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体系结构与功能的溃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结构体系与功能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中的青少年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历史大背景,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受到家庭变革的影响深刻。
具体来说,在家庭结构方面,传统的大家庭,其上下辈之间年龄相差不会很大,父辈兄弟中最小的跟小辈年龄相仿,可以称为“叔父如兄”,这种结构使得上下辈之间不会产生很深的代沟,因为有类似的成长环境,比较容易沟通,比较知心,互相之间的指导也比较到位。现代社会,代沟明显,成为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通常父辈们的指导因为不切合实际而使年轻人觉得“老套”,而子辈们的一些棘手问题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同龄人面对同样的困惑聚在一起时,常造成盲动——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导致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在家庭功能方面,社会学一般认为,家庭具有六种基本功能:经济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满足性需要的功能、教育功能、赡养与抚养功能和情感交流的功能。具体到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而言,教育功能、抚养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是直接相关的。家庭给予子女的教育关爱尤为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其人生的影响最大。家庭作为未成年子女长期生活的场所,通过耳濡目染,不仅积淀为某种深刻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而且会形成某种牢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等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离婚率逐年上升,家庭的教育功能渐渐社会化(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在专业学校完成,家庭的教育功能基本上退化为承担教育费用的功能),家庭的抚养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保姆、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等处,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也有弱化趋势(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代沟”问题越来越普遍)。
二 教育体系制度与运作的漏洞
当前,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是主导,面对中考、高考的指挥棒,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不少问题。
1.应试教育制度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者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2.应试教育制度导致青少年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生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学生的心理疾病,如恐学、逃学,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3.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业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而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4.应试教育制度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名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作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不良社会风气与文化的诱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众所周知,优秀的文化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从我国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在剧情的引导下做出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 青少年群体相互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个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www.xing528.com)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可以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的一面。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型群体往往载荷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体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其传递的文化也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学者也指出了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在价值观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
(2)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一旦群体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圈内人”就会构建起一道无形的屏障,将自己与“圈外人”隔离开来。群体的归属感较强,这易使被排斥者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损,影响到往后的情感表达,还可能导致在“报复心”驱使下的各种反社会行为。同时,它也不利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抑制情感交流,阻碍社会化进程。
(3)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一些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青少年组成的同辈群体,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会对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如少数群体内的成员结伴抽烟、喝酒、打架、整天泡网吧玩游戏,甚至出现偷窃、抢劫、损坏公物等,就会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滋生源。另外,群体内部的行为规则,也使师长不容易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
(4)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单一的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导,易导致意气用事。一旦青少年之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会凭着“朋友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观念,不假思索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还易形成反社会行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指导,一旦群体内发生矛盾冲突,易导致群体内部分裂,更无益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5)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追随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产生各种反社会行为。另外,同辈群体的活动有时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争时间,一些青少年过于热衷同辈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学校正常的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到班集体的正常工作,对班集体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时还会引发小群体成员集体逃学的现象。
五 传媒与信息泛滥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个人就像一叶扁舟,受信息大海的冲击和包围。比如,青少年的课外读物五花八门,一些青少年因此而产生了烦恼:不知如何选择,信息泛滥使人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太多的信息带来了太多的参照系,因而让人无所适从。因为选择的目标太多、太杂、太乱,甚至彼此矛盾,将会叫你难辨方向,不知所措。由于青少年自我辨别能力不强,在庞大的媒体信息面前,他们很容易选择错误,或者过多选择而导致“消化不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电脑上网已成为青少年学生挡不住的诱惑,但电脑上网又是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在网络文化繁荣的同时,网上暴力、色情、淫秽、反动等各种不良及有害信息泛滥,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后果,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青少年由于受不良信息的毒害,走上了犯罪道路。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全国至少有400万名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六 高度竞争环境与个人主义盛行
新时期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他们的父辈在严酷的竞争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提升孩子的素质、提升孩子的能力以应对这种激烈竞争。但是在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平时,父辈们把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也“不自觉”地带入了家庭,“不自觉”地影响着下一代,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容易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自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利益对个人的影响日渐突出,加上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问题,逐渐显现出青少年的“个人中心主义”倾向。
另外,在开放环境和竞争环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当代青少年群体,不可避免地具有与他们的父母不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在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同时,种种社会问题引发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全球化时期的价值多元状况以及一些媒体的片面宣传,加剧了他们对权威的反感和与传统的割裂。青少年群体的这种思想状况集中表现在近期颇为盛行的“网络恶搞”,一切权威的、神圣的事物都成为“恶搞”的对象。
七 城市“新移民”削弱家族网络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解放,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了新一代的城市移民。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余,这个新时代城市移民自身的问题却很少受到关注,他们的下一代——“第二代”城市移民(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更加突出。
农民工家庭在进入城市之前是处在一个较强的家族网络支持体系之下的,家族内部之间的互帮互助构成了我国农村村民之间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但是由于农民工家庭迁往城市,这种家族网络式支持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地域限制,因此新一代城市移民在社会支持系统中是处于一种弱势状态。这种家族网络支持体系的削弱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城市社区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流受到限制,朋辈支持也不如农村老家,加之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的局限,农民工子女不仅要面对城市独生子女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孤独寂寞等),而且还要面对城市独生子女们所不需要面对的问题(自卑等)。
八 各式各样娱乐场所通宵营业,商店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娱乐场所不断涌现,而且通宵营业的娱乐场所也出现了不少(比如通宵网吧等)。
娱乐场所的通宵营业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工作放松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部分人群也受到它们的不利影响,这部分人群中最突出的就是广大青少年。由于学业的压力、与家人的不和谐,青少年往往选择进入娱乐场所以释放内心的不痛快,比如网吧玩游戏。但是有专家指出,由于玩游戏时精神高度集中,伴随着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网吧空气混浊,人群密度大,卫生、环境条件较差,在这种环境中“鏖战”一晚,严重影响着上网者的身体健康。所以一般通宵上网后,很多人都是眼睛红肿,蓬头垢面,两腿发软。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如果经常通宵上网,对身体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加之他们抵抗诱惑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其他允许青少年进入的通宵营业娱乐场所也对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