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能拨千斤”(四两破千斤)之句,本是民俗谚语。与“秤砣虽小称千斤”的用意相似。都是形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用较小的力移动较大的力。或者是说以小胜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种比喻之词还没有见过有谁要去用真实的重量来认真地计算。这句话不必去考证出自何朝何代,哪个年份,反正是中国在以16两为1斤时就有此说了。那么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大于1∶4 000了。很遗憾,笔者不是机械行业的工作者,还不知现在最先进的机械可否产生比输入量大过4千倍的能量?如果还没有,难道“四两拨千斤”之说就得取消吗?
在中国这句妇孺皆知的谚语也在武术中流行。所以王宗岳才在《太极拳论》中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其论的含义是可以用巧妙的技术,高超的功夫去战胜比自己力量强大的敌人。此后,又有不少人在太极拳著作中赞同或强化了这一观点。在传统的太极拳著作中,武禹襄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李亦畲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此是用意,不是用劲。”“盖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擎起彼身借彼力,松开我劲勿使屈。”另外,在《功用歌》中“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以上都是说,当练太极拳(包括推手)达到“懂劲”的功夫后,可以用意念引导自身接触部位的相应变化,将对方放出。这些语条和观点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说此话的人也未必是具有现代化高深的科学知识。他们也更不是天下无敌的“不败将军”。所以就有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根本不相信“四两能拨千斤”。甚至于武术界中的领导和同行都不相信。有些专家、学者就大做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力学原理”和“精确计算”否定“四两拨千斤”之论。当然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各抒己见,本无非议。有的竟说这都是道家的“虚无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也难说,自从太极拳推手进入到竞赛场上,很多壮汉,力士屡将久练太极拳的对手推出圈外或摔倒在地。在公开的表演场合,只见师父的手指微微一动,徒弟就被打出一丈多远,有的被放出者竟会在中途拐弯改变方向,引起了观众纷纷议论,说这是耍“双簧把戏”。为揭露故弄玄虚的伎俩,有人竟主张让那些套路竞赛的冠军或者久练太极拳的老拳师去与剽悍的练拳击、柔道、相扑的选手较量个上下高低。以验证太极拳是否能够“四两拨千斤”。另外听某位武术专家、散打的著名教练某某发表过高论说:“‘四两拨千斤’确实有,但不是在太极拳中,大量的运用是在散手的技击里。中国武术讲究巧、快、灵,‘四两拨千斤’就是一种技巧。而它实现的两个条件是‘快’和‘灵’。即双方交手一要快,速度越快越好,慢了就有时间适应;二要灵,灵才能干脆利落,不陷入被动。全国散手赛中,有人实现过这种技术,巧妙利用对方击空的力量,顺势带领击中对方,或将其快摔在地。”(笔者按:请问“中国武术讲究巧、快、灵”又有哪种拳是要求“笨、慢、拙”?难道世界拳击冠军就是用“笨、慢、拙”战胜对手的吗?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确不能只用“巧、快、灵”三字来形容,而要用更高、更深、更妙来形容。那真是“妙不可言”了)。还有不少人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都想说明:太极拳就是不能四两拨千斤。
对此,笔者不能认同所有的反对观点。仅就本人的水平说出个道理请诸位来考虑。目前,人类在地面上跑的最快速度当属在汉城奥运会上曾用9.87秒跑完百米的爆炸性新闻人物,就是加拿大的本·约汉逊(因他被查出服用兴奋剂而取消冠军)。本人现在要编写、拍摄一段电影“蒙太奇”请大家来欣赏。镜头是:一位比约汉逊还高一头、腿更长、更强健、更有劲的壮汉,从百米外的距离用不到9秒的速度跑过来,他最后的一脚正踩在静放在地面的一个足球上。这个后果请大家来想像!假设这位壮汉体重是80千克,而球还不足0.5千克。壮汉的速度是超过11.11米/秒,而球是原地未动的;壮汉以猛烈的速度飞快跑来,他脚落在球的力量一定大于自身体重的若干倍,现在我们只假设说有100千克的压力吧,那么这个球用了多大的力量让壮汉跌倒在地上的呢?[1]第二个镜头:再让壮汉以同上的条件跑来,最后一脚是踩在漂在水面的一叶小舟上,那么壮汉只能是跌入水中游泳了。其道理都是一样。
现在我们用太极拳的术语解释之。当球转动能让壮汉倒下的角度为X,其前X/2是拿(阴),其后X/2是放(阳)。拿、放(阴、阳)的结合就把壮汉摔出去了。壮汉踩在小船的后果也可以这样说,他踩在前部,那是后部扬起把他打落入水;他踩在左边,那是右边翻起打他入水。实际这都是“球转动之理”,只是凸面、凹面而已。再用这更通俗易懂的例子,一颗比人运动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大的飞来的子弹,碰到头戴的钢盔上,也能被滑拨出去。反之,如果将500吨重的铁球置于地下,壮汉踩上去就如履平地般地跑过。这个中道理人人皆懂,当人猛跑过来,不管距离远近,速度多快,他落在地上的脚产生多大的作用力,对地球来讲没有丝毫作用。只有脚踩到球时的一刹那让球转动了才起作用。让我们再做个比喻:如果将一个数万吨重物随便地落在一个球体上,随它能不倾斜吗?如果站在球旁慢慢抬脚,轻轻地放在球上反而能控制住它不转动。太极拳的术语叫做“问劲”“拿住了”。只有你的落脚点与球的重心(中心、圆心)垂直地面时才能在球上站稳,只有掌握住这个条件才行。所以马戏团的演员或训练熟练的动物能够踩在球上滚动。(www.xing528.com)
我们说:球和漂在水面上的小船,并没有对加诸它身上的来力给予针锋相对的抗力(反作用力),只改变了来力的方向即可(这只是物证而矣)。人不是球,不能像球那样随意自如地转动,但是人的模仿能力和条件反射是可以训练或培养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功能是无限的,再加上人有主观意识能力以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练太极拳更要练推手,就是训练体肤的敏察能力,在与来力接触时能判断出其方向、速度和大小,再做出正确、及时的相应变化,顺势补之。能如此才达到“懂劲”的功夫。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强化训练,经过“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达到无条件反射,触之则旋转自如而阶及神明。
这样就涉及训练、培养、强化、提高乃至矢志苦求、奋力攀登了。中国有句谚语:“窗户纸一捅就破”。此话不假,任何深奥的道理或学问只要达到一定的地步(程度)其中的精妙一点即通。但是事实却是殿堂内的贵重宝物,被窗户纸隔住不被路人发现。而你若站在较远处,你能伸手捅破窗户纸吗?你要去捅它必须走到窗前伸手可及时才能办到。这中间走完的距离就是你要下的苦修“功夫”。“功夫”到了自然能够捅破。否则你站在别处无论如何挖空心思、费尽脑力也不能如愿。自然之理又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无论朝任何方向走都可达到此点。作为你来讲,应该认明方向,选择一条最好的捷径,才是正理。此条件就需靠有明师了。在明师正确地指引下,加上你自己辛劳的脚步,才能逐步地拾阶而上去捅破那层窗户纸。不具备此条件,则是痴心妄想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话:“立如枰准,活似车轮。”所谓枰准者即是能平向转动的。“车轮”又是能竖向转动的。一物体既能平转又能竖转除球莫属。“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如此极精确灵敏的天平,在称极轻之物时向此侧下沉,也是由于承架之点能极灵活的球形转动。换句话说:它们是加在、落在毫不承重的物体上了。“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当球受力滚动之时,向下的角度就是黏(阴);向上的角度就是走(阳)。球的滚动亦就是“阴阳相济”了。(另外,在《太极拳论》中提到类似的“球滚动”的语句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凡此种种,纵观此文;横看诸句。仔细琢磨,认真领会,能够达到“神明”的太极拳大师在接受对方施加于自身上的任何形式的来力都能明其来力的方向,知其来力的速度,权其来力的大小,以自己经过长时期地培养由“条件反射”而及“无条件反射”的“本能”,恰如其分地,极其自然地微妙地在接触点不露外形地变动,就能将对方“放”出。如此高深奇妙的境界毫无神秘之处。
笔者根据生理学上公认的事实补充一下。某一经长期训练的运动员,虽不亲身参加其专项运动,只要看到或想到自己热爱的活动时,其体内就可能出现譬如:血流增快、呼吸量加大、内分泌物较多等的由于思想活动而出现的结果。这也许算是大师们常说的,用气、用意、用内劲来打击对方的现象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