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不仅国产电影的数目逐渐增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电影。闲暇时看电影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然而,电影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担忧,例如暴力影片对人们的影响。
这种担忧可能突出地表现在青少年的父母身上,他们担心孩子会因为看暴力影片而导致暴力。
凯特先生曾经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 他在文章中提出,他经常会带自己16岁的儿子一起看电影,当看到电影里的武打场面时,儿子总是会不自觉地模仿演员的动作,而且带着凶狠的表情,这让他十分担忧。他担心儿子会受这些影片的影响而走向暴力犯罪之路,因此,他决定不带儿子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不过,儿子对他的这一行为很不理解。父子俩经常为看电影而争吵。
因此,他呼吁当今的电影审查制度更加严格些,删除那些赤裸的暴力场面。
其实凯特先生提出的正是现在很多家长所担忧的。但是经济学家却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观看暴力影片会降低犯罪率。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认为,假如一个人看了一部暴力(在电影中穿插一些暴力的片段)电影,而它会导致此人去殴打别人,这就是凯特先生认为的负外部性的最佳定义。
但是电影院并不在乎这一点,除非斗殴事件发生在电影院内。大部分人也并不在乎,只有那些不幸被殴打的人才会对此存在异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一部分经济学家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主张必须对暴力电影征税,而不是对影片本身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
这种观点是在假设暴力电影会导致犯罪的前提下提出的。但是实际上,这种假设并不一定成立。据说,心理学家曾经用一部分人当“小白鼠”进行实验,他们让这一部分人观看暴力画面,得出的结论是:观看暴力画面后,这些人会变得更加暴力。但是有人对这一实验结果提出了疑问:“心理学家是怎么衡量这种影响的呢?观看暴力片段的人,在观看后和观看前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难道是逼迫心理学家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例如吞下笔记本?”这种质疑未免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他们或许只是想表达,心理学家得出的这种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察。(www.xing528.com)
经济学家还指出,得出暴力电影会提升犯罪率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当电影《终极死亡3:复仇》在电影院上映时,一些小流氓在电影院内看电影,他们并没有当众打架、斗殴。
美国的经济学家戈登·达尔和斯特凡诺·德拉·维尼亚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部暴力电影在电影院上映时,当晚的犯罪率就会相对降低,并且在第二天早晨之前,能够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电影院内播放的是爱情片,那么这些暴徒们反而会制造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暴力电影的上映,让美国平均每天少发生了175起暴力袭击事件。
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暴力影片不仅不会导致犯罪率的提升,还会降低犯罪率。不过这一说法很难得到心理学家的认可。心理学家指出,银幕上的暴力会增加现实中的攻击性。
究竟该听谁的呢?
经济学家向来用数据说话,暴力影片在上映期间,确实导致了一段时间犯罪率的降低,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暴力电影对人们心理造成的长期影响,而这真是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择影片时,应该尽量避免观看这一类型的电影,尤其不要带未成年人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避免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经济学小常识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企业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人或者其他企业,导致了他人或企业支付了额外的成本,但是他们又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负外部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皮古提出来的。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主体的行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其中,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反之则称为“负外部性”。例如,如果某个市民不加约束地遛狗,在草地上留下了排泄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解决负外部性的根本途径是统一公共资源的用途以及使用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