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权的角度来看,固权的关键在管人,管人的关键是管心,一个国家的心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管住了他们就等于管住了一个国家的心。
心乱则国乱,心定则国安。纵观历朝历代,最先谋反的就是知识分子,最想有所作为的也是知识分子。虽然最后改朝换代的人都是武将,但祸根一般是知识分子种下的。
明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除了统治阶级内部淮西集团和非淮西集团的党争,文人与新朝的矛盾也是很突出的。朱元璋在多年的征战生涯中深知知识分子的厉害,他最怕文人搅乱社会,发表对新朝不利的言论。
朱元璋称帝之后,在地主阶级文人中,有少数文人儒士对由红巾军发迹的朱元璋抱有敌意,对这位“和尚天子”也看不起,他们拒绝与新王朝合作,于是谢绝新王朝的征召。朱元璋对这些不肯合作的封建文人毫不客气,需要时一个诏令就把他们叫过来,不干也不行,你不来,就是对圣朝抱有敌意。
例如,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元朝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入京朝见。孔克坚因为有病,没有立即赴京,而是派他的儿子孔希学代自己入京,先行朝见朱元璋。朱元璋马上想到孔克坚是瞧不起自己布衣出身,于是又派人送去一封亲笔谕旨,指出:我虽是庶民出身,但古人由布衣平民称帝的前有汉高祖,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又指出,孔克坚无病装病,不入京朝见,是怠慢无礼。谕旨一到,孔克坚吓坏了,哪里还敢停留,立即动身进京朝见。
但是,朱元璋把文人儒士叫过来之后又不予重用。
危素曾做过元朝的参知政事、礼部尚书,主持过宋、辽、金史的编修。明朝攻占了元大都后,危素曾经跳井以殉元朝,被僧人救起没有死成。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翰林侍讲学士,弘文馆学士,曾经让危素为自己撰写《皇陵碑》,朱元璋看后不满意,弃而不用,自己亲自撰写。朱元璋对这位颇有才华的老儒始终不太信任,心里总不忘他是元朝旧臣,多次贬低甚至侮辱。有一次,朱元璋正在东阁,危素也来到东阁,朱元璋故意问:“来者何人?”
危素忙答:“老臣危素。”
朱元璋嫌他自称老臣,遂嘲笑他说:“我只道是文天祥来。”
危素听皇上这样说,知道是怪罪他不忠于故朝,赶忙跪在地上叩头不止。
还有一次在朝会上,朱元璋让人牵来一头据说是元顺帝时的会舞蹈的大象助兴,谁知大象却卧倒不起,实在是扫兴,朱元璋下令将此象杀了,接着他又让人制作了两块木牌,一块上写“危不如象”,另一块写上“素不如象”,挂在危素的两肩上,以此羞辱危素。后来,御史王著等人上奏攻击危素,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宜在皇上左右担任侍从之臣;朱元璋就把危素发放到和州为元朝忠臣余阙守庙。危素又愧又悔,不到一年就郁郁而死。
有的文人见朱元璋这样对待文人儒士,于是谢绝新朝的征召,坚决不为官。朱元璋可不管你那么多,召你来了,非做官不可!当时,这样的被迫为官的儒士大有人在,如当时的名士秦裕伯,他曾避战乱居于上海,两次征召,他都拒而不出。朱元璋生气地写信警告他说:“海滨的百姓好斗,你裕伯乃智谋之士,居此地而坚守不出,恐有后悔。”裕伯看信后,感到形势严重,不做官不行了,只好入朝为官。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意思是说,天下是他的,谁不肯合作谁就得死,谁有不忠于朝廷的想法也得死。朱元璋对儒士的态度非常明确,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新王朝服务,但又决不能信任他们,一旦谁有不忠的态度,马上猜忌仇视,直至杀戮。基于上述心态,他一方面选拔、培养了一批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摧残着人才。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打击江南文人儒士,控制文人的思想,于1397年制造了南北榜案。这一年,翰林学士、湖广茶陵人刘三吾和白信蹈担任会试的正副主考官,发榜后,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共录取五十一人,全都是南方人,无一名北方人考中。北方的举人们极为不满,联名上告,状告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因此偏袒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火,命侍读张信等重新审阅落榜的试卷,其结果北方人仍无一及格者。北方的士人还是不服,又告发张信等人受了刘三吾的嘱托,故意拿不好的试卷审阅。朱元璋本来就不高兴,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白信蹈等考官处斩。但照顾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刘三吾,以他年老,免其死罪,充军边疆,并把宋琮也充军发配。随后,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考试,此次录取了六十一名,全都是北方人。世人称此事为“南北榜”,也称之为“春秋榜”。平心而论,北方由于长期战乱,其生产、文化水平确实不如南方,考卷密封,主考官并不知谁是南人、谁是北人,考试结果也纯属巧合,但由于北方学子的几次抗议告状,引起了朱元璋的极大重视,朱元璋为了显示国无遗贤的心态,大一统的地位,出于政治需要,他有意识地惩罚主考官。这样一来,朱元璋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打击削弱南方文人儒士的力量,二笼络了北方的文人儒士,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可惜的是白信蹈等考官,成了一缕冤魂。
在朱元璋的淫威下,文人儒士们整日胆战心惊地在他身边侍候。朝廷之上,他喜怒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臣僚们每天要揣测他的心思,看他的脸色行事。据说朱元璋临朝时,如果玉带高高贴在胸前,说明他今天心情不错,不会杀人;如果玉带放在肚子下面,大事不好,不知哪位文人儒士或大臣要大祸临头。弄得文武大臣们无所适从,走也走不得,干也干不好,有的文人士大夫走投无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制裁,只好装疯卖傻。如松江华亭人袁凯,就是用这个办法保住性命的。
史书记载。袁凯博学多才,1370年(洪武三年)被授予御史官,一次,朱元璋审理了一批罪犯,命袁凯交给皇太子复审。皇太子为其中不少人减了刑,之后,袁凯回报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朕与太子谁判的对?”
袁凯左右为难,只好说:“陛下执法严正,东宫心怀仁慈。”
朱元璋不高兴,认为他老奸巨猾,两边讨好。他眼看着皇上脸色要变,非常害怕,回到府中后假装疯癫,朱元璋不信,派人用木锥刺他,袁凯一边忍着痛一边放声大笑,朱元璋这才放他回老家。回到老家后他一点也不敢疏忽,他知道朱元璋还会派人来探视他,于是常常蓬头垢面,装疯卖傻,自己将自己捆起来,胡言乱语。朱元璋派人去看,他对着使者手舞足蹈,连喊带唱,还吃路边的鸡屎。
朱元璋听了使者的汇报,这才彻底放心,袁凯总算捡了一条命。(www.xing528.com)
洪武年间的文化专制的另一特点,是大兴文字狱,在文字上吹毛求疵,用以控制文人士大夫,剪除异己,诛杀文人儒士。所谓文字狱,就是朱元璋通过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不管是上的表笺,还是平时写就的只言半语,也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特刑廷”,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思想钳制,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据说,朱元璋喜欢搞文字狱是有来由的,《闲中古今录》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时有一个武将对朱元璋重用文人心里不平衡,说:
“文人喜欢挖苦人、诽谤人。比如张士诚,他一辈子宠待文人,俸禄高,待遇优厚,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将文人儒士捧上了天,称王之后,他要取一个官名,文人为他起名士诚。”
朱元璋说:“这名字起得不错,挺好。”
那人又说:“上了当了。孟子书上说:‘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读成:‘士诚,小人也。’骂张士诚是小人,他哪里懂得。让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明白,真是可怜。”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半信半疑,亲自查了《孟子》一书,果然有这句话。于是,他也开始注意臣僚,尤其是文人儒士们上的表笺了。
这个故事是士大夫的猜想,朱元璋杀戮文人士大夫绝不是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他杀戮文人士大夫是维护统治的需要,是维护专制主义皇权的必然结果。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的事,震惊了全国。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老子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乎,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知道兖州不是衮州。但是,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贱,自尊心特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大骂道:“卢熊这厮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衮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文人事多心眼多,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即将卢熊斩首。”
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根据记载,1370年(洪武三年)百姓取名禁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后在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令出榜文禁止民间百姓取名时用: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诏、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字样。即使民间久已习惯的称呼也要改,如医生只许叫医士、医人或医者,不许叫太医、大夫、郎中,违者处以重刑。
朱元璋的做法把礼部官员们搞得战战兢兢,他们请求朱元璋降一道表式,使臣民们有所遵循。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左春坊右赞善王俊华撰写贺谢表式,颁布天下各级官衙,今后凡遇庆贺谢恩,如式录进。此后,照规定的表式抄录,只填写官职姓名,其他的一概不用填写。洪武年间的文字狱才告一段落。不过,此时离朱元璋驾崩仅两年左右。
在管思想这个问题上,朱元璋甚至不惜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连死人都不放过。最典型的就体现在对待孟子的事件上。
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新的孔庙在京师落成,因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儒教在中国被尊为国教,所以孔庙落成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朱元璋一方面命礼部官员和儒士们制定祭祀孔子的礼仪。在祭祀孔庙的过程中,朱元璋翻看了儒家的著作,他看到了《孟子》七篇之中,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说。孟子还讲到,君主如把臣民视作草芥,那么臣民就把君主看做寇仇。朱元璋看到这儿,打心眼里不痛快,他认为这是对君主的不尊敬。为了显示其皇帝的尊严,朱元璋下令把国子学孔庙里配享的孟子牌位撤下去,还愤愤地说:
“要是此人活到今日,不能免罪。大臣如有敢谏此事的,就以大不敬罪处死。”
第二年,在大臣的劝说下,朱元璋恢复了孟子配享的地位,但他对《孟子》中关于制约君主的言论始终耿耿于怀。终于在1394年,他下令让翰林学士刘三吾按他的意愿删节《孟子》一书,凡是看着别扭的地方全删掉,全书删掉八十五条之多,只留下一百七十余条。最后编辑成《孟子节文》一书,随后下令颁发给全国各类学校,并诏令天下,凡删掉的部分不能再作为教科书用,更不能出现在科举考试的命题上。可见其权力欲之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