒下。《红岩》中的江姐,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她,十个手指都被钉进血淋淋的竹签,她宁死不屈,始终没有透露半点党的机密。江姐的刚毅和坚强,就来源于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来源于她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革命战争中受伤,后来引起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周身疼痛,光只是活下去就必须有巨大的毅力。但奥斯特洛夫斯基不仅咬紧牙关活下去,还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刚毅精神,也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培养教育下形成的革命人生观的直接结果。在今天的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改革者中,许多人不忘时代的使命,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把改革推向前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他们能够跳出个人得失的圈子,关注改革的命运,能够冲出逆境,战胜厄运,以顽强刚毅的精神去争取改革的成功。由此可见,顽强刚毅的精神,实际上已超出了个人性格的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生信仰、追求等坚强的精神支柱来支撑。一个人的身体垮了,或是他的事业暂时失败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垮台。而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如果垮了,如果他失去了人生信念和追求,失去了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那么这个人可就真的垮掉了。
4.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性格
在开放性的社会中,开放的性格是使我们适应时代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1)善于活动,长于交际
开放性性格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活动,长于交际。也就是说,能够迅速和周围的人们建立起融洽关系,很快地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善于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鼓动别人和自己合作。对周围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能很快地了解,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www.xing528.com)
广泛的社会交际,是保持自己和社会联系的最重要的渠道,对于了解别人,了解社会起着一种“窗口”的作用。通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换情报,可以更快和更深刻地洞悉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大量的社会信息,诸如文艺活动、社会新闻、市场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新变化,等等,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社会交际活动中得来的。看书看报也是取得信息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只能提供信息海洋中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要经过编辑、印刷、发行过程,流速较慢。而社会交际则是跳过了印刷过程的消息渠道,流速自然要快得多,容量也要大得多。
社会交际活动,使人对外部世界反应丰富多彩,可以使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学到新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交际活动使人加入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从而可以弥补专业狭隘化的局限性,并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通过处理各种事情和与各种人打交道,能够锻炼和提高人们观察、应变、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幽默、机智、敏捷、乐观、合群等性格特征,都和善于交际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像列宁、萧伯纳、鲁迅等等机智幽默、豁然开朗的人,全都是进行广泛交际的社会活动家。在现代社会,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如不具备交际能力,就不能有效地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甚至择偶谈对象,姑娘们也大都喜欢在性格开放豪爽的小伙子中觅取意中人。这些都说明,开放性性格已成为现代人性格的重要要求。
(2)敞开心扉,坦诚相见
善于交际,是开放性性格的外在表现;而心扉敞开,则是开放性性格的内在表现。
一个人交际的范围和广度,反映着他性格开放的量的方面。而心扉敞开的程度,则反映着他性格开放的质的方面。虽然积极与人交际,但并未敞开自己心扉的人,虽然有开放性性格的表象,但是却没有开放性性格的实质。
敞开思想,坦诚相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所需要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成一项工作最讲究的是效率。我们的性格如果过分内向,就会妨碍和他人的正常交往,并给工作带来很多不利。比如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如果一方说话时保留的成分很多,那么,另一方就不能对他有较深的了解,因而对今后的相互协作就会带来困难。性格豁达,做事就爽快,个人生活的节奏也就跟上了时代生活的节奏。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人们不但在相互了解上,就是在谈情说爱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就是说,双方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一些,而两者之间的了解则要很深,感情也要很深,如果没有开放性性格怎么能行呢?现在,社会上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很突出,其中恐怕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性格过于内向的缘故。既然你那么内向,那么喜欢掩盖自己的内心,那么在这个高节奏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了解你呢?
因此,人们在性格上要追求和时代相适应的“开放美”,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不要使自己城府太深,人为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削弱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胸怀宽广,兼容并蓄
开放性性格,不只是对相同的观念体系开放,也包括向不同的观念体系开放,向异己的心态开放。有一种人,对于知音,对于朋友,对于志同道合者,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而一碰到不同的观念体系,特别是碰到相反的主张,便关闭起心理交流的大门,甚至采取一种抵制和讨伐的态度。这种对于不同观念的“排斥异己”,正是心理的开放性不彻底的表现。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性性格的人,是不存“门户之见”的,他胸怀宽广,愿意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思想,而不只是拘泥于一种思想。他并不害怕思想观念上的异己力量,恰恰相反,他对这种和自己观念相去甚远甚至相反的看法能够做到兼容并包,并认真地、饶有兴趣地分析和研究这些看法。这样,至少能使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使异己的观念有时只不过是一种谬误,他也会因此而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获益匪浅。人们的思想,只有在各种思想的比较和互补中才能丰富。在经过不同观念的融会贯通后,思维才能进入更高的睿智。
开放性性格,必须以一种富于弹性的心理为基础。也许,只有富有弹性的头脑,才能实现高度的开放。所谓“弹性头脑”,就是不呆板,不机械,不僵化。缺乏弹性的头脑,不能容纳“异己”的观念,一切和自己观念不相吻合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它就像一个过滤器,经它一“过滤”,大量虽有价值但和自己观念不同的新鲜思想都被拒之门外,这就使得对新思想的吸收,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有的人看问题常常带有一种“门户之见”,分为“你的思想”、“我的思想”,争论问题,提出方案,总是希望自己的思想战胜他人的思想。因此,不是积极地吸收对方思想中的有价值的部分,而是努力论证自己的思想,千方百计地对别人的思想加以驳斥。这种对于他人思想盲目的抵制和排斥,严重地阻碍着新观念的吸收和新思想的形成。现代青年在思想观念上也应当拆除门户之见,不分你的思想还是我的思想,应当兼容并包,在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互补中闪耀出新的思想火花,组合成新的思想。
开放性性格,还应表现为对你所不习惯的东西,对某些超出常规的新奇事物,只要它不违背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就要具有一种宽容态度,具备宽广的胸怀。对于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尽管你可能持有异议,但是你不必对它大加指责。各人都有在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的权利。像新奇的服装、发型,以至迪斯科舞等等,刚出来时,不是曾引起许多人反感吗?但后来都逐步地被人们所接受了。中国人在思维习惯上喜欢“大一统”、“清一色”,看到违反常规的东西便斥之为“奇异”,加以讨伐,这形成了僵化和呆板的个性。有些西方民族是不怎么喜欢“大一统”的,他们认为过于单调就是呆板,喜欢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因此,人人都想与众不同,谁也不认为这是奇异。正是这种思维习惯刺激了他们寻求不同点的创造欲望,使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蹊径迭出。现代的中国人,也应当以一种开放性的眼光,对待社会上的新奇事物。要鼓励表现和发展个性,鼓励标新立异,鼓励丰富多彩、与众不同,以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在社会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生动化。
5.抛弃清心寡欲,敢于大胆追求
古人曾经大力提倡和推崇过“清心寡欲”,从庄子的虚无主义,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从儒教的“重义轻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无不要求人们放弃追求和进取的雄心。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构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远的思想渊源。
古人修身养性,常把“清心寡欲”奉为信条之一;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也常以“清心寡欲”来平息意中不平,冲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制度下的旧式农民,则更要时常用“清心寡欲”来进行可怜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贫穷把旧式农民的愿望压制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们无所求,封建专制更使他们不敢有所求。他们无力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小块土地便是永恒的乐园。如果风调雨顺,那是上天的恩赐;一旦徭轻赋薄,则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仅使他们在最低生理限度的生活下,获得一点点可怜的欢乐和慰藉,而且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也是他们避免遭祸的一种武器。凡事知足、随遇而安以至逆来顺受,是封建专制时代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而一切与之相反的思想、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对古圣贤之言稍有微辞,就是“异端邪说”。因此,旧式农民有着十足的胆小怕事心理,一代接一代的长辈们,无不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训诫和管教后辈。就这样,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文人墨客的渲染称颂,加之平民百姓世代相传的“祖宗遗训”,竟使得“清心寡欲”久相流传而不息,并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深刻地浸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之中,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当然,“清心寡欲”未必就是恶德。对于那些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清心寡欲”不啻为一副有效的良药。清心寡欲,能使想入非非者现实一些,使贪婪之徒清廉一些,使牢骚满腹、常怀不平的人心情平静一些。对这部分人来说,确实有必要提倡一下“清心寡欲”。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却很难说“清心寡欲”是一种美德,它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没有出息的。清心寡欲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和进取,意味着停滞、守旧和无所作为。它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活着的动机,没有生活的激情。它是希望的泯灭,进取动力的干涸和社会活力的衰竭。如果,现代青年都来“清心寡欲”,人人无远大志向和追求,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今天的世界,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旧传统的破灭、新文明的兴起,正如浪潮般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全面创新、奋力进取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生命在于进取,使命就是创新,一旦停止追求和进取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抛到后面。因此,我们就是要有进取的雄心、创新的欲望,在不停顿的追求中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并在为社会奋斗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
今天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竞争就是实力的较量、进取步伐的较量,它无情地把一切惰性的人、不思进取的人、无所作为的人抛在后面。竞争使无为者屈辱,无能者恐慌,无所事事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连一天舒心的日子也过不上。如果说,在过去相对静态的社会,“烦恼皆因强出头”,那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正好反过来,“烦恼皆因不出头”。落在竞争的后面,你就不得不品尝弱者的滋味,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弱者所带来的一切心理痛苦。
从心理上说,“清心寡欲”起源于对自身的消极保护。它既是对自己无法达到境界的一种自我解嘲,也是对环境过分妥协的产物。它的本意无非是想通过“清心寡欲”,来减少以至避免追求中的烦恼。因而就其本质说,与其说是自我保护,倒不如说是自我贻害。与之相反,大胆追求、永不知足的精神,则来自跳出了个人狭隘眼界的远大抱负和历史的、社会的责任感,来自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信心和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不必用“清心寡欲”来为自己竞争中的无能寻求自我安慰,实际上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束缚了你的才智的发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力量和智慧的矿山。不管你现在显得怎样平凡,怎样微不足道,你都可以是奇迹的创造者。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永不停息地开掘你自己富饶的矿藏。
6.不要谨小慎微,成功需要冒险
谨慎确实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条件。但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过于强调小心谨慎,以至于处处谨小慎微,就会吓得我们不敢行动,从而失去机遇和希望。
“诸葛平生惟谨慎”,在我们的传统民族性格中,对谨慎是十分推崇的。
谨慎,确实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了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未来的形势常常不是很明朗,过于强调小心谨慎,以至于处处谨小慎微,就会吓得我们不敢行动。因此,当代人既要有谨慎的性格,也要敢于冒险。
冒险,曾经是一个不怎么光彩的名词。头脑简单者,曾给这个词添上鲁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给这个词添上投机的色彩。其实,冒险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现代,冒险精神更为竞争所必需。我国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而冒险就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不同,在商品经济下,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市场,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乡村与家庭。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如果生产者不敢冒险,那他不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免不了失败的结局。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就是非胜即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险,其实也是一种消极冒险。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经济因素中的自发因素,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冒险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时代精神。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繁荣,都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分不开。冒险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冒险家从事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如果缩手缩脚,即使有比别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错过机会,成为过时的东西。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就有许多怀有新颖思想和见解的学者,因为缺少勇气,而被神学禁锢了自己的创新成果吗?如果没有哥白尼、布鲁诺那样勇敢的科学家,荒诞的“地球中心说”不知要延续到何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都需要有一大批敢于冒险者充当开拓者。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开拓创新的时代,这就更加需要冒险精神。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全靠我们自己去摸索。没有一大批敢于冒险的开拓者,我们的改革事业就将难以前进。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冒险则成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孙悟空之所以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就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群猴都不敢进的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诸葛亮敢于在大军压境之际,大摆空城之计,吓退司马懿,虽有计谋在胸,但若无几分冒险精神,也不敢为。当今社会涌现出来的许多改革家,所面临的不是连年亏损的企业,便是濒临破产的工厂,或者是穷得叮当响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国家财产付之东流,而且个人声誉也毁于一旦,没有冒险气概谁肯为之。沿着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是创立大业的。平庸的人喜欢按部就班,安于无功无过。敢逾常规、敢冒风险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瑰丽的业绩。
敢于冒险,就要坚决摒弃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应当如大海的波涛,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谷,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谱写激昂的人生之歌。没有风浪,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荡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对于强者来说,“无险不足以言勇”。因此,一个真正的强者,厌恶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渴望冒险,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浪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不敢冒险,正是区别强者和弱者的标志之一。
要想冒险,就不要害怕失败。愈是称得上冒险的行为,失败的危险性就愈大。敢于冒险,就是敢冒失败的危险。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热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们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全国有一批成功的厂长、经理,但却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动者,这并不奇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再证明,成功和失败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只许成功降世,不许失败诞生,也就等于扼杀了成功。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险绝对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创造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一个外国企业家一语中的地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当然,这里说的冒险并不是像赌徒那样,完全把宝押在“运气”上。冒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靠理智。倘若一点可能性也没有,就冒失轻率地干起来,这就不是冒险,而是盲动,有时简直近于自杀。冒险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准备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应当机立断,敢于大胆地去行动。
7.改变沉默寡言,学会能言善辩
语言是灵魂的翅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是社交的工具,成功的沟通来自语言的魅力。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活动分子。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识,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不受人们的欢迎。有些人专业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达能力却很差,言谈拘谨慌张,逻辑思维混乱,一讲就语无伦次,虽有好的经验、好的见解,但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也有的人,文字修养不够,工作很好,但写不出一篇有水平的论文,既不利于宣传见解,也不利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很难吃得开。现代社会注重口才,谈恋爱也好,谈生意也好,当服务员也好,会不会讲话差远啦!如果你很会说话,首先就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假如你善于说服别人,那就说明你有水平,办事情就会更加顺利。
不要以为“能说会道”仅仅是嘴巴上的功夫。有人认为:只要有真本事,嘴巴笨一点怕什么?其实,什么是真本事呢?“嘴巴硬”就是一种真本事。自古以来人们成就一番事业,都需要有一番口才。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者卢梭、孟德斯鸠,美国发动与领导黑人解放运动、进行南北战争的林肯,起草《独立宣言》的杰佛逊,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是杰出的演讲家。另外,一些自然科学家如伽利略、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也是杰出的演讲家。再以我们中国来说,先秦时代的孔、孟、老、庄,还有其他一些诸子百家,统统是杰出的演讲家。秦朝李斯以辩才著称。汉朝学术会议——白虎观会议和盐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都是一些雄辩者。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在东吴智激周瑜、舌战群儒、说服孙权,靠的也是自己的雄辩才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以演说而闻名于世。一部《孙中山文集》,收集的大部分是孙中山的演讲词。“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演讲,对于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起过巨大的作用。周恩来同志机敏的辩才,使国际上多少政治家为之倾倒。面对这些事实,难道我们不能说,能言善辩也是一种真正过硬的本领么?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之一。作为现代的人,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就职业而言,从事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法官要使罪犯认罪伏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少不了要进行辩驳。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很吸引人,口笨嘴拙者即使讲的内容很好,听起来也索然无味。有的建议,有口才的人一说就通过了,无口才的人却无法获得通过。改革是除旧布新,要改革,就必然会遇到论辩和论战。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却由于口才不佳,表达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所接受呢?
8.摘下面具,克服自我封闭
封闭的性格是一种不良的成分。有时,这种不良的性格会影响甚至毁掉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与生活。因此,想要成功,就必须纠正和克服它。
中国有句“少年老成”的成语,用来赞扬那些看起来不动声色,善于掩盖自己真情实感具有老成性格的年轻人。过于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种种无形的陈规陋习,使许多人误以为冷淡和不显露感情是成熟的标志。我们所受的早期教育总是要求我们刻意修饰自己的形象,要显得稳重并循规蹈矩。我们日益变得只相信“规范”、“责任”等抽象的概念,终日受到种种担忧顾虑的干扰和威胁,而不再倾听或竭力回避着自己内心的呼唤。人们总是担心遭受这样的议论:“那个人总像一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了。”
过分地、浮夸地表现感情并不可取,但我们不能因此对生活中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人和事也装作视而不见。把感情封闭起来,把性格压抑起来,把人性伪装起来,戴上所谓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面具去生活,只会使我们的生活腐败变质。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才能在夫妻间建立起成功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运转。真挚的感情无影无形,但它却比任何实际的东西都更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寻找失落的童年时的笑声和真情也才会成为人们历尽磨难后的梦想。
自我封闭的性格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寂寞、沉重、多疑和孤僻,而且使我们一度拥有的创造能力丧失殆尽。与成年人相反,儿童更多的是使用脑的右半球,那是人的智慧中枢和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源地。左脑半球是人的逻辑中枢,储存着成人后掌握的种种规范和观念。左半脑的发展压抑了右脑半球的活动,人们不再能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了。欧洲画坛大师马蒂斯大声疾呼,艺术家一辈子都应该像孩子一样去看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了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
天性开朗、热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于制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体的残疾更要令人悲哀。装出一副老于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种观念和大众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才是美好和幸福的。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面具里?
有所作为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罗斯福会发出孩子般爽朗的笑声;丘吉尔会为了区区小事就大失身分地和自己的男仆争吵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弹琴时当众流出了泪水;大书法家米芾给友人写信写到“芾再拜”时,竟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向桌子拜了下去。用世俗、功利的眼睛又怎么可能理解这些名人的率真行为?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莲娜有一次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是否去做某件事,她向经济学家巴鲁克请教:“我的头脑叫我去做,可我的心叫我不要做。”巴鲁克的忠告是:“有疑问时,遵从你的心。如果因为遵从你的心而做错了事,不会觉得太难过。”为了你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你摘下导致自我封闭的面具。
(1)信任他人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们中获得乐趣。这时,你应该放松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努力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2)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
孩子们经常发出无缘无故的笑声,他们的烦恼从不闷在心里。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伤脑筋的事压得两腿打颤。其实,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3)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一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一副什么样子。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4)不要为真实的感情梳妆打扮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为了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遵从你的心,听从你心灵的声音,正如巴鲁克教授所说,这样即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