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从“啸歌”到“吟诵”
话题导引
在动物中,狮为吼,猿为鸣,龙为吟,只有虎才称为啸;在大自然中,天然的声音为籁,清浅的溪水为唱,粗犷的江河为吼,只有阔大浩渺的大海才称为啸。所以啸给人的感觉苍凉、雄壮。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这样一句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在枝叶繁茂的竹林间独坐,一边弹琴,一边啸吟,以激越、清亮、舒缓的啸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再听岳飞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个“啸”字,仿佛能感觉到岳飞立志报国,奋勇杀敌的呐喊。在诗中“啸”表示的是一种声音,表达的是一种高远、苍凉、激越的情怀。
古人对诗作常用“歌”的方法进行涵泳。看到自己喜欢的诗作,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于是大声地进行诵读,在诵读还不足以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就心无旁骛,优游自在地唱,且声音响亮,音调高亢,这就是“啸歌”。据说苏东坡被贬在黄州。一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外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途中突然大雨倾盆,因为随身没带雨具,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还互相埋怨、指责。只有苏东坡从容不迫,而且在雨中即兴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一词。在雨中苏东坡穿着草鞋,拄着拐棍儿,一边慢慢踱步,一边吟咏着诗句,念到得意处,夹着“啸歌”,声音能闻数十里。苏东坡沉浸在自己诗作的意境里,眼前哪还有雨,还有风?所以“啸歌”必须建立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陶醉其中,才能够酣畅淋漓地唱,能够自由自在地歌。
现在我们很少听到谁在诵读诗时夹以啸歌,但我们也往往会在诗句动情处情不自禁地吟诵。吟诵听起来拖腔捏调,颇有些夸张。但它有助于理解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叶圣陶说“吟诵课文和讨论、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人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并用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还有助于我们增强语感,增强记忆能力。抱着欣赏的态度,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而然地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纯熟的境界,增强了语感,增强了记忆力。
吟诵以欣赏为主。许多优秀诗文,用字精当、含义丰富、韵味耐赏,洋溢着作者的真挚情感,还极富乐感。我们带着欣赏的态度缓缓吟诵,细细品味。在吟诵中陶冶情操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
故事助兴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他志气豪放,却又不拘小节,博览群书,却又嗜酒如命。阮籍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对志同道合的人,他以“青眼”即平常的眼色相看;对他看不起的人,则以“白眼”相看。所谓“白眼”就是只露出个白眼仁,而看不见黑眼珠。有不少达官贵人“吃”过他的“白眼”,因为这些人在阮籍的眼里都只是一些“俗人”。
阮籍擅长吹口哨,声音响亮,常常几百步外都能听到。有一次,阮籍听说苏门山里有一位隐士,十分清高,就想与他交个朋友。到了山上,阮籍跟他讨论古今,陈说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拿自己的疑惑问他。那个隐士连正眼也不看他一眼,根本不理睬。阮籍又请教如何做才算是有为之人,那个隐士仍然不搭理。阮籍于是对着他吹起了长长的口哨。过了一会儿,那个隐士说:“可以再吹给我听听。”阮籍又吹了一会儿,然后下山回家了。刚走到半山腰,只听见那个隐士在山顶上也吹起了长长的口哨来了。那哨声听起来十分动人,阮籍十分佩服,感叹他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强的“世外高人”。回家以后,特地为这位隐士写了一首五言诗。
放达任性的阮籍拜访那位隐士,阮籍谈的一切治世修身养性之学都遭到了拒绝和鄙视,只有“啸歌”才是他们沟通的惟一方法。
读例存盘(www.xing528.com)
美好的情感
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
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
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
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
善良,不是夜色里的松明
却总能把前途照亮热血点燃
真诚,不是春光里的花朵
却总能指示希望把憧憬纺织成花篮
往事总是很淡很淡
如缕如烟
却又令人 难以忘怀
感激总是很深很深
如海如山
却又让人 哑口无言
这是诗人汪国真的诗,一首小诗,几句情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平平淡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人生,真真切切的经历,只要希望存在,只要感激存在,只要追求不变,我们就能获得美好的情感,创造美好的人生。
宝刀小试
诗画配。
1.反复诵读《美好的情感》,把你从中读懂的写下来。并根据小诗的意境尝试为它配一幅小画。
2.和同学一起来个小组吟诵表演,在班会课中小组集体吟诵《美好的情感》。
3.找到岳飞的《满江红》,抄下来。并学一学岳飞的豪情大声吟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