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人们不再会说应该按照学生的不同出身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但是所有国家的数据,包括苏联和美国的数据都显示出同样的特征: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子女的受教育机会。那些在教育制度中最游刃有余的人也是走得最远的人。那些对学校严重不适应的人被贴上了愚笨的标签,他们在学校的日子不会比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更长。我们不一定会联想到这和社会等级有关,但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同,有些人可以被教育,有些人只能够接受训练[1]。显然我们还没有思考过如何让每一个人都享受教育的问题,但随着教育需求的扩大和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压力的增加,随着抵御汹涌洪水的堡垒趋于崩溃,本章所讨论的谁应该接受何种教育的问题将变得更加明确而可怕。
教育制度是一个精心组织的系统,它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了来自“良好家庭”孩子。如果所有的家庭都将变成“良好家庭”,这固然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是如果各种家庭——良好家庭和贫苦家庭——的孩子都将进入学校,则我们必须做出某种安排以接收并给与他们合适的教育[2]。
良好家庭是那些拥有书籍、有对话、尊重学习的家庭。那些令人遗憾地无处不在的穷人之所以缺乏“能力”是由他们成长环境造成的。学校无法和这些环境竞争,也无法对其进行补救。它所能做的就只有减少恶劣环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贫苦家庭和贫困社区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着一种异质文化。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文化,就意味着他在学校的失败。之前,学校总是有出路提供给很早就结束学校生涯的学生,以便他可以为劳动力市场所接受,或者学校会给他一些不同的、要求不那么严格的、更加“有趣”的课程,使他不至于在学校里无所事事,直到他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离校年龄。但是,现在各国对教育机会的平等性的诉求使得这些补救措施难以实行。在各国,技术的变化给职业技术训练的效用带来了问题。而在有些国家,高失业率则又使得年轻人几乎不再可能把工作视为上学之外第的二选择。(www.xing528.com)
[1]宾夕法尼亚州的法律规定学校必须将IQ智商在50至75之间的儿童分组到智力迟钝尚可教育儿童的专门班级,IQ智商在50以下的儿童分组到智力迟钝只宜训练儿童的专门班级。尽管事实上,IQ智商是受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的影响的。
[2] H.L. 埃尔文引用让·弗劳德的话说:“只有在战后时期,在我们所不熟悉的人人都能就业、社会普遍繁荣的背景下,使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民主化的努力才会让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地界定这个问题并将社会阶层视为影响孩子受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见Educatio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London: C.A. Watts & Co.,1965), pp.46-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