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历的生平
1.季历与子孙三代的年龄
文献中对后稷至武王的生年、死年,皆无明确记载。在对他们重要活动或事迹的年代上,亦记载不一,互相对比分析,就会发现是矛盾百出。司马迁对古文献研究后,整理出了《史记·周本纪》,古今学者大多数人皆相信,并以此进行研究(我1990年开始撰写《周兴亡史》专著时,亦以《周本纪》所说为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70]出版发行后,复又打乱、动摇了自商代甲骨文至2000年的3600年研究成果。尽管学术界对此“断代工程成果”还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毕竟是20世纪在对“三代”年代研究的重大贡献。我们采用《史记·周本纪》及其后各家注释,并以“断代工程”成果为准,对季历、文王、姬旦(又称叔旦、叔公,武王继位后称周公)的生平、卒年予以界定,以便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文献对“三代”之王的“成年”,有六岁、九岁、十三岁、十五岁等说,我们取“十五岁”为“成童”而娶妻生子女(文献载文王十三岁生子,不可信)之说。三代的冠礼,一般是二十二岁。以下不再逐一注明“断代工程”的年代。
商朝传到武丁(前1250—前1192)时期,社会达到了繁荣阶段。从武丁时期的卜辞记载看,豳国(殷王已始称其为周方、周国或周侯国)已经是比较强大的一个方国,商王武丁曾多次派兵征伐周方,或令“多子族”同“大侯”一起征讨,或令将领跟随“仓侯”征讨。可能是“亚圉”为周方国之君时期,国力渐强,殷王不放心,才予以征伐。公叔祖类为周方国之君后,臣服于商朝,关系稍好,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出现了关心周方国的生活、生产、灾害等记载,说明周方国又成为殷的依附属国。公亶父约生于武丁四十一年(前1209),即武丁晚期。武丁时期的卜辞有记载“周侯”向王朝献美女之事。武丁五十九年(前1192)去世,子祖庚继位(前1191),古公亶父时年十八岁。若以他十五岁娶妻计算,长子太伯当应生于豳(今陕西彬县与旬邑之间)。公叔祖类去世,公亶父继位,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殷墟卜辞证实,豳国已有周方、周诸侯之称。专家们通过对卜辞的研究,认为公亶父是在武丁以后的第五个王武乙时期(前1147—前1113)才由豳迁于岐下之阳(今陕西岐山与扶风县之间)的。因而他的次子虞仲(亦称仲雍)、少子季历(约生于公元前1167年)均当生于豳。若以商王武乙元年(前1147)公亶父迁于岐计算,则其年龄已62岁。
公亶父迁国于岐下后,带去了“周诸侯国”之名称,遂将国都所在的地方称为“周原”,时年季历已42岁。按《礼记·文王世子》载文王九十七岁去世,则文王应当约生于商王武乙二年(前1146)。又载武王九十三岁去世,则武王生年应为祖庚至康丁的三十二年(前1136)。又载周公比武王少十余岁,则姬旦约应生于武乙二十六年(前1122)。即文王及其子的生地均应在周原。
2.太伯与虞仲徙于江南以让位于弟季历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又写作泰伯),次曰虞仲(又名仲雍),太姜生少子季历(即季历与二兄是同胞兄弟),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正义》引《国语》注解曰:“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炎帝后裔)之后,太姜之家。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集解》引《列女传》曰:“太姜,有邰氏(后稷生前已从今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迁往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市)之女。太任,挚任氏之中女。”《正义》引《国语》注又云:“挚(在今河南汝南县以南)、畴(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又引《列女传》曰:“太姜,太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姜有色而贞顺,率导诸子,至于成童,靡有过失。太王谋事必于太姜,迁徙必与。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贤行也。”这就是说,公亶父之妃太姜、季历之妃太任,都是美丽、端庄、品德高尚、善于养教子女的贤妻良母,也分别是公亶父、季历的贤内助。太伯、虞仲、季历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品德高尚,互敬互爱,亲密无间。《史记·周本纪》载:公亶对有“圣瑞”的孙子昌视为掌上明珠,向家人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其“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他们向父亲、母亲表明了心意。公亶父是目光远大的政治家,欲使长子、次之向南发展,做从西、从南削弱商王势力的准备,遂忍痛挑选亲从随二子赴南方谋发展。《史记·周本纪》《正义》:“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今属江苏)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今改市)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他属楚,秦灭楚,其他属秦,秦讳‘楚’,改曰‘荆’,故通号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加云‘蛮’,势之然也。”《集解》应劭曰:“当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实是当时吴越之民的风俗,太伯、仲雍兄弟“入乡随俗”,以便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后来,他们又南迁,建立了吴国(在今江苏苏州)。无锡市梅里镇修建有太伯庙,内有兄弟二人及护卫的神像,还有壁画,世代祭祀。宣传材料或书籍中,均称他们是陕西岐山县人。
3.季历继承“公”位的年代和事迹
公亶父何年去世,史无明载。《古本竹书纪年》是从武乙时期开始记载周国之君的,按季历的事迹,公亶父约在武乙二十八年(前1120)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1)季历继承公位。(www.xing528.com)
公季元年则为殷王武乙二十九年(前1119),时年已48岁。《诗经·大雅·皇矣》云:“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崔述(东壁)《丰镐考信录》卷八释:“似太伯已尝君周而后让之王季也者。”还有把“作邦作对”释为“配”或“配天”的,均不妥切。“其实,所谓‘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就是说上帝建立了一对邦国,这一对邦国创始于太伯、王季。也就是说太伯从周分出去建立的虞,和季历继承君位的周国,成为配对互助的国家。”[71]太伯、虞仲时建立的吴国(在今苏州),太伯为君。他死后弟虞仲为君,子孙北迁建立的虞国较晚,时虞国(在今山西平陆)是帝舜后裔之国,与黄帝后裔的姬姓芮国(在今山西芮城,又称北芮国)相邻。“《皇矣》下文特别指出季历能够发挥兄弟友爱的精神,也就是说能够与太伯合作,因而能够扩展他(领土)的喜庆的事。下文接着说:‘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就是说喜庆的事是:上帝赐给季历光荣,季历受到的福禄没有丧失,从而包围四方。说明季历之所以能够开拓领土,是由于与太伯合作的结果。周的开拓领土是从季历开始的。”[72]此说是持太伯之国在虞而言,显然不确。太伯远在吴(今苏州),季历的扩土,是依靠周国的军力、物力、人力及财力。《诗经·大雅·大明》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以嫔于京;乃既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以生文王。”杨宽先生释,“挚仲是任姓挚国之君的次女,挚原是殷商所属诸侯国,所以说‘自彼殷商’。京就是周的京师。‘曰嫔于京’就是说挚仲嫁到了周京”。“周这样和挚国通婚,便利了向中原地区的开拓。”[73]季历为“公”时,孙子姬昌已三岁。
公季即位后,亲赴殷都(今河南安阳)朝拜武乙王,表示臣服;王赐其代王朝征伐戎狄之权。《文选·典引》李善注引《竹书纪年》曰:“武乙即位(前1147),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当是引用错误,查此书无此事。郑玄(字康成,东汉人)《诗谱·周南召南谱》云:“商王帝乙之初,命其(指太王)子王季为西伯。”更不可信。《孔丛子·居卫》云:“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以功,九命为伯。”更是“作伪者抄袭郑玄之误”[74]。《古本竹书纪年》云:“三十四年(前1114),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读玉,指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石),马八匹。”以表彰公季对王室的尊奉和忠心,并支持和授予其代殷王征伐不轨的部落或方国之权。周侯国经历公季36年的治理,国力进一步增强,又得到商王武乙的赏识,已成为商在西方的重要盟国。
(2)公季奉殷王之命伐戎狄而扩土。
鬼方、狄方国或部落多叛,侵犯殷商国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鬼方昆夷犭严狁考》云:鬼方、混夷、串夷、犬夷、獯鬻、严允、匈奴、胡,都是一个部族的不同称谓。北狄分布在今山西、河北、陕西等省的北部及以远地区,对殷王朝威胁严重,王室也多次征伐。根据陕西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材料,黄河东岸的山西永和、石楼、保德等县,黄河西岸的陕西绥德、清涧等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数与殷墟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少部分铜容器、兵器、饰件等,则具有北狄族地方特色。尤其是清涧县商鬼方城的发现及带“鬼”字陶器的出土,证明了鬼方已是半耕半牧的较大方国,陕北、晋北的鬼方部落多依附于鬼方。鬼方的军队沿子午岭南下,不断侵犯泾水,马莲河谷一带(今陕西长武、彬县、旬邑地区),对殷朝及周侯国构成了威胁。公季为打击鬼方,准备了两年,去殷都朝拜武乙,就是奏报此事,争取能得到王室的支持。《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在今陕西关中西北),俘二十翟王(即大小部落首领)。”《易·未济》九四云:“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徐中舒先生释:“震,有震惊震恐之意。此虽不著何人伐鬼方,但下文云有赏于大国,大国则指殷人之言。易卦《爻辞》既多记殷周之事,周初文献凡周人自称则曰小邦国(《大诰》),而称殷人则曰大国殷,大邦殷(并见《召诰》)”[75]。“此谓周伐鬼方而殷人赏之,以小邦而伐大国之敌,故有震惊震恐之意。”[76]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王季伐西洛鬼戎,“疑此与《易·爻辞》所记震用伐鬼方者,当为一事”[77]。足见周公季取得伐鬼方胜利之事的重大和影响的深远。
(3)武乙之死与季历的纠葛。
《史记·殷本纪》云:“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搏斗之义),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辱之。为革囊,盛血,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门月(间),暴雷,武乙震死。”对于武乙之死(三十五年,前1113),一是认为如《殷本纪》所说;一是认为武乙死于战争。丁山先生云:“商、周两大民族的对立,到了武乙时代,的确很严重。我之所以判定武乙死于河渭之间决不是‘暴雷震死’,而是死于兵败”。“武乙之死于河渭,似乎不是田猎,可能是去征伐周王季,兵败被杀,殷商史官乃讳言‘暴雷震死’而已。”[78]王玉哲先生亦云:“商王武乙暴虐,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按渭水流域是周族势力范围,武乙猎于河渭,是在‘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之后。武乙看到周族逐渐强大,他的西畋不一定只是田猎,而很可能是对周的侵犯。武乙不是死于雷震,而实是死于与周之战。”[79]我们认为两位史学家的分析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无多么充足的根据,应以司马迁之说为准。因为《易·未济》明确记载,公季是经过三年与戎狄的英勇作战,才取得重大胜利的。报捷后,公季又得到了商王武乙的赏赐。因此说,武乙不会带军西伐周国;公季亦不会率军公开迎战,击败商军而杀死武乙。这一点从武乙死,子文丁继位后未派大军征公季报杀父之仇,亦得到充分的证明。
(4)公季的节节胜利引起文丁猜忌而被杀。
《史记·殷本纪》云:“武乙震死。子帝太(文)丁立(前1112)。”公季在大臣的陪同下,还亲自到殷都朝贺,文丁热情礼待,仍信任地让公季继续征伐王室西北多叛的戎狄。《后汉书·西羌传》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太丁二年(前1111)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吕氏春秋·有始览》云:“燕之大昭。”高诱注:“大昭,今《古本竹书纪年》云:公季向王室报捷后,“周王季命为殷牧师(畜牧之官)。”《文选·典引》注引《纪年》云:“武乙即位,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存真》注:“李善误也,故不录。”《辑证》云:“武乙、文丁两说当属荀、和虫乔与束释文之异。”公季被任命为殷牧师,是文丁对其的表彰和赏赐,与武乙无关。《周礼·春官·大宗伯》云:“所谓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子服景伯云:“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杜预注:“侯牧,方伯”。“所谓七命、八命、九命,是后人增饰之词,但是‘牧’与‘伯’是高于诸侯的一种称呼,应该说是可信的”;“牧是与方伯差不多的职位。”[80]可见季历征戎的胜利,使商王文丁封周诸侯国为“牧”或“方伯”国,成为西方大小国家之首领。
公季任殷牧师后,继续奉文丁之命征伐戎狄,既维护王室的安全,又增加了周诸侯国的威望和实力。《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太丁七年(前1106),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宋代刘恕《通鉴外纪》卷二亦有此载。始呼之戎为西戎的一支,居住与活动在今山西定襄的滹沱河流域。又云:“十一年(前1102),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说文解字》云:“猎也,军获得也。”《谷梁传》云:“军得曰捷。”大夫,官名。《周官·职方氏》云:“正北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余祁,其川池、呕夷,其浸涞易。”这两个西戎部族当应在今太原东北定襄地区的滹沱河流域。季历率军征戎的节节胜利,引起太丁的猜忌,遂杀季历。《中国历史·先秦卷》云:“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发生关系。季历时,抵御西方戎狄的共同需要使殷周联合起来。《竹书纪年》记载,季历曾朝见武乙,得到赐地30里,季历还做了‘殷牧师’,又娶殷女挚仲氏任为妻。但周族壮大引起殷人不安,开始征伐周人。”甲骨文中有“殷王讨伐周人和其与国庸人的记载。《晋书·束传》引《竹书纪年》说殷王杀了季历”。[81]杨宽先生曰:“季历这样在山西地区征伐戎狄,开拓土地,就使商王朝感到威胁。因此,季历终于被文丁杀死了”;“季历虽然因为开拓土地,与商王发生矛盾而被害死,但是周的领土因此扩大,力量因此强大了”[82]。公季在文丁十一年(前1102)被杀,享年66岁(古代以今日说的虚岁计年)。同年,商王文丁也病死。这年,季历之孙姬昌已11岁,对祖父被杀十分悲愤,并铭记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