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评价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被后世道家奉为经典,又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老子》的语言精炼优美、博大精深,仅用五千字就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又融汇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哲理诗集,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光辉巨著。
随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老子》也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了解、推崇,现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版本有250多种,直到现在每年几乎都有两种新的译本面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中,《老子》仅次于《圣经》排在第二位。
作家风采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老子因学识渊博,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任守藏史,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周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政议。周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途中四处讲学,颂扬周德。周昭王执政时,周王室衰微,且内乱不断,老子欲去官归隐。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关令尹喜特来求道。老子见他很虔诚,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唯一著作。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晚年在故里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孕育磨砺期。当时,政局混乱动荡,社会急剧变化,各类问题丛生,诸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见解,互相辩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在各种文化思想百川汇流的过程中,诸子百家成为一种时代现象,老子、孔子、列子、鬼谷子、荀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如灿烂繁星,相映生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老子创作了《老子》。
简介赏析
《老子》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左右。《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还涉及到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道”是世界的本源,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和具体事物不同。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里,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为了防止事物走向它的反面,就应该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因为“柔弱胜刚强”。老子的矛盾观有其合理性,但也有片面之处,它忽视了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的斗争,把对立的双方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上,老子宣扬“无为而治”,即摒弃礼乐、政刑、赋税等一切人为措施,不去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从而让老百姓的生活复归于简朴、安定,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这正是当时统治者软弱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老子在书中还有许多精辟的言论,比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相比之下,老子的历史观就非常落后了,他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精彩浏览
第一章(www.xing528.com)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