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原名绍麟,字膺白,1880年3月8日生于浙江绍兴百官镇。黄氏先代经商致富,后渐衰落。自辛亥革命起,黄郛就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在其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而投身革命,继而叛变革命,最终又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
1904年,黄郛25岁,报考浙江武备学堂,以考试成绩名列榜首被录取。1905年,又以浙省第一名被清政府选派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同年秋,黄郛在东京加入同盟会。黄郛又和其中一些学习军事的留学生,与黄兴一起创建了“丈夫团”,先后参加者有李烈钧、赵恒惕、阎锡山、张群、李书成等30余人,其成员大多成为武昌起义后南北各省发难的中坚人物。1906年,黄郛掌管同盟会名册,到处物色人才,劝其入会,成为留日学生中的重要活动分子,但行踪甚密,不为人知。同年在日本结识陈其美。1908年,又在日本结识蒋介石,与蒋同为振武学校校友,并在东京与蒋介石共同创刊武学杂志。1910年,黄郛毕业后回国,在北京的清政府军咨府任职,并筹办军事官报局。
1910年10月,像阴沉天空中的一声巨雷,武昌起义爆发了,革命浪潮激荡全国,南北各省纷纷响应。黄郛闻讯后,即从北京南下到上海。抵沪后,黄郛一面参加上海起义活动的筹划,一面又凭借他和浙江新军中的一些老关系,自己前往杭州,敦促杭州方面的军人同时行动。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陈其美等发动工人、防营和会党起义,黄郛积极参加了上海的起义活动。
上海光复之初局势混乱,几日内无统一组织,指挥不一。当时,南京第九镇举义不成,武汉孤危,全局岌岌。11月6日,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士集议于上海城内海防厅,黄郛指陈大势,主张迅速成立沪军都督府,他说:“上海为中国第一大镇,更为革命策源地,东南最大粮台,不妨设一沪军都督以资号召镇摄[慑],另设一北伐军总司令。”于是陈其美被推选为沪军都督,黄郛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任随后编练的沪军第二师(后改名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沪军都督府的成立,对浙江的光复,江苏的“独立”,南京的攻克乃至全国的局势稳定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时,孙中山、黄兴等会集上海,黄郛参与了推举大元帅、筹组临时政府、办理大本营兵站等重要政务。
在上海举义期间,蒋介石从日本回沪。陈、黄委任蒋为沪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陈、黄、蒋既是同乡,又同是留日学生,更兼意气相投,于是三人“换帖”,结为“盟兄弟”,并誓约“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后来,蒋介石赠黄、陈宝剑各一柄,剑上刻此二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命黄郛兼任兵站总监,准备北伐。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沪军都督府于1912年7月撤销,并入江苏,一切事权由江苏都督程德全接管,黄郛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后,陈其美在上海组织反袁起义,命黄郛、蒋介石收集旧部,约期举义。当时,黄郛力主慎重,保留实力,以待时机。由于起事仓促,军备不整,反袁军队迫战于龙华、南市等处,并猛攻江南制造局,均为袁军击败。而后,袁世凯悬赏缉拿反袁起义领袖,黄兴赏格为10万元,陈其美为5万元,黄郛为2万元,并且榜示:“不论生死,一律给赏。”8。月份,黄郛同夫人东渡,化名先寓长崎,到达东京。1914年又赴南洋,旅居新加坡。6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黄郛没有参加。
1915年春,黄郛偕夫人自新加坡经日本赴美洲。1917年返回天津,直到1921年初。后来,前往欧美考察各国战后政治经济状况。在此期间,他留心欧洲战事,注意时局发展,着手汇集资料,潜心著述,撰写了《欧战之解剖观》,《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战后之世界》,《华盛顿会议发起之内容及将来之趋势》等著作。
1922年黄郛从欧洲回到北京。1923年2月到1924年11月间,黄郛在北洋政府中先后担任外交总长、教育总长、代理内阁总理、以代总理摄行总统职权等要职。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再次上台后,黄郛被迫辞职,返回天津。(www.xing528.com)
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南昌,兵临长江,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与此同时,隐藏在革命阵营内部的蒋介石却加快了酝酿、策动反革命政变的步伐。黄郛作为蒋介石的“盟兄弟”,也充当了蒋介石勾结日本和中国金融资产阶级的中介人,竭尽全力为蒋介石发动政变效力。
1926年11月,蛰居天津的黄郛,接连收到蒋介石的三封来信,邀他南下商讨“进行大计”,黄郛“酙酌公谊私情,两不容己,”遂决定南归,1927年1月初离津赴南昌。黄郛到南昌后,不仅成为蒋介石的嘉宾,而且迅速进入蒋的核心小圈子。不论在旧江西督署的总司令部,还是在牯岭仙岩旅馆的行辕,蒋黄等人都朝夕相处,频频密议。黄郛夫人沈亦云后来著《亦云回忆》一书,才披露了密议内情。当时,黄郛向蒋提出“共底于成”的谋略,要点有四:其一,极重要的是向国民“暗示政策”、“必须离俄清党”,放弃“联俄容共政策”;其二,在外交上应分缓急轻重,首先谋求同日本、英国的“谅解”,“无论如何不应该放弃日本这条路”;其三,克复京沪,联系绅商;其四,底定东南后,应采取步骤联络北方冯玉祥、阎锡山,引为同调,形成“中心力量”。这样,“可以减少内争而早致统一。”就这样,黄郛为蒋介石策划了一整套背叛三大政策的反革命行动纲领,以后的历史进程证实了蒋介石采纳了这个行动步骤。
1927年2月1日,蒋介石携同张静江、黄郛上庐山度岁。三人在庐山密商大计,并大致作了分工。蒋介石作为反共清党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夺取江浙的军事指挥和策划;张静江专事协调国民党新老右派关系;被称为日本通的黄郛负责为蒋日勾结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3月下旬,长江下游局势急转直下:上海工人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控制了租界以外的地区;英美军舰悍然炮轰南京,给革命施加压力;蒋介石则加快叛变革命步伐。,3月26日,蒋介石抵达上海后,立刻会见先期到沪的黄郛。黄郛立即把从日本方面得到的情报告诉蒋介石。原来,在蒋介石到达上海的当天,黄郛就从日领事矢田七太郎处得知英美拟对蒋实行高压政策的消息。矢田要黄劝蒋对“南京暴行”“采取主动”,在列强提出抗议前发表声明,并立即实施道歉、赔偿、惩办责任者和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等条件。蒋介石于28日派交涉员前往英美日法意驻沪总领事馆,就“南京事件”表示“遗憾”。
4月1日晚,黄郛又应邀到矢田寓所举行了一次秘密谈判。矢田把日本外相币原的一份训令传达给黄郛,要他全文转告给蒋介石。训令警告蒋介石必须重视列强的要求,认真考虑日中关系的前途。黄郛一一记下币原训令,又把蒋准备发动政变的预谋告知矢田。同时向日领事提出希望,请日本出面调停蒋与列强的关系,能得到列强的谅解与支持,并要求列强把矛头指向武汉政府方面。经黄郛从中联络,蒋介石与日本方面的态度逐渐趋于一致,并取得了列强的支持。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黄郛充当了这场政变的重要角色。
由于黄郛在蒋介石酝酿和发动“四一二”政变中的特殊作用,1927年5月18日的南京政治会议任命他为上海特别市市长。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黄郛于同日宣誓就职,蒋介石也到场致词。
1927年8月,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任职不满两个月的黄郛和蒋同进退,也宣布下野。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2月,黄郛被蒋推荐为南京政府外交部长。黄郛秉承蒋介石意旨,极力推行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同年5月,日本军队炮轰济南,制造“五三”惨案。蒋与黄当时都在济南,蒋下令撤军,黄郛陪同蒋介石逃出济南,听任日军的残酷屠杀。日军的暴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为逃避舆论谴责,黄郛不得不引咎辞职,隐居莫干山,又一次过起“读书学佛”的生活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加剧,黄郛则在上海倡议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鼓吹“广义的国防中心建设计划”,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作掩护。黄郛一面声称研究“学术救国方案”,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一面则和日本侵略者代表会晤,为蒋的媚日外交效力。1932年9月间,黄郛在汉口同蒋见面。秉承蒋“有机会同日本可接洽之人接洽”的旨意,10月中旬会晤其老相识,日本铃木贞一大佐。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双方在黄郛礽齐路住宅会晤五次之多。在会谈中,黄郛闭口不谈日寇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却认为解决东北问题,要考虑中日双方利益,连其夫人也不得不在《亦云回忆》中承认会谈“调子甚低”。1935年5月初,蒋介石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起用黄郛为委员长。黄在北平就职期间,推行媚日投降外交,和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并就华北与伪满间通车、通邮问题达成协议。黄郛的卖国行径理所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唾骂。1935年春天,黄郛托病躲入莫干山。1936年12月6日患肝癌死于上海。
(高建枢曹家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