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对于竞争对手的旧属,宜宽大处理,赢得他们的支持。如果抱着赶尽杀绝的态度,那么,新的斗争又会烽烟再起,而这是无谓的斗争,没有任何意义。
李世民登大位之后,形势十分复杂,问题堆积如山,他采取了正确的固权策略,稳定了政局。
首先,妥善处理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玄武门之变以后,东宫、齐府余党纷纷逃亡。对于东宫和齐府的敌对势力,李世民开始是实行高压政策的。建成的五个儿子和元吉的五个儿子,株连被杀,绝其属籍,似亦太过分了。当时,诸将欲尽诛建成、元吉左右百余人,籍没其家。唯独尉迟敬德坚决不赞成,争辩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不扩大打击面,确实是安定政局的重要策略。
李世民同意了,于是下诏赦免天下。称:“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但是,一些地方并没有认真执行上述规定,他们追捕太子建成、元吉的余党,把他们抓来邀功请赏。针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根据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于七月下令重申:“六月四日以前,事连东宫及齐王,十七日前连李瑗者,并不得相告言,违者反坐。”由于采取这些宽大的政策,消除了敌对情绪,争取了多数,稳定了人心。
除了对太子的余党不追究之外,唐太宗还对东宫府属中杰出人才大胆地加以信任与拨用。建成曾收罗了一批骁勇的武将,这些人出身事主,往往很讲义气。如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消息传到东宫,东宫的人一听主子已死,一哄而散,李建成的心腹大将、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感叹说:“哪有主公活着时受到他的恩德,主公遇难后只顾逃命而不为他报仇的道理?”说完,便与李建成另一员心腹大将、副护军薛万彻,召集东宫将士,与李元吉心腹大将谢叔方会合,率领东宫、齐府精兵两千余人,前来玄武门,与玄武门守军、秦王府兵卒展开激战,双方久战不已,粗中有细的尉迟敬德手起刀落,马上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杀出玄武门,向东宫、齐府的将士大声呵斥道:“乱贼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被奉命枭首!圣上有旨,让你等回府,听候发落。难道你们还敢违背圣旨,继续作乱,徒然送死吗?”
尉迟敬德的这一个狠招,使得冯立部下士气大减,冯立见大势已去,对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头颅,拜了几拜,一边哭一边逃往他处藏匿。
李世民的宽大政策出台之后,冯立前来请罪,李世民见冯立表示悔改,就安慰他说,你也是一个忠于主人的将领,这是值得嘉奖的,于是授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激动地说:“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李世民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东宫党羽的转化。
对于东宫府属中的能臣,李世民同样加以重用,甚至引为知己。例如,原太子洗马魏征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玄武门之变不久,太子党人士纷纷逃亡,魏征却依然故我。有一天,李世民严厉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呢?”(www.xing528.com)
在场官员个个危惧不已。魏征慷慨自若,从容对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一听,转怒为喜,倍加器重,封他为詹事主簿,后改任谏议大夫。由于魏征是一个能臣,越来越受到李世民的喜爱,步步高升。贞观六年,在九成宫丹霄楼的赏月夜宴上,唐太宗满怀喜悦的心情说:“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抉而用之,何惭古烈?”从“弃怨用才”来看,可见李世民的雄豪气度。
十月,为消除玄武门政变中兄弟相残对封建伦理的负面影响,李世民下诏追封已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李元吉为刺王,以礼改葬。为此,李世民为他们两兄弟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这时,原李建成的心腹魏征也从山东返回,他与原来的东宫旧属联名“上表”,陈述了礼葬的意义:
“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龙楼,垂将一纪。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刊录周行,徒竭生涯,将何上报?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冈有感,追怀棠棣,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远期有日。臣等永惟畴昔,忝曰旧臣,丧君有君,虽展事君之礼;宿草将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义深凡百,望于葬日,送至墓所。”
这是一篇感情真切而富于策略的奏章。首先肯定建成“结衅宗社,得罪人神”,他的被杀是理所当然的。同时颂扬唐太宗“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以礼改葬二王。接着,从封建礼仪上陈述了送葬的道理。很清楚,这里丝毫没有煽动东宫旧属的怨恨情绪,反而从道义上弥补了骨肉相残所留下的伤痕。
下葬之日,李世民在太极宫痛哭祭拜,其悲切状令大臣也不忍目睹。之后,李世民又让自己的儿子赵王李福为李建成的后嗣。
礼葬太子的举动,大大地弥合了李世民与原东宫、齐府与秦府之间的嫌隙,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