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的病变,即糖尿病的症状。以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区分,但三者在表现上往往相互联系,只不过略有偏重。消渴患者若胃纳不佳,往往预后较差。
一、辨证治疗
1.上消 上消系肺热伤津所致,症见口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数,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细而数。宜清热生津,可用人参6g,石膏9g,知母9g,麦冬9g,生地黄12g,天花粉15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服。
2.中消 中消系胃中燥实所致,症见消谷善饥,饮食倍加,形体渐瘦,便硬尿频,舌红苔黄,脉象滑数。宜清热养阴,可用玄参15g,黄连6g,黄芩9g,黄柏9g,山栀子9g,大黄6g(后下),麦冬9g,天花粉15g,水煎服。
3.下消 下消系肾虚火旺而致,症见小便频数,尿量增多,尿有甜味,或尿如膏油,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多属肾阴虚不能制火;如饮一溲一,四肢不温,形瘦神疲,舌光剥干裂,脉细数无力,则肾阳亦衰。阴虚宜滋阴,可服六味地黄丸,阳亦衰宜温阳益肾,可服金匮肾气丸。若脾肾两虚,腰酸阳痿,腹胀便溏,肢困不温,舌苔白腻,脉沉而细,可用高丽参6g,黄芪15g,炮附子9g(先煎),肉桂3g,白术9g,杜仲9g,五味子9g,山药9g,山茱萸9g,桑螵蛸9g,水煎服。
二、针灸治疗
1.上消 肺俞、太渊、神门、内庭、水道。
2.中消 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3.下消 肾俞、三焦俞、关元、太溪、太渊。
每次选取2~3穴,酌情行补泻或加灸。
三、医案选例
郭某,女,51岁。2006年3月4日随夫前来就诊,自述县医院已诊断为糖尿病,口渴多饮,不思饮食,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虚烦不宁,全身无力,咽干舌燥。其苔黄脉数,属上消症,胃虚而仍有燥热也。宜养胃清热,令用黄芪18g,黄芩10g,白术10g,人参6g,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12g,石膏25g,麦冬10g,天花粉15g,葛根10g,竹叶6g,炙甘草6g,水煎服。
7剂后复诊,病情已有好转,饭食如常,口渴减轻,但仍多饮,又令用党参10g,黄芪18g,白术10g,知母10g,麦冬12g,生地黄12g,花粉12g,五味子5g,炙甘草6g,水煎服。
7剂后又复诊,病情基本控制,饮食已正常。但仍令用天花粉30g,葛根30g煎汤当茶饮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四、验方集锦
1.燥热伤津,渴饮多尿(上消)
(1)天花粉1把,煎水常饮。
(2)天花粉30g,葛根30g,水煎服。
(3)茯神20g,瓜蒌根25g,麦冬25g,生地黄30g,玉竹20g,小麦50g,淡竹叶10g,知母20g,大枣5枚,水煎饮。口渴就饮。(www.xing528.com)
(4)瓜蒌根20g,白芍12g,甘草10g,水煎服。
(5)乌梅1撮,水煎兑牛乳服。
2.胃燥渴饮,多食多饮多尿(上、中消)
(1)麦冬15g,天冬12g,黄连9g,瓜蒌根20g,水煎服。
(2)石膏25g,黄连10g,水煎服。
(3)晚蚕沙焙干研末用冷水(冲服),每服5g。
3.阴虚消渴(下消)
(1)人参6g,黄芪18g,地黄12g,五味子6g 知母10g,玉竹10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牛膝10g,水煎服。
(2)生地黄30g,山药30g,黄芪20g,猪胰1具。水煎服。
(3)熟地黄30g,山药30g,党参18g,覆盆子15g,五味子5g,五倍子3g,水煎服。
(4)熟地黄15g,枸杞子12g,天冬12g,党参10g,五味子6g,水煎服。
(5)老松树内皮1把,猪骨头1块,水煎服。
4.上盛下虚,火炎水涸 云茯苓12g,花粉15g,黄连6g,水煎服。
5.小便频数
(1)黄芪30g,芍药15g,生姜10g,桂心6g,当归15g,甘草10g,黄芩10g,麦冬10g,生地黄12g,大枣5枚,水煎服。
(2)麦冬25g,生地黄25g,干姜12g,蒺藜6g,续断6g,桂心6g,甘草3g,水煎服。
(3)小便频而体不温者,可用牡蛎50g,患者尿1杯,水煎服,每日服2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