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导引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也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晚饭后,你挑上一张报纸默默地读,关心当地当时的新闻。休息日,在草地上捧一本小说,你默默地读,关注故事的情节,关心人物的结局。大人们也常为修改一个计划、草案默默地读,思考计划、草案的可行性。总之,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默读。
默读比之于精读、略读、朗读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作用。因为默读不需要利用发音器官,也不需要付诸于听觉,只要是文字的形象就能引起大脑皮层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的程度。它的整个活动是在人脑内部默默地进行,因而节约了阅读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阅读的效率大大提高。第二,默读能有利于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默读减少了语言转换的中间环节,因而使阅读者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可以停下来思考,也可以回头重读,对重要词语反复体会,还可以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等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加深了对读物的理解。
如果读任何一本书都必须动嘴,那么对于每一个阅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将使我们阅读的材料大大减少。而默读正好解决这个矛盾。社会文化程度越来越深,阅读材料越来越多,我们也只有通过默读及时捕捉和吸收最优质的信息。
另外默读适应不同的阅读目的。因为默读作为人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逐句推敲的精读,也适宜于大致的了解浏览,而且它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
默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我们在默读时必须集中精力,认真读,仔细读,否则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就可能丢三落四,忽略了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以致出现不应有的理解错误。
2.注意默读方法。默读要求用眼、脑,不用口、手。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会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影响眼睛的扫视幅度。
3.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多可用默读,遇到疑难之处时,应边读边推敲。而读一些精彩语句时可用大声的朗读来体味。因为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内化要强于默读。
故事助兴
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因为他从十五六岁就跟随姐夫奔走沙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周瑜和孙权都很器重他,可吕蒙有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军事要地,临走时嘱咐他:“你现掌管军事大权,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手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能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来越多。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还以为你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变成有学问的人了,不是过去的草莽英雄了!”
吕蒙笑笑说:“分别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更加勤奋地读书,书不离手,变得有勇有谋,战功赫赫。所以无论是谁,读书都对他的生活、事业产生很大的作用。
读例存盘
小事的魅力
姜鹂鸣
人真的是很奇怪,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会变得很遥远很遥远,仿佛看过的某些电影,印象是有的,却完全没有了感觉。而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却怎么也无法忘怀。一件极普通的事,一句极朴素的话,一段极平常的情,不经意地叩开了我们的心扉,并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是这点点印痕,才连缀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那是上初中的时候。一日上学途中,忽降大雨,正惶惶不知所措之际,一把小伞却静静地撑在自己头上。回头一看,是一个女孩盈盈的笑脸,那感觉好温馨(xīn)。
曾一度情绪低落,心情恶劣。一天去一个同学家拿点东西,她出来送我。时值隆冬,冷风吹在身上刺骨地寒冷,由暖屋子里出来尤其让人难耐,我不禁瑟(sè)瑟①了。“你先等一下,”她说着回屋取了条大围巾帮我围好,“这下暖和多了。”她像完成一件什么大事似的说。那明丽的笑容像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田,使我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走过她家那条长长的小巷拐弯处我蓦(mò)然回首,她还在小巷的那一头目送我。见我回首,便快活地朝我挥挥手。从那以后,一直与她关系一般的我,将她视为知心好友。
那天我往家走,迎面见一中年男人用自行车驮着一大摞(luò)②装满空瓶的啤酒箱往坡上来。那摞啤酒箱的高度足以吓人,而且摇摇欲坠。那中年人汗如雨下,显然已精疲力竭了。两旁好些人都目光灼灼(zhuó)、一脸兴奋地等着看热闹等着听那稀里哗啦声。我立刻起了侠义之心,急忙跑去帮助他。周围一片唏嘘声。很显然,我的多管闲事很使一些人扫了兴。但同样也使一些人受了影响,因为又有两个人过来帮忙了。当我们把那摞啤酒箱安全地送到地方时,那个中年人满脸的感激之情使我的心快乐得几乎飞了起来。
这些人生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呀,你很难说它们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正是这些小事,使人不经意地看到了心灵无形的袒露,情愫真诚的流注。也因此得到的感受更真切,更透彻,更令人难忘。这,大约就是小事的魅力所在吧?
①瑟瑟:形容颤抖。
②一大摞:量词,用于重叠放置的东西。
人在旅途,你是雨幕中的一顶小伞,你是寒夜里的一袭围巾,你是心灵中的一缕阳光——你微不足道,却陪伴着行路人走向理想的彼岸。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娓娓道来,声气儿不大,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事的魅力。生活因为有了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变得如此温馨,如此和暖。
宝刀小试
默读并思考。
另一种“赞美”
[新加坡]尤今
黑板上的作文题目只有四个字:
“我的嗜好”。
课室里的秩序一塌糊涂。性子乖顺的,伏在木制的桌子上,抓头搔耳,苦觅灵感;顽皮好动的,化身为孙悟空,在座位旁跳上跳下,惹张三、动李四;被惹恼了的张三李四把作文纸撕出来,摺成飞机,满室乱飞。
头发花白的徐老师呢,坐在桌子旁打盹。瘦瘦尖尖好像锥子一样的下巴,一下一下地点着、点着,乍然一看,还以为他坐在那儿欣赏着什么稀世佳作呢!放学钟声一响,徐老师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一大团忙乱的景象,露出了茫然的眼神,好半晌,回过神来,才说:
“同学们,作文明天早上带来交!”
同学们齐声欢呼,欢欢喜喜地收拾了书包,各个作鸟兽散。
晌午的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火球。在火球下的行人,感觉自己像火山,随时都会爆炸。
学校建在地势偏高处,走出校门后,那道与马路衔接的宽宽直直的石梯,总是长得好似永远也走不完。(www.xing528.com)
比我大两岁的姐姐敏捷地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慢拖拖地跟在后面。姐姐一面走一面回过头来催我:
“快点,快点!”
头顶上的酷阳,我感受不到,大姐姐的催促,我充耳不闻。我的心、我的思维,全都缠在刚才的作文题目上。
对于功课,我不是一个“面面俱圆”的人。数学、科学,我都“深恶而痛绝之”,独独爱的是语文,尤其是作文,觉得它像是一块糖,愈舔,愈想再舔、再舔。不上作文课时,我便自己在家里写日记,一页又一页,乐此而不疲,其他功课全荒废了,都在所不惜。
在公共汽车上颠颠簸簸将近四十分钟,才回到了当时坐落于火城的家。
草草地用过了午膳以后,便伏在还残留着饭粒的餐桌上大写特写。
作文题目是《我的嗜好》。
我的嗜好是什么?
当然是看书!
我兴致勃勃地提笔写道:
“我是只书虫,是为了啃书而活的。一爬进书里,闻到了书香,我便觉得我有了生命活力。墨迹将我的身体染得斑斓多彩,粒粒方块字使我瘦瘦的脑子日益壮大。”
“我父亲的经济能力不是很好,不能时时买书给我,嗜书成瘾的我,天天放学后便往书店跑。书店就在我家楼下,书店老板和蔼可亲。我常常蹲在书店门口,贪婪地读老板丢在纸箱里那些过期的杂志或是陈旧发黄的书籍,老板不但没有把我赶走,还常常笑眯眯地把一些卖不掉的儿童刊物送给我。我如获至宝地把这些刊物抱回家去,觉得自己像个小富翁。一本一本慢慢地看,不敢看得太快,很怕一下子便把它们看完了。等到真的看完时,只好又厚着脸皮到那书店里看‘霸王书’啦!”
“我是这样的喜欢书,希望来生可以变成一部百科全书,让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因为读我而受惠。”
一口气写了三百余字,重读以后,又修正补上了多处错误挂漏的,才端端正正地写在作文簿的格子里。
次日,交了上去,苦苦地等。
过了几天,当我看到徐老师捧着我们的作文簿进来课堂时,立刻好似有只巨大的青蛙窜进我胸腔里,“突突突突”地在那儿跳个不休。
徐老师这天的眼睛,一点也不惺忪、一点也不蒙眬;反之显得有点凌厉、有点生气。他把那叠作文簿大力掼在桌上,目光将整间课室浏览一遍,清了清沙哑的喉咙,然后,喊道:
“谁是谭幼今?站起来!”
徐老师那铁青的脸色使原本凝结在我心房里那份充满期待的兴奋感全然没有了,站起来时,我瘦小的双腿,还微微地颤抖着哪!他把我的作文簿抽出来,丢在桌上,以质问的语调说道:
“这篇作文,从哪里抄来的,说!”
晴天里发出的这一声霹雳,使我当场呆住了。
从哪儿抄?从我的脑子里抄的呀!望着老师愤怒的脸,我嗫嚅地说:
“我自己写的……”
“自己写?”他抓起了我的作文簿,大力丢到我跟前,武断地说:“才四年级,你写得出这样的作文?你想骗谁!”
我低头看到丢到我面前来的作文簿,那篇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写好的作文,被老师以粗粗的红笔写上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字:
“抄袭!”
被人明明白白地冤枉的委屈、不容分辩而被当众叱责的那份侮辱、还有从课室四周射过来的那道道目光,全都化成了一把一把尖锐无比的剑,毫不留情地刺向我薄薄的心叶,从心叶渗出来的鲜血,把我原本苍白的脸,染得好像猪肝一样,赤红赤红的。
我的眼泪,大把大把地流了出来,在迷蒙的泪眼里,我对我自己喃喃地说:
“不是抄的,真的。是我自己写的。”
“你还嘴硬!”徐老师凶巴巴地逼供:“明天叫你父母亲来学校见我!”
又没有做错事,干吗要劳动我父母来学校!我一面抽抽搭搭地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面抹那眼里的泪水,说:
“你去问我姐姐,她读六年级,她亲眼看到我写的!”
他不耐烦地瞪了我一眼,罚我站。在众目睽睽下站了一整节,下课钟响,别的同学到食堂去了,他把我留在课室里,差人去把我姐姐找来。严厉地审问一番,实在找不到破绽,便“释放”了我。
不留情面地伤了一名稚子的心,事后却又没有片言只语的道歉。
那一年,我九岁,刚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不久,是这间小学的插班生。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对这所小学,彻底失去了感情;对于上那位华文老师的课,也完全地失去了兴趣。
一年后,转校了,转到成保小学去。在成保小学里,我用心写出来的作文,得到了应有的褒扬;也就在小五的这一年,我开始了我此生不辍的投稿生涯。
隔了许多许多年的今日,冷静地回想当年那一段往事,幡然省悟:徐老师一心认定念四年级的我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文,其实对我是一种极大的“赞美”,可惜的是:当时年仅九岁的我,领悟不到这一点,白白痛苦了好长好长一段日子。
1.说说文章大致写了什么事?
2.再读读“我”写的作文《我的嗜好》,用你的眼光来评价一下尤今那时的习作。注意要评得有理有据。
3.为什么说这是另一种“赞美”,你觉得作家幡然省悟的还有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