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禄
(中共和顺县委书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达、基础扎实、条件具备的地方来说,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对于贫困县的农民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是农民脱贫、财政脱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一、新农村建设,开启了认识贫困本质找准贫困根源的新视角,有利于提升县级党委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性思维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成就举世瞩目,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三农”问题又一次凸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全国是如此,贫困县更是不言而喻。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顺县为例,一个拥有225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不足14万的山区县,国家、省、市、县四级扶贫,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全县上下共同奋斗,脱贫进程大大加快,衡量小康标准的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蛋白质摄入量两项外,其余全部达标。但就是这两项,恰恰是最难攻克的“堡垒”。特别是衡量生产发展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突不破2000元大关,仍有7.5万人处于贫困线上,而且遇灾就返贫,生产靠天,生活靠扶,增收困难,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很显然,只靠“输血”式的扶贫,只凭三两亩地、两三头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财政困,贫困帽子摘不掉的问题。《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认识贫困县脱贫达小康的新视角,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最终形成了县级党委指导农村工作的战略性思维,这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两个趋势,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两大原则,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方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www.xing528.com)
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脱贫达小康的诸多有利条件,有利于县级党委把握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
我国目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5%下降到15.2%,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也从占总人口的73.79%减少到58.24%,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党中央顺应这一新趋势而提出来的。这对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县来说,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建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这一机制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县在资金上多“跑”多“给”、少“跑”少“给”,到处化“缘”的被动局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也可以使下面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好发展。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市场体制的建立,将大大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进程,为农民获得更多的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三是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的建立,将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加速发展增加财力,提供更多、更好、更实在的公共服务。《建议》还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以及发展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只要贫困县能抓住这些机遇,用足这些优惠政策,就会赢得大发展,大大加快脱贫达小康的进程。
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脱贫达小康的主攻方向,有利于县级党委创造性地实施战略性举措
《建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对于贫困县来说,生产发展、增加收入仍是第一要务,但增加收入要从多处发力,用综合手段,求发展速度。所以,县级党委要牢牢把握《建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几项战略性举措。首先,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我们和顺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和顺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强县、畜牧养殖加工大县和生态避暑旅游名县目标,在煤的文章上突出“新型”,在牛的发展上突出“加工”,在旅游业上突出“生态”,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为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其次,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建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再次,切实加强乡村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对于贫困县来说,改善村容村貌,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清主次,分开步骤,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效益。第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议》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贫困县,贫在农民,困在财政,扶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下。所以,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方面,必须舍得投资,扶贫先治愚,广泛提倡“智力”扶贫,让知识改变广大农民的命运,使之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真正让村民自治,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为农村脱贫达小康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山西日报》2005年1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