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体观念对美容的重要性

整体观念对美容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同样要注重整体性思想。

整体观念对美容的重要性

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和官窍组成,每一脏腑、形体和官窍都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即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在诊断、治疗疾病时也要从整体着手,才能诊断确切、治疗得当。

(一)生理上相互联系

人体是由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九窍(两目、口、两鼻孔、两耳、前阴、后阴)等脏腑组织构成,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生命活动中,一方面脏腑组织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各脏腑组织间,在心的统一指挥下,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完成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共同完成生命统一的功能活动。

因此,机体的任何局部都具有专属的功能和独立的结构,但又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的联络,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协调共济、井然有序、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即结构与功能、形与神的统一。

(二)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的整体联系,决定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

整体和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形神之间的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如眼目的病变,既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的反映,也可能是五脏整体功能失常的表现;胃火过亢,可导致牙龈肿痛;体表感受风寒等邪气,可传及肺脏,影响肺的宣降,而出现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肝火过亢时,不但会出现胁痛、口苦等肝脏病变的症状,而且还可影响到胃的通降功能,出现胃脘胀痛、嘈杂吞酸等症;形体的病变,包括脏腑及气、血、津液等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异常,也可影响形体而产生病变。

因此,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机理时,着眼于整体病理分析,由局部病理变化推演整体病理反应,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

(三)诊断上察外知内

在诊察疾病时,亦秉承整体观念,通过观察形体、官窍、面色、声音、舌脉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内脏的病理变化。即《灵枢·本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从整体的五脏系统看,口舌生疮,往往是心火亢盛的表现;而目赤肿痛,兼口苦、胁痛,多为肝火上炎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面色发黄,常常是脾病的反映,因黄色与脾脏相对应。

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同样要注重整体性思想。

(四)治疗上着眼全局

中医学临床治疗的特色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协调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消除疾病对全身的影响,防止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以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口舌糜烂,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泻小肠火以清心的方法治疗;目赤肿痛,伴有胁痛、口苦,中医往往采取清泻肝胆实火的方法。眩晕欲仆,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症,临床可采取针灸足心之涌泉穴调之,因该证候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属病发于上,针灸肾经上的涌泉穴(位于足心)可使肾水得充,肝阳不亢,则眩晕自减,此即所谓“上病下取”。

中医美容学也是从人体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注重由内而外的整体健康美,强调养生驻颜。如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外候”,通过补肾益脾的内脏调养,而达到润泽乌发的治疗目的;通过“益气补虚”、“养血活血”、“滋补肝肾”、“丰肌悦色”等调理内脏气血的整体调治方法达到驻颜美容的目的。(www.xing528.com)

因此,要得到外表容颜的美丽,必先使人体达到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经络气血通畅,才会拥有健康美丽的容颜。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作出反应。《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机体反应在生理范围内,就是生理性的适应;超越了生理范围,就是病理性反应。

(一)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之中有四季的变化,气候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规律,这是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转化的体现。而人体会随之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适应性反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就描述了这种变化:“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因春夏阳气升发,则气血易趋向于体表,肌腠疏松开泄,人体表现为汗出增多以散热降温。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潜藏于内,故肌腠致密,人体表现为出汗减少以保持体温,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则从小便排出。同样,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四时而呈现“春弦、夏洪,秋毛(浮)、冬实(沉)”的变化。

当气候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人就会发生疾病。因每一季节不同的气候特点,常出现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二)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在昼夜晨昏的更替过程中,人体也随之产生适应性变化。《素问·生气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说人体的阳气白天趋向于表,夜晚阳气趋向于里。故白天人的精力旺盛,因而应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夜晚人的精神呈抑制状态,需睡眠休息。

由于人体的功能状态随着昼夜黄昏的变化呈现规律性改变。因此,在临床上,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多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三)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因为地理环境之地质水土、气候的差异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东南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小,而情感多细腻;西北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性格多豪放。长期生活在固定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居,初期人体多产生不适感,或生皮疹、或生腹泻,此现象称之为“水土不服”,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逐渐适应。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各个地区所患疾病也有差异。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常易感受寒邪而致病;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多潮湿温热,则易见湿热为病;久居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风湿;某些山区,人们则易患瘿病;长江流域可见虫臌病(血吸虫病)等。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相应相关、相互影响的,因此,人体要保持健康长寿,就要顺应自然的阴阳消长规律,要根据四时调节饮食起居,气候变化剧烈时,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特点及地域因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中医美容学在塑造和维护人体美上,追求人体的自然美、本质美、健康美。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人体生理活动规律,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气功、房中术等养生方法,使人体阴阳与自然阴阳的消长和谐相应,将人的生命活动调整到最佳状态,则人体的容貌与形体美就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

三、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与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创造了社会,同时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如社会的安定与动荡、经济的发展与衰退、科技的先进与落后、文化的繁荣与衰败,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的变迁,都可以引起人体身心功能的变化。故可见“太平之世多长寿之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所以人通过顺应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使个人达到社会存在的完满。融洽的社会关系会使人的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幸福愉悦,则美自然由内而外充分体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