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美容基础-行学说

中医美容基础-行学说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一种理论。五行之间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五行学说用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美容基础-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一种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规律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法则。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行”,即运动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种材质,即木、火、土、金、水。古人结合生活和生产经验,认为这五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故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尚书·洪范》则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的特性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抽象概括。把具体的“五材”上升为哲学概念“五行”。

(二)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观察,形成了对五行特性直观、朴素的认识。《尚书·洪范》对五行特性进行了概括“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引申而逐步形成了五行特性的基本概念。现将五行特性分述如下:

(1)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炎热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稼,指播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是顺从的意思;革,即变革。从革,是说金属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即大多由矿石经过冶炼而来,古有“革土生金”之说。由于金属沉重、坚硬、锐利,且常被制成兵器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为依据,通过直接取象类比法和间接推演络绎法,将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见表2-6。

表2-6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如此将自然界百态千姿、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中。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到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等,从而形成了五行结构系统。使人体和自然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强调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并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协调关系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一)五行间正常的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自然界属于正常状态,在人体则维持了正常的生理活动。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者依次资生,循环无端。

其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因木生火,火生土,故火的“生我”者木,则木为火之“母”;火的“我生”者土,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因木克土,土克水,故土的“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土的“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约,以维持五行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关系。

在五行系统中,任何一行都与其他四行分别有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直接联系。五行间的这种相互生化,相互克制,制中有化,化中有制,维持了五行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关系,称为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发展和变化。

生克制化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在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关系中,可以反映出五行之间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太过和不及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的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而又会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五行学说用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故《类经图翼·运气上》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二)五行的异常乘、侮、相及关系

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或不及若超出了一定的程度、一定范围,制化机制异常,五行关系就会出现失衡的状态。

1.相克关系异常 五行之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

(1)五行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发生相乘现象的原因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其一,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度亢盛(太过),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打破两者之间的正常制约关系,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若土本身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过度亢进,从而使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木亢乘土的现象。其二,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不及),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虚而袭之。如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异常情况下,木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因此,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则木乘土之虚而过克之。这样的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使土更虚。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

(2)五行相侮: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现象的发生也因太过或不及两种情况,如仍以木为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太过)。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不及)。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称之为“木虚土侮”。

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平衡的异常表现,都是因一行太过或不及,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而发生。因此相乘相侮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发生。如当木亢盛时,木便过度克制其所胜之土,这叫做“乘”,同时,木还恃己之强反去克制其所不胜之金,这叫做“侮”。反之,木不足,则不但金来乘木,而且其所胜之土又乘其虚而侮之。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2.相生关系异常 母子相及。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

(1)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子一行,导致母子两行都出现异常的变化。

(2)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最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www.xing528.com)

如水行影响到木行,称母及于子;反之,木行影响及水行,则称子及于母。

三、五行学说在美容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美容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根据生克制化理论,在人这个有机整体中,五脏中的每一脏在功能上都有他脏的资助(相生)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相克)而不至于过亢,从而达到机体整体生理状态下的协调平衡。这也是人体达到健美的基础。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升发的特性,肝属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有炎热的特性,心属火,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脏腑之间是相互资助的关系,如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精微以充肺、肺(金)气清肃下行以助肾、肾(水)之精以养肝。其次脏腑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的,如肾(水)的滋润,可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之清肃太过;肺(金)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之条达,可疏泄脾土之壅滞;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五行学说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脉等联系起来,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局限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不能用五行的一般规律来代替医学具体的规律。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主要包括相生关系上的传变及相克关系上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肝病及心等。

(2)子病犯母: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病犯肾、肾病犯肺等。

一般而言,母病及子为顺,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其病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即先有肝的病变,后有脾胃的病变。由肝传脾又称肝气犯脾,或肝脾不调,由肝传胃又称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

(2)相侮:是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由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即肝病在先,肺病在后。

一般认为,相乘传变病情较轻;相侮传变病情较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的情况下,由于受邪的性质不同、患者正气的强弱不同,以及各种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各异,所以疾病中的五脏传变,并不完全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传变。因此,应从具体情况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有效地防治疾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味、五脉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其病多在肝;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数,多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另外,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克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

人体损美性疾病多表现为皮肤、容貌、毛发、形体等外在的、局部的变化,这些变化从中医学来认识,均与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失调,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失调有关。所以可以依此指导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五行母子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推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肾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肝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肝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肾。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多易克土,此时除了治肝之外,还应考虑增强脾胃的功能以防肝之传变。脾胃不虚,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推断疾病发展传变趋势并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

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但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定治疗方法。

(1)运用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即“虚则补其母”,主要适用于母子相及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因为肾水为肝木之母,此为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脾土为肺金为母,土能生金,故采取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

泻子,即“实者泻其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逆而上炎,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故可采用泻心火之法,通过泻心火来助泻肝火。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主要有: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通过滋补肾阴以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致的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证;益火补土法,火在此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此法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主要适用于脾肾阳虚证;培土生金法,也称补脾益肺法,即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适用于肺虚脾弱证;金水相生法,也称肺肾同治法,是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2)运用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体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而,在治疗上采取抑强扶弱的法则,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以疏肝、平肝为主。或者适用于反侮。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胃为主。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和胃,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主要有: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主要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肝强脾弱、肝强胃弱所致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证;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常因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而表现出气喘短息,胁肋窜痛,脉弦等症;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之证。

另外,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或是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或是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3.指导脏腑用药 中药功用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归类,可以指导脏腑选择用药:如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4.指导精神调治 精神调治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即所谓以情胜情。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美容学中,人体损美性疾病的发生与精神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状态可通过情绪的变化反映在皮肤上。过极的情志会引发皮肤、形体的缺陷和疾病。因此精神调治还适用于心理美容的治疗。

5.指导针灸取穴 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指导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在临床上既要学会正确地运用五行的生克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