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是 2013年进入中国的,一年内已经有近百门中文慕课上线。 慕课与之前的国家精品课程、现在的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什么区别?与最近流行的微课又有什么关系呢?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始于2003 年,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 2003 年至 2010年共建设了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推动教授上讲台,教学视频多为教室课堂实录,动辄一两个小时,观者容易出现观赏疲劳,不像慕课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容易利用。
教高司函[2003]1号文件中对精品课程的定义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许多学校将课程申报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视为学校的荣誉,其上报的精品课程中往往是多门课程专题的拼凑,形成了专业课程资源库,而并非与实体课程对应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精品课程庞大而不好用。而慕课课程不同,它可以是一门完全对应校内课程的课程,也可以只是校内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正是因为内容不多,学生才会觉得负担不大,可以承诺花一些时间来学习。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采用的是“先申报评审,然后授予荣誉,下拨 课程建设资金,建设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并上网开放”的项目管理思路,文件对于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条件有较为细致的要求,但是对于课程获得称号之后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网上开放共享服务情况等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标准,许多学校也未能在随后提供配套的建课及展示的支持服务,致使很多精品课程的网站只有申报材料和2-3讲的教学视频,未能达到原先项目设计中关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的目标。(www.xing528.com)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201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决定首先推动之前的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即督促这些课程提供全套教学视频和相关课程资料的数字化版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由高教社“爱课程网”运营,以推动国家投资建设的课程资源确实能够用于普遍提升全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无论是之前的国家精品课程,还是现在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都是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更多的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展示,非常像MIT的OCW项目,而不是慕课,因为缺乏有老师引导的学习过程。截至到2014年10月,已经上线了159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类似,以视频为内容传递的唯一载体,每门课程至少五讲,每讲在30分钟左右,面向18岁以上高中毕业生水平的观众。视频公开课展示了中国高校教师的风采,成就了一批“名嘴”教授。截至到2014年10月,已经上线了63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