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证自疗,中药组方突出与关键

方证自疗,中药组方突出与关键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临床中,这些方面均不及“中药”与“组方”那样突出和关键。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君药是方剂中最核心的药物,或说排在第一位的药物。

方证自疗,中药组方突出与关键

五、方 药

方剂主要由两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中药,这是方剂的基础,简单讲方剂就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给病人服用;第二个方面,中药的选择与搭配,即所谓“组方”。仅仅有中药是不够的。中药种类有成千上万种,应该选择谁,不选择谁,以及选中的药物怎样搭配,每味药物的用量大小,这都是极其关键的。惟其有配伍,才成方剂。

方剂的构成还有其他方面,如剂型,究竟使用汤药,还是使用药丸、药散、药丹、药膏,抑或是药酒,这些都是医生处方时要考虑的;另外还有方剂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但在临床中,这些方面均不及“中药”与“组方”那样突出和关键。故而,在这里我们只对中药和组方进行简要的介绍。

1.中药

(1)性味归经: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主要在于“性味归经”。其中所说“性”,是指药物的温、凉、寒、热的属性,也叫做“四气”;其中所说的“味”,是指药物的基本的功能方向。药“味”分为五种,酸、苦、甘、辛、咸,也叫做“五味”。另外还有淡与涩两“味”,通常“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而仍称“五味”;所谓“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讲,五味功用如下:

①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②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③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④苦: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⑤咸: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⑥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多数淡味药标记药性时,都以甘淡并列,因此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⑦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在标明药性时与酸味并列。

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疗病证的适用范围,也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比如,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的不同。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

(2)中药举例:以上是中药的扼要介绍。具体药物的认识,我们以麻黄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麻 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①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的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如《伤寒论》之麻黄汤。

②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主治喘咳实证。本品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咳喘的要药,适于外感风寒而有喘逆咳嗽者,如《和剂局方》中的三拗汤、《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等。

③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主治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如《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项】 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2.方剂 对于医生来说,组方通常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思考过程。方剂的基本配伍原则为“君、臣、佐、使”,这个过程是怎样开始和进行的,我们通过一首著名方剂“麻黄汤”来解说。

麻 黄 汤

【组成】 麻黄8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6g。(www.xing528.com)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

①君药:麻黄。味辛性温,入太阳膀胱经。功擅开皮毛达腠理,发汗之力颇强;又入肺经,能宣发肺气,平喘止咳。

②臣药:桂枝。本证不仅卫气郁遏,且营阴涩滞。麻黄只能发越卫气,而不能入营分。故臣以辛甘而温的桂枝,既能发表解肌助麻黄解表之力,又能温经散寒通脉解营分之寒凝。

③佐药:杏仁。肃降肺气。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则喘咳得平。

④使药:甘草。甘缓,制约麻、桂峻猛发汗之力,使汗不伤正。

【加减用法】

①若颈项强痛,加葛根解肌舒筋。

②若恶寒不甚,咳嗽痰多较重者,去桂枝,加橘皮、半夏、茯苓、白前、桔梗以化痰止咳。

③喘促胸闷者,加紫苏子、桑皮、厚朴等降气平喘。

④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⑤若兼湿困肌表,肢体酸痛者,加独活、川芎、羌活、苍术等祛湿通络止痛。

⑥若邪郁肌肤,皮肤瘙痒、皮疹色红者,加防风荆芥、蝉蜕、徐长卿、木贼等以祛风止痒。

⑦若兼里有蕴热,面赤烦躁者,加石膏、黄芩等清泻郁热。

(1)君臣佐使:组方工作的第一步,确定病人的主证,并据此确定处方的君药。君药是方剂中最核心的药物,或说排在第一位的药物。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主导整首方剂的性能。如风寒表实证,主症为“风寒外感,导致肌表腠理闭塞”,表现症状为“身痛无汗”,因此确定君药为麻黄,意在发汗解表,这也是整首方剂的主导功用。

组方第二步,审视君药的作用,斟酌是否需要其他药物来加强君药的效用,或与之结合使其更加完备。所增之药则为臣药,如麻黄汤中所使用的桂枝。因为麻黄只能发越卫气,而不能入营分。本证不仅卫气郁遏,且营阴涩滞。麻黄之效力不够完备,故臣以辛甘而温的桂枝,既能发表解肌助麻黄解表之力,又能温经散寒通脉解营分之寒凝。

另有一种情况,病人证候复杂,主症之外兼有其他病证,所以在君药以外,还需要增加对于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著名方剂“小青龙汤”中所使用的干姜、细辛。“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患者表里同病,既有风寒外感,又有胸内水饮停聚。单一解表,则里证不除;单治里证,则表邪不祛。宜解表与化饮同用,表里兼顾,方中肯綮。故而方中麻黄、桂枝合用峻猛发汗,祛除在表之风寒,共为君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化除在里之停饮,针对主要的兼证,为臣药。

组方第三步,审视患者病证,据此确定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此为佐药;抑或加强君臣药物的治疗作用,也为佐药;或者意在减缓或消除君药、臣药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药物,如四逆汤中的甘草。

组方第四步,确定使药。使药有引经药及调和药两种意义。引经药,引导方中诸药归入特定经脉的药物,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如麻黄汤中的甘草。甘草是应用最多的调和药,通常用来和缓药性,因此被称为“和事佬”。如在麻黄汤中:“甘草甘缓,制约麻、桂峻猛发汗之力,使汗不伤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君、臣、佐、使,其中每个并没有数量限制。比如君药,根据需要,可以由一味药担当君药,也可以由几味药配合共同担当君药。但通常君药只有一味,多则不过两三味。

(2)方药加减:中医方剂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方药加减的模式,也称为“化裁”。如前面麻黄汤所述:“若颈项强痛,加葛根解肌舒筋;若恶寒不甚,咳嗽痰多较重者,去桂枝,加橘皮、半夏、茯苓、白前、桔梗以化痰止咳……”

麻黄汤作为一个基础方剂,可以对它进行药味加减,用来应对主证类似而兼证不同,或有其他变化的病人。临床诊疗中,医生通常以某个方剂为基础,对于同一类的病证都以此方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不同,对这首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比如补血方剂“四物汤”几乎适用于一切血虚证病人,但是不同病人在血虚的同时还有各自的不同证候,如血虚发热,则在四物汤中增加清热药物;血虚血瘀的,则增加活血化瘀的药物;血虚气滞的,则增加行气的药物等。

方剂加减,通常有以下化裁法:①增加新的药物,以治疗基础方以外的兼证;②减除某个药物,以消除其不必要的作用;③增加某个药物的剂量,以加强其作用;④减少某个药物的剂量,以减弱其作用;⑤将不同的方剂合用,比如四物汤与四君子汤合用,这是补血方剂与补气方剂合用的经典化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